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斬草要除根

第三十二章 斬草要除根

更新時間:2012-05-30

何念祖收到京城消息已經是中德聯合軍演之後的事了。

京城的一場巨變,讓趕到膠州灣的翁同龢又匆匆趕了回去,沒有朝廷的掣肘,再加上德國訪問團團長海因里希親王力挺李鴻章,在面對英法俄日等國公使以武力威脅時,海因里希親王也毫不示弱,針鋒相對的宣稱德國絕對不會旁觀坐視其盟友受到任何國家的武力侵犯。

英國為首的六國公使團可以不在乎中國的反應,但他們不能不在乎德國的反應。普法戰爭中,德**隊的輝煌戰績已經證明了德國的強大實力,而且那時的德國還只是一個普魯士王國,還沒有完成德意志統一的普魯士王國就能打敗當時的歐洲最強大國家法國,那麼,已經統一了的德意志,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后,他的軍事實力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雖然德國的海軍力量比他的陸軍要差得多,但也是世界第二了。

陸軍勢力世界第一,海軍力量世界第二,這樣的國家說話的底氣硬不硬?當然硬得很,而且比石頭還要硬!

同時,德國不惜餘力的支持大清也讓六國公使團內部產生了分歧,其中,奧匈帝國的公使也鮮明旗幟的站在德國與中國一方,畢竟,奧匈帝國與德國是同盟關係,他們自然樂於見到自己的同盟力量壯大,他們的力量越強大,就越能讓英法為首的國家忌憚。

德國、奧匈帝國給大清做後盾,這也讓俄國產生了一點別的想法,他一方面恐懼中國加入德國為首的軍事集團會讓自己處於兩面為敵,戰略上極端不利的局面,另一方面,現在是三皇同盟時期,在這段時期內,俄國與德國的關係還處於同盟狀態,所以軍事上的威脅因為德國的介入已經顯得不再合乎實際。再加上俄國也害怕與中德兩國徹底鬧翻會導致戰爭,因為俄國現在根本就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所謂的訴諸於武力解決,那根本就是戰爭恫嚇,真要是動真格的,恐怕第一個退縮的就是俄國了。

如果說俄國現在只是一個二流強國的話,它的債主盟友法國好像也有麻煩:無休止的內閣爭吵,緩慢的工業發展,平庸的參謀人員,落後的徵兵制度……這一切的一切也導致了法國不敢冒然與德國宣戰,更不會主動挑起與德國為首的軍事同盟的戰爭。

至於意大利,這個國家明顯是一個兩面三刀的牆頭草,那方勢力強大它就站在哪一方,而目前的結果好像是德國、奧匈帝國加上中國三國已經初步有了軍事同盟的跡象,而法國、俄國態度變得模稜兩可,雖然英國這個老牌的世界第一強國還在倔強的插手阻止德國與中國進一步走向聯合,但聲勢已經大不如前。至於日本,這個實力連中國都差得遠的國家,雖然就屬他叫的最猛,反應的最激烈,但大家都選擇性的把他遺忘了。這個國家——實在太“弱小”了。

最後因為奧匈帝國的叛變,法國、俄國的猶豫、意大利的觀望,本來信心滿滿自認為集六國之力一定可以壓迫中德兩國放棄聯合軍演的華爾森爵士不得不絕望的承認,他失敗了!

已經再也沒有力量可以阻止德國與中國的聯合。而一旦達成這種對英國來說災難性的結盟,那麼英國在中國的利益將會不可避免的受到嚴重衝擊。

華爾森爵士把自己的觀點向英國本土做了闡述,並且建議為了針對德中兩國的聯盟,英國必須要在亞洲重新尋找一位合作夥伴來對抗,而這個最合適的合作夥伴無疑就是日本了。只有保證英國在亞洲擁有足夠的力量才能保護他們在中國的利益不會被得到靠山的中國排擠出去。

在德中聯合軍演如期舉行之後,來自英國國內的消息傳到了華爾森爵士的手上,英國國內對華爾森在中國的“不作為”大感惱怒,他們已經決定更換英國駐大清公使的人選了,至於是否扶持日本來制衡德中結盟已經不是華爾森爵士能考慮的了。關於英國在亞洲接下來的戰略部署將由下一任駐華公使來完成。

華爾森爵士收到國內的電報后長嘆一聲,再也沒有心思留在膠澳,他要回到北京,在那裏等待新任的駐華公使到來。

德國遠東艦隊與北洋艦隊聯合軍演之後,兩國的關係迅速升溫。王朝戰爭后的時間裏,德國武裝力量的智囊--總參謀部一直在尋找一個答案:如何在強敵四顧的環境中找到一條取勝之路。俾斯麥採取了一種短期結盟的方式,使德國一直只有一個敵人站在它的面前,避免樹敵太多。

德國的外交策略很成功,但這都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功績。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生活在俾斯麥的陰影下,他迫切的想向世人證明他的才華,無論是在外交還是政治上都不輸於俾斯麥。而拉攏中國,讓遠東最大的國家成為德國的盟友,進而達到在戰略上恫嚇俄國人,在遠離德國的地方分散英國的注意力與力量的目的,這就是威廉二世的如意算盤。

很顯然,威廉二世的打算已經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德國在擁有大清這個盟友的同時,也得到了亞洲最龐大的市場。得到中國的幫助,德國將由戰略防禦的狀態轉為戰略進攻,極大的緩解德國在歐洲四面受敵的困境。

這種戰略的轉變將會使威廉二世的威望徹底超過俾斯麥,無限的鞏固他的皇權。

乘着德中關係蜜月期,海因里希親王順勢向李鴻章提議,建議德國與中國正式交換國書,建立大使級別外交,便公使為大使。

這個計劃是海因里希親王預謀已久的,因為自鴉片戰爭以來,大清的國勢江河日下,與列強打交道的時候就從來沒有受過平等的待遇,就連比利時。葡萄牙那樣的歐洲弱國也能欺負一下大清國,可想而知大清國在世界各國中的地位之低。

歐洲的那些列強國家只是把大清當做一個像印度那樣的殖民地,用對待殖民地的方式來對待大清。說句實在話,要不是因為列強的互相牽制,恐怕大清國早就像印度那樣成為殖民地,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的半殖民地狀態了。

可現在,竟然有一個列強國家,而且還是當今世界第二強國把大清國看做一個與其平等的國家,願意與大清國平等的交往,而不是像英法俄那些列強一樣只顧着搶奪大清國的資源,財富還有領土。

李鴻章,不,應該說幾乎所有的大清國統治階層中的有識之士一輩子的奮鬥目標就是讓大清國重新強盛起來,不敢說萬國來朝,起碼也要與那些列強國家交往中不吃虧,不受列強的欺凌。

而現在,德國已經伸出了橄欖枝,願意與大清國建立真正的平等的,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

當海因里希親王向李鴻章提出這個建議時,頓時,李鴻章驚呆了。他哭了,一輩子奮鬥,就是要讓大清朝受到列強的尊重,而現在,似乎他的心血沒有白費,總算要採摘豐收的果實了。

原本在李鴻章心裏,對於與德國的交往是非常自卑的,因為他非常清楚大清國與德國之間巨大的差距,雖然大清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國力照比德國何止差了一星半點。他根本就沒有奢望,甚至是不敢奢望與德國平等建交。可就是在李鴻章想提而不敢提的時候,德國人卻主動的提出來了。這不禁讓李鴻章產生一種夢境般的不真實感。

李鴻章還以為自己聽錯了,再三追問,得到海因里希親王肯定的答覆之後,李鴻章這才敢確認,自己並不是在做夢。

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啊!現在有世界第二強國主動上杆子要與大清平等建交,誰要是拒絕誰就是天下一等一的大傻子。

李鴻章自然不傻,不然他也不會擁有今天這個地位。他知道,德國之所以願意放下姿態對大清不斷釋放善意,究其根本是因為德國在世界上孤立的政治地位,可大清又何嘗不是如此,有一個強硬的列強國家為盟友總比一個盟友要來的好吧。

對於海因里希親王的提議,李鴻章考慮都沒有考慮就答應了。不過兩國外交關係升級,這並不是李鴻章一句話就能拍板的事情,雖然在處理大清對外事務上李鴻章基本上能做到一言九鼎,他的決定就是整個大清的決定。但這麼大的事情,總是要通報朝廷,然後在朝廷里討論,經太后老佛與皇上同意后,再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正式出面遞交國書,這樣才算正規。否則若是李鴻章貿貿然的就答應了,而大清的朝廷不答應,皇帝不答應,西太后不答應,那可就熱鬧了。

對於李鴻章的慎重,海因里希親王也表示很理解,畢竟兩國建交這樣大的事情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定下來的。海因里希親王相信,以目前大清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只要讓他感受到德國的善意,兩國正式建交,而後逐漸演變成兩國結盟,把大清國拉上德國的戰船基本上就是鐵板釘釘的事情了。

商談完兩國的建交事宜,接下來,就輪到德國與大清,不,確切的說應該是德國與北洋之間聯合開發膠州灣,開發山東的具體方案開始磋商了。

對於李鴻章提出的開發山東一事,德國方面的準備可謂充分,在來華之前,德國就組織了十四家大銀行提供開發山東的資金,並與訪問團一同來華。只要與李鴻章敲定具體協議,這些銀行就會立刻動用他們龐大的資金投入到山東的建設當中。

除了銀行團之外,最出名的就是德國的克虜伯公司了。l811年,弗雷德里希?克虜伯創辦克虜伯鑄鋼廠,開啟了克虜伯家族企業興起的大幕。經過幾十年發展,經營範圍擴大到採礦、鑄鋼、軍火生產等領域,其製造的鑄鋼火炮性能精良,在普法戰爭中“鋒銳莫當”,行銷40多個國家,為公司贏得了德國“帝國兵工廠”的美譽。

李鴻章又是克虜伯兵工廠最大的主顧之一,開發山東這麼大的一塊蛋糕,克虜伯公司又怎麼會不插一手?相信得到李鴻章的幫助,克虜伯絕對有信心獨霸中國的軍火市場。裝備一個國家的武裝,這是何等龐大的市場?

所以,克虜伯公司決定與李鴻章合作,在膠澳開辦一家全亞洲最大的兵工廠。規模將遠超天津機械局兵工廠與江南製造總局。而且最讓李鴻章感到心動的是,這家新兵工廠還將包括造船廠,屆時可以採用德國最先進的造船技術來製造大清自己的戰艦。這也就意味着,當這個新的兵工廠建設投產後,大清將擁有真正意義上的造船基地,而且軍艦的質量將與德**艦的質量相差無幾。

李鴻章與德國方面數次研究之後決定,首先要建設一個海港城市,而地點就是大家都覺得合適的膠澳。其次就是修建鐵路的問題了。不過這一次,輪到佩服的卻是德國人了。

早在幾個月前,何念祖就已經資助詹天佑來到山東勘探地形,為修建鐵路做準備,到了如今,詹天佑已經完成了鐵路沿線的勘探,甚至連工程圖紙都已經繪製完畢。對於詹天佑的圖紙,甚至連最挑剔的德國工程師都找不出毛病來,最後德國人與李鴻章一致決定就按照詹天佑設計的來建設膠濟鐵路。而詹天佑也隨即被任命為膠濟鐵路的總設計師。

詹天佑的努力終於被世人認可,這讓曾經一度以酒度日的他激動的差點哭了出來。同時心中也異常感激他的伯樂——何念祖。

至於何念祖,更是樂得手舞足蹈的。原因何在?那就是在詹天佑勘探鐵路線路時,他也隨之把膠濟鐵路線上三十公里的土地全部買了下來,等日後修建鐵路時,德國人只能從何念祖手上購買土地了。何念祖什麼也不用做,只需要轉手一賣,不光能把買地的錢賺回來,至少也能在財大氣粗的德國人身上賺六七百萬兩的銀子。

不過說起修建城市這一項,現在的大清可比德國差遠了。自古以來,中國修建城市都是傳統的,先修建大而厚實的城牆,之後才是城牆內部的規劃,不過因為城牆的存在也極大的限制了城市的發展。

隨着火器的誕生,城牆的作用已經極大程度的被削弱,大口徑的重炮可以輕而易舉的摧毀城門,所以中國原始的築城方法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的城市建設了。

中國人沒有興建現代化城市的經驗,那就只好由德國人來做了。而且德國人也非常喜歡在遙遠的中國建造一座完全德國化的城市。

因為李鴻章的配合,這座還沒有成型的城市遠比後世德國通過武力奪取的青島要大。

德國工程師按照歐洲風格設計好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巨大模型,他們準備用十年的時間來讓膠澳這個小鎮變成一個經濟繁榮的都市。城市內要有世界上最前進的設施,高標準高質量的共公工程,令人羨慕的電力系統,可以持續使用一百年以上的下水排水系統。還要建設一個亞洲最大的海水浴場,以及城市的綠化等等。

總之,德國人就是想把膠澳建設成一座完美的城市,荒蕪的膠澳變成花園式的城市,成為亞洲最清潔的城市,達到“碧海藍天,紅瓦綠樹”境界。

當海因里希親王獻寶式的把這個巨大的城市模型展現給李鴻章看時,李鴻章也被德國人的大手筆給震驚了。

“如果是大清,絕對設計不出來這樣先進的城市規劃!”李鴻章在心底十分肯定的說道。

透過這一個城市模型,德國人嚴謹的作風展露無遺。所有的一切都非常細緻化,嚴格化。

未來的膠澳市區主體部分完全是依德國首都柏林城市規劃建設為樣本。房屋純粹是德國式樣,就連建築材料與建築方法均援引德國本土規格。房屋限制在三層以下。

而且德國人也制定了定長遠發展戰略,甚至打井供水也都留有餘地。留下足夠的土地供日後擴建。

與其他國家對殖民地單純的經濟與原料掠奪不同,雖然與李鴻章達成的協議中規定,未來的膠澳的領土權是屬於中國,德國人只有居住權與管理權。但德國人還是願意把膠澳當做為永久居住地進行長期投資建設的。

最讓李鴻章感到驚喜的是,德國人為了感謝李鴻章對德國人的友好,還特意在市區的最中心為他修建一個規模龐大而且也是整個膠澳最高的建築——總督官邸,做為李鴻章未來駕臨膠澳時的辦公與居住的地方。

對於德國人的細心,李鴻章又一次老懷大慰,深感德國人是大清最好的朋友!再一次認為自己拉攏德國人這一策略行的值當。同時也對為他出謀劃策的何念祖大為感激。

不過,當李鴻章心中浮現出何念祖的身影時,他的眉頭卻突地皺在一起,本來不錯的心情也隨之變得沉悶起來。到現在他還記得,在這一個月內何念祖已經遭受莫名身份的刺客襲擊不下三回了。若不是何念祖身邊有高手護衛,恐怕早就被人害了。到最後,李鴻章甚至不得不派一隊自己的親兵護衛,這才讓刺客無可乘之機。

而想要何念祖命的那個人,想一想李鴻章都感到頭疼!數次刺殺不成,那位乾脆也撕破了臉,也不顧何念祖是他李鴻章的人,居然差人光明正大的來抓人了。

似乎今天,京里那位派來的人就要到膠澳了。屆時,怎麼應付那位派來的人還是一大問題。

“害了人家全家不說,這麼一個小孩也不放過,太后啊,你這不是真箇要殺何念祖,你這是衝著老頭子來的。敲山震虎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清梟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清梟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斬草要除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