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春秋始 儒門出孔聖

第七十一章 春秋始 儒門出孔聖

西周滅亡,天下進入動蕩時期,龍脈逸散,人心不聚,宮室傾頹,群雄並起,逐鹿天下。

其時,諸天聖人有感人間皇朝更迭,氣數無常,於是心頭產生了藉機闡釋道法,宣揚道統之意向。

眾聖之首大赤天道德天尊老子先人一步,讓為玉帝煉丹之分身太上老君降臨人世,渡化世人。

亳州地區,一婦人夜晚時分突見流星墜地,入其懷,而後誕育一麟兒,即為李聃。

當時,天子勢弱,諸侯不從,互相征伐,百姓凋零,生靈塗炭,聖人思及眾生困苦,蔚然長嘆,希望‘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希冀天下回歸純樸之世態。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

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老子出世,周天寰宇凡擅觀天象者莫不知曉。

諸天聖人雖然不喜老子擅自違背禁令,插手凡間之事,但是也因為老子本尊還在大赤天,只是分身降臨,並且投胎轉世為人,不屬於道祖所禁之列,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蓋因為,老聃此時乃是一凡夫俗子,不具神通道行,不足為慮,況且老子也沒有周遊列國,遊說諸侯,未曾攪亂天下氣運,諸聖盡皆眼見而無視。

唯有袁洪分身金蓮道人知曉此事非比尋常,西周滅亡,天下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中國文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期。

諸子百家紛紛走入世人面前,積極入世,意圖拯救天下蒼生,恢復秩序。

而日後貫穿中國整個封建史的儒家學派就產生在此時。

因此,金蓮道人推算良久,只能知道老子出世,而不曉得孔子降生的玄機。心中一動,前世之時有傳言,孔子為孔宣的轉世之身,我何不將計就計直接讓孔宣接受儒家思想,轉世成為儒聖孔子,到那時孔宣必能藉此功德斬出善屍成就准聖,截教氣運必然大增,何懼佛教大興。

心動不如行動,金蓮道人傳信招孔宣來到花果山,把自己所知的儒家思想全部傳授給孔宣之後,讓孔宣投胎轉世到下界魯國陬邑。

卻說,有一戶人家,祖先本是殷商(華夏族)後裔,故為子姓。

周滅商后,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傳六世至孔父嘉,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

有後人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

其子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日後乃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可惜的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

叔梁紇為保後嗣香火,晚年迎娶顏徵在,時叔梁紇已七十二歲,顏徵在才十八歲。

顏徵在知道自己使命所在,於是到尼丘山向山川之神靈禱告求子。

當起回來之時,先是地面戊土之氣翻滾噴薄,而後祥瑞現身,一隻麒麟出現在家門口。

顏徵在望之驚異,遂牽起麒麟聖獸,拴在門口獅子石像上。

回家稟報丈夫,家人新奇,出門觀望,卻是麒麟不在,只余繫繩。

叔梁紇大為懊悔,聽妻子所言,極有可能是傳說中的神獸麒麟。

麒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

家人都可惜之餘,慢慢忘卻了這件奇事。

天降祥瑞,顏徵遂有身孕,十月懷胎,誕下一麟兒,即為孔子。

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誕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伯”為老大,“仲”為第二,“叔”為第三,“季”為最小的。

孔母臨盆之際,其產房之上二龍駕雲而來,互相纏繞,瑞氣千條,霞光萬道,聖賢誕生,普天同慶。

這麒麟和雲龍可不是人為,乃是天地感應,瑞氣化形而出,特地來慶賀一驚天動地之偉人誕生。

你道為何諸仙聖未曾下界收徒,賺取功德,原來孔子一現世,立馬感應到冥冥之中有股威壓襲來,充滿警告意味。

眾聖心神感應,知道是天道警告,不容眾仙插手,否則立馬誅殺。

感受到這股不論貴賤,一以貫之的威嚴,眾聖也就絕了收徒之念。老聃手中握着竹簡,正津津有味的讀着周朝史冊,突然望了一眼魯國所在的東方,臉上微微一笑。“無量天尊百家爭鳴始也”

其頭上一片清氣浮沉,一卷書簡展開,篆文遊走,清亮如水,響起陣陣清泉叮咚之音,聞之神清氣爽,四肢舒暢,毛孔大張,吞吐仙靈之氣。

道德文章三千,濃濃書卷之氣充盈,大道至簡,微言大義,書盡人間大道,道完萬千玄機。

孔子少而好學,博聞強識,聞名於諸侯,開創儒門一脈,大講“仁政”之德,遊走列國而不得重用。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孔子聽聞老聃之名,欲要求教,於是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

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

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

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卻是暗藏險惡用心,勸孔子莫要好高騖遠,還須腳踏實地,摒棄自以為是的才幹和過分揚志的情態。

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老聃何等人,一眼就看出孔子根本就是口是心非,不以為然,也就沒有多說。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

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

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

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聞言,忙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

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大講無為而治之道,要孔子放棄其思想。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言道:“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

孔丘新奇,問道:“水有何德?”

撫摸三尺白須,指着黃河言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

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贊同道:“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

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

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后,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

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孔丘皺眉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

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思索片刻,言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孔子幼時喜好周禮,酷愛模仿祭祀禮儀、擺列祭器,年輕時做過管理倉庫和牛羊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後升任司空,后又升任大司寇;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

孔子執政時,立即將擾亂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殺掉,以嚴肅法紀,因而名動一時。

孔子執政僅三個月,就使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奸佞之人和刁民紛紛出逃。

同時,孔子還通過外交手段,逼迫齊國將在戰爭中侵略魯國的大片領地還給了魯國。

孔子一向主張“張宮室,抑私門”,所以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

結果觸怒三桓之中的季氏,不得不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在諸侯間宣揚自己的儒家學說,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同時,孔子提出儒家修身之法,養胸中浩然正氣,長存人間。

六十八歲時,在弟子冉秋努力下被迎回魯國,被敬稱為“國老”,國君與三桓時常請教於他。

當時天下公學把持教育,只有貴族可以學禮儀,明典籍。孔子率先開始教授私學,提出“有教無類、眾生平等”的學術思想。前後收的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聞達於諸侯者有七十二人,人界將此七十二人合稱七十二賢人。

孔子又於鄒國收得入室大弟子孟柯、於趙國收得入室二弟子荀匡,孟柯荀況二人皆有那天人之資,在拜孔子為師后,繼承發展了孔子得儒家思想,卻又推陳出新。其中孟柯發展了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與仁政學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正式將儒家帶到廟堂之高。而荀匡繼承了孔子“後天教化”真傳。提出了“人性本惡”論,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儒家思想的大力發展,直接帶動了諸子百家的蓬勃發展,墨家、兵家、縱橫家、陰陽家、法家等也加入了這個精彩的舞台。

晚年,孔子垂垂老矣,於是專註於修改註釋經典,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改《春秋》。

在改《春秋》時,魯哀公十四年,西狩於大野。

叔孫氏家臣鑰商獲麟。

折其左足,載以歸。叔孫氏以為不祥,棄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

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為乎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

叔孫氏聞之,然後取之。

弟子子貢問曰:“夫子何泣也”

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之。”

因為思及自己出生時有麒麟現世,如今無端麒麟被殺,孔子認為大不詳,於是停止修改《春秋》。

並寫下輓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此乃“獲麟絕筆”之典故是也。

不久,其長子孔鯉早逝,哀而成疾,與世長辭。

臨死前悲呼“太山懷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

周天星辰抖動,萬物悲鳴,諸弟子尊孔子為孔聖人。孔子立儒門、創私學,開創了中國歷史的平民教育的新時代,促進了人族的發展,有功於天地,在此功德圓滿之際,天道降下海量功德,孔宣的本我意識蘇醒,終於突破至准聖境界,斬出善屍孔子。

頭頂《論語》、《春秋》、《禮》、《樂》、《詩》、《書》吸收了功德之氣,一股濃郁“仁愛”之氣縈繞,成就功德聖器。孔子隨身數十年的春秋筆與君子劍成為儒家傳承至寶,承載孔子一身的浩然正氣,分別傳給了孔子的兩位入室弟子孟軻和荀匡。

孔子拜別本尊孔宣,前往火雲洞,拜見三皇,成就人族聖賢之位。在儒家至聖孔子之後,還出了亞聖孟子,荀子等,至此儒門進入發展的**時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封神之袁洪逆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封神之袁洪逆天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一章 春秋始 儒門出孔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