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府兵制

第2章府兵制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另一個與佛結緣的開國皇帝,此人就是朱元璋。楊堅和朱元璋的不同點在於,朱元璋做和尚是因為生活不下去,楊堅寄養在佛門是為了日後飛黃騰達。

在這青燈古佛的寺院裏,終日都是木魚之聲,也許你會覺得這對於一個孩童來說,似乎缺少了很多樂趣。那麼請不必擔心,孩童時的楊堅有一個非常要好的玩伴,這個人成了楊堅一生中的摯友,並陪伴了楊堅一生,他叫做竇榮定。

也許是因為缺少父母的溫暖,幼年的楊堅,性格有些孤僻,和周圍人的關係也有些疏遠,竇榮定是唯一一個和楊堅志趣相投的人。而這個人的名字,以後還將多次出場。

也是在這個時期,竇榮定和楊堅,許下了報效國家,疆場的遠大志向。終有一天,他二人的雄心壯志,將飛出這寺院的高牆,迎接他們的將是更為廣闊的天空。

而這一天並不遙遠。

就在楊堅在寺院中度過了13個年頭的時候,13歲的小楊堅終於離開了寺院,離開了撫養他的尼姑智仙,步入太學讀書。

太學不同於一般的學校,它自漢武帝時期設立以來,一直就是國家最高學府,如同今日之北大。

而上學讀書,在今日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但在古代,上學其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往往都是官宦子弟才能讀得起,普通人家的孩子,能認識幾個大字就已經算得上是文化人了,更別提讀書了。

而在西魏,太學更是貴族官宦子弟讀書的地方,來這裏讀書的,不是皇室貴胄,就是將相子弟。總之一句話,在這裏讀書的都是“官二代”。

一群官二代子弟,聚在一起上學,在課堂上,也不認真聽先生講課,調皮搗蛋肯定少不了,先生肯定也沒少吃苦頭,而到了課餘時間,他們乾的做多的一件事,就是“拼爹”。

他們“拼爹”可和現在不一樣。他們的爹,都是朝廷里一等一的人物,有的是財政部長,有的是部長,還有的是教育部部長,都是部長大員一級的,次一點的也是名門望族。今天的“拼爹”和這幫孩子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不值一提。

而這樣的“拼爹”,並非是為了炫耀,也不是走捷徑,更多地還是一種家族榮譽使命感。他們也想像自己的父輩一樣滿載榮耀,他們也想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他們也想拜相封侯。楊堅便是其中之一。

楊堅和他的這堆小夥伴兒們,也形成了一張深厚的關係網。在這幫官二代小夥伴兒們中間,楊堅開始建立了自己的威望。很多同齡的小夥伴兒,逐漸的聚攏在楊堅的身邊,甚至以楊堅為領袖,這一切都表明少年的楊堅有着非凡的人氣。

同時,這一切也都給楊堅的日後的發展,建立了強大的人脈。因為當時還是南北朝時期,還沒有科舉,當時的官吏任免都是可以世襲的,當他們的父輩老去,他們都將紛紛步入政壇,未來的朝廷也必然是這幫官二代的天下。而人脈對於一個人的發展,無論在今日還是過去,那都是不可或缺的資源,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中,楊堅認識了一個叫做鄭譯的小夥伴兒,日後給予楊堅的幫助,無人能比。

在太學的學習生涯,轉眼已是一年。這一年裏,楊堅變得能文善武,在小夥伴兒們中間,也顯得出類拔萃,成了這裏的尖子生、三好學生。

有一天,當時的京兆尹薛善,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首都市長,突然來巡視太學的學生的學習狀況。楊堅作為太學的優等生,被這位市長大人一眼看中。

京兆尹薛善非常欣賞楊堅,隨即任命楊堅做了功曹,功曹就是協助市長處理行政事務的工作,類似於文秘。

這一出人意料的提拔,頓時讓楊堅的小夥伴兒們都驚呆了。

看着楊堅離開校園,步入到市長的辦公室,很多同學甚至都暗暗發誓,以後一定要跟着楊哥混。

但是,功曹的職務,畢竟只是市長個人任命的,並非公務,不是國家正式幹部,同時,我們也能難想像一個14歲的孩子,如何去協助處理複雜的行政事務。很顯然,楊堅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其實是個虛職,吃空餉而已,最多就是每天到市長辦公室報個到。

就這樣,畢業生楊堅順利就業了。雖然職務是虛的、象徵性的,但這畢竟是楊堅一生打的第一份工,這也是他步入仕途的第一步,日後的飛黃騰達,都是從這裏開始的。

想想很多還沒就業的孩子,楊堅是幸運的

神奇的府兵制

很快,楊堅在市長辦公室待了沒多久,可能股還沒坐熱,一份喜訊突然降臨到楊堅的頭上。

這份喜訊就是楊堅轉正了,他成為了正式的國家公員。他被任命為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成紀縣公。頭銜有點多,也有點拗口,但不必去細究它,總之,楊堅大踏步地晉陞了,正式邁入國家官員隊伍。

對於這突如其來的升遷,並非是天上掉餡餅給楊堅吃,而是因為楊堅的父親楊忠在攻打南方敵國的戰爭中,打了勝仗。

指揮這場戰爭的最高決策者叫做宇文泰。

宇文泰並不是漢人,而是個鮮卑人,他雖然不是皇帝,但卻比真正的皇帝還要威風得多。因為皇帝就是他扶持立的,皇帝都得聽他的話,所以,皇帝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皇帝不過是個擺設,宇文泰才是真正的國家主席。宇文泰就相當於是曹操,當時的皇帝不過是漢獻帝的翻版。

當時天下三分,是又一個版本的三國(在中國歷史上不止一個三國)。割據南方的政權,叫做梁朝,而割據北方的政權分別是西魏和東魏。西魏割據北方西部地區,東魏割據北方東部地區,交界線大致在今天的山西西部和河南西部地區。而楊堅以及他的父親楊忠,所效忠的就是西魏,西魏的掌門人就是宇文泰。

說起來,老楊家和宇文泰,也是老鄉,他們都是出自北部邊塞的一個軍鎮,叫做武川鎮。而武川鎮也是一個非同凡響的地方,因為當時很多人物,以及宇文家,包括後來的隋唐兩代的皇帝,都是出自這裏。清朝學者趙翼就說這裏是“王氣所聚”,所以這裏更像一個名副其實的“龍窩”。當然,就當時來說,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或者自己的後人會是真龍天子。

而西魏,在這三國角逐中,起初西魏的實力是最弱的,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排在最末。但是西魏在並不長的一段時間裏,迅速便發展起來,這全部都得益於這位具有非凡魄力的領袖人物——宇文泰。

宇文泰實行了一系列軍事文化改革,雖然宇文泰是鮮卑人,但是宇文泰卻很推崇周禮,很多制度也都是模仿的中原漢族王朝的規制進行改革的。

改革的具體舉措非常多,包括了國家的方方面面,在此就不一一嘮叨了。其中比如,楊堅能得以入讀太學,這就和宇文泰恢復太學的舉措息息相關,如果不是宇文泰恢復太學,楊堅也不可能有入讀太學的經歷。

而這一系列改革中,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府兵制的創建。

在府兵制頂端的是八柱國、十二大將軍。

八柱國:宇文泰、元欣(皇室)、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於瑾、趙貴、獨孤信(此人後文將詳細介紹)、侯莫陳崇。

十二大將軍:元育、元贊、元廓、達奚武、侯莫陳順、宇文導、宇文貴、李遠、豆盧寧、賀蘭祥、楊忠(楊堅父親)、王雄。

(以上諸多人物,很多都與本文關係不大,所以看個熱鬧就行。)

鮮卑族曾經設立了鮮卑八部來管理自己的國家,每一部都設立有一個“八部大人”,由“八部大人”來統領各部族。而宇文泰所創建的八柱國,無疑就是照搬的這一鮮卑舊俗。

在這八個柱國中,宇文泰的地位是超脫於這個組織結構的,因為宇文泰是實際上的國家主席。還有一位柱國,是皇室元欣,皇帝都是個擺設,皇室更是個擺設,所以也只是掛個虛名。這樣的話,實際的柱國只有六個人。

而在每個柱國之下,又設立了兩個大將軍,合起來就是十二大將軍,一個大將軍之下,又設立了兩個開府,合起來就是二十四開府,二十四開府各領一軍,組成二十四軍。很明顯,這是一個以2為倍數的等比數列,一個很簡單的乘法運算。

這就形成一個金字塔的結構,金字塔從上向下依次是:皇帝、宇文泰、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隋唐風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隋唐風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2章府兵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