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取和州保和州化險為夷 朱總
第十一章取和州保和州化險為夷朱總兵嚴治軍身陷火併(10頁)
1355年(乙未歲),正月戊午是朔日(初一)。
滁州糧草嚴重匱乏。郭子興五萬人馬,即將坐吃山空。他的將領們紛紛議論如何是好。郭子興想了一些辦法,但都行不通,唯有派兵下鄉四處強行“買糧”,實為搶奪百姓的口糧。朱元璋多次勸阻,郭帥不聽,他鬱鬱寡歡,以致生病。
搶糧度日不是長久之計,軍民關係日益緊張,郭氏紅軍已經被人罵為土匪、強盜。吃不飽的士兵也牢騷滿腹,甚至罵娘,搞得郭子興一籌莫展,心煩意亂。
元末,滁州屬揚州路,轄區面積不大,只有城區和來安、全椒二縣。來安北面屬泗州地盤,已被趙均用控制。西北定遠原屬濠州管轄,雖然已經被朱元璋掌控,但是產糧不多,況且養有一萬多兵馬,也是捉襟見肘。
城西是五尖山山脈,一支余脈向東北延伸,進入定遠境內,一支向西南延伸,進入全椒境內,形成丘陵地貌,產糧不多。自從朱元璋攻下全椒城,不僅駐紮了4000兵馬,也為滁州貢獻了一些糧食。
城東為崗地,滁河平原大部分位於六合縣。這次雖然間接控制了六合,但是六合保衛戰後已經購買了百姓的大部分餘糧,再次“撒網”購買,也很難買到。
一天,東門守衛向朱元璋報告,有一大批身份不明的部隊兵臨城下,他們趕緊關閉了城門。為首的說要見朱元璋。
朱元璋急忙來到東門城頭,向下詢問來者:“我是朱元璋,請問義士尊姓高名?”
來者答道:“在下姓鄧,名友德,抗元兩年,久聞朱公大名,特從盱眙前來投靠。”
此人真是少年英雄,才17歲。生得一張橢圓白凈臉,搭配的五官透出一片俊秀。看眼,那是丹鳳眼;看眉,那是卧蠶眉——眉身微曲,濃黑上揚,伏射天倉;看鼻,那是天膽鼻——山根現斷,年壽高聳,準頭圓大;蘭台、廷尉微微內收,鼻大氣足。
古代面相學認為:卧蠶眉者忠義過人,若配丹鳳眼,智慧極高,心性剛直,文武雙全,大吉之相。而天膽鼻主使膽大過天,這種人智勇雙全,事業多有兇險卻能成功,少年便創基業,六親難靠。
再看他的裝束,雅緻不凡——髮髻不罩巾、不插簪,只用淡藍絲帶纏繞根部,在前面打個花結;身穿淺棕紅斜襟蓋膝短戰袍,交領斜襟邊綉條略寬的淡藍花紋,底襟邊綉條略窄的淡藍花紋;腰腹前系一條方形玉銙單革帶,革端至腰側,兩端連接的藍絲絛勒住后腰,在右側打個活結,垂下兩根絛穗;左側革帶處卡一片鑲有一顆綠松石的掛鈎,懸一把帶鞘雁翎刀,彎首刀把帶有護手橢圓之鐔;腳著一雙翹頭棕紅靴,靴頭面貼一塊黑色靈芝紋皮,靴筒兩側對貼一塊黑色圓壽紋皮。
朱元璋望了望不遠處黑壓壓的部隊非常吃驚:一個少年竟然統領着萬餘兵馬!他趕緊下城開門迎接。他先請鄧友德通知部隊在城外安營紮寨,再把少年英雄及一個隨從接到家裏,叫馬夫人安排酒飯,為其接風。
鄧友德(鄧愈),1337年(元至元三年)農曆二月十五,生於虹縣龍鬚里(今安徽泗縣大路口鄉大營村)。他的家庭富足,父親叫鄧順興,重氣節,講信義。元末兵荒馬亂,被鄉親推為團練,組織兵馬,保境安民。
鄧友德聰慧好學,勇武過人,15歲時加入父親的部隊。1353年,鄧順興在和元軍作戰時,中箭身亡。鄧友德的哥哥鄧友隆接任團練。不久,鄧友隆又病逝。16歲的鄧友德真是“六親難靠”,只好接掌兵權,親率部隊與元軍作戰。每次作戰,他都先身士卒,衝鋒陷陣,軍中人人都佩服他的勇猛,服從他的指揮。
經過交談,朱元璋了解了鄧友德的情況,很高興,徵得同意,給他改名鄧愈。“愈”寓意“勝過眾人”。考慮他帶有上萬兵馬,朱元璋提請父帥任命鄧愈為管軍總管。
開始,郭子興有些猶豫,不想接納。他尋思:本來就糧食匱乏,又來一萬人,如何養的了?
朱元璋開導說:“鄧愈一直帶兵反元,歷經多次戰鬥,是員將才。聽聞他們帶有糧食,足夠吃一陣,無須我們提供。”
如此一來,郭帥也就答應了,同時正色道:“那這支部隊爾管,沒有糧吃毋找我!”
朱元璋竊喜,拱手低頭答道:“元璋遵命!”
不久,他考慮到鄧愈畢竟太年輕,萬一戰鬥中有個閃失,勢必影響他的一萬人馬。於是,把單槍匹馬、年長厚道的胡大海安排到他的手下擔任先鋒。算是未雨綢繆吧!
一日,郭子興召集將領商量出師攻佔官兵的城池,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借病推辭。郭子興知道這個義子足智多謀,再三派人請他。朱元璋只好抱病參會。
會上七嘴八舌,有的說攻佔揚州,有的提出奪取廬州(今合肥市)。但是都不中郭帥的意。朱元璋一直沒有說話。最後,郭子興很客氣地徵求義子的意見。
朱元璋這才建議說:“困守孤城,誠非久計。今欲謀食,所向唯和州可圖。”
和州屬於上州,治所設在歷陽縣,州、縣兩衙同城。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和州設萬戶府鎮守,屬淮西總管府。
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和州安撫司。
至元十五年,和州安撫司升為和州路,轄歷陽、烏江、含山三縣。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和州路又降為和州,划屬廬州路。
和州(今安徽馬鞍山市和縣)地處皖東,位於滁州正南略偏東,中間隔着全椒縣,為江淮水陸要衝。東距長江6公里。西離所轄含山縣昭關直線距離28公里,封鎖昭關,可擋廬州來犯之敵。
春秋時期,昭關為吳楚界關。公元前522年,楚國大夫伍奢次子伍子胥被通緝,想過昭關逃到吳國,結果愁白了頭。
和州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南大部為沿江平原,海拔50米以下,盛產稻米。佔據和州,兩萬兵馬的糧草基本不愁。
“如何圖之?”郭子興問道。
朱元璋接著說:“然其城小而堅,難以力勝,可以計取。”
郭元帥又問:“如何計取?”
元璋說道:“昔攻民寨時得其民兵,號曰廬州路義兵。可擬(模擬)其制三千,選勇士椎(音:錘)髻①,左衽衣(穿)青衣,臂背露之,佯為彼兵。
以四橐駝(駱駝)載賞物驅而行,使人聲言廬州兵。送使者入和州賞賜將士,和州兵見之必納無疑。因以絳衣兵萬人繼其後,約相距十餘里,俟(等待)我青衣兵薄(接近)城,舉火為應。絳衣兵即鼓行(擊鼓前進)而趨取之,必成矣。”
郭帥露出笑容,贊道:“此計甚好!”
隨後,郭帥命總管趙繼祖假扮使者,攜帶駱駝賞物;令左總兵張天佑攜鎮撫湯和帶領3000身穿左衽青衣的紅軍前往。接着,命鎮撫耿再成帶領5000絳衣紅軍隨後。
正月戊寅(二十一)日,趙繼祖、張天佑到達和州北界滁河徙陽關時,當地理正聽說廬州義兵經過,便帶領鄉親迎接,邀請進村吃飯。告之已經備好酒肉。
盛情難卻,時間又到了正午,張天佑就順水推舟。青衣部隊跟着進村休息,就着村民提供的茶水吃着乾糧。結果張天佑、趙繼祖貪酒,喝醉了,睡了一覺,耽誤了餘下的半天行程。
後行的耿再成渡河走過徙陽關,接近了和州。天黑時,他左等右等,不見和州的火把信號,以為張天佑三千兵馬一定進了城,拿下了和州。於是便率絳衣兵直抵城北大門。
鎮守和州的達魯花赤叫乜先帖木兒,是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膽子較大。他聽說是紅軍,急忙下令關閉城門。門外兩旁各留下一條移動式X形矮柵欄。
耿再成只好退後幾百米就地休息,等候不知去向的張天佑。走了兩天路,人困馬乏,耿再成的部隊放鬆了戒備。
第二天凌晨,元軍從小西門城頭∏形龍門滑輪架上放下十多米長的斜橋板,架在地面一座青石砌築的梯形台上(古稱飛橋)。台高一丈(約3.2米)。在其南邊還懸放一排繩索(古稱縋索)。
乜先帖木兒攜一個鎮撫帶領城中三千官兵傾巢出動,紛紛沿橋沿索而下,突襲了北門外的紅軍營地。耿再成不幸中箭,只好下令撤退。
元軍緊追不捨,紅軍潰散了一半。一名小校帶領幾百人斷後,且戰且退。追到城北30多里遠的千秋壩,已是黃昏,乜先帖木兒這才收兵返回。耿再成和2000餘將士逃回滁州。
乜先帖木兒快到和州時,已是傍晚。真是湊巧,遇上才到和州的“青衣兵”,還以為是自己人。這回,張天佑喝酒誤事成了歪打正着。鎮撫湯和一馬當先,揮劍迎頭衝過去,左劈右砍,瞬間倒下兩個元兵。紅軍將士緊跟着衝殺過去。元軍措不及防,嘩啦啦倒下一片。乜先帖木兒嚇得倉皇奔向小西門,恨不得長有四條腿。
湯和快馬緊追,突然看見了元軍的飛橋。城頭元兵看見湯和緊跟乜先帖木兒奔來,急忙轉動轆轤,捲起繩索吊起橋板。橋頭剛剛離開橋台一尺,說時遲那時快,湯和策馬登上橋台,揮劍砍斷繩索,橋板“咚”的一聲落回檯面。橋窄且陡,騎馬難以登橋。跟在湯和後面的張天佑跳下馬背,提刀徒步登台踏橋,第一個衝上城頭,數百將士緊隨其後。
他們殺死了城頭一名鎮撫和幾十個留守元兵后,張天佑得意忘形,在城頭大聲呼喊: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
佔據了和州,大家興奮不已,一些士兵乘熱脫下青衣揮舞,旁邊剛剛點燃舉起的火把,頃刻熄滅。
無法進城的乜先帖木兒驚魂已定,飛橋救了他的命,否則必然死在湯和的劍下。但是他不甘心,帶着元軍跑到北門,叫元兵把門口的柵欄拖到門扇前,然後放火點燃。妄圖毀門而入,奪回城池。
張天佑打開西門,等“青衣兵”大部隊全部進城后,立刻下令封鎖四門。當他發現北門着火,明白元軍打算攻城,馬上命令士兵搬運石頭壘在門扇後面,封堵了北門。乜先帖木兒無可奈何,只好藉著夜幕率部隱遁而去。
第二天,耿再成手下一個騎馬先行逃回的千夫長向郭帥講述了失聯、被襲的情況,並妄說:張天佑的人馬很可能遇敵被滅。郭子興大驚失色,怪罪道:“元璋之計失誤也!”
第三天早上,城頭派人來報:有元軍到達南門,派使者求見。難道真是“禍不單行”?郭子興頓時驚慌失措,急忙叫來朱元璋商議。
朱元璋安慰父帥不要着急,推測說:張天佑不一定出了大事,如果前天巧遇敵軍,被識破、打敗,昨天就應該有人跑回來報信。至於城下的元軍可能是攻打六合的探馬赤軍,應該是揚州元軍統帥派來這裏以脅迫招降的。
這批元軍是繞過六合,從滁河下游渡口過河而來,因此六合的義軍沒有得到情報,滁州亦不知曉。
朱元璋說服義父,採取了以硬頂硬的策略。他命兩千身穿絳色軍服的精兵分列南門大街兩邊,足足站滿一里路,直到帥府門口。一列全部手持長矛,一列全部手持大刀,個個昂首挺胸,一副威武不屈之相。然後傳喚使者入城,他見到這個陣勢,不免有些膽寒。
這時郭子興,在萬戶府中堂正襟危坐,背後屏風掛一幅猛虎下山圖。20個年輕將領則身穿百姓服裝配刀、配劍,威風凜凜地站立前院中道兩旁。
使者進入門廳,朱元璋喝令他跪地,以膝蓋行走通過院子,拜見郭元帥。
使者是個漢人,見朱元璋相貌異於常人,神情兇惡,心生恐懼,但是不肯受辱,說道:“吾是朝廷大軍堂堂使者,豈能跪地行走?”
20個將領按照事先約定,異口同聲道:“不跪則殺!不跪則殺!”
朱元璋擺擺手,說道:“看彼像個儒生,懂得禮義廉恥。不要強迫他了。請問,爾來此想做甚?”
使者抹了一下額頭的冷汗,答道:“請爾等歸降,為朝廷效力。”
朱元璋哈哈一笑,說:“爾也是漢人,在朝廷混碗飯吃可以,千萬不要為虎作倀。請爾回去轉告爾的元帥,就說我等都是淮南的百姓,不想與朝廷為敵。因為天災人禍,活不下去,才占城自理。我們不會歸降,替爾賣命,也不到外地去稱王稱霸。爾等若要攻城,我等絕對誓死保衛。滁州四面有水,我等死一萬人,爾等至少要死五萬。不划算!這就是我們大帥的意思。爾不願跪行參拜,就請回矣!”
元軍使者自是不願跪行,就坡下驢告辭返回。
朱元璋這一招還真的起了作用。使者把所見所聞如實稟報,第二天,探馬赤軍就撤兵了。郭子興急忙囑咐朱元璋帶領鄧愈一萬兵馬和徐達所部前往和州,謀划奪取。沿途順便收攏耿再成的潰散之兵。
於是,朱元璋帶上親軍指揮使馮國用、馮國勝及3000親軍和李善長、范常等,打起一面金色“朱”字紅旗招搖南下。途中,耿再成的潰兵看見后,知道是朱元璋來了,紛紛加入跟隨,最後收攏了近2000人。
到達徙陽關,朱元璋下令休息。等到天黑,命令點燃十個火把,作為疑兵之用,並囑咐鎮撫鄧愈帶領大家原地待命,提高警惕。朱元璋則與李善長、徐達以及驍勇將士數十人策馬前行,半個時辰趕到和州,看見城頭插的不是元軍的藍牙白旗,才知已被義軍佔領。
朱元璋令徐達呼叫張天佑。張天佑來到城頭觀察。朱元璋命左右隨從點燃火把,照亮真容,張天佑這才放心,打開城門。
捷報傳回滁州,郭子興大喜過望,隨之晉陞朱元璋為總兵,統領和州全部兵馬。同時晉陞湯和為管軍總管。為了減輕滁州的糧食壓力,郭子興又命朱元璋原有的一萬兵馬到和州駐紮,統領分別是鎮撫郭興、郭英、吳良、吳禎、鄭遇春。並帶上他親筆寫的總兵任命書。
駐紮和州的紅軍達到兩萬八千餘人。張天佑則帶趙繼祖回到滁州復命,結果被郭子興訓了一頓。
攻取和州的戰略不僅達到了分兵就食的目的,而且成為朱元璋日後渡江作戰,攻取江南的跳板。起初,朱元璋並未想到這一步,事態的發展依然是因為糧食問題。
得知和州被朱氏紅軍佔領,被限居淮安城的托克托右拳連擊左掌嘆道:
“又是一個張士誠啊!大元在劫難逃了!”
和州距離長江只有6公里。托克托雖然被罷官,但是推斷朱元璋佔據和州,將來一定會渡江攻取江南。
1355年正月丁丑(二十)日,徐壽輝統軍元帥倪文俊再次攻克沔陽(今湖北仙桃市)。使得“天完國”政權暫時有了立足之地。
倪文俊(?—1357年),黃州黃陂(今武漢黃陂縣)人,出身漁民。因力大彪悍,外號倪蠻子。
倪文俊生一張略長的“甲”字臉,下巴略方。長一對豎心眉——眉尾斜豎,形狀似刀;眉長過目,形態俊秀。眉下卻是一雙野豬眼,時露兇相。其印堂過窄,下方一隻開風鼻,外形好看——山根和年壽筆直、高凸,準頭肉少。蘭台、廷尉分明,孔大無收。
古代命相學認為:豎心眉主使勇敢好勝、獨斷。豬眼主使性暴、惡死。開風鼻者心性好勝,少年得志,中年見發,末運大敗。
倪蠻子勇猛善戰,喜用多槳小舟,疾馳如風,晝夜兼行湖江,攻敵出其不意,凡戰多能勝利。
作為“天完國”一名元帥,倪文俊屢建戰功。“天完國”都城蘄水(今浠水縣)被元軍攻陷后,他保護徐壽輝退到沔陽漢水流域,保存和積蓄勢力,發展軍隊。
那時,一個叫作陳友諒的元朝小吏乘機在烏林鎮黃蓬山起義,隨即投靠到倪文俊的麾下。初任微小的書掾②一職,後來累積戰功升為領兵元帥,坐鎮黃州(今屬湖北)。
再說朱元璋官至總兵,職權在各位將領之上。但是張天佑帶到和州的部隊及將領都是郭子興的舊部,資歷比朱元璋深,有的歲數還比朱元璋大。
朱元璋心想:我如果以總兵的身份居上說話辦事,他們一定不服。於是叫親兵撤掉州衙中堂正中的兩把座椅和茶几,換上一張木案。那兩把座椅分別是達魯花赤和知州的。
第二天早晨,擂響五遍會鼓后,各位將校相繼入堂。郭氏舊部將校是兩個鎮撫、三個千夫長。朱元璋參會的將領是總管湯和、鄧愈;鎮撫徐達、郭興、鄭遇春、吳良、吳禎、郭英。
中堂兩邊各擺了八把椅子。郭氏舊部將領沿襲蒙元的規矩,以右為尊,搶先坐滿了右邊五個座位,剩下最後三個空座。湯和、鄧愈、徐達、郭興、鄭遇春、吳良、吳禎依次坐在左邊。按照朱元璋的授意留下最後一個空座。郭英站於空位左側。
朱元璋有意後到,馮國用、馮國勝跟隨。朱元璋叫郭英到對面空椅上坐下,自己則在左邊那把空椅子坐下。馮氏兄弟佩劍站於他的背後。郭氏的將領見了,有的偷偷竊笑。
開始討論軍務公事,各位將領如同木偶之人,皆不開口。朱元璋詢問某事是否如此處理,個個不置可否。於是,朱元璋開口剖析事理緣由,有板有眼,頭頭是道。最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再問大家可否,將領們紛紛贊同,不得不服這個27歲的總兵。第二次開會,朱元璋坐到左邊的頭座。
執政不久的一天,朱元璋偶然走出州衙。見一個小孩站在門外,便問:“爾在此做甚?”
小孩答道:“候我爹。”
“爾爹在哪裏?”
“在這裏養馬。”
“爾娘呢?”
“也在這裏,卻是不敢和爹相顧,只以兄妹相呼。我不敢入,故在此偷偷等候。”
朱元璋為之感到悲傷,即刻召集全部將領,嚴肅地說道:“諸軍自滁州來,多虜人妻女,使民眾夫婦離散。軍隊沒有紀律,何以安眾?爾等起義造反不就是因為心有不安嗎?明日,凡軍中所虜婦女,全部送到州府。凡是不送的,以搶劫罪論處。”
郭氏舊部,土匪習氣較重。攻佔一城就大肆搶劫,不分貧富。不僅搶劫錢財,還掠奪百姓的妻子作為老婆或小妾。這次進入和州,舊病又犯。郭氏的將領到此皆是單身,有老婆的也都在滁州。張天佑佔領和州后,郭氏的將校幾乎每人霸佔一個民女。朱元璋的將校絕大多數安分守己。
第二天,朱元璋派人沿街鳴鑼發出號令,召集全城被搶妻子的男子到萬戶府集中,認領妻子,同時派出親兵監督將領是否送來所搶婦女。妻子被搶的男人半信半疑,紛紛來到州府。
朱元璋命令婦女集中在府門之內,男子列於門外兩旁。然後逐一釋放婦女出來,命她呼喊丈夫的名字,接着果真有男子出列,夫婦相認。於是讓他們回家。結果沒有不是夫婦而胡亂相認的。一對對夫妻重新團聚,闔家歡喜。此事傳遍全城,百姓紛紛讚揚朱總兵。
朱元璋非常重視防禦工事。上任后制定了一個規矩:與將領們分段負責城防的維修工程,限期三天。第三天,他完成自己的一段工程后,下午馬上檢查其它各段,發現郭氏舊部將領的工程均未完成。
第四天早上,他叫人把原來的州官座椅搬出一把放在中堂木案前,面南而坐。令謝成佩刀站立他的左側。命十名佩刀親兵在左右將領座椅背後兩米遠肅肅而立。會鼓敲響五遍后,大小將領全部到齊,發現場面異常。
有的坐下后自言自語:“這是怎地耶?”
朱元璋站起來,舉起郭帥親筆書寫的白帛任命書,板著臉對大家說:“總兵,主帥任命也,非我擅兵(獨攬兵權)。且大事,總兵不可無約束。今修城皆不如約,是何由緣?自今日起,再給爾等兩日。若違令未完者,軍法從事,絕不留情!”
郭氏將校這才明白,背後肅立佩刀親兵的含義。他們心生恐懼,紛紛表態:一定完成。隨後,個個親自上陣,督促士兵和民工加班加點,兩天之內終於完成。
1355年二月辛巳(二十四)日,已經警醒的元廷派出官兵十萬圍攻和州紅軍。
朱元璋畢竟不像張士誠,又沒有稱王立國,因此元廷元軍還是輕視朱元璋。加上罷免托克托造成的後遺症,幾路兵馬組成的十萬元軍猶如張開的手掌,沒有形成拳頭。到達和州城外的只有四、五萬兵馬。
朱元璋帶領一萬將士同仇敵愾,堅守和州,並派出兩支騎兵小分隊出城運動作戰,騷擾圍城的元軍、偷襲元軍的糧庫。戰鬥持續了三個月,元軍傷亡慘重,又至夏季,天氣開始炎熱,元軍中的蒙古軍和探馬赤軍都不適應,無奈而退兵。
此時,和州已經嚴重缺糧。朱元璋和李善長商量時,李參謀說道:“有元軍的地方必有糧食。爾可派四路探子,由近而遠打探。一路向東北烏江鄉;一路向西北善後鄉;一路朝西到元軍控制的含山附近;一路朝南往白橋鄉方向。
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結果探到朝廷的淮南民兵元帥陳埜先在和州西北的雞籠山屯有兵馬,太子圖沁和朝廷樞密副使(從二品)弁珠瑪統領的兩支隊伍駐紮在含山縣東郊的新塘庄、高望村。
他打開地圖研究,發現新塘庄位於從含山到和州城南的一條長江小支流邊,而高望村離這條河流也不遠。
三月的一天,朱元璋攜徐達、趙德勝等人率領隊伍、帶上馬車首先攻打雞籠山。
當晚,趙德勝率兵夜襲陳埜先的營地,拔下板門、鐵長官兩個附寨,繳獲了一批糧食。
事後,朱元璋任命趙德勝為總管府先鋒。他感覺到這個已經30歲的漢子不僅沉穩勇猛,而且寡言少語,非好大喜功之人,就叫他跟隨時年23歲的徐達。
接着,朱元璋又乘熱打鐵,帶上徐達、趙德勝和李善長及馬車隊沿着支流西行,襲擊了新塘庄、高望村的元軍,獲得一大批軍糧。李善長就地雇船,順江而下把糧運回了和州。接着,朱元璋分出一半運往滁州,交給父帥。
春末夏初本是青黃不接之際,加上連年戰亂,到處糧食匱乏。這時,濠州地區也嚴重缺糧。孫德崖的探子打聽到朱元璋保住和州、襲擊元軍奪取了不少糧食,立刻報告孫帥。於是,孫德崖決定移師和州,想分享這批糧食。孫德崖事先不打招呼,直接帶領兩萬人馬來到和州城下。
門衛看見大隊兵馬,趕緊關閉城門,報告朱總兵。朱元璋聽了很不高興,估計孫德崖是來分食。朱元璋厭惡紅軍之間鬧摩擦,搞火併。出於禮貌,他先把孫帥請進州府。
孫德崖誠懇地說:“濠州已經山窮水盡,請賢侄讓我的隊伍在這裏暫住數月,我以兩倍的市價購買爾的糧食。有了機會馬上撤出。”
朱元璋本想拒絕,又擔心他心生不滿,依仗人多勢眾發難、造成火併。猶豫了半天,答應說:“孫帥,我的一萬兵馬、一萬百姓也要吃飯,這些糧食也維持不了多久。不過,可以讓爾暫住,給爾一點糧食。但是,爾必須先應我的三個條件。”
“好好!爾說。”
“第一,爾只能帶領一百護衛住在城裏,其餘的住在城外。第二,爾只能駐紮兩個月,下個月麥子就熟了。第三,命令爾的部隊不許騷擾百姓。徵收夏糧要給錢。”
孫德崖為了渡過難關,一一答應。
郭氏的一個將領心裏一直不服朱元璋,派人將此事告訴了郭子興,還說:朱元璋這是討好孫德崖,為將來做打算。
郭子興一聽,大為不快,心想:你有糧食是吧?你討好他,為什麼不討好我?這樣下去怎麼行?我必須到和州去,懲罰這小子。
朱元璋聽說義父要來,就對守城將領說:“郭帥就要來了,白天不可能到,應該是晚上到。他到了馬上告訴我,我要親自迎接。”
不久,郭子興、郭天敘帶領一萬人馬於晚上到達和州。他發現孫德崖的部隊駐紮在城池的西北方,就命令右總兵郭天敘把部隊安置在城池的東北方。兩部營寨間距約1000米。當時守門的小頭領和朱元璋有點嫌隙,就沒有馬上報告他,而是先把郭帥領到驛館,然後才告訴朱元璋。
朱元璋急速趕到驛館,叩見父帥。郭子興見到他,一臉怒氣,不說話。朱元璋單腿跪地,不敢抬頭。
過了一會,郭子興問道:“爾是為誰?”
朱元璋仍舊低頭,答道:“子為父帥。”
郭子興又喝問:“爾的罪責可要逃避?”
朱元璋低頭輕聲解釋說:“元璋誠然有罪,但家事雖急亦可緩辦,外事則當儘快處置。”
“何為外事?”
朱元璋慢條斯理地說道:“孫德崖已在此地。昔日義父在濠州深受其害,不得已拋棄堂皇的帥府到了滁州。今日義父到此與他相見,難道沒有往日的遺憾?此事令我擔憂!”
郭子興聽了,終於沉默不語。怒氣漸漸消散。
第二天,孫德崖聽說郭子興到了和州,心中不安。第三天早上,例會會鼓響五遍后,派人到州衙告訴朱元璋:“若爾翁(岳父)來了,我將他往。”
朱元璋大吃一驚,猜測會有變故。他一邊叫人通知義父做好防範準備,一邊前往孫家面見孫德崖,刺探性地問道:“爾為何急着走?”
孫德崖實話實說:“爾翁難以共處,故去。”
“爾打算到何處?
“先到含山看看。”
朱元璋觀察、感覺他的臉色、話音,沒有虛假之意,就建議道:“今日兩軍合處一城,一軍突然全部開拔,恐天下會有不和的看法。孫公應當留後,令軍先行。”
“恁子(這樣)可。”孫德崖爽快地答應。
朱元璋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他要孫德崖殿後出城,引發了禍端。
孫德崖城外的大部隊啟程時,朱元璋叫上謝成、李新買些酒肉來,陪他出城餞行。其主將左總兵對孫帥殿後多了個心眼,邀請他陪行一段路。走了十里,裝腔作勢地請朱元璋再陪走一段路,不讓返回。一片不祥的烏雲籠罩了朱元璋的心頭。又走了十餘里,突然,朱元璋的一個親兵快馬來報:郭帥和孫帥發生械鬥,死了一些人。
朱元璋顧不了那麼多了,掃了隨從謝成、李新一眼,叫聲“走”就策馬急速返回。孫德崖的總兵回過神后,叫上幾個人隨後追趕。不久,朱元璋遇上孫德崖殿後的一些兵馬堵住了驛道。朱元璋未帶兵器,單騎過去,看見不少是認識的將士。
一個小頭領上前質問朱元璋:“爾的人殺了我的兵,可是預謀?”
朱元璋和顏悅色地答道:“我因送爾主將已出城,哪裏知道城裏的爭鬥!我才聽聞,正是回去調和。”
孫帥的將士不相信,拉住朱元璋的馬銜,圍着他一起返回。
朱元璋則說:“爾眾我寡,何須如是?”
朱元璋熟識的一個小校便說:“且放了馬銜。”
抓銜的士兵剛一鬆手,朱元璋立刻揮鞭抽馬,疾馳而去。幾個士卒跟着策馬急追,一個兵追上后揮刀便砍。朱元璋身穿柳葉甲袍,雖然被創,但未受傷。
朱元璋繼續策馬狂奔,跑了十餘里,又遇上一群孫德崖的殿後士兵。朱元璋衝過時,一兵用刀砍傷了馬腿。跑了沒多遠,馬倒人墜。摔倒在驛道右邊的朱元璋狼狽地爬起來環顧四周,發現左邊有一騎馬者勒馬觀看,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朱元璋見是和州的一個熟人,馬上叫住他。
爬上他的馬,說道:快走!有人追殺我。
又跑了幾里地,碰上火併后出城的孫德崖兄弟、右總兵孫將軍和一群隨從,朱元璋再次被擒。
孫將軍的幾個親兵叫嚷要殺了他。
一位姓張的百夫長勸道:“莫急!我帥孫公還在和州,生死不知。萬一無事,我等卻先害朱公,郭公必然怨恨、加害孫公。我們得的只是兩傷!姑(姑且)待一下,我且進城打探打探。”
孫將軍於是作罷,說道:“探得消息快點回來!”
張頭領進到州衙門廳,望見前院中堂木案兩端,右側坐着郭子興,左側坐着孫德崖,正在喝酒、吃飯。再一細看,發現孫德崖的脖子繫着鐵鏈,鐵鏈墜於地面,另一端繞系在附近的朱紅柱上。接着把朱元璋被綁架的事告訴了門衛。
他返回后,告訴孫將軍說:“郭帥正在州衙中堂請孫帥吃飯,只是拴着鐵鏈。”
然後提醒說:“若隨他們殺了朱公,幾乎害了兩人。此時彼此無恙,事不難釋(排解)。”
聽說孫元帥被鐵鏈拴着,眾怒難平,他們把朱元璋的雙手捆了起來。孫將軍為了防止郭子興派人來救,轉入鄉道,把朱元璋押到鄉道旁的方橋村關押。張頭領怕發生意外,當天晚上與朱元璋同處一室。幫他蓋上被子后,叫朱元璋放心睡覺,自己躺在床上卻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孫將軍還不放心,下令把朱元璋轉移到路南的葛村方向,他的三個親兵把他押到葛村的麻湖(極小的地名),找到一間草房關押。此處離方橋村有2里地,屬於含山縣的地盤,現在屬於含山張公鄉管轄。
郭子興聽說朱元璋被孫德崖的弟弟捉住、關押,憂憤不已。第二天,急忙命徐達作為人質,去換回朱元璋。徐達帶十餘人找到住在方橋村的孫將軍,提出以己替代朱元璋。他的親兵馬上拒絕,孫將軍卻默不作聲。
張頭領察言觀色,建議道:“孫總兵,恁子無果。不如釋放朱公,令他放回我帥。朱公很講義氣,天下皆知,不會食言。”
孫將軍覺得此話有理有義,就留下徐達,放了朱元璋。朱元璋回到州衙,曉以利害,勸說郭子興釋放了孫德崖。然後,他佩刀帶上謝成、朱文正幾個親兵護送孫德崖到了方橋村,換回了徐達。
郭子興本想殺了孫德崖,以報被害之仇。可是過了一天一夜不見朱元璋回城,擔心發生意外,就派人出城打探,留下了孫德崖的命。
雙方都有些鬼使神差,終於造就了不幸中的大幸。否則,朱元璋必死,也就沒有後來的朱皇帝和大明朝了!
為了搭救朱元璋,情仇交錯的郭子興選擇了情,釋放孫德崖。他雖然勇猛善戰,但性格過於剛直,心胸狹小,舊仇未能報,一直悶悶不樂。誰也沒有想到,鬱悶成疾,竟然病倒在床,不能起來。張夫人和郭天爵趕到和州陪伴,直至他去世。最後,朱元璋和他們一起把郭子興送回滁州埋葬。
郭帥的原有將領一致推舉郭天敘為元帥,張天佑也附和。朱元璋不便爭也不想爭。由於朱元璋兵多將廣,郭天敘擔心無法節制,引起內亂,就寫了一份任命書,拜朱元璋為左副帥。張天佑為右副帥。
隨後,坐鎮滁州的郭天敘晉陞邵榮為右總兵,晉陞趙繼祖為左總兵。接着調整軍事部署,把原來進駐和州的郭子興舊部全部調回滁州。並讓留在滁州的朱家軍全部遷移和州。此外,派遣一個鎮撫帶領三千兵馬到六合替換費聚的部隊,讓他到和州跟隨朱副帥。這樣做,表面上是送給朱元璋一個人情。背地裏,是減輕軍糧的壓力。
如此,朱元璋曾經交出的近三萬兵馬全部回到他的手中,加上繆大亨的一萬多部隊、鄧愈的一萬餘人馬,他已經擁有五萬兵馬。從此,和州成了朱元璋的根據地。但是,除了繆大亨的部隊,四萬多人的軍糧確實是個大問題。
註釋:
①椎髻:挽錘形髮髻。
②書掾:文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