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談:怎樣幫助孩子長大
做父母的人,最大的願望是盼自己的孩子能快快長大成才。但孩子真的長大了,父母卻又有些恐懼。長大的孩子會有煩惱,長大的孩子會有壓力,長大的孩子得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長大的孩子得承擔社會、家庭的責任。
父母的焦慮當然還有一點點自私的成分,就是長大的孩子會飛走,會不再屬於自己。誰也不能拒絕孩子長大,關鍵是讓孩子怎樣長大。
所以很多時候,父母可能會阻礙孩子長大,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道坎。
人們可以藉助各種現代化手段觀察和測試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但卻不能預測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其原因在於,孩子的精神世界是複雜和變化的。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歷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為心理系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後來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後來這本書果然伴隨着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樑,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繫。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足夠你做完一件事情。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還有一位才子,自幼家庭貧寒,從小他就有一個特點,愛想入非非。每當想起一個目標,就記錄下來,以至於能積攢下許多件事,他就用自己獨創的三步法來進行篩選自己的目標。
第一步:在若干的事情中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諸多事情來。
第二步:在若干感興趣的事情中,找出自己能幹的事,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事,自己的能力和自身的條件都可以匹配。這樣可能只剩下幾件事。
第三步:在若干自己能幹的事情中,找出最有價值的事情。不論是社會價值還是經濟價值。這樣篩選后,可能會剩下一兩件甚至一件也沒有。如果剩下一兩件,那就本着兩利相權取其重的原則,輕鬆找出自己可以乾的事,如果沒剩下那就重頭再來。
就這樣,很多人認為他挺另類,不是常人的思維,質疑他是不是有些變態?沒錯,最後他成人以後,創立“變態心理學”。
人世中的許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該克服的困難,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麼鋼鐵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麼技巧或謀略。只要一個人還在樸實而饒有興趣地生活着,他終究會發現,造物主對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獨立性”是一項重要的內容。隨着“獨立性”的發展,孩子逐漸要從依賴父母,到離開父母,最終走向社會。
然而,孩子的“獨立性”發展卻常常受到阻礙,在某種程度上,成人充當了阻礙孩子“獨立性”發展的絆腳石,有的甚至偷走了孩子的夢想。
這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成人忽視孩子“精神世界”的存在。他們不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只看到孩子發展初期的軟弱狀態,錯誤地認為成人的責任就是提供孩子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物質條件。還有些人把自己看成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建立者,致使孩子的“精神世界”缺乏真實的內容。
其次,成人把自己活動的特點強加於孩子身上。成人的活動具有目的性和時效性。他們往往從這個特點出發來理解孩子的活動。他們看不慣孩子活動的非目的性和非時效性,總是想方設法幫助孩子做各種事情。甚至以“怕浪費時間”、“怕孩子累着”為由,來代替孩子做每一件事情。成人的百般辛苦,換來的是孩子“精神世界”的萎縮。
孩子的長大,必須依靠自己才能發展,沒有人能代替他長大。延長孩子的依賴期,只能助長孩子的依賴性。
作者發現,在許多問題少年的身上,普遍存在着一種叛逆,這實際上是一種“掙脫”,他們用自己的特立獨行,在宣示着自己已經長大,努力地放棄依賴,逃脫管束。
幫助孩子長大,是父母和每個長輩都要面臨的任務,作者認為主要有這樣幾點。
第一,放低姿態、改善辦法、耐心等待。家庭教育是分階段的。從0~12歲,主要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方式、習慣。長大一點進入生理髮育期,這時他們開始嘗試自己處理事情,正因為什麼都不懂,很讓家長操心。如果缺少指導,他們就可能從其他的渠道獲得指導,包括影視,圖書,網絡,朋友等,這個時候,不論是他們的思維防線,還是心理防線都是極為脆弱的。最容易受到非健康的侵蝕,一旦形成孩子的認知,形成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帶入到日常生活圈子裏,很容易走上歧路。
在孩子成長的時候,大人們如果放鬆對他的關注,不聞不問;或者反過來刻意關注,越俎代庖。都不是父母一個正確的態度。
引導他為成長做好準備,家長必須放低姿態,循循善誘。適時地給他們一些建議,指導他們沿着正常的心理發育和生理髮育之路,健康成長。
第二,學會溝通。這是我們一些家長最大的困惑,一旦孩子長大,就很難再跟他找到共同話題。很多家長“半道”上才意識到要跟孩子做朋友,要多溝通,去取得他們的信任。此時孩子已經很有個性,很反叛,為時似乎已晚。等到孩子十五六歲的時候,溝通進入最困難的時期。
這個時候父母們不妨在孩子面前保持一顆真誠的關愛之心,維持和拓展共同語言。沒有共同語言,孩子是不會信任父母的。很多時候覺得晚了,其實沒有晚。關鍵在於家長必須有足夠的耐心並保持一種相對的低姿態。注意傾聽孩子的心聲,特別是孩子走向社會最初的日子裏,他們在碰到一些挫折的時候,我們還有機會,還有“心理學”上所說的平台期。一直到那個時候我們去溝通還不晚,也許我們甚至可能“溝通”的更徹底!
在溝通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不論孩子說什麼或者想說什麼,一定注意不要當場批判,一定不能大驚小怪,更不能輕易把他們敞開的心聲輕易告訴第三人,或以此作為笑柄。這是非常致命的門閂,再次插上,就很難打開。
學會溝通,是父母在聽到他們的真實想法與訴求后,適時給出建議,討論可能出現得好、中、壞三種結果,及我們相應的對策。這樣的設身置地去為他們考慮,才能贏取孩子更多信任,樂意與父母溝通。
第三,幫助孩子從小養成了一個良好的性格,特別是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品格上的意志力,以及獨立人格。這種培養不是說幾句激將詞,也不是靠給予結果承諾。而是當成長中遇到一些溝溝坎坎時。我們更多的鼓勵與支持,讓他們感覺到父母和家人是他們的後盾。
性格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需要極大的耐心與堅持不斷地關愛,注意不斷地用巧妙的關愛與提醒,而不是喋喋不休,這在孩子心煩意亂、迷惘盲從的時候更為重要。
第四,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非常重要。該他做的,就要他做,比如讓他來持家,計劃這個月的經費使用,比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分工。鼓勵他的有時候,父母可以故意示弱,比如下雨時,把外邊的東西往屋內收,可以對孩子說:“爸(媽)搬不動了,你能幫幫嗎?”他如果立刻過來,就要對他說謝謝。這樣做可以誘導孩子產生責任感。
責任意識不論男女都很重要,不能以“只要學習好,其他都不需要你管”,也不能以“富養閨女窮養兒”,失去他們的責任教育。
第五,幫助孩子正確的擇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的朋友會伴隨着孩子成長,而確定越來越穩固的關係,甚至是一輩子,我們不能忽視孩子間的友誼,但也不能無視孩子在擇友上的盲區。
對正常良好的朋友關係,家長應多鼓勵,甚至去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但這種條件不是以金錢、吃喝為基礎,更多地體現在真與誠、善良與互助。
而對一些非正常的朋友關係,比如早戀或是交上了不好的朋友,也不能一巴掌拍死,用決絕或強行干預的方式去命令絕交、或者家長出面去學校找,那會讓孩子很受傷、很沒面子。正確的方式是幫助孩子分析這種擇友的價值與走向,包括最後的結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孩子們自己去判斷,並同時教會如何用冷處理的辦法,逐步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