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中德合流

第二十五章 中德合流

更新時間:2012-05-24

中德海軍聯合軍演將在膠州灣舉行的消息在“有心人”的推動下,迅速傳遍上海,傳遍整個世界。這樣一個“重磅炸彈”,普通人或許會一笑了之,或者完全不關心,但英國、法國、美國這些在華擁有巨大利益的國家不可能不關注,特別是一直以打敗北洋艦隊為目標的日本更不可能無動於衷。

本來就擔心德國與中國走到一起會打破世界政治格局的平衡,但如今聯合軍演的消息被德國人在幕後有意推波助瀾,這也就不免讓英法、日本等國更加擔心。原本他們以為德國與中國只是政治上將要結盟,但情況遠遠超出他們預計的嚴重。

德國與中國不光是政治上將要結盟了,竟然在軍事上也要結盟了!

這樣的後果是英國,尤其是日本最不願意見到的。

英國在中國享有最大的利益,如果中國與德國形成政治、軍事上的盟友關係,那麼毫無意外的,英國所有在華利益將被德國擠出中國。甚至一旦爆發戰爭,英國不光會丟掉中國的利益,他在整個亞洲的統治都有可能面臨全面崩潰的後果。

不要忘了,現在的中國可不是以前的中國,他擁有着亞洲最龐大的艦隊!

這股力量一旦與德國匯聚到一起,哪怕是英國也不願意正面承受的!

至於日本,這個島國雖然有着旁人難以想像的野心,但此時依舊生活在中國的陰影下,雖然時時刻刻打着陰險的算盤,但他只能是小心翼翼的,始終不敢過分刺激中國。尤其是,當德國成為中國的“靠山”后,日本更沒有力量來面對這兩個龐然大物的混合體。

於是不可避免的,英國、法國、日本之間展開了一次有一次的密談,來討論如何解決這場即將改變世界力量平衡的“德中合流”。

光緒十五年冬,公元1889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突然高調宣佈:11月20日,德國將與中國在膠州灣舉行規模龐大的聯合軍演。

與德國國內媒體大肆歡呼鼓舞不同,英法日等國都感到了嚴重的危機感,在這些國家政府有意的引導下,民間也開始關注這次軍演,以及中國、德國結盟會對本國造成什麼樣的衝擊。

一時間,各國的眼光全部都被這場軍演吸引過來,而膠州,也多了許多形跡可疑的人物。

海因里希親王已經抵達膠澳半個月了,在這段時間內,德國訪問團成員幾乎是馬不停蹄的開始對山東,特別是膠州灣的地理、自然資源以及人口資源、市場前景展開調查。一份份關於山東,關於膠州灣的詳細資料彙集到海因里希親王的手裏,再通過海因里希親王傳到德國的威廉二世手上。這些資料的詳細程度甚至比大清自己還要了解山東。

在還沒有抵達中國之前,海因里希親王就已經掌握了很全面的山東資料,不過德國人天生的嚴謹,還是讓他們在抵達膠州灣之後再次做了更細緻的調查。

德國人通過各種渠道的秘密調查,得出下列結論:

(1)膠州灣地理位置險峻,港灣形勢優越,極宜建造良好的海軍基地;

(2)膠州灣自然形勢極好,有利於船塢及碼頭的設置;

(3)膠州灣地區資源豐富,並有極好的消化力量;

(4)以膠州灣為基地,修築鐵路延伸到山東內地,便有大量的煤、鐵礦資源足資開採。沿途也可獲諸多利益;

(5)膠州灣地區的居民在體質和智力方面是中國最優秀的。這裏有着大量可供利用的勞動力資源;

(6)膠州灣的氣候良好,很適宜歐洲人居住。

得出以上結論后,海因里希親王可以說是欣喜若狂,李鴻章給德皇威廉二世的信中提及的內容,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海港的建設。而那處海港最理想的建設地方就是膠州灣的膠澳。李鴻章的設想與德國方面不謀而合,甚至整個思路都是完全一致的。

通過這段時間的接觸,海因里希親王發現,做為中國最有權力的統治者之一,李鴻章對與德國合作就膠州灣,以及整個山東開發是非常有誠意的。

那麼。如何能讓李鴻章對德國的好感持續下去,甚至更進一步就是海因里希親王接下來的工作重點了。因為他知道,如果藉助李鴻章這個點,進而影響到整個中國,讓中國的統治者們都感受到德國對中國的善意,那麼,德國與中國的發展將是無限的。

如何讓中國感受德國的誠意、善意?

海因里希親王想了許久,最終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構想,但能不能具體實施下來,海因里希親王還需要向德皇威廉二世請示。

海因里希親王鄭重的給德皇拍電報。向德皇提交了詳查報告,對膠州灣的地形、地質、氣候、港口、水文、潮汐、當地的建築材料、動植物分佈等進行了極為詳盡的論述。同時,他還對膠州灣地區的村落、民俗、交通、商業、漁業、飲水等諸多方面一一加以陳述和分析。最後,他提出鐵路、公路、船塢應如何設置,才利於在東方的競爭。海因里希親王的報告為德國在膠州灣建設提供了一幅宏偉的發展藍圖。

並且最後海因里希親王非常慎重的提出:為了避免目前德國與中國間大好形勢被國際上敵對國家破壞,並且為了讓中國這個潛在的盟友成為德國真正的盟友。他希望中國能夠感受到德國對他的尊重與善意。即與中國建立平等的,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先於列強升級兩國公使為大使。並且當敵對國家試圖以武力阻撓德國與中國之間的結盟時,德國應該拿出歐洲霸主的風範,堅決保證中國不受列強的武力侵犯!

海因里希親王的報告很快就得到了威廉二世的回復。威廉二世給的回復很簡單:德中結盟之事悉由做主,務必達成結盟協議。德國強大的武力完全有能力保護盟國不受任何敵對國家的侵犯。

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答覆,海因里希親王心中大定,他樂觀的認為,在德國如此“無私奉獻”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應該完全能夠體會到德國的善意,進而形成兩國聯盟之勢。屆時,得到中國這個盟友國家的市場,德國的國力發張將會突破桎梏,再次飛躍,完全有實力挑戰英國對世界的統治。

國內答應必要時可以採取武力來維護中國不受列強影響與德國的合作,這讓海因里希親王有了充足的底氣來說服李鴻章。

隨着德國訪問團入住膠澳,德中兩國之間關係的發展用突飛猛進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兩國準備聯合海上軍演,就連具體的日期都定了下來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不過事情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德中的聯合讓英國為首的老牌殖民國家感到異常恐慌,尤其是日本上躥下跳,極力聯合各國試圖阻撓。

為了阻撓德國與中國走向聯合,以英國為首,日本串聯,形成了一支六個國家聯合的公使團聯合向大清朝廷施壓,甚至英國公使與日本公使直接威脅“要用大炮來懲罰清政府愚蠢的決定”。

日本的威脅沒有人會當回事,在朝廷上下,還沒有幾個人能認識到日本的威脅,在他們眼裏,日本充其量不過是個跳樑小丑而已,無論他叫的有多麼囂張也只是威脅恐嚇而已。但英國人不同,半個世紀以來,大清算是被英國人給打怕了。當年林則徐虎門銷煙便惹出了鴉片戰爭,再到英法聯軍進京,咸豐爺避走熱河,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到紫禁城。

有這樣的例子在前,朝廷上下又怎能不畏懼英國人?哪怕現在大清有了遠東最強大的艦隊也撐不起他們的底氣。

尤其是,這次還不只是英國人一家來抗議,更糾集了法國、日本、俄國等六個個國家集體抗議。當年英法兩國的聯軍就能打進紫禁城,逼走咸豐爺,那如今六國聯軍豈不是連大清都給滅了?

六國公使依依不饒,老佛爺首先就避到了頤和園內,來個眼不見為凈,反正她現在已經把整個大清都“交還”給光緒皇帝了,現在這事應該是大清的統治者來操心,關她老人家什麼事?

光緒當然頂不住六國公使聯合的壓力,他甚至連六國公使的面都不敢見,只是讓醇親王奕譞會同慶郡王奕劻出面應付。

慶郡王也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慶親王奕劻,他的出名不是像李鴻章和張之洞搞洋務,也不是像醇王和恭王那樣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而是因為他為人貪鄙,他才上位不過幾年,貪婪之名早就蜚聲海外了。這樣一個貪財的老頭子讓他搞搞內部鬥爭行,可讓他和洋人打交道,而且還是那種送上去“挨罵”的差事……

果不其然,光緒旨意這邊剛下,那邊慶郡王奕劻就得了疾病,“卧病在床”了。

朝廷上下誰也不願湊到六國公使面前“挨罵”,相反,對於招惹出這場事端的李鴻章開始了口誅筆伐。

只把李鴻章罵成了“開罪友邦”、“禍亂朝綱”的“姦邪小人”、“王莽在世”,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平列強之怒。

在六國公使團的壓力下,這些平素里張口閉口叫着李中堂的大臣們也忘了李鴻章平常對他們的照顧,忘了從李鴻章身上得到的好處,自以為在列強的壓力之下李鴻章肯定是要倒霉了,便爭相恐后的落井下石起來。

可李鴻章身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再加上大本營天津與北京近在咫尺,如果真的惹惱了李鴻章,恐怕還沒等人家洋人的炮艦打過來,倒是李鴻章先來個“改朝換代”了。

所以自始至終,那些吵着要“法辦”李鴻章的大臣們都是一些御史大夫之流的文臣,真正掌權的決策者們卻沒有一個參合進來,最多也就是說些不痛不癢的話。因為這些人早就看清楚了李鴻章這個人的性格,李鴻章從根子裏來說是一個傳統文人,是忠於朝廷的,不然朝廷也不可能讓其坐大到如此地步。想對付李鴻章,只能像溫水煮青蛙一般,一點一點的削他的權,等到削無可削之時,李鴻章自然就不能對朝廷產生威脅了。但在這之前,尤其是李鴻章的軍隊都駐紮在京師附近之時,若是冒然逼其過甚,甚至直接派人捉拿問罪,哪怕李鴻章自己不想反,他也會被北洋集團的那些將領們來個“黃袍加身”的。

與那些老謀深算,不會因為一己私利而壞了朝廷大局的大臣們不同,翁同龢這個李鴻章的政敵在攻擊起李鴻章這一方面來可謂不遺餘力。

他不會考慮李鴻章要是萬一被逼謀反會怎麼樣,翁同龢的心中,只要能夠扳倒李鴻章,恐怕天塌下來他都會去做。這兩人可是生死大仇啊!

一直以來,凡是李鴻章贊成的他就反對,凡是李鴻章反對的他必定贊成。如今六國公使團脅迫朝廷,而罪魁禍首就是他的死敵李鴻章,這也讓翁同龢看到了一絲扳倒李鴻章的契機——借列強之手除掉李鴻章。

“這次一定要搞倒李合肥!”翁同龢心中下定決心,這一次無論如何也要接着六國公使團的勢除掉李鴻章,就算不死也要讓他脫層皮。

翁同龢很快便召集親信在他府邸謀划對付李鴻章的策略,也不知他們商議了什麼,總之第二天翁同龢就在光緒面前提出,既然事情是由李鴻章引起的,那麼就不應該由朝廷來面對六國公使團的壓力,不如朝廷把一切責任都推到李鴻章頭上,讓這些公使去山東找李鴻章理論去,如果李鴻章不能消除公使團的怒氣,惹得洋人派軍攻伐大清,那就斬了李鴻章給洋人出氣,這樣把罪魁禍首給斬了,再給洋人賠些銀子,洋人也就沒有借口大動干戈,說不定大家就會化干戈為玉帛了。

光緒年紀輕輕,政治上還幼稚的很,再加上這段時間被公使團鬧得心慌意亂,生怕自己也步了咸豐爺的後塵,現在聽到師傅翁同龢的建議,哪裏有不同意的道理。

緊接着,翁同龢又主動請纓去山東協辦此次洋務糾紛。翁同龢的這一舉動可讓年輕的光緒皇帝感動莫名。為啥?原因就是現在光緒皇帝就是個有名無權的光桿司令。空有一肚子報復,可下面的大臣們都是陽奉陰違,這讓光緒皇帝的許多政令都無法實施,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光緒命慶郡王奕劻出面應對六國公使,可人家奕劻根本不拿光緒當回事,這邊旨意一下,那邊人家就“病倒”了。

對於光緒來說,朝中的臣子們都是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等自己真正遇到困難時,還是自己的老師真心幫自己,給自己解決問題。但光緒可沒想到,一臉正氣的翁同龢名面上是為自己的徒弟着想,實際上更大的目的卻是借洋人的勢,光緒的權來達到剷除政敵的目的。

對於自己的鐵杆支持者,光緒皇帝向來是有求必應的。於是,翁同龢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等一連串耀眼的頭銜后又多了一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名分。

次日光緒皇帝下旨,令翁同龢會同六國公使團趕赴山東,全權處理各國事務糾紛。

六國公使團這段時間在北京的行動始終沒有起到什麼明顯的效果,眼睜睜的看着中德越走越近,他們的心也越來越急躁。可是無論他們怎麼抗議,怎麼恐嚇,甚至直接叫囂動用武力都起不到明顯的作用。這些文明國家的紳士們或許擁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擁有強大的足以粉碎大清國的軍隊,但是他們完全敗給了大清國這個暮色深沉的官僚體系。

拖!

只是一個“拖”字就讓這些公使們完全敗下陣來。顯然,他們計劃中走頂層路線,通過皇帝來給李鴻章施壓的方法看來是行不通了。

理德中兩國聯合海上軍演只有不到十天的時間了,如果在這段時間內不能阻止兩國聯合軍演,那麼,受德**事力量的鼓舞,接下來李鴻章恐怕真的會鐵定心思與德國達成盟約了。

英國駐華公使華爾身爵士很容易就判斷出,一旦德國與中國達成針對大英帝國的秘密盟約,那麼大英帝國在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的殖民體系都會受到嚴重的衝擊,他絕對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的出現。

華爾身爵士心中打着算盤:“如果中德結盟不可逆轉,那麼,為了平衡力量對比,或許大英帝國該全力支持日本的崛起了!”

正當六國公使團以為在北京將會毫無收穫之際,他們突然得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大清國朝廷將派遣帝師翁同龢會同他們前往山東處理中德關係事宜。對於大清國朝廷突然間變得高效率,六國公使一時間有些措手不及,但接下來他們無不欣喜若狂。

這些駐清公使中,每一個都對大清國十分了解,這種了解甚至比大清內部官員看的還要透徹。翁同龢與李鴻章的關係或許皇帝還有些迷糊,但這些駐華公使都是一清二楚的。現在清廷派遣一貫與李鴻章不和的翁同龢出面,那麼這肯定就是意味着清廷屈服了。年輕的光緒皇帝頂不住六國公使的強大壓力,開始對李鴻章施加壓力了。

了解到這一點后,六國公使聚在一起研討了一番后,立刻風風火火的找上翁同龢,強烈要求他馬上動身前往山東阻止李鴻章的“不冷靜行為”。

別看翁同龢歲數一大把,但在打擊李鴻章這件事上可謂不當人後,自然與六國公使一拍而合,也不拿什麼欽差大臣的架子了,與六國公使輕車簡帳的趕赴天津,搭船趕赴膠州灣。天見可憐,這可是翁同龢他老人家這輩子第一次乘船出海,也不知道他老人家這老胳膊老腿的能不能受得了一路顛簸之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清梟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清梟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中德合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