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版前言

2013年版前言

|2013年版前言註釋標題此系《我與出版》前言,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為保存歷史材料,在張京同志的支持下,我於1998年編印了一本小冊子《我與出版》。轉眼十四年了。

這十四年,我又寫了一些與出版有關的隨筆。有對當年“立足本省,面向全國”的回憶,有胡耀邦、楊尚昆、張愛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川版書的關懷,有回憶彭德懷《最後的年月》一書被停售前後的過程,有緬懷江明、袁明阮和崔之富的情愫,還有一些講話和短文。篇目最多的是我與作家的交往。我始終認為,密切編輯與作者的關係,是搞好出版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老詩人馮至當年稱讚四川出版人“是出版家,不是出版商,也不是出版官”。對不是“出版商”這個說法曾有過爭論,理由是現在是市場經濟,圖書是以商品形式出售的。我以前說過不在“商”字上搞文字遊戲。圖書有兩重性,既屬於商品,又是意識形態的載體,不能簡單地以金錢來衡量它的價值。也就是說,在力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是鄧小平一貫強調的。對社會效益好但發行量不大的圖書,或列入公益圖書,給予補助;或在出版社內統一核算,以盈補虧;也可自費出書。這是文化積累和傳承。至於不當出版官(巴金老人也很強調這一點),就是要與作家和作者交朋友,關心他們的思想、寫作和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為他們服務併發揚他們的長處,包括向他們學習。

形勢有很大的變化。主要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出版社定性為企業,要自負盈虧。如何適應這種變化,有一個過程,空談無用,需要探索和創新。長江後浪推前浪,我期待並相信當今的出版人會做得更好。

2012年4月4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李致文存:我與出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李致文存:我與出版
上一章下一章

2013年版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