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他國勢力
清晨的第一縷曙光照在城池的大地上,晉國的甲士們倒在了血泊,晉國的百姓們躲藏在房屋內,夜間狙殺都尉本部兵馬的黑衣人在全殲敵人後悄然退場,此地只有宋三等人的宋國百姓們還敢行走在大街小巷。
宋國的亡國百姓們在晉國的國土成了主宰,掌控着晉國百姓們的生死。宋三等人主張殺死全城百姓們,召集流亡在外的國人們,掌控這座城池,然後集結兵力進攻其他的城池,開闢一個新的宋國。
石頭等人持有相反的想法,此戰以弱勝強,擊敗駐守此地的晉國兵馬,倚仗的是強大的外援,不是自身的力量,當務之急是活下去,應該放棄這座城池,率領着宋國百姓們投奔趙國,放棄宋國百姓的身份,開始一個新的生活。
兩方勢力爭論不休,最終宋三等人佔了上風,因為外援們願意繼續提供幫助,當然外援只會在暗中提供強力的援助,拋頭露面的事情依舊由宋三等人處理。
一座城池被宋國百姓們攻陷的消息如風般傳遍了四面八方,郡守聽聞消息後撤回支援的兵力,採取嚴厲的鎮壓手段,將宋國的百姓們禁錮在某一個地方,同時上書請求加派兵力鎮壓即將爆發的混亂。
趙國的廟堂也接收這個消息,在廟堂內討論一番,繼續商討其他的大事,畢竟國內的國計民生最為重要。得勝歸國的寒山君本部返回駐地,也聽聞晉國的內亂,多是冷嘲熱諷,一小部分人猜測此事應該有其他勢力的幫助。
若是宋國的流亡百姓可以攻陷一座城池,宋國就不會滅亡在宋國公五支兵馬的馬蹄下。外界最多的猜測是趙國的精銳勢力在背後操縱,因為趙國剛在宋國消滅晉國的兵馬,且宋國百姓們攻陷的城池距離趙國的邊境線只有幾座城池,趙國的兵馬可以快速突進,和宋國的百姓們形成裏應外合之勢。
寒山君的本部沒有行動,本部的將官們也不敢多加揣測。在消滅晉軍一戰中展現出驚人風采的屠眾領取功勞,領到一個游擊將軍的大印,得到一處宅院還有幾百兩銀子的封賞。屠眾領到銀子后,將銀子分成幾組,找到當夜跟隨自己發動奇襲的百夫長們,想要將銀子分給了他們。
百夫長們惶恐不已,任憑屠眾如何勸說,他們萬死不敢接受,對這些銀子避而遠之。
“你這一招若是在其他將軍的麾下使用,倒是說不定會發揮出奇效。”
屠眾回頭一看,是路博德等人,“若是沒有他們的幫助,我一個新人如何可以獲得如此大的功勞。難道這樣都不行?”
“這樣當然不行。”路博德搖頭,讓百夫長等人先行離開,“寒山君最為注重軍紀,其中一條便是有功者賞、有過者罰。你領到的賞賜是你應得,不包括其他人的賞賜。若是你拿出部分賞賜分給其他人,豈不是在說寒山君賞罰不明,有功者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賜。”
“我只是從心裏感謝他們的幫助。”
“若是你真心感謝他們的幫助,那麼就在以後的戰鬥中儘力帶着他們活下去。這比黃金萬兩都要好。”路博德一路閑聊,與屠眾回到營帳,“我此來還有一件事情,寒山君命你從軍中挑選自己的一支本部,兵力大約在兩千左右。”
“我不太理解。調兵不是直接從大本營內抽調人手嗎?”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卻不會有最好的效果。”路博德隨意地坐下,和屠眾聊起寒山君本部的帶兵制度,“將軍職位以下只需要執行軍令,將軍職位之上就是發佈軍令。
寒山君有着統帥全軍的權力,自然也可以調動將軍們的本部。天下大爭之世,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你一口一個奉了誰的命令,將官們自然不會聽從你的調動。你帶隊夜襲晉軍,心裏也有對他們的懷疑吧?”
屠眾沒有否認,當夜率軍夜襲晉軍,他是有過懷疑趙軍的忠誠度。若是趙軍棄自己而去,屠眾就是一具死屍了。
“你有這個懷疑,他們也會有,而且他們還不只是一個人。光憑着軍餉和國家軍令,不足以號令軍隊,身為一支軍隊的主將,你需要親自去了解這支軍隊,才能在戰場上打出所向睥睨的氣勢。”
“行吧。看來我是要訓練自己的本部了。”
談完了訓練軍隊的事情,屠眾起身想要去挑選自己的本部,聽到帳篷外面吵鬧的聲音,掀開帳篷的大門,看見晏子明一伙人正在吵鬧。晏子明也望向屠眾,看見了路博德,“我就說吧,老路肯定就在這裏。”
路博德看見鬧鬧哄哄的晏子明等人,微微皺眉,“你們這是又要鬧什麼?”
“沒鬧什麼。”晏子明收斂笑意,“外面不是盛傳晉國內亂是有我們的支持嘛。我們打算向寒山君請命,率領一支軍隊駐紮在邊境線,給這個局勢加一把火。”
“愚蠢。”路博德收斂溫和的態度,氣勢陡然一變,嚴肅不已,止住眾人的哄鬧,“本國封鎖我等回國的消息,為的是營造我等還在宋國的假象。你們帶着寒山君的旗號駐紮在邊境線,豈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訴諸侯國,寒山君的本部已經撤回了趙國,眼下的宋國成了無主之地。”
晏子明癟了癟嘴,自知理虧,這個提議也是眾人一時興起,想要加大晉國的內亂。眼下沒有其他的諸侯國承認參與此事,外界大多懷疑是趙國在搞鬼,索性趁此機會搞亂局勢,趙國還可以漁翁得利。
“還打?糧食輜重從天空中變出來?”屠眾一句話澆滅晏子明等人請戰的想法,他們就是因為糧食緊缺才從宋國撤回。
“雖然說不能打仗,但未必不能給晉國搗亂。”屠眾冷笑道。路博德瞬間理解屠眾的想法,點頭贊同屠眾的想法,“是啊,又不是只有打仗一種方法讓晉國的局勢雪上加霜。此事需要好好地謀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