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兵發壽州
955年十一月,當後周與后蜀的邊境之戰接近尾聲時,周世宗柴榮又開始調兵攻打南唐國。沒曾想,這南唐比蜀國的實力強很多倍,這一打竟打成持久戰。
南唐的前身是由廬州的楊行密打下來的地盤,治所在廣陵(揚州市),稱為吳國。楊行密的兒子楊渥繼位后,大將徐溫通過權力鬥爭逐漸獨掌朝政大權,徐溫掌權達20年之久。927年,徐溫去世,他的養子徐知誥接管了他的權力,掌握楊吳國的實權。
徐知誥野心很大,後來又廢除楊行密的兒子楊溥,奪取了楊氏政權,他自己也恢復自己的“李”姓,改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徐知誥之所以改國號為唐,是因為他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他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以金陵為國都,以原來的吳國都城廣陵為東都。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基本國策,休兵罷戰,社會文化非常繁榮。
但李昪為了對付強大的中原,主動與北方的契丹國交好,牽制中原政權。
943年,烈祖李昪駕崩,兒子李璟繼位,稱為唐元宗。李璟改變父親的休兵策略,採取擴張政策,乘亂滅亡閩國的王氏家族政權,佔領福建。
李璟後來又打掉了南楚國的馬氏家族政權,佔領湖南。但李璟的軍隊立足未穩,又被楚國的舊將打敗,湖南得而復失。湖南經過一連串的內亂,最後由楚國舊將周行逢及其兒子周保權先後統治。
南唐是唐朝末年的十個諸侯國中面積最大、實力最強的,佔據了江西全省及周邊鄰省的部分區域。
……
當柴榮決定要攻打南唐時,可以說立下了雄心壯志,後周派出了強大陣容。
淮南重鎮壽州(治所在安徽壽縣),是南唐的門戶,也是後周與南唐的邊界,這兩國交戰,壽州是必爭之地。
柴榮任命宰相李谷擔任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兼管廬州、壽州府事,許州忠武軍節度使王彥超為副職,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十二員將官隨軍出征,討伐南唐,大軍直指壽州。
柴榮發出征討檄文:“朕自繼承帝位,大修文德,不願意興師動眾、炫耀武力,淮南竟敢抗拒大國,趁黃巢賊寇的反叛之機,盤踞淮南達六十年,還妄自稱吳國、南唐的國號。不僅如此,你們竟然還與北部契丹外敵勾結,誘使北蕃成為我朝的邊患,並聯合北漢賊寇,至今仍與我為敵。對待弱國,你們又炫耀武力,強奪南閩、吳越的土地,蹂躪湘潭等地百姓。你們的罪惡難以言表,人神共怒。希望你們能順應潮流,歸順我朝,交出玉璽符印,我朝將給與重賞,如果執迷不誤,後悔無比。”
柴榮的檄文傳來,南唐得知後周大軍要來進攻,全國上下一片恐慌,周軍剛奪取西蜀的四州之地,餘威尚在,南唐上下憂心忡忡。
但駐壽州的清淮軍節度使劉仁贍卻平靜如常,照常佈置防禦,壽州城內的軍民見主將如此不慌,大家才稍稍安心。
955年十二月,李谷率後周軍隊到達正陽縣(壽縣以西),先派人在淮河上搭建浮橋,浮橋建成后,周軍渡過淮河向壽州城進發。
周軍在壽州分頭駐紮,南唐軍想趁周軍立足未穩之時,派兵襲擾。但周軍有備而來,如狼似虎,豈容小看。
壽州城外,一支南唐軍趁夜色悄悄逼近周軍,大將王彥超早有準備,待敵人接近營寨后,一聲大吼,迅速出兵掩殺。南唐軍被團團圍住,拚命突圍,最後丟下二千具屍體,逃回城內。
先鋒都將白延遇在壽州城東的山口鎮列陣,迎面抗擊前來挑戰的南唐軍。南唐的主將舉大刀衝過來,白延遇挺槍躍馬接戰,雙方打了十幾個會合,不分勝負。
後面觀陣的趙晁急了,他拿起弓箭,一箭射中敵將的戰馬,白延遇也愈戰愈勇,順勢把敵將挑於馬下。白延遇又乘勝進攻上窯鎮,再擊潰一千多名南唐軍士。
李谷趁勢率軍四面圍攻壽州,但由於壽州城牆堅固,劉仁贍又深通兵法,泰然自若,城內緊閉城門嚴密防守。後周軍雖然架起雲梯發起一輪一輪的猛攻,但劉仁贍每天親臨城頭,動員軍民共同防禦,拆毀民房收集滾木雷石,壽州城安然無恙。
……
眼看壽州被圍,南唐主李璟沒心思再寫詩吟詩了,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同時還召回老臣宋齊丘商討國事。
南唐決定派出兩路軍馬:
一路由神武統軍劉彥貞擔任北面行營都部署,率兩萬人前往壽州增援。
另一路由奉化節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暉為應援使,常州團練使姚鳳擔任應援都監,率三萬人駐紮在定遠縣,作為預備隊。
這個劉彥貞是原南吳國功臣劉信的兒子,擔任過濠州節度使,但喜歡斂財。劉彥貞通過賄賂魏岑等朝廷官員獲得關照,魏岑鼓吹他用兵如韓信。因此,當後周軍隊攻打壽州時,南唐主李璟就派劉彥貞督軍援助壽州。
劉彥貞率領南唐軍到達來遠鎮,距壽州二百里,由於南唐擅長水戰,他派數百艘戰船沿淮河而上,前往正陽縣,準備搗毀後周軍的浮橋,切斷周軍退路。
後周宰相李谷得知此情況,他對幕僚說:“如果南唐的水軍戰船到了正陽,而我周軍沒有水戰的裝備,萬一南唐軍截斷浮橋抄了後路,我軍將腹背受敵,危險就大了。”
李谷立即調整軍事部署,命令大軍後退,守住正陽浮橋,轉守為攻,等待御駕。
而周世宗柴榮在開封關注着前方的戰事,得知戰事不順利,決定御駕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