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腳趾上的布依
這些山是沒有山脈的,至少沒有連綿的氣勢。它們散開來,一座座孤立,自由自在慣了,養出各自不同的性情,形狀千奇百怪。沒有誰管轄它們,它們是一方神靈。躺在田地里,把禾秧壓在下面;拱出一個尖角,把玉米抖落到山下;或者疊成一堆,把本可走通的路、可以望遠的視線給遮擋了。到處是石頭,灰白,堅硬,散亂。雲朵也成了天空裏的石頭,一朵一朵,要流水一樣的風推着走。而地上黑亮的溪流,走着走着,就被石頭扭變了形,水可走,而形不可移。它們從山間大石頭上落下去時,也成了一朵白雲。雲貴高原上有許多這樣的雲。
我看見一條路從田野欹斜着走進一片群山,它是試探着走近這些石頭山的,它彎了兩彎,猶豫不決,還是走近了一座山腳,它在那裏突然不見蹤影。它被山吞掉了。我的視線在那裏變得空空蕩蕩。我的視線也是沿着這條路走過去的。我的臉上出現了神秘的表情。我的想像轉到了山的背面。那是一片山的叢林,原始、荒曠,又有幾分嫵媚。山朝我蜂擁而來,我迷亂的想像跋涉於歧途。很多個方向的山都在等着我的腳步。我的方位就是這樣徹底喪失掉的……
者相,這艾,所戛,冗染,板賴,灑若,打嫩,孔索,者坎,平夯,必克……這些漢字,你認識但你不知道它們的意思。文字是漢民族的,但意思卻是另一個民族的。這個民族就住在這些山的腳趾上。他們的先人走到山裏面,抬頭望一望天空,天空就像被圍砌了被圈起來了,但仍不失遼闊,是一片可以屬於自己的天空。地也是既開闊又封閉的那種,就用鋒利的鐵器在這裏開墾出一塊又一塊的田和地,鑿石砌牆,伐木架屋,再想想怎麼稱呼這些地方,給起個名字。也許不經意地,名字叫開了,這地方就成了真正的家園。
最早,到這片山地來的是遠古百越族之一、南蠻化外之境的民族布依族。也有仡佬族,人數很少。後來,從東北方向來了苗人、瑤人,從北方走來了彝人、回民。南方的歷史是北方民族不斷南遷的歷史。漢人來西南,似乎是一個一個來的,選了最偏僻的地方,隱居起來。他們都在一座座山峰後面消失,不再繼續走了。路被山吞掉了。山纏着人,人的腳也就不再朝前邁了。世世代代居住下來。晨霧中有了炊煙。
這土地古屬夜郎,后稱永豐,現在叫貞豐。位於黔西南州。
布依人把田野叫做“納”,納孔,納坎,納達,納摩,納蟬,納核,都是田野上的村莊。一個地方的稱謂就是一種記憶,從時間的上游一路漂流而下,帶着祖先的聲音。它們保存着布依古老農耕文明的記憶。所有的文明似乎都在山之間的田野孕育,與這一片天地相聯繫着。
先說必克吧。村子就建在一塊巨大的岩石上。村口,一棟在砌的房,牆是石頭牆,一塊塊方方正正,大可盈尺,石頭就從牆下面的石板上鏨出來。牆在往天空上升,石頭的地卻在往下沉降。天上落下的雨積在石坑裏找不到路,就獃痴地僵在地上。一條浪哨河在巨石的一邊歡快流淌,巨石輕輕地向它伸過去,像神靈的手掌捧起一條絲巾。這潭水卻被囚禁在巨石之上,像一塊囚禁的天空。
村裏的房屋幾乎全是石頭的牆,就連灶、鍋、凳都是。我看到村外的墳墓也是一塊塊石頭圍起來的。名字這時到了一塊石碑上。人死了名字才上石碑,讓石頭記憶,讓人慢慢忘記。人的記憶沒有石頭的堅硬。石頭是布依人的所愛。它平凡而又神奇,對神靈的默想也通過石頭來實現。納蟬村有一根石柱“一炷香”,它成了周圍村寨敬拜的地方。一塊石頭,一棵樹,一座山都具有神性,布依人把它們當作神靈拜祭,以求得平安、幸福。布依人的神就是自己家園的山山水水,都是自然之神。他們是泛神論者。
一家門樓貼了一副白色對聯,主人說,對聯是黃色的,時間久了它就變成白色的了。石頭一樣的白色。這副對聯是:“守制不知紅日出,思親惟望白雲飛”,橫批“望雲思親”。這家人一位七十八歲的老人前年去世了。布依人在人死後,每年貼一副對聯,第一年用綠色,第二年用黃色,到第三年最後一年則用紅色,寫上不同的對聯來表達懷念。整整三年時間來悼念一個人,這與漢人守孝三年相符。只是漢人一百多年來就不守制了。但必克這樣封閉的村子還在守。對一個人的悼念,也許要一生,但現代人一忙,喪事之後就無暇顧及了。甚至連想一想的空閑都沒有了。人這麼快就消失掉了,像一條走到山間的路,轉眼就沒有了,像一股升到天空的煙,散開來就再也找不到了。
必克三種顏色的紙綠、黃、紅全都白了,他們在石頭上刻下死者的名字與生死日子卻不會變易。漫長歲月望雲思親,留下的懷想時間,大大小小如石頭散落一地。
浪哨河是一條愛情河。浪哨在布依族的語彙里是男女談情說愛的意思。他們喜好的方式是唱。只有唱才能綿綿不絕,才能洶湧澎湃。說是多麼蒼白,能把人的感情抒發嗎?在月光皎潔的晚上,浪哨河潺潺流淌,群山都躲進自己的黑暗中了,像貼到天空的花邊。風從稻葉上走過,比耳語還要溫柔。這時歌聲響起來了。木葉吹起來了。月光下的布依男女,把深藏心中的戀歌,像魚放到水中歌放到夜幕里——飛翔——飛過夢語,飛過樹梢,飛過屋檐,飛過情人的臉龐,飛過黝黑的山坡……心是那樣跳得急切,時光是那樣閃閃而過,流水把一村的夢境帶向不可知的遠方……
布依人的歌是帶翅膀的,她在夜晚飛翔,也在內心的天空飛翔。歌聲群集的時候是布依人的節日。“六月六”布依歌節,稻子插下田了,稻花在大地上飄着清香,人們走出村寨,成群結隊去三岔河對歌。三岔河林幽水靜,像高緯度地區的風光,高遠、開闊、清爽。布依女子頭上白布纏出圓盤,像一道白練一條瀑布綰結在發間。藍白相間的右衽棉布衫,黑色寬大的棉布褲,都是自己織出來的,像微縮的梯田,散發著植物和陽光的芬芳。男人穿對襟短褂,壯實精幹,如山之石骨。大地上飄揚的歌聲就像輕波蕩漾的湖面,像六月熾熱的陽光瀑布。歡樂與情愛使山水更綠了,使稻田裏的禾苗瘋狂地生長、拔節,一團團濃烈的綠意噴湧向太陽……
布依人的春節也成了歌節。小夥子姑娘們過完大年初一,就帶上自己的行裝,呼朋引伴,走村串寨,一村一村以歌會友。歌唱到哪人就住到哪。直唱到元宵節來了,才依依散去。
歌聲結下百年姻緣,但他們走進婚禮后,也不肯捨棄浪哨。布依人新婚不同房,舉行婚禮后,女方仍然回到娘家——坐家。男女雙方可以像從前一樣出去與自己喜愛的人對歌。快樂的日子多少年都不嫌長。只有女方懷孕了,一對情侶才成為真正的夫妻,住到一起。
浪哨河是必克村一支古老的歌,在大岩石上嘩啦啦響。流水岩石上,老人把一道道白棉線拉成長長的一條,像另一種水流隨岩石起伏。這是另一支古老的歌。我在守孝人家看到,一根竹竿上晾滿了白色棉紗,棉紗把一間卧室分成了兩半。房裏滿溢棉紗的淡淡清香。陽光從木窗射進來,棉紗就像一片發光的熒石,照亮房內的織布機、床、農具、牆上的悼詞……
老人們把一根根棉線接起來,搖着木製紡車,進行紡紗織布的一道工序——繞線。然後是織布、浪布、靛染。那一股股雪白的線一絲一縷被抽瘦,像流水一樣變弱。過程是那麼慢長,像一種天長地久的相守,像水流一樣沒有止境。紡紗織布是必克婦女生活的一部分,長長的布匹在一分一秒里像莊稼一樣長出來,一種安寧的生活和一種古老的信守也在生長。老人的話題與浪哨河水的話題成了同一個話題,都是關於悠悠天地的物事,都是永遠的川流不息,潺潺有聲。
一切慢下來了,白雲停息了腳步,地上的陰影一動不動。生活沒有匆匆行色。人生沒有大不了的事情,不過生老病死。布依老人在絮談,像一個大家庭的交流,溫情漫溢。比起城裏老人院孤獨的老人,這裏是一座天堂。
納孔是另一種方式的生活。村邊的水異樣的寧靜——三岔河是一個湖。秋天,湖面波光粼粼,像一群少女的明眸皓齒。山退遠了,呈現出一塊平原。遠處出現的兩座山峰,一定有着某種神奇的來歷,她們就像大地上生出的一對乳房,逼真得令女人害羞,男人心跳。布依人稱她們為雙乳峰。三岔河水,也因為這雙乳峰,像甘泉一樣清洌甜美。
與必克不同,納孔村的建築青磚灰瓦,山牆是高過屋脊的風火牆,形似皖南民居的馬頭牆。正房牆壁為木板,木門、木窗與木板融為一體。最耐觀賞的是各式花格木窗,精細、巧構、美妙。它們體現了布依人精緻細膩的審美觀,具有溫情的建築風格。在納核,還有另一種風格的布依建築吊腳樓。吊腳樓里時常有歌聲飄出來。
進布依寨要喝三道酒,一道攔路酒,二道進寨酒,三道進門酒。鑼鼓嗩吶聲中,一群男女青年舉着酒杯,攔在大路上,唱起迎客歌。路邊草地上,一群漢子在舞龍。一位女子舉着酒杯與一群人一擁而上,擠到我的身邊,把竹筒酒倒進我的嘴裏。按習俗,客人不能碰酒杯。我就像是她的俘虜,由她灌着。她笑,嘴角一斜,羞澀又幸福……
舞是在納孔村口的地坪上跳起來的。鑼鼓聲響,竹笛橫吹,姑娘們柔軟的身段風浪起伏,一會閃轉騰挪,一會輕歌曼舞,銅鼓舞、刷把舞、篩鈴舞、紡織舞、斗笠舞……彷彿隨心所欲,生產和生活用具皆成道具,有了審美的趣味。從辛勤的勞動,男女至誠的感情,到滄桑歷史變遷,舞蹈表現布依人崇尚自然、純樸坦誠的情懷。他們對人與人之間、人與神之間、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之間關係的處理全憑人的直覺與本能。這種不遵教化的天然質樸,也許與夜郎、荊楚遺風有關。它具有幻想的氣質,和諧又充滿了熱切的情感。愛和寬容成為一個民族生活幸福的準則和保證。
布依傳統音樂布依八音響起來了。它表現的是布依浪哨的場面。浪哨走進了布依人自己經典的音樂之中——
閑暇季節,人們拿出月琴、竹笛、勒尤等七種樂器,再加上隨手從樹上摘下的木葉,八種聲音在鄉村各自響起。後來,他們走到了一起,合奏起一種音樂。布依八音就這樣形成了。它來自於遙遠的祖先。一代又一代相傳至今。布依八音表現了布依人從浪哨到喜結姻緣的全過程,音樂有彈有唱,用十二調敘述十二個環節:約人,上路,攔路,對答,喝竹筒酒,大開門,小開門,髮蠟,敬香,點燭,哭嫁,發親。八種樂器分別是簫、笛、勒尤、三弦、月琴、高音二胡、低音二胡和木葉。
坐在木板凳上,聽來自遙遠年代的音樂,和諧、寧靜、怡然,如聞天籟。布依人表現愛情,快樂中有沖淡,豐富中有單純,世俗中有超然,空靈、飄逸、超邁、悠遠……聲音有鳥鳴山更幽的寂靜,而歡樂充滿了禪意。
一起演奏八音的有老人、年輕人。老人盤黑色頭巾,年輕人盤白色頭巾。彈月琴的一個老人,身子矮小,張開的嘴露出一顆顆大牙。他粗短的身子左右搖晃得厲害,動作笨拙,但本真,他快樂,身心沉浸。
站在他身後的女子,也抱着一個碩大的月琴,她身子擺起來像一陣陣輕風,飄逸、風情,恬靜、熱烈。臉上露着淺淺的笑,像皎月一輪。她的笑,純真善良,幸福甜美,情意無限。黑眼睛裏的光輝迷霧一樣,讓人迷失了方向。她正是那個敬竹筒酒的女孩。
如何愛,在布依也是一種傳統。愛情依然像布依八音里表演的那樣發生。布依人一代又一代以祖先古老的方式相愛着。他們多情的經歷盡情釋放着生命中的激情。詩意的生活在山水間波光瀲灧。
迷人心魂的音樂,老人的沉浸,女孩的笑容……溫情深切,觸痛心靈。抬頭看風火牆上的金色夕陽,湛藍天空緩慢移動的白雲,突然的感動,突然湧起家的感覺。走過無數村寨,在這個石鋪的地坪上被一種與鄉愁有關的東西擊中。我知道往後的歲月我會懷念這個地方,一個也許跟我沒有什麼關係,但卻再也不能忘懷的地方。它刻骨銘心。陽光,風火牆,民間古樂,笑容,田野,下午,三岔河,以及晃動,我像空氣融化在風中。
晚上,與納孔村布依青年手拉手圍成圈,跳起扒肩舞。他們穿民族服裝,個個喜氣洋洋。跳完一曲,大家向燃着篝火的中心擁去,那裏有一壇酒,插着許多吸管,推到前面的人就吸一大口。喝完酒,舞曲再起。歡快的舞步里,手拉得更緊了,篝火燃得更旺了,歌唱得更響了……今夜,幸福的笑容把夜空照亮!
在貞豐,生活又在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