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奇兵破局
毛鈺在江南自然是家喻戶曉,河南開封一帶百姓心目中就是活菩薩,但羅山百姓知曉的並不多,不過那些鄉紳因為生意上與江南富戶接觸得多自然也就知道了毛鈺。加上這些年毛鈺在直隸在東北屢次和清軍對上,想要不知道毛鈺的只能是當地的普通百姓。
但是即便如此,不明真相的他們也只是派是每家每戶派出十幾人幾十人來看看情況,結果就是面對即將到來的賊寇,羅山的鄉紳和老百姓組織了將近兩百的鄉勇!
馬光一見到這種情況就建議毛鈺放棄羅山東進或者南下,剩下的步兵在城內駐守。
毛鈺確實不肯就此放棄自己的親衛,如果只是一路逃竄,那麼自己的步兵就必須面對十倍的騎兵。
孫可望坐在一匹黃驃馬上,嘴角帶笑,羅山城遙遙在望,雖然經過張獻忠的親衛陣時被張獻忠訓斥了一頓。但張獻忠並沒有阻止他率領騎兵圍攻毛鈺,這就等於默認了孫可望的行為。
在孫可望的計劃里羅山就是請君入甕的瓮!自己的騎兵出動,毛鈺在南邊的步兵得到消息之後也需要面對己方步兵的阻攔,他有足夠多的時間包圍兵攻下羅山。到時候毛鈺是生是死都是大功勞,張獻忠的四個養子,李定國跟了毛鈺,剩下三人中自然就是以他為首,將來繼承張獻忠的大西王也成為了可能。正式這種誘惑的驅使,孫可望決定鋌而走險!
由於張獻忠並沒有參與這個額計劃,他的那些親衛並沒有上來糾纏,所以毛鈺安排的步兵也很快就進入了羅山城,他們剛收拾停當,孫可望就到了。一萬騎兵煙塵滾滾、遮天蔽日。這不愧是張獻忠部下最精銳的老營。
只是孫可望書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騎兵並不擅長攻城,他也沒想到毛鈺能夠趕在自己之前攻下羅山。騎兵平底馳騁的優勢面對雖然不高的城牆就發揮不出來了。
不過孫可望並不擔心,他先是讓騎射不錯的將士出列,準備照着西城門來幾次拋射。
然後他就悲劇了,因為居高臨下加上手中的燧發槍射程本來就比弓箭要遠不少,所以他的第一波騎兵根本來不及放箭就被擊散了。衝鋒在最前面一排的騎兵幾乎全部落馬,後面的隊伍自然就無法繼續前進。
接着是第二破試探,這次馬光將他們放近了給了他們一次拋射的機會,然後頭戴鋼盔的警衛團基本上沒有中箭火槍命中率額卻提高了不少。面對兩千騎兵的奔射,他們硬是留下了其中的五百人。
看的孫可望心疼不已。也不再保留粗崔所有的騎兵一起攻城。騎兵從西往東靠近城牆然後折向南北與城牆平行進行拋射。密集的羽箭倒是給城牆上的守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不過毛鈺的親衛自然是最好的裝備。傷亡的並不多。
當然這並不是孫可望的全部手段,他之所以催促騎兵攻城就是想拖住毛鈺,不讓他有機會整合城內百姓或者棄城逃跑,等到有大股的步兵到來,就可以打造攻城器械攻城了。按照孫可望的估計,冒雨的步兵想要擺脫張獻忠的幾萬人步兵就差來到這裏起碼需要兩天時間,他只需要騎兵拖住毛鈺,看住四門,等到一兩萬步兵趕到甚至五千人就可以輕鬆攻入城內。不過控制傷亡是必須的。
所以接下來騎兵距離城牆的距離又拉開了一些。東南北三門也派出大約一千人左右的騎兵。為了控制羅山,毛鈺將僅有的一千五百人分出了四百五十人分別駐守在東南北門。看着孫可望的架勢他也將大部分人拉到城內休息,城牆上只留下兩百槍法比較好的步兵。毛鈺的警衛團中步兵裝備是最好的,其中五百人裝備的是比火炮還貴的后裝線膛燧發槍。別看城牆上的守軍少,騎兵沒辦法直接衝擊城門,他們在橙槍手上快速射擊造成的假象就是毛鈺將全部兵力都投入到了這裏。折讓孫可望很安心,安心地等待援軍。
白天和張獻忠談判浪費太多的時間,毛鈺進入羅山的時候天就快黑了。如今孫可望試探了幾次天就徹底黑下來。
只是不等孫可望手撤退,羅山城南門就燃起了衝天大火。竟然是艾能奇率領着之前的一百多人殺向了南門。城外的孫可望看見火光聽到城內的喊殺聲就猜測可能是他因為擋不住毛鈺的攻城直接藏起來了。現在正是裏應外合的好機會,於是連忙帶着騎兵趕往南門。
只是不等他來到南門,城內的就安靜下來,大火也很快被撲滅了。原來艾能奇還是小看了毛鈺。他派出去負責駐守城門的自然是最精銳的步兵,一百五十人當中還有五十桿后裝線膛燧發槍,面對一百多企圖製造混亂搶奪城門的流寇,幾乎是幾個齊射就搞定了。艾能奇本人也在戰鬥中中彈。
城外的孫可望聽不到城內的動靜又不甘心,於是選擇了在南門紮營。隨後張獻忠也派人來到了羅山城外,他告訴孫可望既然做了就要做好,絕對不能走脫了毛鈺,不然面對的就是毛鈺十幾萬大軍的報復!毛鈺有水師,湖南、四川都不安全!
孫可望大喜,他知道張獻忠如此肯定是下定決心要擋住毛鈺難免的步兵支援羅山了。那麼他就有足夠的時間來攻陷羅山,只要羅山被拿下,哪怕張獻忠剩下的步兵被毛鈺的步兵擊敗打散,只要毛鈺在手就能將局面扳回來。
毛鈺解決了艾能奇不得已連夜拜訪城中為數不多的幾個大戶,因為他也意識到了張獻忠既然派遣了騎兵來,那麼步兵肯定也會同時出動,要戰敗張獻忠這些流寇並不難,但需要時間!
就在毛鈺循循善誘地跟幾個請來的城中大戶磨破嘴皮子快要失去耐心的時候,城內幾個大戶卻不肯表態支持。可能是這些人這些年沒有領教過流寇的厲害,還心存僥倖。面對名震江南、遼東和中原大地的吳王卻依舊不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