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大亂

第30章大亂

從東魏北齊的歷史來看,高家對於佛教始終非常推崇,並不存在忌諱之說。

“亡高者黑衣”的預言,確切地來說,應該是在北齊建立之後才產生的。

《北齊書》記載,高洋有一次問左右的人說:“什麼東西最黑?”左右回答道:“最黑的莫過於漆。”

古代的漆,都是天然漆,是從漆樹上提取的汁液,這種汁液被塗抹在器具上,這種器物就叫做漆器。

這種汁液經過日晒之後,就會形成黑色的漆膜,不僅可以防止蟲蛀,同時它很難褪色,也起到美觀的效果。

但是,古代的漆並不像今天的漆一樣有五顏六色,古代的漆普遍都是黑色。

高洋聽完這番話,若有所思,高洋突然敏銳地意識到,“漆”與“七”同音,進而又聯想到了自己的七弟,即同父異母的高渙。

高洋認為,“亡高者黑衣”恐怕指的就是自己的七弟高渙。

高渙自小便孔武有力,並且在戰場上立有功勛,而高洋在高歡的眾多兒子中並不突出,甚至還被自己的大哥高澄所瞧不起,高洋的內心難免不自信,再加上此時“亡高者黑衣”的預言,因而,高洋對自己的七弟高渙起了殺心。

很快,高洋便把高渙抓獲,關押在了籠子裏,一年後,又將高渙處死,這才作罷。

事實上,因為“漆”與“七”同音,高洋便殺死了自己的七弟高渙,這未免有些猜疑心過重,而高渙卻不明不白地做了一個冤死鬼。

根據佛家典籍《續高僧傳》和《廣弘明集》的記載,向高洋說漆最黑的人,是一個僧人,此人在歷史上被稱之為僧稠。

僧稠,是南北朝後期一個非常著名的大德高僧,就如同唐太宗時期的玄奘。《續高僧傳》記載,僧稠曾經應高洋之邀,來到鄴城,弘法傳教,就連高洋在僧稠面前,都自稱弟子,可見僧稠在當時地位之高。

正是因為僧稠的德高望重,因為高洋對僧稠的敬重,高洋才把埋藏在心底的疑問和盤托出,而當僧稠對高洋說漆最黑之時,高洋也才會如此深信不疑,並且聯想到了“漆”與“七”同音。

如此看來,高渙被殺的悲劇,實際上是僧稠間接造成的。

我們不禁有這樣一個疑問,僧稠為何要說漆最黑?

答案是避嫌,推脫,禍水別引。

因為南北朝時期僧人穿黑衣,僧稠為了避嫌,於是故意在高洋麵前混淆視聽,說漆最黑,進而把高洋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然而超出預料的是,高洋卻聯想到了自己的七弟高渙。

問題再一次回到了原點,即僧人的問題上,難道這裏的黑衣人就是指的僧人?在《續高僧傳》中,其實還有“亡高者黑衣”的另一個版本——“黑沙彌若來,高座逢災也”。

仔細分析一下這句話,“高座”無疑是指代高家,“逢災”顯然也是暗示高家將會遇到災禍,“黑沙彌”所指的就是穿黑衣的和尚。

“黑沙彌若來,高座逢災也”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穿黑衣的僧人將會滅亡高家。

可見,“黑沙彌若來,高座逢災也”完全是“亡高者黑衣”的2.0版本,而且更加直接地指出,黑衣人就是僧人。

從來都沒有空穴來風的謠言,一切的謠言,其實都是人為的。

可以看出,製造這兩條讖語的人,一定是和僧人有過節,同時也和高家有過節的。

我們把問題再轉移到“亡高者黑衣”這條預言最初的起源上。按照《北齊書》的記載,這條預言是出自術士之口,而術士往往是道教徒,或者是信奉道教的人。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和佛教都是并行其道的,道教和佛教都曾興盛一時,而到了南北朝後期的北朝,道教和佛教的發展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宇文氏和高氏對於道教和佛教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在西魏,宇文泰承襲北魏的傳統,非常尊崇道教,對道教的推崇勝過佛教。《隋書·經籍志》記載:“後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魏之舊。”

一直到周武帝宇文邕親政之後,宇文邕大舉滅佛,但是在滅佛的同時,卻是存道的。並且,宇文邕在滅佛之後不久,就建立了通道觀,組織了大批道士編纂了一部非常宏大的道家典籍《無上秘要》。

而我們反觀東魏北齊,高氏對待佛道兩家的態度和宇文氏截然相反。北魏時期,皇帝即位之時,都要去道壇,接受符籙。這一制度,宇文氏一直都繼承了下來,而在《北齊書》中,卻從未有過一次皇帝即位登臨道壇,受符籙的記載,並且,道壇最終被廢。

公元555年,即北齊天保六年,北齊皇帝高洋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滅道運動。

《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六記載:“齊主還鄴,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論難於前,遂敕道士皆剃髮為沙門;有不從者,殺四人,乃奉命。於是齊境皆無道士。”

這場滅道運動,使得北齊境內的道士頓時銷聲匿跡,所有的道士全部剃了頭髮,做了和尚。

而在《歷代真仙體道通鑒》的卷二九、卷三十中,敘述了從北魏寇謙之以來的二十三位北朝道士,其中西魏北周一共佔了十一人,東魏北齊卻連一個人也沒有。從這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東魏北齊對道教是非常蔑視的。就在高洋滅道運動之後,北齊湧現出了更多的謠言讖語,這些謠言讖語全部都是對準的高氏家族。

《北史》卷七記載:初,帝登阼,改年為天保。士有深識者曰:「天保之字,為一大人只十,帝其不過十乎。」又先是謠云:「馬子入石室,三千六百日。」帝以午年生,故曰「馬子」。三台,石季龍舊居,故曰「石室」。三千六百日,十年也。又,帝曾問太山道士曰:「吾得幾年為天子?」答曰:「得三十年。」道士出后,帝謂李后曰:「十年十月十日,得非三十也?吾甚畏之,過此無慮。人生有死,何得致惜,但憐正道尚幼,人將奪之耳。」帝及期而崩,濟南竟不終位,時以為知命。

高洋即位改元天保,有術士把“天保”二字拆分為“一大人只十”,事實上,高洋確實只當了十年皇帝,在天保十年駕崩。

又有謠言說“馬子入石室,三千六百日。”高洋屬馬,石室是後趙皇帝石虎的故居,三千六百日就是十年“馬子入石室,三千六百日”就是指高洋只能做十年皇帝。

後來又有道士說,高洋能得天下三十年,高洋卻把“三十年”拆解為“十年十月十日”,果不其然,高洋的死亡日起正是在天保十年的十月十日。

另外,前文中也講過,北齊滅亡之後,高孝珩和高湝拉起了一支四萬人的隊伍,據守在信都,宇文邕派出宇文憲和楊堅前去平叛,最終高孝珩和高湝二人被俘虜。當時,高孝珩被俘虜之後,就非常感慨地對宇文憲說,趙郡有一個叫做李穆叔的術士曾經預言北齊國祚只有二十八年,最後果不其然,北齊一共只有二十八年就滅亡了(公元550年—577年)。

由此可見當時謠言讖語之多,而這些讖語的始作俑者就是這些被剃了光頭,心懷怨恨的道士。他們用這種讖語的方式來詛咒北齊,詛咒高家。

正是因為高氏的滅道政策,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的宗教矛盾,內心充滿怨恨的道士們,利用這種讖語的方式來詛咒佛教徒、詛咒北齊,詛咒高家。

事實上,北齊、北周相繼建立之後,兩國所確定的德性均為木德,因為東西魏都是水德,水生木,因而德性確定為木德。

木德,所對應的顏色是青色,但是北齊和北周卻都沒有選擇崇尚青色,北齊尚赤,北周尚黑。

北齊尚赤的原因,史書沒有記載,還有待研究,但是,北周尚黑的原因卻並不複雜,這完全是為了對應“亡高者黑衣”的預言。

公元550年北齊建立,到了公元555年,即北齊天保六年,北齊正式宣佈滅道,因而,“亡高者黑衣”的讖語應當在555年之後開始流行。

北周建立於557年,此時“亡高者黑衣”的讖語已經天下皆知,北周便充分利用了這一讖語,雖然北周德性是木德,但是在尚色的問題上,卻選擇了黑色。

而這一讖語也一定程度影響到了周武帝滅佛,北周為了應黑衣的讖語,自然會排除掉其他人應讖的可能,所謂天無二主,肯定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宇文邕滅佛政策的推行。

“亡高者黑衣”的預言,從本質上來說,是因為道教在西魏北周和東魏北齊的發展境遇不同所導致的,直接原因就是公元555年高洋滅道這一事件。

“亡高者黑衣”這一預言的初衷,是為了詆毀佛教僧人,詛咒北齊,但是最終卻被北周宇文氏所利用。

這一預言流傳到後世,被後世之人理解為北周滅亡北齊是上天註定的,甚至還有人理解是隋朝統一天下也是因為這條預言,因為隋朝的開創者楊堅是個佛教徒,這實在是大錯特錯。可以說,歷史跟我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陳朝舊事(1)

南北朝後期最強大的北齊政權,就這樣被周武帝宇文邕吞併了,一個嶄新的北周帝國從此屹立在了中原大地之上。

能夠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無論對宇文邕本人,還是對北周的臣民來說,這都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大喜事,也足以令宇文邕彪炳史冊。但是,北周的突然強大,對於另外兩個國家來說,卻是一個致命的威脅。

這兩個國家,一個是北方草原上的突厥,另一個是江南水鄉的陳朝,一南一北,如同三明治一樣把北周夾在了中間。

眼看着宇文邕自己一個人獨吞了了北齊這塊大蛋糕,突厥和陳朝並不甘心,他們無法接受北周的一枝獨大的事實。

於是,陳朝決定趁着這一時機,對北周趁火打劫一把,做出這一決定的人就是陳宣帝陳頊,而要講陳宣帝就要先從陳朝的開國皇帝陳霸先講起。

事情還要回溯到公元554年,西魏權臣宇文泰發動了對梁朝首都江陵的突然襲擊,身處江陵城中的梁元帝蕭繹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平日裏只顧一味地奉承宇文泰,卻不想宇文泰會對自己動刀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隋唐風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隋唐風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30章大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