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 夷華宗室
校外酒館
“這段時間見你總是行色匆匆,跟詩詩在一起吧?”
聽着李大偉的調侃,戰青雲輕呡了一小口酒後說道:“是也不是,我跟玫瑰和她朋友花了點時間解讀了那個殘本。”
“哦?有什麼發現?”
“你說得對,真是人間清醒。按照現在解出來的一部分來看,是一位駐爪哇的官員寫的,還不清楚用漢字按爪哇土著語音寫這篇文章的原意。”
“哦,很遺憾這不是關於寶藏的記錄,不過我們可以根據記載的具體內容大膽猜一下,也許這個官員是通譯一類的身份,又或者是宗教傳播一類目的。”
“嗯?!還真是說得通,好像你看過那個殘本一樣,怎麼猜這麼准?從已經解出來的內容中可以看到是一些中土風土人情介紹,文中介紹提到礦產和中土特產,因為文本殘破,很多話都是說一半就斷掉了,所以給人一個錯覺以為是介紹藏寶的。”
“哦,那這個殘本價值就沒那麼大了,只能說是一個歷史文化的記錄吧!仍然有一定研究價值。”李大偉一邊看向鄰桌几個妙齡女子嬉笑打鬧,一邊不在意的說道。
“可是你怎麼第一反應就想到的,這一點我很好奇。”戰青雲斜了一眼隔壁桌的姑娘們后又盯着想從李大偉臉上找到答案。
“沒什麼,就是以前參照寺廟時聽過介紹佛經而已。”
“佛經?”
“佛經中很多東西是什麼玩意根本看不明白、聽不懂,但其實是古印度語用漢字標音而已。經過一代一代人僧人口口相傳,才有了現在中土和尚念那奇奇怪怪調子的佛經了。現在找個中土僧人念了佛經去找個說印度語的搞不好他也完全聽不懂。”
“對呀,我怎麼沒想到這個問題。”戰青雲輕呼了一聲,然後嘆了口氣道:“還是你人間清醒,這都能想到。”
“行啦,都說了當局者迷而已,你只是一心只想着快點出人投地所以沒有用心去分析問題而已。你看隔壁桌那幾個姑娘,哪個會比較容易帶出去?”
“啊?!”戰青雲有些不太適應這種跳躍性思維,一時沒跟上。
“靠外面那個服裝最開放而且妝容也很濃,從她們幾個進來開始就看到她最放得開,話最多;最靠裏面那個着裝就很內向的感覺,背對着我們的兩個看起來是職業裝,現在還不能做出準確判斷。”
“那你是打算去騙那個最開放的?”
“騙?烏雲,這種姑娘是用約的,大家你情我願也不用負責任,求的就是一個開心而已。如果要說騙那是對最裏面那個着裝很保守或者是職業裝那兩個。”
“對放得開的你說不騙我能理解,那為什麼另外那個斜對面的你不考慮?那個看起來像是個高中生。”
“高中生?!你仔細看看,她着裝雖然像高中生,但是你見她的指甲了沒有?畫成那種指甲的就算是高中生也是經驗豐富的街溜子。”
“啊?!好吧,那也不要用街溜子來評價吧?”
“嗯,你說得對,那確實不好說是街溜子,應該說是女街溜子。”
“呃~”
“好了夥計,我有了目標,你自己搞定啊!”說完,李大偉起身向那桌走去,留下了一臉錯愕的戰青雲。
“真是……”短暫錯愕后反應過來的戰青雲深呼一口氣,對於李大偉這種獵艷自己是非常羨慕的,但一直沒轉過彎來,家族一直是保守教育這麼多年,不習慣李大偉這種到處留情的處事作風。“臭小子,遲早惡病纏身。”
***************************分割線**************************
郕王府
王府長史儀銘來王府基本上也是點個卯而已,郕王還沒有就藩,一不用離京,二沒有正經王府差使。因為沒有就藩,王府其他屬官也都沒有配齊,畢竟郕王仍然年幼,若不是應吳賢妃所請為年幼的郕王儘早朽個人來教導,也不會這麼早安排長史、教授。
雖然被安排上了郕王府長史這個差使,其實也就偶爾過來點個卯,或者是王府差人召見。
郕王平日裏也很乖巧的樣子,什麼事情都一板一眼規規矩矩。雖然有消息傳來說京城裏有幾家小攤販是郕王安排的,誰也不信。又不是沒去看過,不就是賣給一些平日裏吃不起肉的窮苦人一碗勞腥嗎?這也算是個事?
如果真是大魚大肉廉價賣給窮苦人,難免有些不安分的嫌疑,但現在賣的不過是些平日裏都被丟棄掉的玩意,難道不該便宜嗎?
近日又傳來說這位郕王爺真的在玩些木匠、陶匠甚至鐵匠玩意兒,整日裏找些工匠到王府的工棚里刀砍斧剁、煙薰火燎的。王府里折騰了還不夠,還在京城外買了塊地折騰,想想就頭大。這位爺可千萬別瞎折騰,把自己給折騰成反賊了不說還要毀給大明王朝又帶來很多不確定性。
“郕王殿下安在?”
“回長史,殿下並未出府,或在娘娘寢宮請安,或在大棚。可要通傳?”
“殿下近日可曾作得文章?讀甚書本?”
“回長史,殿下確有交代,長史、教授來時便請二位批閱。”說著,侍者取出幾張紙頭。
儀銘皺着眉頭一目十行看完,字跡一般,筆法沒有特色,文章仍然是《夢溪筆談》和《資治通鑒》中一些理解問題。
稍想了一下,儀銘喚侍者取過文房四寶留下自己的解答。很快寫完,交給侍者時問道:“近日傳聞,郕王殿下於府中召諸工匠做工?”
“然也。工部、兵部在冊工匠不便來府,所召者皆民間工匠,殿下嘗謂左右,匠人並不如意。”
“哦?卻不知是何器皿?”
“止農具、車駕尋常物件,並無成例,前日又言農家織布事倍工半,言及欲成事半功倍織機,召數人多日謀划至今。”
聽到這些,儀銘略一思索后他不再追問,見郕王並沒有留言召見也就起身離去了。
工棚中
“殿下,長史過府。留文後辭去。如此狂妄,可要追回?”
“儀長史乃先帝帝師儀智之子,正謂父子師父子矣。長史並無失禮之處,我因何失禮於長史?”
看着一幅拍馬屁模樣慫恿自己刁難長史的宦官,朱祁鈺一臉審視的樣子看到讓人寒行倒豎。
“長史言行可有失禮?”
“回殿下,傳聞長史、教授談及皇室,言語多有不敬。”
“喔?所指何人?”
“儀長史妄議諸王不賢,稱寧國大長公主佔地造墳塋,稱前遼王荒淫無度,新遼王兄弟相殘,稱代王不遵禮法……”
“諸王皆吾榜樣,待我就藩理當效仿。”
聽到朱祁鈺這麼說,小宦官一驚,忙低頭不敢再發聲了。
大明王朝諸王室真是非常精彩,朱祁鈺自己聽到這些消息也一臉嫌棄。
看着挑事的小宦官,朱祁鈺眉頭一緊又迅速舒展開來。“此皆先皇、今上心繫宗室。大明皆我皇所有,親親宗族,今上自有尺度。長史儀銘乃今上所委,言行均系吾皇,不可失禮。”
“寧國大長公主上奏,今上恩准所佔田地予以營造墳塋,吾偶有所聞,遼王兄弟相殘何指?”
“回殿下,長史、教授諸人所議,遼王苛待兄長,剋扣祿米;其兄於簡王墳塋處鉰豬、養雞…….”
“啊?!”聽到這種操作,朱祁鈺一愣,隨即道:“陛下如何批?”
“已然下文勸解。”
“嗯,陛下聖明,自有裁斷。”朱祁鈺裝模做樣交待幾句:“儀長史仍兼侍講,拜謁陛下尤勝於我,爾等當小心侍候。”回過頭來又看向自己工棚里一堆四不像。
紡織機原理有問題沒搞明白,還要跟善於紡織的婦人討論;
(本章未完,請翻頁)
風車的軸承問題沒法根本解決,只能安排到城外用更粗壯的樹木試試,做為備選方案已經安排打造石匠用造石臼的方法打靡軸承;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將棕墊抽絲結繩再編織床墊的方式成功了,這種床墊縷空,再也不用睡硬板床了——墊再軟都不舒服,而且這種方式可以用到馬車座椅上吧?唯有搖椅做成了,但總覺得搖椅是反人類結構設計,躺在上面腰部不是懸空嗎?
在沒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大明朝,這些東西一旦公佈出來立刻就會被達官貴人家的工匠們爭相仿造,根本沒辦法用來賺錢,而大明現在糧食緊張又實在干不出來造酒這種操作…….等等,香油和香精可以呀!
提煉植物特別是花朵中的香油、香精,養殖蜜蜂採集花蜜、蜜蠟,這些投入都不高,技術含量其實也沒有想像的高,多測試幾次就可以了。而自己,現在最不缺的就是時間。
打定主意,朱祁鈺回到書房,翻看起近日記錄的消息。
前一位遼王朱貴烚與大妹妹江陵郡主、小妹妹瀘溪郡主長期保持不正當關係,被人告發后被翻了老賬。“通千戶曹廣等妻女數十餘人,非理奸死者十餘人”、“杖死長史杜術”、“擅笞荊州知府劉永、擇強壯三百餘人強買貨物、侵佔辦課湖港、強網學舍池魚;每年假借進貢於互陵等州、江陵等縣奪軍柑橘,起州縣人夫遞送,逼死者三十人;克減軍糧,侵佔房屋,買民馬不償直;肆採獵踐田禾諸惡”。
這一樁樁,一項項,簡直就是惡貫滿盈的混蛋,千刀萬剮也不為過了。難怪寧王朱權也上奏要把朱貴烚“其罪當刑,無法無赦”了。要不是當年洪武帝定下了對於藩王“雖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則降為庶人”的調子,正統帝恐怕也不會只是奪了朱貴烚的爵了。
朱貴烚的弟弟朱貴(火受)不慣着朱貴烚,沒直接弄給這個哥哥已經很不錯了,剋扣這個作死的哥哥一家祿米而已,只是沒想到朱貴烚也真做得出來居然直接在老爹墳塋上養豬養雞搞創收。
張開手指掐了揉了揉自己兩邊太陽穴,朱祁鈺長嘆一口氣收起了小本本。記下來,你們的混蛋事情都給記下來,等着有機會了一個一個收拾你們!
************************分割線****************************
致格樓
“…….要說這土木堡之變啊,大家都罵王振。但仔細想想,其實也不能都怨王振,因為這事情從根子上就存在問題,王振只是一個誘因而已。”
“要說根子上的問題在哪裏?其實應該是永樂帝朱棣身上。那麼為了更好的跟大家闡明我的觀點,我們多花點時間從洪武時期制定的大明朝根本國策上來分析。”
“在朱元璋打敗了南方各起義軍穩固了後方之後,終於揮軍北上從正面戰場上攻擊蒙元勢力。隨着元順帝北逃、明軍攻破蒙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之後,其實明軍已經基本收復了傳統漢人統治地區。為了徹底解決後患,明軍多次組織北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洪武二十年正月癸丑日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征虜大將軍,穎國公傅友德為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右將軍,南雄侯趙庸\定遠侯王弼為左參將,東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為右參將,前軍都督商暠參贊軍事,率師二十萬北伐’,也就是征討納哈出。”
“那這一仗打得怎麼樣呢?效果非常好,當年六月份納哈出四萬餘部眾就全部被逼降,由此整個遼東的蒙軍勢力基本上都被清掃完畢。經過這一仗之後,朱元璋就下令在朵顏山地區設立了泰寧、朵顏、福余等多個衛所,其中後世為人們所熟知的朵顏三衛也就是這些衛所之中最強的三衛。”
“那這些衛所設置目的是什麼呢?朱元璋最初設置這些衛所很明顯就是為了能夠讓這些衛所能夠直接面對漠北韃靼、瓦剌,起到輔助性防禦和抵擋作用。這些衛所和陝西、山西正北外圍地區設立的衛所形成了大明朝對北疆的第一線防禦體系。”
“從陝西開始到遼寧這一路,鎮虜衛、玉林衛、雲川衛、宣德衛、官山衛、察罕腦兒衛、泰寧衛、朵顏衛、福余衛等起到的是長城一樣的防禦作用。”
“對北疆第一道防線清楚了,那第二道防線又是什麼呢?藩國!”
“朱元璋在中、晚期的時候就已經在佈局如何防衛北方游牧民族,其中就在北疆封了一批藩王,做為大明的第二道對北防衛體系。這些藩王有多少呢,我們來看一看:甘州肅王朱楧、寧夏慶王朱?、西安秦王朱樉、山西太原晉王朱楓、大同代王朱桂、宣府谷王朱橞、北平燕王朱棣、大寧寧王朱權、廣寧遼王朱植、韓王朱松等10多個邊塞王。”
“有了這兩道防線穩妥了吧?不行,朱元璋還不放心。為什麼不放心?因為華夏幾千年文明絕大部分被侵略的歷史都來自於北方游牧民族,這對於農耕文明而言是刻骨銘心的痛與恨。為了能夠防範北方游牧民族,朱元璋在佈下了兩道防線后又佈下了第三道防線。這道防線就是自西北經正北再向東北設置了數以百計的軍事衛所,這些衛所分別隸屬於陝西行都指揮使司、陝西都指揮使司、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山西都指揮使司、大寧都指揮使司和遼東都指揮使司六大軍區領導。”
“這六大軍區、十餘個邊塞藩王加上一眾臣服於大明的少數民族區域,整個體系環環相扣,形成了一個緊密的北方防禦體系。”
“別看朱元璋是底層出身,沒有受過任何正規軍事教育,但是無論從戰略大局還是戰場瞬息變化的處理上都有着自己獨道之處。但是,朱元璋千算萬算沒有算到,自己辛苦數十年佈局被自己兒子全給毀了個乾乾淨淨,從此大明王朝的北方防線就成了一個漏洞百出甚至魚網一樣的笑話。”
“朱元璋嫡長子早逝,為了能夠順利讓沒有經歷過風雨的嫡長孫朱允文站穩腳根,洪武帝不得已在晚年為建文帝掌權做了‘除刺’的動作,使得大明朝廷官軍中一大批經驗豐富的老將都過早凋零。而朱允文重用的大臣能力缺缺,硬生生被朱棣發起的‘靖難’給奪了皇位。”
“有史以來,以‘靖難’、‘清君側’這種理由造皇帝反的不在少數,但是真正能夠成功的只有這一例!”
“那麼朱棣是怎麼成功的呢?朱棣首先動用自己直領武裝打垮了北平及附近地區的大明國防軍隊,然後東向從永平進入大寧地區,順利挾持寧王回到北平並奪了寧王部屬和大寧國防軍隊,徹底奪取了遼東地區的大明國防軍隊,打破了大明帝國對北的第二道、第三道防禦體系。”
“之後,朱棣收買了大寧地區的朵顏三衛,不僅如此還‘選其三千奇兵,從戰。’有了朵顏三衛挑選出來的三千經驗老道的騎兵做為自己的出奇制勝的法寶,朱棣一路向南順利奪下南京。把侄皇帝朱允文逼到不知所蹤,自己稱帝后大封‘靖難’功臣,其中對於朵顏三衛採用了‘盡割大寧地畀三衛,以償前功’。”
“當然朱棣這麼做之後沒多久就嘗到了苦果,甚至為此丟了自己性命,但那都是后話了……我們現在是不是可以看到,朱元璋苦心詣造的北方三道防線已經全部破壞殆盡了吧!”
“因為北方三道防線被朱棣徹底破壞,這還不算。朱棣自己是靠奪位才當上皇帝的,於是他自己怕呀!我能搶我侄兒的皇位,那我那些手握軍隊的兄弟們會不會搶我的,或者將來搶我兒子、孫子的皇位呢?為了維護自己這一系不會重蹈覆轍,朱棣下令將一眾藩王全部內遷並且圈養了一起,不再讓藩王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同時,安排‘靖難’功臣負責填補鎮守北疆的重任。”
“到了這裏,我們看到了破壞朱元璋謀划北疆戰略防禦體系的罪魁禍首就是正統帝、景泰帝的曾祖朱棣。然後我們再來看,為什麼大明朝有隨時被北方游牧民族兵臨城下危機的另一個問題,定都問題。請問
(本章未完,請翻頁)
同學們,朱元璋定都哪裏?”
“朱元璋定都南京,那朱棣定都哪裏?北京?錯!”
“燕京?北平?錯,都錯了。”
“燕京、北平不就是北京嗎?只是稱呼不同,這些區別不是這個問題的考點啊!”
“朱棣並沒有明確就定都北平,甚至之後的洪熙、宣德也沒有定都北平,當時的北京是以什麼形勢存在呢?當時的官方文件統一稱北平為‘行在’所在地。”
“也就是說,北平當時是皇帝行在所在地,即便當時所有朝廷官屬分了兩套班子,也是稱行在六部和南京六部而已。而因為皇帝行在是在北平的,所以一切都以皇帝所在地為準。”
“發現問題沒有?這個時候大明的首都在哪?名義上還在南京對吧?但是,在正統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正統帝正式下令定都北京,‘改給兩京文武衙門印。先是北京諸衙門皆冠以行在字,至是以宮殿成,始去之。而於南京諸衙門增南京二字,遂悉改其印。’也就是到了正統中期,大明朝官方才正式確定北京成了首都。”
“而北京的地理位置,使得大明首都幾乎頂在了北方戰場的前沿陣地上。也就成了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種尷尬局面。這種局面其實並不能認為是大明皇帝有多麼高尚的品德,多麼偉大的思想,其實就是因為朱棣的自私自利造成了無法破局的情況,只能讓天子守國門而已。這才有了韃靼突襲北疆,正統帝御駕親征和土木堡之變後景泰帝領導北京保衛戰。”
“說到這裏有人就講了,一直說韃靼,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民族啊?北邊不是蒙古嗎?蒙元之後沒聽說有其他民族成為北方新的游牧民族替代了蒙元位置啊!其實韃靼只是蒙元的一個分支而已。”
“之前講到明軍大敗蒙元主力部分,攻破蒙元大都后元順帝妥懽帖睦爾率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和百官扈從一起往北逃到了元上都開平,然後召集群臣‘詢恢復之計’。為了能夠有機會恢復,一通封官許願,又讓附屬國高句麗提供兵源,然後整頓軍馬東起大寧也就是今天的寧城西,西到元上都開平,中經紅羅山也就是今天的小凌河上流地段,北到全寧也就今天的翁牛特旗附近,擺出了一個三角形的防守陣勢。”
“除此之外,蒙元皇帝還兩次下詔命令也速和晃炎帖木爾分兵進攻明軍,想要恢復元大都。元順帝想着恢復,那大明洪帝還想着徹底消滅蒙元勢力呢!所以差不多同時,朱元璋也多次派出軍隊要消滅蒙元的有生力量,這一打就持續了20多年,累計發動大規模征蒙達10餘次。而元順帝在洪武三年四月的時候就‘殂於應昌’,其子愛猷識理達繼位,稱必力克圖汗,也就是元昭帝。”
“元昭帝改蒙元年號為宣光,想着要中興大元!”
“能中興嗎?能中興就沒有大明什麼事情了。”
“元昭宗遭到了大明的沉重打擊,在洪武十一年病卒了!元昭帝這中興大元的夢也就到頭了。而元昭宗的弟弟脫古思帖木兒繼承了汗位。”
“而這個時候,蒙古黃金家族的另一支繼承人跳出來了,想要恢復自己這一支繼承蒙古統治權。這是哪一支呢?拖雷小兒子那一支。”
“我們回過頭來看,成吉思汗去世后蒙古按照‘幼子守灶’的傳統由拖雷繼承了蒙古統治;拖雷之後卻是由拖雷的長子蒙哥繼承汗位;蒙哥死在了征討南宋的戰爭中,蒙哥的弟弟忽必烈搶在眾人之前在開平稱汗宣佈繼承了統治權,而這個時候蒙哥最小的弟弟,當時在蒙古國首都哈剌和林擔任漠北留守的阿里不哥堅決反對並且在蒙古本土貴族支持下在蒙古首都宣佈繼承汗位。”
“我們都知道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並征服大半個中土、西洲兩部之後採用了分封制,對於這兩個大汗各個蒙古分封的屬國是怎麼個態度呢?當時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都支持阿里不哥,而伊兒汗國開創者旭烈兀支持忽必烈。在忽必列戰勝了阿里不哥之後,西北三個汗國便走向了獨立發展的道路,統一的大蒙古國走向了分裂,也正是這樣才有了舉世反蒙,最終蒙古建立的各個汗國被逐個擊破。”
“也就是說,如果蒙古仍然是統一的,其實世界各地的反叛勢力都很難成功,至少困難會更大,推翻蒙古統治當時世界的時間會更久。但正因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矛盾,使得當時支持阿里不哥的幾個汗國與忽必烈建立的大元朝廷只存在一個名義上的藩屬關係,實際上形同陌路,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雙方之間芥蒂與隔閡越來越大。”
“剛剛講到了,忽必烈這一系現在被大明洪武帝打到抱頭鼠躥,中都、大都全丟了不說,連上都開平都隨時受到大明的威脅。於是阿里不哥的子孫們看到了機會,在老同盟者瓦剌也就是斡蠻剌的支持下蠢蠢欲動。”
“終於,在洪武二十年,藍玉率軍打到了脫古思帖木爾藏身的捕魚兒海,除了脫古思帖木爾、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幾十個人乘亂逃掉之外,脫古思帖木爾次子地保奴及妃子和以故太子必里禿妃和公主、藩王等一千多名勛貴全部被俘;而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利用了這次機會在往漠北老巢和林途中埋伏,在土剌河成功殺掉了脫古思帖木爾一行人。”
“也速迭兒成功殺掉脫古思帖木爾一行人之後,便奪走了大印正式稱汗;可是沒過多久,也就是五年之後忽必烈的後裔額勒伯克汗又成功襲殺了也速迭兒的兒子,當時已經稱汗的恩克,成功搶回了汗位。就這樣,這兩支蒙哥的後裔也都是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子弟陷入了一個漫長的相互仇殺中,蒙古局勢由此處於一個長期不穩定狀態當中。”
“之後,額勒伯克在一次謀划刺殺瓦剌部落首領時被自己老婆給告密造成的行動中失敗,自己反而被瓦剌部落首領烏格齊哈什哈給殺了,之後烏格齊哈什哈順便娶了他的絕色老婆鄂勒哲依圖鴻郭斡王妃。”
“聽到這裏各位可能覺得這個絕色王妃出賣自己丈夫,肯定不是什麼好鳥對吧?其實也不是,因為這個絕色王妃其實是額勒伯克殺了自己弟弟搶了自己弟媳婦得來的。我們華夏文明中是不是有種話說的叫
‘強扭的瓜不甜’啊?”
“解不解渴真不知道,真不甜,而且這瓜沒準還帶了毒。這不,原本想着把自己弟弟弄死了,弟媳婦成了自己媳婦可以每天跟美人一起雙宿雙飛了,結果這個絕色美人寧願成全別人也要弄死自己當任丈夫。”
“這個烏格齊哈什哈後來就沒有了記載,有學者就舉證試圖證明這個烏格齊哈什哈就是後來的蒙古強臣猛哥帖木兒或者稱為猛可帖木兒。為什麼說他是蒙古強臣呢?因為蒙古自成吉思汗之後,只願意臣服於成吉思汗後裔,也只有被稱為黃金家族的成吉思汗後裔稱汗后才能獲得蒙古人認同。於是,猛哥帖木兒立了阿里不哥這一系的新可汗坤帖木兒。”
“說到這裏,做了這麼多鋪墊,我們終於要說到土木堡之變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也先。”
“在猛哥帖木兒去世之後,瓦剌一分為三‘其渠曰馬哈木,曰太平,曰把禿孛羅’,而差不多時間蒙元殘餘也一分為三‘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衛’。而蒙元殘部一分為三之中,韃靼部是洪武、永樂時期在東蒙古最強勢力,由元朝後裔擔任首領,擁有蒙元大汗稱號,被蒙古人視為正統的首領、領袖。”
“而瓦剌就是當時的西蒙古,猛哥帖木兒就是洪武、永樂時期的瓦剌王。在永樂時期,為了牽制韃靼部,朱棣扶持瓦剌,一口氣封了三個瓦剌王,要說你扶持就扶持,哪有封王哪有封三個的呢?這個朱棣當時有沒有小心思我們已經不得而知,無從考就了。”
“三個瓦剌王,分別是順寧王馬哈木,賢義王太平,安樂王把禿孛羅。三個瓦剌王、韃靼王與大明之間,勾心鬥角,相互攻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