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中德聯合軍事演習

第二十四章 中德聯合軍事演習

更新時間:2012-05-23

歷史上李鴻章曾經訪問過德國。據德國史料記載,李鴻章到德國訪問,是漢堡商會主動邀請的,目的是想和中國多做生意。

李鴻章訪德期間,受到德國商界的青睞。他曾是德**火器械的大主顧,德國商界盼望通過他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因而,商會宴請,工廠參觀,款待殷勤。

而且,因為李鴻章的到訪,這也使包括德皇在內的德國政界也非常高興,在德國,李鴻章受到了國王一般的禮遇。不過那些都是1896年的事情了。

現在可沒有德國商會主動邀請李鴻章訪問德國,而是李鴻章主動寫信給德皇。

李鴻章的書信是通過漢堡商會以私人信件形式遞交德皇的,所以這並不是代表大清國遞交德國的國書。不過,李鴻章的信卻讓德皇以及德國政界人士興奮異常。他們一致認為,雖然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書,但其中蘊含了非常友好的信息。是兩國正式遞交國書前的一種試探。

特別是,李鴻章在信中透露有意與德國共同開發山東,增進兩國交往,互通有無的意思后,簡直令德皇感到天上掉下來一塊大餡餅!

德國是新興列強,國力雖然日益強盛,但世界的經濟主體依然是以英國為首的殖民經濟類型,英法佔據着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殖民地,控制着殖民地的經濟,而且德國與英法的關係始終不怎麼友好,在英法的刻意壓制下,德國的商品很難在世界各地流通。

商品不能外輸,這嚴重製約了德國的經濟發展,同時也讓德國的國力一直難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中國做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國家,市場需求幾乎是無限的。一直以來,德國一直希望能把勢力擴展到中國,而且德國也對此一直做着努力。不過,由於英國的遏制以及中國國內統治者並不太注重德國這個新興列強,所以德國一直很難在中國有所作為。如果不是因為德國的軍火在全世界都是最出名的,恐怕現在大清帝國都沒有幾個人知道德國這個國家。

身為中國國內最有勢力的封疆大吏,手中掌握着中國最強大的兵力,同時又是德**火最大的買家,德國是不可能不對李鴻章做詳細的調查的。

不過由於李鴻章擁有一大堆的職稱,而德國的翻譯官不懂直隸總督之意,所以當德皇問及李鴻章在中國是什麼樣的官職時,翻譯官便用了“副國王”這個詞來形容李鴻章。

結果,德皇不光是高興了,而且也更加重視了李鴻章的這封來信。

德國對於遙遠的中國,並沒有很強烈的殖民意識。加上他在帝國體系內,一直遭受排斥,所以在面對英法俄同盟的情況下,曾經試圖籌備德中美同盟。雖然最後沒有結果,但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德國人對於中國的看重。

德國對於中國的好感、重視卻一直沒有被大清的統治者所重視。對於洋人,幾乎所有的大清官員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所以德國對中國的百般拉攏、討好一直就像是老鼠拉龜無處着手一般。

但現在,一封來自大清國“副國王”的友好信件來到了德國,進呈給偉大的德國皇帝陛下,邀請德國與中國共同開發中國山東,這也難怪德國的統治階層一致樂觀的認為這是中德全面合作的前奏。

尤其是李鴻章的信中提到:他將在山東的膠州灣建設一個海港,並沿着這個海港到濟南建設一條鐵路線,以海港為龍頭,以鐵路沿線和全山東腹地為龍身的經濟帶。

李鴻章的意思與德國一直謀劃在中國擴張勢力的戰略簡直不謀而合,德國在山東發展的基本理念概括的來說就是一城,一港,一路,一海洋的形式。

一個面向全世界的貿易自由港與自由地;一個以鐵路橫向分佈南北縱橫連結的山東與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與金融中心城市;一個有廣大發展空間的可持續發展的海洋城市。

互相都有合作的需求,而且雙方發展的理念又是那麼的相似,那麼接下來,德國要做的就是對李鴻章的回應了。

因為一封信,整個德國的統治階層一下子變得緊張忙碌起來。

德國皇帝是個極度重視面子的人,而德國的政界大臣精英們也一致認為應該用鄭重的,誠懇的態度來向李鴻章表達他們對此事的重視。

於是,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會議討論,最後德國皇帝終於拍板決定,派出一個規模龐大的代表團訪問中國,力求在英國介入,試圖阻撓之前與中國達成正式的合作關係。

而這個代表團的核心就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阿爾貝特?威廉?海因里希親王。

本來,為了表示對李鴻章以及中國的足夠重視,德國上下一致屬意由俾斯麥王爵擔任這個代表團的團長。不過,由於在政治上威廉二世與俾斯麥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俾斯麥雖然很想見見這個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俾斯麥”的傳奇人物,但他還是拒絕了。

於是,海因里希親王便成為俾斯麥王爵的替代人踏上了中國之旅。

德國代表團陣容異常豪華龐大。首先海因里希親王身份之尊貴自然不言而喻,足以代表德皇以及整個德國的意志。其次,除了海因里希親王之外,德國政界、軍界以及德國商界也派遣數量龐大的代表。林林總總加起來,這支德國代表團總人數已經達到600餘人的規模。由此也可以看出,德國上下是多麼期盼這次訪問能夠與中國建立緊密的聯繫,甚至是同盟的關係。

這樣龐大的一個代表團自然瞞不過英法等列強,特別是英國對此的關注異常重視。

一直以來,英國由於自身的安全需要不斷的挑撥歐洲各國長期對立,當一個國家開始強大起來,準備爭奪歐洲霸權時,英國必然會聯合其他國家共同遏制這個國家,這樣的政策足足延續了幾百年,幾乎是每一次歐洲比較大的戰爭,其背後都有英國的身影。

自從普法戰爭中德國戰勝法國,一舉躍居歐洲軍事第一強國后,為了防止德國威脅到自己,英國便千方百計的拉攏各國孤立德國。

所以,當得知德國不知道發什麼瘋突然派遣這樣一支規模罕見的代表團時,不管是德國出於什麼目的,哪怕是他們訪問的是中國這個“弱小,落後”的國家,英國也充滿了警惕。

相對於德國的熱情,大清國內確實死水一灘,只顧自己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着“天朝上國”的美夢。絲毫不知道德國將要派遣代表團訪問的事。甚至連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李鴻章也不知道德國的反應居然這麼大。

當英國駐華公使華爾身爵士跑到總理衙門露骨的“警告”大清國不要與德國走的過近,以免造成英國不必要的擔心時,滿大清朝的統治者們都是滿腦袋的霧水。

慈禧老佛爺忙着早一天搬到頤和園“享清福”,雖然外國使團只知李中堂而不知老佛爺,但現在明面上至少已經不是她掌管朝政了,慈禧的內心在想些什麼,誰也無法知道。光緒皇帝眼巴巴的等着從慈溪手上接過權力,醇親王奕譞忙着修園子以討好老佛爺……滿朝文武忙着爭權奪利往自己口袋裏摟錢……可就是沒有一個關心一下國際局勢的人。甚至連大清駐德國、英國的領事都兩眼一抹黑,更何況國內的人了?

其實這不能怪德國沒有通知大清國,這次代表團規模雖然龐大,但訪問中國的形式卻是非正式的,原因是這是德國在與中國全面合作之前與李鴻章所代表的北洋之間的接觸,一旦與李鴻章達成合作協議,那麼這支代表團馬上就會升級為正式的國事訪問。所以,在中國接到德國方面通知的只有李鴻章的北洋,而大清朝廷並不知情也在情理之中了。

大清朝庭素來懼外不懼內,對自己國家的百姓作威作福是行家裏手,但當遇到洋人時就是要多遠跑多遠,除非迫不得已,否則寧願一輩子也沒有交集。當匆忙詢問駐德領事後得知詳情后,朝廷上下都鬆了一口氣,只要洋人不是過來打仗的就好,既然德國指名道姓的要找李鴻章,那就讓李鴻章去操心吧,英國人的壓力自然也轉到了李鴻章的頭上,咱們自己該幹什麼幹什麼去。

朝廷大臣私通外洋本來是一件受忌諱的事,不過這些年大清與洋人打交道一直是靠着李鴻章鎮場面,在處理國際關係事務時,某種程度上李鴻章就已經可以代表大清了。

列強想要與大清打交道,如果通過正式的渠道肯定會被那些官場上的老油條們打太極拳,從這個衙門推倒那個衙門,用時間把人磨死,結果到最後還是一點事也辦不成。

到後來洋人吃虧吃得多了,漸漸也摸出了門道,知道與大清打交道找朝廷是不成的,只有找李鴻章才行。漸漸的,就形成了大清在對外事務上一點權威也沒有,凡涉及到洋務之事怎麼也繞不過李鴻章這種怪現象。

北洋之所以能發展壯大,甚至能夠遊離於朝廷的掌控之外,可以說與列強的“捧場”是分不開的。

接到德國的通知,得知這次德國代表團竟然是德皇的弟弟海因里希親王率領,而且規模龐大的遠遠超過李鴻章的想像。因為自己試探性的一封信竟然引起德國如此大的回應,李鴻章非常興奮。他深切的從這次訪問團的豪華陣容中感受到了德國對自己的重視,同時也感到得意異常。

李鴻章非常崇拜德國,這一點從他對德國武器的崇拜就能看出一二來,以前連淮軍操練都是仿照德國的。到了北洋時期,幾乎北洋的武器,鐵甲船都是德國貨。

為了迎接德國訪問團,李鴻章也做了十分隆重的準備。在德國訪問團到達中國的一個月前,李鴻章就已經早早的來到山東做準備了。

他手下專門有一個幕僚團體幫助他翻譯各種外國報紙,這裏集中了中國最好的外交人才和最頂級的翻譯人才。而這個幕僚團如今也被李鴻章大半遷到了山東。

李鴻章的幕府規模之龐大遠遠超過了當今大清所有督撫。和其他總督一樣李鴻章幕府中也有文案、高級參謀所組成的各個部門,不同的是他的幕府中還有軍需、軍工、實業、外交好幾個別人幕府中所未有的部門,甚至還有一個洋人智囊團。這簡直就是一個微縮版的國家機構。

李鴻章能夠有今日之成就絕非僥倖,不僅僅是李鴻章得到曾國藩的提拔才有今天的。更主要的也是他擁有大清最多,最優秀的人才。

正是如此龐大的人才儲備,才讓北洋這個龐然大物在經過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實力驟損之下,依然能夠延續幾十年,並且統治中國幾十年。

李鴻章與德國訪問團會面的地方是在膠澳,膠澳就是現在青島市區當時的名字。後世的青島在此時指的是小青島,也叫琴島。直到德國強佔膠澳之後才正式改膠澳為青島市。

此時的膠澳只有一個小鎮的規模,規模甚至比不了後世青島的一個街區。雖然膠澳的地理位置在山東非常重要,不過一直以來,清廷卻沒有重視過這個地方。直到光緒十七年,清廷才決定在膠澳設防,調派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移駐膠澳。建總兵衙門於青島村旁。當然這已經是兩年後的事情了。

山東一地分屬李鴻章直隸總督的管轄範圍之內,李鴻章來到山東膠澳,又是與德國訪問團會晤這樣涉及兩國外交的大事件,自然而然的,整個山東的行政中心逐漸的開始向膠澳這裏轉移過來。無形中也讓膠澳的建設提前了許多。

因為膠澳無法容納李鴻章的隨行人員,更別提即將到來的龐大德國訪問團了。於是,在李鴻章的一聲令下,登州登州總兵章高元立刻調遣五千綠營,又徵調上萬民夫來到膠澳進行基礎建設。不過一月的功夫,原來的小鎮膠澳已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盤足足擴大的十多倍,街道寬闊平整,商鋪林立,已經初步有了城市的雛形了。

德國訪問團搭乘重巡洋艦凱撒號為旗艦率領的輕巡洋艦威廉王子號和炮艦哥爾莫蘭號抵達上海后,匯合了常駐上海的遠東艦隊,形成了一支規模龐大的艦隊向山東海域駛來。

如果按照以往,大清的海域上出現這麼一支龐大的列強艦隊,恐怕整個朝野都要惶惶不安了。甚至已經成軍的北洋艦隊也要有所行動,護衛海疆才是。

北洋艦隊確實有所行動,不過不是與德國的遠東艦隊針鋒相對,而是迎接!

這次德國訪問團來大清,之所以拉上上海的遠東艦隊,一方面是向英法等在華擁有極大利益的老牌列強炫耀武力,另一方面也是向大清傳遞德國方面對此次訪華的重視。

北洋艦隊派出迎接德國遠東艦隊的軍艦有定遠、鎮遠、來遠、經遠、濟遠五艘戰艦。其中定遠、鎮遠兩艦為鐵甲艦,其餘三艘為巡洋艦。毫無例外,清一色的德國造。

北洋的軍艦大多為德國與英國建造,其中魚雷艇甚至全部都是由德國建造。

對於迎接德國艦隊的北洋艦隊清一色全部選用德國造,海因里希親王顯然十分高興,因為他從這一細節中就能充分感受到李鴻章對德國的尊敬與好感。而對待同樣建造於德國的戰艦,整個遠東艦隊都對北洋艦隊充滿了友善。

海因里希親王雖然軍事上才華有所遜色,但其政治眼光絕對高明。他立刻意識到一個向全世界宣揚德國與中國“結盟”的機會。至少,通過運作,可以向外界製造這一現象。

德國與中國結盟,強大的德國在中國擁有一個盟友,這樣的政治意義對於德國來說絕非尋常,其好處也將是無比巨大。一方面可以打破英法對德國的政治·封鎖,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中國“盟友”的身份來牽制英法很大一部分的力量。

於是,德國遠東艦隊司令官迪特里希少將非常友好的拜會了丁汝昌,提出為了促進兩國友誼,共同提高海軍素質,兩國艦隊能否展開一次聯合軍事演習。

丁汝昌倒是沒有多想,事實上,作為一個大清的舊式官僚,丁汝昌的政治能力也就只能局限於國內了,對於國際上錯綜複雜的關係,他老人家絕對是兩眼一抹黑的。

當迪特里希提出兩國艦隊聯合軍演的意思后,丁汝昌一方面是畏懼與德國的強大國力,不敢拒絕;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德國這樣的列強肯“屈尊降貴”的來“提攜”北洋艦隊這個“末學後進”而感到“受寵若驚”,他自然不會反對。

於是在請示了李鴻章之後,丁汝昌很快的就給了迪特里希想要的答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清梟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清梟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中德聯合軍事演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