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與《周易》(三十二)

《左傳》與《周易》(三十二)

第八章:《左傳》記載人們對《周易》一書的運用對後世產生的深刻影響

第二節:《左傳》記載的八卦卜筮並以春秋《周易》文本文辭當占筮辭的方法,對後世進一步改造其文本的影響

我們在前面已解釋所舉例《左傳》一書里記載的筮例和卦例,從那些例子裏,已知春秋史巫是如何起卦和算卦的。已知春秋史巫在算卦上,關健是離不開那套符號工具,即以《周易》所用六十四文章排序那套符號已演變出六十四卦符號工具,有了算卦上的六十四卦符號名稱工具,才有了八卦取象筮法內容。由此證明,八卦與六十四卦是對孿生。八卦取象卜筮,是六十四卦卜筮工具上的產物。也由此證明,卜筮上六十四卦符號工具,是脫胎於原創《周易》一書所用排序那套符號和名稱。而原創《周易》一書所用那套符號是歷史上一套記事符號的傳承。而“八卦”無疑是脫胎於六十四卦符號卜筮工具,其源頭是春秋或戰國時期產生的八卦取象筮法(算卦)內容。

通過一些原創《周易》譯解,無疑原創《周易》是部為君子講述修身治國的謀略書,原創《周易》一書六十四篇哲學文章所用歷史上傳承下來那套記事符號是用之於文章排序而已。

《周易》一書所用那套符號產於《周易》成書的幾百年前的商代晚期。《周易》一書所用那套符號做為文章序目時及以前,只是一套記事符號工具,我們給命名為“六十四畫符號”。

我們考證《周易》成書於西周晚期,到春秋時候,由《左傳》記載的"以《周易》筮之"的筮例,和《左傳》記載的《歸藏》或《連山》卦例,已知原創《周易》和所用的那套符號及書中名稱被篡改和利用。春秋時期史巫把原創《周易》篡改成卜筮的內容格式,史巫又利用《周易》一書所用符號及《周易》名稱,編出卦書《連山》與《歸藏》。自春秋時期,原創《周易》所用那套符號和《周易》一書里名稱,衍生成一套卜筮(算卦)工具,即六十四卦符號名稱由此誕生。

因春秋(或戰國,從目前從考古材料上看八卦筮法最早於戰國中晚期)六十四卦符號名稱卜筮工具的產生,才共生出八卦筮法內容。由此證明八卦筮法產生於春秋或戰國時期。因"八卦"是卜筮工具的六十四卦符號名稱的共生物,故"八卦"的源頭,有可信的考古資料所證,其源頭應是戰國前期。

由上所述而證明八卦(符號和名稱)是脫胎於春秋戰國(有《左傳》記載春秋史巫的八卦取象卜筮例子,及清華簡《筮法》上的六十四卦符號與八卦符號配干支)史巫卜筮的那套符號工具,即六十四卦符號和名稱。而卜筮上的六十四卦符號工具,正是有《周易》一書所用那套符號和文章名稱衍生而來(因原創《周易》內容與符號沒有內容上的關聯關係,只是排序關係。而所謂的卦名稱與《周易》內容是個不可分割的關係)。把六十四卦符號里分八卦符號而納入物象,從八卦取八種物象,到眾多取象用於通神卜筮人事吉凶,這是由《左傳》、《國語》裏筮例(卦例)所看到的。而那些筮例只是將那套符號里三聯體組合符號,而命名為八卦符號以取象,用於卜筮,還沒有出現陰陽五行而用於卜筮。那套符號早在商代晚期已經出現,而到幾百年後的春秋戰國才成為八卦筮法工具;猶同早在商代產生的干支符號,到千年後的戰國才與八卦符號相配合,演變成筮術工具。再到西漢又演變成“八卦納甲筮法”,不但六十四卦符號按八卦分八宮納入干支,而且又將五行配入天干地支符號里,一併變成算卦工具。再到唐末宋初,又產生了八字算命術,依然是將干支符號配五行屬性變成八字算命工具。而那套天干地支符號,不過在產生的商代,只是用於記日符號工具而已,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算卦與算命工具,而是一個逐步演變過程。同理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符號,也是個逐步演變過程,才有一套記事工具符號,演變成八卦筮法上的六十四卦符號工具。

正是由六十四卦符號成為卜筮工具,並在每個卦符號是又加上八卦取象成為卜筮內容上一套筮法內容,即八卦取象筮法。當然《左傳》記載的卜筮例子,又把原創《周易》篡改為繇題式《周易》,並結合《周易》文辭當卜筮辭而運用。因受此卜筮法的影響,以春秋《周易》文本格式卜筮之書,隨着歷史的發展,以算卦的《周易》文本也不斷的在變改中。故到戰國至秦帝國之際,春秋《周易》文本又一次被篡改成以“六·九”數字為爻題的卦爻格式文本(今本《周易》)。把春秋文本《周易》格式改造成以陰陽六·九數字為爻題的格式,其目的是為了更適應起卦的得出本卦與變卦的筮法模式。

以“六·九”數字為爻題的卦爻格式文本《周易》,即今本《周易》。就是有帝制里傳承到今天我們所用的《周易》文本。至目前發現今本《周易》最早的文本記載,是上海博物館從海外古玩市場上收藏來的竹簡,按鑒定竹簡的時間為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今本《周易》卦爻格式形成的時間,在筆者的《周易大發現》裏有詳細的論述,我們認為今本《周易》在春秋《周易》文本基礎而改為數字爻題格式應是戰國末期,或秦帝制的前期。而對算卦者來說,即使是卦爻式《周易》,也認為難以適應算卦上問吉凶,因《周易》是為統治者(君子)講述的修身治國的政治道理,而不是講算卦上的求官、行旅、出亡、嫁娶、禍福、病壽、等等。所以《周易》文本被篡改的腳步並沒有停止,故到秦漢之際又出現了一種今本《周易》的改造版本,即考古上發現的阜陽漢簡《周易》內容格式,是在今本《周易》所謂卦辭上又添加上卜事之辭。

當今學界裏稱的“阜陽漢簡《周易》”,嚴格的說,被考古發現的阜陽漢墓里竹簡上的改造了的《周易》,不能稱阜陽漢簡《周易》(或稱漢簡《周易》),因為阜陽漢墓出土的竹簡上寫的《周易》已與今本《周易》的內容(即與今本《周易》的卦爻辭)不相同了,已不是今本《周易》的另種版本了。所謂阜陽漢簡《周易》是在今本《周易》的卦爻辭後面,又增添進去了“卜事之辭”。所以,正確地稱法,應稱為“阜陽漢簡改造版《周易》”或稱“阜陽漢簡今本《周易》改造版”。

根據阜陽漢簡《周易》的相關報道資料綜合來看,所謂漢簡《周易》是1977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隊等單位在安徽阜陽雙古堆1號墓發掘出土。並根據墓中出土的簡牘,研究者認為,墓主是西漢汝陰侯夏侯嬰之子夏侯灶夫婦之墓,夏侯灶卒於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屬西漢前期。竹簡原在槨室東邊箱漆笥內。因墓葬早期被盜,槨板塌毀,竹簡被擠壓成塊狀,受到嚴重破壞。簡片經細心揭剝分離,但皆已殘斷。竹簡形制、編聯均無明顯特徵可尋。后整理出三百多個破碎的簡片,包括今本《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四十多卦。其中有卦畫、卦辭的九片,有爻辭的六十多片。‘阜陽漢簡《周易》’保存下來的卦畫僅有五個,分別是大有卦、林(臨)卦、賁卦、大過卦、離卦。‘阜陽漢簡《周易》’卜事之辭為固定的格式,指出各種天象和人事的吉凶,如晴雨、田漁(田獵和捕魚)、征戰、事君、求官、行旅、出亡、嫁娶、疾病等等。

對阜陽漢簡《周易》的內容情況,我們再引李學勤先生的一段文章:

“下面介紹一下雙古堆簡裏面的《周易》。開始報道說,有300多個字的簡片,包括今本《易經》六十四卦中的四十多卦,可以看到有完整的卦畫卦辭的有九片,有完整的爻辭的有六十多片。經過長時間的整理,全部材料已經發表。原阜陽博物館館長韓自強先生最近出版了《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包括了全部《周易》殘簡、照片、摹本、釋文,簡片有752號,內容比較多。這個《周易》與我們今天看到的《周易》關係怎樣?它與馬王堆的帛書本是不是一樣的呢?不一樣,它只有《周易》經文,且每簡一條。雖然我們不能確知其卦序,但沒有理由認為與帛書經文卦序一樣。它有一個特點,在卦爻辭之後,是卜事之辭。這些卜事之辭可與西漢中期褚少孫所補《史記·龜策列傳》中龜卜之辭比較,而《龜策列傳》的內容是抄錄當時太卜占卜的占辭。卜事之辭每卦都有,因而可以肯定應該有六十四條卜事之辭。例如:《同人》卦,爻辭“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卜事之辭說:“卜有罪者,凶;卜戰鬥,敵強不得志;卜病者,不死乃癃。”又如《大過》爻辭“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卜事之辭說:“卜病者,不死;卜戰鬥,敵強有勝;有罪而遷徙。”當然,占卜不只是卜病、戰鬥、有罪,還可以卜貴、貧富、君子小人等。”(《周易二十講》廖明春選編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頁)

下面是‘阜陽漢簡《周易》’的殘簡摹本:

(因無法上傳圖片,故略)

通過所謂阜陽漢簡《周易》摹本來看,阜陽出土的漢簡確實破碎不堪。但通過學者研究,公認在卦爻辭之後,是卜事之辭。而且這種卜事之辭為固定的格式,指出各種天象和人事的吉凶,如晴雨、田漁(田獵和捕魚)、征戰、事君、求官、行旅、出亡、嫁娶、疾病等等。正如李學勤先生的舉例:“《同人》卦,爻辭“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卜事之辭說:“卜有罪者,凶;卜戰鬥,敵強不得志;卜病者,不死乃癃。”又如《大過》爻辭“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卜事之辭說:“卜病者,不死;卜戰鬥,敵強有勝;有罪而遷徙。”

通過李學勤對阜陽雙古堆漢墓出土竹簡上的今本《周易》改造內容介紹來看,這種改造版《周易》是在定型了的今本《周易》內容(即卦爻辭)上又增加進去占斷之辭。這是搞卜筮的人們,深感那種卦爻式《周易》(即今本《周易》)里的卦爻辭,無法用於占筮上所問人事的吉凶判斷,就對傳統上認為的卜筮之書《周易》進行再改造。這也是隨着社會的發展和對自然與社會的不斷認識,像《左傳》裏記載的春秋時期“以《周易》筮之”的筮例中的那種解卦方法,在秦漢之際時期的人們眼裏,深感不能令人信服,感覺是牽強附會。用《周易》裏的文辭當卜辭,本身就是錯上加錯。即卜筮(算卦)本身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方法,卻又把本是一部哲學之書的《周易》改造成卦爻辭去卜筮,豈不是錯上加錯。卜筮者哪裏會知道,《周易》原初是一部哲學書,是講君子修身與安邦治國的道理,並不是卜筮之書。若用《周易》裏的文辭當占辭去為人卜筮,不去聯想附會,自然就無法聯繫出對卜問事情吉凶的所以然來。到秦漢之際,算卦者深感今本《周易》裏的那些卦爻辭不適用於算卦,就只有進行再改造。也就出現了,在今本《周易》的卦爻辭後面增添進去認為能適合算卦的卜事之辭。這對於卦師為己為人算卦時,對所卜問的人事吉凶,也就認為好下斷語了,也認為求神問卦的不就真接出現所問之事的吉凶了嗎?

今本《周易》改造后的內容,如《同人》九三爻辭後面增添進去的占斷之辭是:“卜有罪者,凶。卜戰鬥,敵強不得志。卜病者,不死乃癃。”而今本《周易》裏的《同人》九三爻辭是:“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再如今本《周易》裏的《大過》卦“九二”爻辭後面添加進去的是“卜病者,不死;卜戰鬥,敵強有勝;有罪而遷徙。”

這增添進今本《周易》裏的“卜事之辭”,也就把今本《周易》改造成如同卦簽一般,若卜筮出改造版《周易》的《同人》卦里“九三”爻辭,也就是想問病情如何,而這卜事之辭里不是說了“卜病者,不死乃癃”嗎。這“不死乃癃(lóng指多病)”的意思就是“不是死,就是多病。”這多省事啊?卦師就好解卦了。不像《左傳》裏“以《周易》筮之”的卜筮例子那樣,通過得出一句爻辭,要進行不斷地聯想,把前朝古代的事情聯想到一塊,再附會到卜問事情的吉凶之上。

中國古代的算卦者,也真是太聰明了,把今本《周易》裏的卦爻辭後面添加些卜事之辭,對未知及難料之事就起上一卦,看所起出的卜事之辭,就得“天機”了。但這種改造版《周易》卻沒有承傳下來。今本《周易》與“十翼”在西漢中期被尊奉為《易經》后,帝國承傳下來的是以“六·九”為爻題的《周易》文本(即今本《周易》)。而那種添加在今本《周易》卦爻辭後面的卜事之辭的文本,並沒有作為《易經》的內容保留下來。這說明漢朝統治者感覺那種文本的《周易》明顯是卜筮之書,與今本《周易》是不同的。自西漢中期把今本《周易》與“十翼”尊奉為五經之首的《易經》,而改造《周易》一書的腳步才得以停止。但作為八卦筮術的卦書,並沒有停止其演進的腳步。

西漢後期的京房在傳統八卦取象筮術的基礎上,改造出八卦(分宮)納甲筮術,也終結了以今本《周易》用於卜筮之事。這可以說是“經”與“術”分離時期。自京房建構出“八卦納甲筮法”后,直到今天,算卦上是以“八卦納甲筮法”,而不再以今本《周易》作為卜筮了。總之,這種改造版的《周易》沒有傳承下來,顯然是認為既沒有水平性,也沒有神秘性,所以這種文本很快就淘汰出局了。

從考古上發現的改造版《周易》,實乃是秦漢之際的算卦者為算卦之便,而添加進今本《周易》裏“卜事之辭”。而這種體例的結構形式是:

卦畫+卦名稱+卦辭+數字爻題+爻辭+增添的卜事之辭

舉例:“卦畫(因貼不出來故略去)離:利貞,亨,畜牝牛吉。(第151簡)‘居官及家,不吉,罪人不解。’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第152簡)‘卜臨官蒞眾,(第153簡)敬其,乃吉’。”

這是被改造后的《離》卦里的卦辭與初九爻辭內容,凡‘’括號里的內容就是添加進去的卜事之辭。

由此,我們也就知道了,所謂阜陽漢簡上的《周易》,是在今本《周易》內容上,又進行了改造。即增添進去了卜事之辭。已與今本《周易》不是一種文本了。嚴格的說,所謂阜陽漢簡《周易》,與今本《周易》不是一個不同的版本問題,而是一個不同的文本問題。

總之,自《右傳》記載的春秋時期人們運用的春秋《周易》文本進行卜筮,到戰國末期因陰陽學說的發榮,春秋《周易》文本又一次改是成陰陽“六·九”爻題式《周易》(今本《周易》。到秦漢之際,今本《周易》又放改造增添進去卜事之辭。而到西漢武帝在位時(西漢中期)獨尊儒術,今本《周易》成了五經內容之一,帝制里再無敢對經書的今本《周易》進行過改造,故今本《周易》傳承之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周易哲學解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周易哲學解讀
上一章下一章

《左傳》與《周易》(三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