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識才忒重要

慧眼識才忒重要

司馬遷在其所著《史記平原君列傳》中,成就了一條“毛遂自薦”的成語。”毛遂”是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的門客。趙國蒙難時,平原君銜命前往楚國求援。因前景不是很明朗,多數門客”王顧左右而言他”,惟獨毛遂挺身而出,陪同平原君順利完成了任務。基於這個故事意義非凡,司馬遷遂將其編入《史記》之中。

自那之後,只要有人自告奮勇去做一件本不屬於他的份內之事,大家就會用”毛遂自薦”一語予以形容。不過就我看來,慧眼識人,其實要比毛遂自薦重要得多。如謂不信,請允我舉例說明。

話說東漢末年,漢靈帝劉宏駕崩,其子劉辯繼位,時稱漢少帝。劉辯的舅舅,亦即大將軍何進,不滿宦官頤指氣使,欲予除之,但遭到曾經得過宦官相助好處的妹妹何太后反對。何進便出了一個”借刀殺人”臭招,命令地方軍閥董卓、丁原進京,以清君側!不料人算不如天算:何進死於宦官勢力的伏擊,而肇亂的宦官們,則被何進親信袁紹、曹操所率的禁軍剿滅。因於京城太過混亂,何太后帶着漢少帝劉辯等皇室成員,倉惶逃離洛陽,以保己安。

照理,宦官勢力既除,董卓、丁原等軍閥必須率軍返回。但素有覷覦京城權位的董卓,豈肯錯過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這日黃昏,董卓所部意外撞遇何太后一行。面對虎狼之師,漢少帝劉辯嚇得呆若木雞,倒是比其年幼的陳留王劉協,鎮靜自若,叱問董卓:”為何此時才來護駕?”董卓一驚,跳離坐騎,雙膝着地,跪叩恕罪。一番君臣禮儀之後,董卓搖身一變,成為護駕大軍的首領。

進入洛陽,董卓發現漢室江山,己然到了”崩盤”前夜,由是萌生篡權之念。某日,他以漢少帝劉辯膽小無能為由,提出將其廢黜,改立處驚不怵的陳留王劉協為帝。董卓的這一建議,遭到了丁原的竭力反對。基於各執己見,雙方軍隊一度還在洛陽城外進行多次”比武”。如此鬧騰了一段時間,最終結果依然是”半斤八兩,黃魚死鯗”一一不分上下。

既然軍事力量造就了勢均力敵的格局,那麼打破這種平衡,就需要智謀或陰謀催化了。董卓帳下有個軍師,名叫李儒。李儒進言,說打垮丁原,關鍵是將其手下那個有着萬夫不擋之勇的悍將呂布給爭取過來。董卓問如何爭取?李儒答呂布是個見錢眼開之徒,主公可將自己那匹心愛的赤兔馬送他,同時再贈以巨金,大事必成!

誠如李儒預言,得了好處的呂布,立馬翻臉一一殺了丁原,投了董卓,不久又認董卓為義父。

其實丁原也是死得冤,冤就冤在他的等級觀念太重。早在統兵開拔洛陽期間,丁原曾差遣過一個名叫張遼的部將。張遼是個性情中人,那次他向丁原表述了自身情況,期望得到重用。但獨寵呂布的丁原,面對”毛遂自薦”的張遼,竟然不予認同。

除掉丁原,董卓便冒天下之大不韙,擅自廢了漢少帝劉辯,轉立劉協一一時稱漢獻帝。不久,董卓誅殺了何太后及其子劉辯。接着,又下了遷都長安的決定。董卓如此作孽,催生了以王允為首、立志捍衛漢朝正統江山的一些忠臣,開始謀划刺殺董卓之策。

這一時期,跟隨呂布歸順董卓的張遼,曾有一次偶遇”新主”董卓。面對這個”辦大事、事大辦、大辦事”的新領導,張遼”毛遂自薦”,向其表達意願。不料董卓也與丁原一樣,只認”義兒”呂布,沒把張遼”放在眼裏”。

因於貂嬋的運作,呂布與董卓反目。反目的結果是:董卓的心窩,被呂布所持之戟搗了個稀巴爛。

徹底擁有貂嬋共眠權的呂布,開始協助王允等重整漢朝江山。不想董卓舊部群起肇亂。雖說呂布武功了得,但由於他身負連續兩次弒殺”義父”之污點,故被正直者所不恥。道義缺失,軍力便弱,由此呂布是打一仗,敗一仗,最後只得退出長安。而王允等漢室遺老,則多數被董卓舊部所殺。好在漢獻帝劉協”聰明”,他在長安致亂最為激烈之時,搶先一步出逃,從而為曹操實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業,埋下伏筆。

呂布雖然落敗,但張遼依然緊隨於他,從中可見張遼的愚忠。如此到了公元198年,曹操率軍將呂布圍於下邳城內。因呂布不肯放棄下邳,堅持死扛,結果在疲乏打盹時被手下捆綁,交於曹操。

《三國演義》第19回,曹操聽從劉備提醒,欲斬呂布。呂布乞饒,張遼大喊:”呂布匹夫!死則死耳,何懼之有!”曹操感佩張遼的傲氣,親自為其鬆綁,懇請他歸順自己。

效力曹操后,出於證明自己是個”有用之才”,張遼私下獨闖呂布死黨昌豨巢穴,成功勸其降曹。曹操嘴上雖然責怪張遼此舉太過冒險,但在心中則將其歸入股肱之列。

公元205年,曹操率領大軍征討烏桓。不想烏桓霸主蹋頓,偕同投奔於他的袁熙、袁尚,帶着數萬騎兵,精神抖擻,嚴陣以待。曹軍見之,好不驚懼。惟張遼不怯,提議”背水一戰”。曹操予以認可,並將帥旗交於張遼。此戰,張遼盡顯英雄本色,不僅斬了蹋頓,而且大敗烏桓騎兵。

公元215年,張遼帶着800精銳,兩次衝擊孫權的10萬軍陣,一次打到孫權帥旗之下,另一次差點捉了孫權。後人因此給予”逍遙津戰役”極高評介:”張遼是個離改變中國歷史僅一步之遙的人!”其實張遼改變歷史的機會還有很多,光是曹操本人,就喊過數次”文遠救我”。最為著名的當屬華容道那次,因於張遼的提醒,曹操”下馬煽情”,從而得到關羽的”網開一面。”

公元222年,張遼謝世,獲齡54年。張遼的傳奇一生,說明忠誠的重要。但我以為,慧眼識人更為重要:假如曹操也像丁原、董卓、呂布等人一樣,漠視張遼,那麼張遼,還會擁有那些載人史冊的輝煌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孝與不孝生死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孝與不孝生死繞
上一章下一章

慧眼識才忒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