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西南試驗場
在陳偉東和林澤巨的指示下,不管是國內,還是非洲基地,都數年如一日的,為烏托邦計劃做着各種準備。
他們在商場上開拓廝殺,賺回大筆大筆的資金,有力的支持着烏托邦計劃的平穩進行。
包括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都宣稱這只是對探月的初步測試,空天飛機遠還未到完善之時。
但實際上,不談趙工等人在西南地區,組織的十米縮小數據收集機,所作長達三年之久的數據飛行試驗。
就是這款九十八米的全尺寸驗證機,起飛、降落、低空性能測試,也不止一兩次了。
只不過,因為驗證機從來沒有到達過中高空,而且西南群山之間,國外的遠程雷達也很難探測到如此遠距離,複雜地形條件下的目標。
才沒有被國家監測站發現。
現在,西南地區的莽莽群山,已經成為無窮大公司專門用於測試重型裝備的秘密基地。
幾年前,基地所在地,還只是一個河谷。
水流帶來了豐富的泥土砂石,在山谷回蕩之後,沉澱下來,漸漸將河谷填平,成為平緩的谷地。
工程人員將谷口修繕,築起了一道堤壩,以防止雨季的時候河水倒灌。
之後,他們又將谷內的土地重新平整,修建起了一片片廠房和宿舍。
谷底的密封環境,形似盆地的天然地形,是建造保密工廠的絕佳地點。
為了運輸物資,軍方還特意調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一條通往山外的柏油路。
並在沿路駐有士兵,負責查看沿途道路情況,以便及時進行道路修繕維護,保證物資的進出通暢。
這條十米來寬的蜿蜒小路,是保密工廠,與山外保持聯繫的唯一通道。
在谷口的位置,有一個營的士兵常年在此駐紮。
進出人員,全部要佩戴身份識別標誌,所有人都建有完備的檔案,陌生人就算拿着省里、軍分區的介紹信,也別想進入谷地。
如果誰要敢硬闖,那絕對會被當場擊斃。
從這裏開始,每隔五百米,就設有一道警戒線。
這樣的警戒線,共有三道。
除了輕型火力,還有輪式裝甲車、運輸直升機等重型設備。
四周的山頭,全部安置了警戒哨位,電話線縱橫交錯,監視鏡頭佈滿了各個山頭,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無死角。
在距離谷地三十公里以外,還有兩個地面雷達站,監視天空。
十多套防空導彈陣地,遍佈在山谷周圍。
高機陣地、高炮陣地、單兵防空導彈,形成了一道高低搭配的防空體系。
雖然沒有空軍戰機保護,但幾百公裡外的南部戰區,兩個新換裝殲十戰機的中隊,隨時枕戈待旦。
每天會有兩架值班飛機,在西南山區上空盤旋,美其名曰熟悉裝備。
實際上,只要一聲令下,他們就可以在十分鐘之內,趕到基地上空,進行空中掩護。
如此嚴密的防護,除非敵方採用遠程核導彈攻擊,否則任何人,都無法撼動基地的分毫。
而且,這些年,工程兵們已經對山腹展開爆破,準備將大山內部掏空。
一旦整個工程結束,厚達數米的鉛鐵合金大門關閉,就是採用核彈攻擊,恐怕也不能將生產基地,從地圖上抹去。
如此嚴密的防護,從未所見。
他們到底在保護什麼?
答案很快揭曉。
在大批先導車、後衛車的保護下,一輛輛五十輪重型軍用卡車,在夜色中,緩緩挪動着,開進了基地。
從卡車上卸載下來的機器,小則七八米見方,大則數十米。
而這些,卻只是一個完整機器上的部分零部件而已!
這些零部件,被技術人員小心翼翼的運送到廠房,在另外一批身穿深藍色制服人員的指導下,安裝起來。
運送零部件的時間,全部被安排在晚上,算準了美利堅衛星臨空的時間,悄然運送到位。
這個過程,一直持續了兩三個月。
而在無窮大公司工程技術專家的指導下,一個個巨大的機床安裝,加上後期調試、精度校準,這批大型機床設備才算初步安裝完畢。
至此,這裏就是華夏軍工業的核心所在。
坦克炮塔?
一次鑄造成型!
大型飛機發動機?
沒問題!
專用生產線,無需更換機床,就可以一次加工完成。
在沒有更換更好的合金配方條件下,發動機的強度提升了百分之十到十幾不等。
油料消耗得到大幅度改善,滯空時間大大提高。
使用壽命,更是從幾百個小時,一下躍升到近千個小時。
大大延長了和平時期軍事裝備的使用壽命,降低了軍備維護成本。
潛艇螺旋槳,新型高精度超大型機床設備,加工出來的潛艇推進槳葉,讓潛艇在海底行進的時候,動力推進噪音降低到八十分貝以下。
完全被海洋浪涌、海底生物的雜音所掩蓋,讓敵人的水下聲吶,無從偵測。
火箭發動機、大型軍艦龍骨,戰機外殼鑄造.
隨着基地的不斷運轉,從最初的單件試製,到中期小批量加工,到後期三軍排着隊,將一個又一個大型軍工產品主要部件,送往這裏製造。
這個基地,正式發揮出華夏軍工業核心的作用。
殲十還是那個殲十,但它經過改進的發動機,讓它發揮出了更強勁的動力。
起飛重量由十三噸,提升到了十七噸,足足增加了四噸多負重。
強大的動力支持,讓戰鬥機的爬升能力和轉彎半徑得到了極大提升,空戰靈活性,變得更為突出。
如果說,此前宣傳殲十的性能已經相當於F16,有心理安慰的因素在這裏面,但經過改裝的殲十,就其空戰性能來說,已經絲毫不遜色F16。
除此之外,一艘新型號的核動力攻擊潛艇,其外殼鑄造和槳葉,也全部由無窮大公司機械部門在這個鑄造基地試製。
經過總裝下水,測試的結果令海軍方面極為滿意。
此後在戰備巡邏中,該型號潛艇,曾好幾次從“誤入”我們海域的M、日艦隊前方,毫無預警的突然上浮,出現在對方艦隊前方。
把他們嚇出一身冷汗,從而遠遠避開這片海域。
在對方的正式上報文件中,將這款新型號的潛艇,稱之為“幽靈潛艇”。
遊盪於深海之中,來無影、去無蹤,神出鬼沒,無法追蹤。
軍方的戰略值班核潛艇,在製作了一艘試驗艇,又經過長達一年的測試之後,就將剩餘的外殼、槳葉製造任務,全部交給了無窮大公司大型設備鑄造基地。
軍方的大型武器系統,經過無窮大公司超高精密設備的製造,整體性能都得到了一個巨大飛躍。
到了二零一零年,山腹工程完工。
工程兵們用TNT,爆破出一個巨大的空間,並一直延伸到地下,綜合交錯多達數十平方公里。
最厚的地方,達到了兩三公里,而最薄弱的地方,也有一兩公里,足以抵擋核彈的正面攻擊。
在內部,分有發動機鑄造車間、大型變形設備製造車間,以及特殊裝備製造車間等等,林林總總十餘個大型車間。
每個車間,又按照級別進行了劃分。
總共可以容納數萬人在裏面工作、生活休息。
新的鑄造基地,採用八小時三班倒的方式運作,洞口每班交接之後,厚達八米的鉛鐵合金大門,就會在大功率電機的驅動下,緩緩關閉,以防突發情況。
山腹內部有空氣過濾系統,並連接地下水,另外儲存了大量的食物、裝備。
在可能遇到的危急時刻,憑據山洞,也能保證兩萬人在一年之內不受到外界環境的侵害。
廠區搬遷到山腹之中以後,外面的臨時廠房就空置了下來。
不過,只空置了半年不到,新的人員又到來了。
這就是趙工帶領的空天飛機測試小組。
他們保留了靠近山壁的一片廠房,其它的建築都被推倒填滿。
之後,又從山外運來了高標號水泥,建設了十公里長的超長跑道。
用來測試數據的收集機,只有全尺寸的十分之一左右,十米來長。
但由於空天飛機要保證超高音速飛行,不能採用常規飛機的外形設計,過長的翼展,會形成飛行時的強大阻力。
因此,無窮大公司設計的這款空天飛機,採用了超高音速空氣動力學上,所稱的“上升體”。
即,鈍頭三角形。
這種外形設計的飛行器,在處於超高音速飛行的時候,會形成一個向上托舉的力,減少動力消耗,節約能源。
只是,這種飛行器的機體翼展過小,所以在常規渦輪驅動起飛的時候,就需要更長的跑道。
而且,由於飛行器尺寸過大,又採用新型合金配方,全尺寸的驗證機,自身重量達到了一百二十噸。
單是起落的支撐架、滑行輪胎就必須特別製作。
並且在機腹部位,也做了專門的強化設計。
這種飛行器,根本沒有辦法在常規的跑道上起降,只能在特製的超高標號跑道上,起飛和降落。
光是鋪設的跑道,就達到了1.5米的厚度!
僅此一項,這個跑道的造價,就達到了三億多人民幣!
這架十米左右的模型機採用了地面遙控飛行和人工智能駕駛相結合的操作模式。
他們專門向空軍借來了一架殲十進行改裝,拆掉了武器系統,安裝了遙控吊籃,由操作人員在後座,遙控飛行。
這也是沒有辦法。
空天飛機使用的複合發動機,起飛的時候用的是渦輪,到四馬赫的時候,再用火箭發動機短時間加速,達到七馬赫以上的速度,超燃衝壓發動機才能啟動。
而一旦啟動,他的速度就能陡然提升到十幾,甚至二三十馬赫。
電波追蹤將極為辛苦。
就是採用了殲十來高空遙控,也只能提前飛到高空,採用分段遙控的方式,來保證飛行器不會脫離控制。
至於升限倒不是問題,殲十的最高升限達到了十八公里的超高空。
空天飛機的正常起飛高度,也就是這個高度。
再向上,就只能採用火箭發動機助推,才能衝出空氣稀薄的大氣層。
之後向上數百公里,來到近地軌道懸浮,再通過軌道修正和機動,以增加其相對藍星的速度,才能真正擺脫星球引力,進入外太空,宇宙空間。
光是隨便講講,這其中涉及的技術就已經非常複雜了。
其實在非洲基地,研究人員們,已經在模擬的環境中,測試過空天飛機的各項指標,並先後做出了數萬項改進設計。
這是其他任何國家,或者科研組織,都無法比擬的一項優勢。
在近乎真實的物理環境中,提前找到可能造成致命缺陷的設計漏洞,然後加以改進,或重新設計。
其它飛行器在研究過程中,需要經過數年、乃至十幾年的反覆飛行測試,才能掌握一些關鍵數據。
而在這個過程中,測試機因為設計缺陷,墜毀的情況屢見不鮮。
為了找到墜機原因,設計人員又不得不重新製作一款,同樣缺陷的驗證機,來查找事故發生的問題所在。
折騰來折騰去,一項研究斷斷續續,長時間在一些關鍵數據掌握上卡殼,毫不奇怪。
而當國外的研究人員,還在為高昂的實驗成本,緩慢的研究進度,頭疼不已的時候,非洲基地的研究人員們,卻已經在虛擬環境中,得到了全部論證。
他們所花費的,不過是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一些電力消耗而已。
要不是因為人類的科學認識還遠遠不足,虛擬環境無法達到100%的完善模擬,非洲基地根本就不需要進行實際測試,就能最後定型,生產樣機。
哪怕是這樣,同樣是一款用於初期數據收集的測試機。
趙工他們製造出來的模型機,除了只有全尺寸的十分之一以外,從內核到技術,以及極度趨於成熟,和最終定型的實機款式,已經沒有多少區別。
這款飛行器,和真人駕駛的唯一區別,就在於它採用了智能遙控的方式。
在它的內部,有三枚光子處理器晶片,所搭建的智能輔助飛行系統。
控制中樞,搭載的則是一個微縮版的天道智能系統。
遙控人員只需要給予一個簡單的指令,例如起飛、降落、盤旋、向上飛行等等,智能系統就會根據預設的程序,做出一定的自主反應。
根據當時機體的飛行狀態、操控性能等,按照指令執行。
趙工他們進行的很小心,每個項目都經過了幾十上百次的測試,才進行下一項。
無窮大公司在西南的這個大型鑄造基地的員工家屬們,發現這個往日安寧的山谷,變成了一個繁忙的飛機場一般。
每天都能聽到超音速破空的聲音,忽遠忽近,轟隆隆的傳遍天際。
在那幾年,情報部門還截獲了幾個員工的小孩,偷拍飛行器照片,企圖發到網絡上的行為,當即給予了非常嚴厲的處置。
人們忍受着刺耳超音速音障帶來的噪音,一直忍耐了兩年多。
然後,他們有一天醒來,忽然發現,那個每天吵擾他們的聲音,突然消失不見了。
谷地的工廠依舊在,跑道依舊筆直筆挺。
可是,那些每天像小孩一樣,圍着一個模型飛機笑啊跳啊的深藍色制服們,卻不見了。
就好像,他們從來沒有來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