第75章 第75章
回到家后,蒙清得知他爹中了舉,忙說要設宴款待親友,給他爹慶祝。
正好再過幾日是濛鴻和鄧昭昭的婚事,大家坐在一起一番協商后,決定他爹中舉之宴與濛鴻的婚禮設在同一天。
九月十九,蒙鄧兩家結喜之日。
亦是蒙真中舉宴請之日。
雙喜臨門,皆大歡喜。
上午時候濛鴻到鄧愚明家接親去了,前來參加宴席的賓客陸續而至。
來的賓客主要有蒙家的親朋好友,以及蒙真的老師同窗。
老師同窗主要請的縣學的,以前青山書院時候的只請了鄭夫子、林夫子,以及許嘉興,別的同窗蒙真與其不甚熟悉且無來往,便沒有邀請。
婚禮流程嘛,大致都一樣。先前蒙真曾觀看過鄧博文婚禮的全程,濛鴻的婚禮差不多也就是那樣。
從鄧家接親回來后,一直到黃昏時分,濛鴻和鄧昭昭才行了拜堂儀式。
蒙真坐在高堂上,接受了一對新人的跪拜。門裏門外站滿了前來觀禮的賓客,其中不乏小孩子,這些孩子嘴裏嗦着蒙家給發的喜糖,一邊拍手歡叫,為婚禮的喜氛更添幾份別樣的歡樂。
蒙府大老爺中舉,二少爺大婚,雙重喜事,蒙家不只發喜糖,還發喜錢。
一大早蒙家下人抬了幾籮筐銅錢到大門口,“嘩嘩嘩”幾下,成千上萬枚銅錢如同潑灑的水,一下子淤滿街巷口。
前來赴宴的賓客踩着銅錢接踵而至,一面感嘆於蒙府闊綽,一面彎腰拾了幾枚,這些賓客多是家境殷實人家的老爺和少爺,自是不在乎這幾個銅錢,之所以拾撿,是因為這錢是蒙府辦喜事的喜錢,他們拾幾枚沾沾喜氣,也好在往後的日子裏求個好運連連。
當然了蒙府這錢也並非發給他們,施捨對象多是那些流浪無家可歸的乞兒以及一些窮苦人家。
早上蒙家撒錢時,正好有幾個乞兒路過,乞兒見到這麼多的錢,立馬撲過來拾撿,可是銅錢太多,他們哪裏拾的過來,身上兜里揣滿之後,紛紛跑開離去,過了不一會兒,他們又領着更多的乞兒過來,大家手裏端着破碗爛盆,一個個盡自己最大本事,將銅錢塞了個滿之又滿。
很快蒙家撒錢的消息傳遍大街小巷,就近的窘困人家都紛紛跑來討拾。蒙清叫下人隔一個時辰撒錢一次,一直到天色擦黑時,前來拾錢的人才逐次離去。
而這時蒙家的喜宴才正式開始。這有人的地方就有說不完的話,尤其是婚宴這種場合,大家都是敞開了說。
“哎嗨,要我說,人生兩大喜,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蒙家父子倆正好各佔了一樣,兒子洞房花燭,老子金榜題名,這合在一起不就齊全了嗎,大家說是不?”
說話的是一位年過半百的富人家的老爺,平日裏與蒙家倒無多少往來,只不過今日蒙府雙重喜事,蒙清為了家裏更為熱鬧喜氛,把一些與他爹熟識的不熟識的全都給請了來。
這一桌上基本都是蒙真不熟識之人。富人老爺開了頭,立馬就有老爺接道:“盧老爺說的是,可又不盡然,這兒子洞房花燭不假,可這老子金榜題名就有點不合時宜,如果我沒猜錯,金榜得是考中進士后罷,這不過是中了個舉,至多是個舉人榜,哪裏算得上金榜。”
“嗐,我不過是打了個比方,劉老爺何至較真於此。而且劉老爺也別小看這舉人,那可不是一般人能考的上的,就拿我們這些人來說……”說話的盧老爺目光在桌上看了一遭,“若是換我們去考,我們怕是到死都考不上……”
被稱呼為劉老爺的這人卻沒再說下去,端起跟前的喜酒輕抿了一口。
“哎,我記得劉老爺的兒子去年就考中舉人了,後來呢,考中進士沒?”這時,旁邊的另外一個老爺問。
劉老爺搖搖頭:“尚未,明年再考就是。”原來這位說話的劉老爺不是別人,正是劉潺他爹。
劉潺去年鄉試正科考中了舉人,今年二月份的會試不慎落榜。
“哎,劉老爺的兒子年紀輕輕就考中了舉人,可見前途亮堂,不知令郎婚配與否。”依舊是先前的那個老爺問。
劉老爺仍是搖頭:“尚未,此事不急,待我兒考中進士再議也不遲。”劉潺讀書好,劉老爺寄了厚望在其身上,一心想着他兒考上進士娶個高官家的女兒為妻,普通人家的姑娘他已看不上。
“是這樣啊。”這個老爺略微有些失望,他本想着將自家閨女說給劉老爺家兒子,可看劉老爺這態度,人怕是看不上與其同等地位的人家,想是要攀高枝了。
“哎,我記得先前劉老爺家的兒子差點就與鄧愚明家的閨女結了親。”偏這時,又有別的老爺插話進來,“只這老鄧命不大好,摔了一跤便摔沒了性命,家中所留儘是婦人女孩兒,這老六雖然出嫁了,可聽人說她們家裏的事依舊一團糟。眼下幾位夫人又忙着給老七招婿,一連尋覓數月,一直找不上合適之人,可給一家子愁的緊。”
“能不愁嗎?”又不知是哪個老爺說,“招婿哪得容易,一般都是走投無路,家裏窮的實在揭不開鍋了才會給人倒插門,尋常人家好生生的兒郎誰會給人倒插門做上門女婿。不過我卻聽說這鄧家人犯愁,不只是因為給老七招婿一事,而是她們家老六齣嫁前幾日與幾位夫人鬧了個不愉快,幾位夫人因此而惱恨,整日在家打雞罵狗,指桑罵槐。”
這話說的稀罕,大家不約而同看向說此話的李老爺,有人試圖問:“是不是因為鄧昭昭把他爹當初分給她的財產全都做了嫁妝陪進了蒙家,幾位夫人因此而惱恨,家裏才鬧得個不愉快?”
這位李老爺立馬點頭:“是啊,今晌接親的隊伍回來的時候何老爺不也見了嗎,鄧家女兒的嫁妝足足拉了八·九車,整條外街全是圍觀的的民眾,可謂賺足了眼目,羨煞死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