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定導凝

第九章 定導凝

武修的修鍊其實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非常簡單。

煉化天地元氣講究一個靜字,整個過程分“入定”、“引導”、“凝化”三個狀態。

何為“入定”?

不管你是處於立姿、坐姿還是卧姿。

首先要讓自己閉目靜下來,腦中保持清明,凝思聚神,舌抵上顎,“搭鵲橋”,封天池,開玄膺,片刻之後會有輕微的眩暈感,耳際有不絕的嗡鳴聲響起,光如色染琉璃,聲似音降九天,緊接着周身氣機都變得無比通暢。

此時每一寸肌膚能輕易感受到天地間的絲絲元氣,清涼舒爽,彷彿能從毛孔直沁心脾,但元氣入體雖易,不經過下一步,呼吸間又會被排出體外。

何為“引導”?

處於入定的狀態后待得津汁自金井、石泉兩穴滿盈唇齒,嘴巴輕啟,吸一口氣含在嘴中,口腔中若有綿綿不絕輕微針刺的感覺,則說明津汁已成功牽引出口中的那縷天地元氣並在慢慢吸收。

待吸收完畢之後針刺感隨之消失,濁氣自鼻腔排出,津汁吞咽而下,此時融合了元氣的津汁會浸透脈絡將丹田與咽喉貫通,接下來只需要保持入定的狀態慢慢呼吸,天地元氣便會自動剝離開濁氣被牽引至丹田,這個過程被稱為“引導”。

只有武修的津汁方能牽引出天地元氣,普通人是感受不到的。

元氣進入體內若未被引導至丹田,怎麼進入體內又會被怎麼排出去。

為什麼經過如此一番折騰后它竟會像長了眼睛一樣自動尋路至丹田呢?這一直以來都是武修界的疑惑。

有兩種說法比較讓人信服。

一是浸潤過元氣的津汁更敏感,這些津汁附着在貫通的脈絡上便像引路者一樣能非常輕鬆的將元氣引至丹田,這種說法最大的依據就是每隔一段時間要通過生津吞咽來浸潤脈絡。

二是認為人體中本就有自行引導元氣入丹田的念力,只是這股念力非常微弱,脈絡通道形成時它才會出現並自行將元氣導至丹田。即使這個“最明顯”的時候此念力也無法被感知。

第二種說法相傳源於一位姓皇的高階武修。

據說他曾經在一次入定后忽然感受到了那股念力,而念力的突然放大讓他不需要一直保持入定,尋常狀態下就能通過呼吸將天地元氣引至丹田,這估計是每個武修夢寐以求的,但除他以外再也沒有聽說過有哪個武修有過類似經歷。

何為“凝化”?

引導天地元氣是一回事,凝化真氣又是另一回事了。

引導的是外氣,凝化則是將外氣與內氣融合到一起。

上面的那位皇姓武修雖然只需要入定一次開個引導的頭就能在任何狀態下僅憑藉呼吸就能汲取天地元氣,但也只是方便了外氣的供給,於凝化真氣的速度並無影響。

再繼續講凝化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丹田。

何為丹田?

田為根,丹為本,先有田後有丹,田納百川,丹結於斯。

田是對一塊區域內有形的經穴脈絡及無形的彌宇之所的統稱,又以後者最為重要。

所謂彌宇之所簡單來講就是一處空間,只是這空間只允許“精氣神”進出。

彌宇之所效仿寰宇,處於慢慢地旋轉之中,同時影響“精氣神”,讓三者時刻跟自己保持同向運轉,對它們的速度則沒有任何影響。

彌宇之所的中心便是由海量“精氣神”聚集而成的丹心。

“精”指的是真氣,只是這部分天生的真氣是構成丹的基礎,即便是武修也無法調用。

“氣”指的是五臟六腑、筋骨皮肉的活動。

上邊兩樣在娘胎時就有了,獨獨缺少“神”。

直到剪斷臍帶,呱呱落地那一刻,神識乍生,“三丹”(人有三處丹田)乃成。

人的成長過程中“三丹”是被不斷消耗,逐漸變小的。

普通人只能通過鍛煉來補充“氣”的耗損。

而武修通過凝化真氣,能讓“精”也得到補充,因此壽命要遠高於常人。

至於“神”,此間未有聽聞有補充之法,仙人之所以能夠長生不老就是因為他們有辦法彌補“神”的耗損。

人死丹消,丹盡人亡,丹田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上古時期丹田被分為上中下三處:

上丹田位於督脈印堂穴附近,即眉心處,為髓海,諸陽之匯,藏神之府,也被叫做“泥丸”,主修鍊時入靜,凝思聚神;

中丹田位於任脈檀中穴附近,即心窩處,為絳火,元氣之匯,藏氣之府,也被叫做“絳宮”,當中氣下餡,失血過多時需要意守中丹田;

下丹田位於任脈關元穴附近,即肚臍處,為氣海,陰陽之匯,乃藏精之府。

三處丹田中下丹田最受重視,被認為是“性命之祖”“經絡之根”,習慣性的被簡稱作丹田,久而久之,為了區分,人們便將上丹田稱為泥丸宮,中丹田稱為絳火宮。

以至於現在提起丹田都認為只有關元一處。

(簡單一提,其實本來是四處丹田。上面所講的“三丹”皆位於任脈之上,任脈屬陰脈,因此也稱此“三丹”為陰丹田。還有一處丹田位於督脈,與下丹田位置相對應,因督脈屬陽,因此被稱為陽丹田。後人經陰陽理論將下丹田與陽丹田合二為一。現在提及的丹田就是下丹田,而下丹田其實包含兩處丹田。)

下丹田為何如此重要呢?

因為除天地元氣外,人體自身也能產生元氣,這種元氣被稱為精元,產生精元的部位就是位於下丹田的腎臟。

精元發於腎臟,藏於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維持五臟六腑的生機。

再說回“凝化”。

武修運功時動用的都是真氣,真氣由天地元氣在丹田處轉化而來,然後再由丹田輸送至全身各處的脈絡穴位。

值得一提的是離開丹田散佈於全身各處的真氣是會逐漸消散的,如果得不到補充,不及盈月便蕩然無存。

天地元氣在丹田內的轉化為真氣離不開精元,起初兩種元氣是處於彌宇之所的最外圍,跟隨彌宇之所慢慢地旋轉,不會向內靠近,只有當兩種元氣相互接觸時,才會觸發“凝化”這一過程。

接觸的一瞬間二者彷彿被驚醒,立刻像麻繩一樣纏繞在一起並開始加速旋轉,每旋轉一周便向丹心靠近一點,旋轉靠近的過程中二者又進一步雜糅,逐漸像沙土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此時仍舊是互無關聯的,直雜糅到再也分不清哪是“沙”,哪是“土”,至此真氣方乃凝成。

元氣是無形無色的,而真氣則是可見的。

根據武修等階的提升,從霧態到水態再到漿態逐漸過渡,顏色則會經歷白色、淡藍、金色這三個階段。

武修進行修鍊時通常只需要進行“入定”、“引導”兩個過程即可,因為“凝化”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只要彌宇之所內有精元跟天地元氣,這個過程就會不斷進行下去。

只是二者凝化的速度因人而異。

天賦差的“預備武修”十多天都凝化不出豆大一點,而對天賦異稟的武修來講凝化這點真氣僅需一柱香的時間,差距之大可見一斑。

當然,在一些丹藥的刺激下可以加速這一過程,自身凝化真氣的速度越慢藥效才會越明顯。

拿高階武修來舉個例子。

內外兩種元氣先是凝化成白色霧態的初階真氣,然後初階真氣會進一步凝化成淡藍色水態的中階真氣,最後中階真氣會進一步凝化成金色漿態的高階真氣。

這種按部就班凝化而成的真氣又被稱為“元真氣”;也可以直接跳過中間的步驟直接凝化成中階或者高階真氣,這種真氣被稱為“衍真氣”。

衍真氣無法儲存,一但凝化成便會被直接被排出丹田,如果不用的話只需一時三刻便完全消散,因此多用於救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無上武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無上武修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章 定導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