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婚姻

三、婚姻

從前車馬很慢,時光很緩,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70年代,中國大地上發生着歷史性的巨變,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年母親輟學了,十五歲讀到四年級,小學沒能畢業。在現在這個全民高度關注高考的時代,那時的母親可能都不知道有“高考”這個名詞。

1978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縱使生長在小山村的母親也能感受到改革的春風,母親說:“新政策最大的變化是哪怕玉米面、救濟糧、野菜全家人總算能吃飽肚子了。”飢荒年代,人們所有的幸福感都來自糧食,母親常說有了糧食人才有安全感。

對於像母親這樣的農家女子,婚姻可以改寫她們無力改變的命運,一生的幸福全都賭在婚姻上了。從某種角度講,母親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因為我的父親是一位有責任,有擔當的丈夫,能保妻兒無虞。父親和母親的婚姻雖然是典型的包辦婚姻,但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婚後幸福美滿的生活。在那個年代,包辦婚姻很正常,自由戀愛反而是要被人說三道四。母親和父親在婚前也是見過面的,每到過節時,父親便會跟隨家中的長輩帶上禮品去母親家拜訪,當時人們稱為追節。男方追節的目的是熟絡兩家的關係,為以後迎娶新娘做準備。但在婚前他們並沒有過多的交流,就算走在路上碰到,都羞於打招呼,甚至會假裝不認識。

八一年農曆八月初六,良辰吉日,天下着瓢潑大雨,母親就是在那場大雨中在親人的護送下,從安家咀步行來到了菜子川,嫁給了長她兩歲的父親,結束了她的少女時代。

當時的風俗是男子不接親,接親的是男方的女眷,沒有交通工具,一般都是步行,或一頭小毛驢,為了安全可靠,兩家商量選擇步行,安家咀是菜子川的鄰村,步行僅需十幾分鐘路程,但那麼大的雨,那時的人連把雨傘都沒有,平時下雨出門都是頭頂一個裝化肥的白膠袋子或麻袋。結婚是大喜的日子,我不知道外婆是如何送媽媽出嫁的。

母親已經去世了,我們誰也不清楚媽媽當時的感受,每次問起母親過往的事時,父親臉上總是寫滿了悲傷,老人不願意提起。當情感呈現在物質上時,只剩下一把心酸淚了。260元的彩禮,兩套衣服,一台縫紉機,兩個嫁妝箱子,就是全部財產,縫紉機和大板箱至今存放在老家菜子川。母親從來沒有給我提起過,我猜想應該並不是多麼愉快的經歷,亦或是母親認為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事。

人生啊人生,誰能躲開那幸福中的各種不幸,正常中的各種意外呢。

在我們那個村子裏,結婚時下大雨並沒有什麼不好的徵兆,只是這場大雨肯定是破會了一位妙齡女子對婚姻的美好憧憬。我們那裏的人都說下雨時娶的新娘子比較“厲害”,人們說的“厲害”就是說這個人性格兇悍,其實我的母親一生都是一個非常善良、溫和的人,當然,她也有急躁的一面,可能全都給了我的父親。

從我現在的角度來看,父母是彼此的良配,母親身材高挑,長得不是非常漂亮,但皮膚白皙,模樣周正,不過在我的眼裏,母親是世間最美的女子。父親在當地是遠近聞名的能幹人,家裏的生活條件也比母親家好,雖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想他們彼此還是很滿意的。

婚後三天回門時,母親告訴外婆他們,婆婆家有很多糧食,玉米、小麥都有。一柜子一柜子裝的滿滿的。在飢餓的年代,有了糧食,便就有了一切,包括生命。母親說,她長那麼大,從來沒見過那麼多糧食。那時的母親對生活應是充滿了無限的滿足和期待。

在娘家,母親是大女兒,外公外婆都還年輕,母親頂多是一個次要勞動力。而在婆家,自然是大有不同,雖然物質上要富裕一些,但身份地位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爺爺奶奶都已六十多歲,三叔比母親小几歲,有一位大伯,是奶奶收養的孩子,早就分家單過了。我的奶奶是一個非常強勢的人,我想母親當時心裏應是怯怯的。婚後,母親很自然的接手了奶奶的活兒,全家人的飲食起居都由母親負責,顯然她從次要勞動力變成了主要勞動力。

父親是一位非常顧家又非常勤快的人,算上母親,一家五口人,個個都是極其勤勞,極其節儉,日子自然會越過越紅火。那時的父親之於母親,是全部的依賴和支撐,他們的感情不需要刻意經營,在母親的心裏,嫁給一個人,便是一輩子,不會有別的想法,只有相互扶持,過好日子就足夠安心、美好。

母親的勤勞、善良、能幹讓全家人對這個新媳婦極其滿意,一家人男主外女主內,幸福的日子就開始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堂前萱草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堂前萱草花
上一章下一章

三、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