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遍地開花
“契丹人得到開封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雖然這次用了不到兩個月,可這一仗陸陸續續打了三年呢,開運元年(944年)年尾,打到去年底,所為何來?難道是為了到開封遊覽?”
“本來老夫以為,皇上將開封降為汴州防禦使,是有大胸懷,現在看來也許是冥冥之中已經埋下退路。換了別人以為開封是天下中心,在皇帝眼裏,不過是契丹一隅。”
李崧急得直搓手,偏頭朝後看看,壓低了聲音道:
“太傅料事如神,這話說得有理,可也讓人心裏發慌。咳,早知如此,何必求這個官做,不如在家裏獃著。這才一個多月。您老也是,……”
李崧咽下後半句話,他本來情急之下脫口想說,怎麼不早說呢。話到嘴邊,發覺這實在怨不得別人,怪只怪自己當官心切。
其實馮道又何嘗不追悔莫及呢。他還不像李崧,李崧一直在開封躲也難躲,而他是巴巴地大老遠從鄧州跑來的。馮道在石敬瑭時期爬到政治生涯最高峰,當時樞密院併入中書省,他這位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加守司徒兼侍中獨攬了全國軍政大權。石重貴登基后他被排擠出朝,做了匡國節度使(領許、陳、汝州)。後來調任威勝軍節度使(治鄧州,領泌、隨、復、郢等州)。上個月初,契丹軍隊進入開封,召各鎮節度使入朝。要是不想來,可以有各種理由推脫或拖延,契丹人雖然會生氣,總不至於丟了性命。可是不知怎的昏了頭,匆匆忙忙往這裏趕,真是趕着來投胎了。可是不到核心之中誰會了解真正的內情呢,就是身在漩渦之中也有人先知先覺,有人後知后覺,直到現在不是還有人蒙昧未醒。入朝叩拜新君的不止他一人,十三大鎮五十州幾乎全數到齊,誰能想到狂飆突進、不可一世的契丹人如此靠不住,竟連短命的後唐、後晉都不如呢。話說回來,前幾次改朝換代,無論是迎接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還是扶立石重貴,他都是當機立斷、第一時間站出來,才有了後來的屹立不倒。這一次不過照樣去做,沒想到卻行差踏錯。他叫着李崧的字:
“大丑兄,你說我,我人在外面隔得遠,你在開封難道也看不清形勢嗎?”
馮道的話也只說了一半,他肚子裏面想的是,李崧身為樞密使兼侍中,深受石重貴重用,從頭到尾看着晉朝被遼攻滅取代,各方勢力消長應該最清楚。但反唇相譏不是他的接人待物風格,轉了話鋒道:
“一切都是命。皇上到底打算怎樣,現在還說不好。只要他肯決一死戰,不惜豁上契丹國中人力物力,十個劉知遠也不是對手。大丑兄,劉知遠不是善類,咱們還是既來之則安之,盡忠職守吧。”
馮道和李崧與劉知遠有很深的過節。石敬瑭時期,二人一為宰相,一為樞密,把持着朝廷,他們討厭劉知遠跋扈,攛掇皇帝把這位佐命功臣派到晉陽做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美其名曰北方形勢嚴峻,遠有契丹、近有安重榮,必須名將鎮守,實際是將那人排擠出了朝廷。因為這件事劉知遠對他們記恨在心。
走在後面的永康王等人也在回味馮道的話。兀欲道:
“老馮剛才那幾句話說得有些道理。劉知遠就是只小螞蚱,當年石敬瑭在洛陽造反,本來是雞蛋碰石頭,要不是咱們幫他,他想坐洛陽金鑾殿,門也沒有。如今劉知遠靠誰去?和大遼作對,就是找死。”
忽沒里搖頭:
“永康王,那不是老馮的意思,他是擔心皇上不肯花大代價保住中原。”
這也是張礪所擔心的事,說道:
“皇上怎麼會不保中原。”
“唉,你說的對,咱們還是商量怎麼派兵,到哪找餉吧。”
忽沒里話一出口就後悔了,這個時候絕不能打擊軍心士氣,更不能讓朝廷重臣們失去信心。可是馮道的話好像打破冰面的石頭,他的心一下沉到水底。中原前途莫測,雖然如今身在皇宮,可是皇帝有守住它的鬥志嗎?即使有鬥志,耗盡契丹國力,陷入這樣一個國用枯竭、內亂不止、永無寧日的泥潭值得嗎?即使皇帝有決心,他的身體允許嗎?
幾位重臣離開后,耶律德光仍坐在崇元殿的龍椅里。龍椅很大,應該叫做龍榻。他覺得有點累,就頭枕着靠墊橫躺了下去。殿中牆角站着幾個內侍,都像泥塑木雕般一動不動。許公公等着送皇帝回宮,等了一陣,見沒有動靜,輕手輕腳地走上丹墀,捏着本就柔細的嗓門輕聲叫道:
“皇上,皇上,大臣們都走了,該回去歇着了。”
沒有反應,他靠近一看,原來皇帝睡著了。他知道皇帝昨晚飲酒作樂到半夜,又命兩名待詔侍寢,直到天快亮才睡,不敢驚動,只命人將地龍燒得更旺,讓殿中更加暖和。
馮道的話,觸動了耶律德光的心事。他想起了母后,那是好久都不曾有過的溫情了。母后對李胡的溺愛,將皇位繼承權送給小兒子引起的敵意好像沒有那麼強烈了,他想起母后費盡周折讓自己得到皇位的往事。他還想起了兒子壽安王,從去年秋天離開,已經好幾個月沒見,十七歲的大小夥子了,下次打仗一定把他帶在身邊。忽然,他看見母后領着壽安王、太平王還有天德、敵烈走進了殿門,敵烈手上牽了個才會走路的胖嘟嘟男孩,後面還跟着一個窈窕女子。那小男孩不是么兒必攝,那女子不是女兒燕國公主嗎?德光驚訝地大聲問道:
“咦,你們怎麼來了?”
這句話很用力才說出口,也讓他一下從夢中醒來。
“許公公,朕睡著了嗎?你怎麼不叫醒朕?他們都走了?”
“早走了,是陛下讓他們下去商議事情的。陛下,回去歇着吧。”
德光伸手抹一抹臉,從龍椅上站起身。許公公見他身子有些搖晃,趕緊上前攙起他的一條胳膊。
接下來的日子,德光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他雖不想卻不得不承認,馮道的話給他敲了警鐘。從父皇開始,契丹人就已志在中原。經過兩代人四十年的努力,打了數不清多少次仗,犧牲了不知多少將士的生命,才得來的勝利和榮耀,豈可以輕易放棄。中原草原一統江山,不但是永垂青史的功績,千古一帝的成就,還是要傳之子孫萬代的大業。自己親手締造、將由壽安王繼承的帝國絕不能倒下。
他指揮樞密院調兵遣將,命將各地的軍情民情隨時呈報,不論白天黑夜,六百里加急以上消息隨到隨報。後宮酒宴叫停,白日嬉戲減少,每天晚睡早起,按時臨朝、天天開會。
然皇帝的勤政並沒有阻擋住形勢的迅速惡化。三天之後,二月二十日的夜裏,皇帝剛剛睡着,李崧匆匆跑來報告:相州失守。他驚得出了一身冷汗。朝廷已經派出三路大軍,分別奔赴潞州(今山西長治)、相州(晉河南安陽)和孟州(今河南孟州),扼住晉陽南下、東出的主要關口。怎麼這麼快相州這個戰略要地就失守了呢。他披衣下床,來到外殿聽李崧詳細報告。
李崧說,派去相州的高唐英還沒有到,那裏也並非是劉知遠打下的,是土匪偷襲,殺死守軍,佔據了州城。得手后,土匪頭子梁暉自稱相州留後,派人去晉陽報功,請求正式任命。
皇帝還得知,相州以北七十里的磁州刺史李穀得知相州兵力空虛,派人向劉知遠密報,說可以乘虛而入。不知道梁暉作亂是不是受了他和劉知遠的策動支持。李穀是後唐的進士,一路做到磁州刺史,遼軍下中原留用了很多投降的晉將,他便是其中之一。他的背叛比相州出事更令皇帝氣惱,讓皇帝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一大批降官降將都在腳踩兩條船,表面效忠,暗中通敵,一旦形勢不利,隨時都會背叛。
德光連夜召來永康王等人,命他們督促高唐英儘速收復相州,並收集李穀通敵的證據。
五天之後的二月二十五日,又是半夜三更,永康王和忽沒里一起來了,將皇帝從被窩裏叫了起來,報告了兩條壞消息:
建雄軍(今山西省臨汾,治晉州、絳州)大將葯可儔趁留後入朝,囚禁副使,殺了徵稅使,推晉陽派來招降的使臣張晏洪為留後。
代州被劉知遠派兵攻破,最早一批投降留用的刺史王暉被殺。
皇帝只好又連夜召集臣僚商議對策。
兩天之後的上午,皇帝在崇元殿召集會議,討論應對接連出現的叛亂所造成的一系列麻煩。樞密院當值的官員跑來送剛到的軍報:延州(今陝西延安市東北)亂兵趕跑了刺史、丹州(今陝西宜川附近)武將殺了刺史,這相鄰的兩州現在都據城自守,派人向晉陽投誠。
延、丹二州是西北彰武節度使轄下的地方,彰武節度使又是從唐末鳳翔節度使中分出來的,地盤偏遠且不大。然這個時候接二連三的壞消息令每一件事都變得倍加沉重。會議一直開到掌燈還遲遲不能結束,定了派兵卻還沒有找出糧餉的出處。皇帝命上點心,邊吃邊接着商議。這時,那個樞密院值守又慌慌張張跑來了,這一次是新接到六百里加急:潞州(今山西長治)兵變;土匪攻佔澶州(今河南濮陽);山東群盜並起,攻陷了宋、亳、密三州。
這消息像幾顆重磅砲彈,震得崇元殿裏人人心驚膽顫。那官員奉命簡單講述了事情經過:
潞州軍名昭義軍,是十三大鎮之一,正當太原西南出兵的要衝。當年李克用和朱溫爭奪天下,決定勝負的關鍵一戰就是在這裏展開的。晉國的昭義節度使張從恩,就是石重貴前皇后張氏的爹。他很快就投了降,奉命去開封覲見新君,臨走時任命副使趙行遷為留後,巡檢使王守恩輔佐。現在是王守恩殺了趙行遷和契丹使者,自任留後,並宣佈向晉陽投降。前幾天第一批派出增強防守的要地就有潞州,當時派了耿崇美為昭義軍節度。事變發生時,耿崇美已經出發,還沒有來得及趕到。
澶州的重要性更不待言,它是黃河重要渡口德勝津的所在,由南北兩城組成,從來都是守衛開封最重要的咽喉之一。澶州是鎮寧節度使的所在,契丹大將耶律郎五任節度使。他和許多契丹武將一樣,軍紀蕩然,為政暴虐。當地土匪王瓊利用民眾不滿作亂起事,將郎五從南城趕到北城,最後包圍在牙城之內。同樣派人去向晉陽投誠求救。
山東諸州靠近東海和黃河下游,那裏本就是盜賊出沒、強項橫行,這會兒各州鎮帥會聚開封,賊匪們便有了可乘之機,宋、亳、密只是開頭,恐怕還會有更多的州縣出事。
耶律德光聽了,半天說不出話來。如果說延州、丹州還是肘腋之疾的話,潞州、澶州就是心腹大患了,山東和晉陽東西兩頭遙相呼應,加上前兩天的相州、晉州出的亂子,簡直就是遍地開花,滿目瘡痍。手上雖然還有軍隊,但漢軍不多了。到目前為止派出去的軍隊都是由漢將率領的,因為契丹將領不通語言、地理,粗魯野蠻,軍紀更差,樞密院怕他們鬧不好平息不了暴亂反而會火上澆油。至於糧餉,更是難上加難。
永康王道:
“皇上,臣以為不如讓杜重威、李守貞、安審琦、符彥卿這些人回去,他們是當地鎮帥,軍隊中有人,糧草也更容易就地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