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皇帝的隱秘
秦睿在察哈爾雇傭役夫也好、修築察哈爾城、拋出生意、推廣玉米和馬鈴薯,都是為了擴展自己的影響力。草原上的人不會對朱棣有什麼感情,但一定會對給他們錢、給他們糧的秦睿另眼相待。
二十萬役夫,幹完兩年活拿到錢后,秦睿不求他們都留下,留下那三分之一,秦睿就有了底氣。
但前提是察哈爾城建好,到時候,如果朱棣、朱瞻基正想對他下手時,他能遁入草原,有個容身之所,以待時機。
秦睿用這麼多錢,費這麼多事,就是為了展示實力,展示實力有個好處,那就是有些人會跟着他走,真要到了那一步,秦睿自然需要絕對的力量。
絕對的力量來自於於什麼?還不是實力?秦睿隨隨便便能搞出一座雄城來,試問天下哪個人能?搞出雄城來的同時,還富了幾十萬役夫?沈萬三都沒這個本事。
很多人就會下注,說白了,爭奪天下的過程,就是一個投機過程,人死鳥朝天,不死萬萬年。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秦睿就是那個匹夫,秦睿旗下的產業就是那個玉璧。
秦睿很明白,自己在老朱家眼裏,就是老朱家隨時可以宰的肥豬,等秦睿賺到了足夠多的財富時,老朱家隨便找個理由,羅織一些罪名,就能把他滅了。
對於殺富來說,天下的百姓只會拍手稱快,只會罵秦家為富不仁,朝廷是伸張正義。事實就是這麼操蛋。
秦睿是掙了錢,掙錢過程中,不可能百分百乾淨、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雖然秦睿說他只掙增量財富,也就是創造新行當,但市面的錢就這麼多,買了煤球就不能買木碳,進了舞廳就去不了青樓。
怎麼可能會沒有競爭對手呢?怎麼會沒有人恨秦睿呢?恨了就會說秦睿的壞話,競爭了就會私下裏使絆子。
秦睿旗下的人,看着自己的老闆是大明首富,自己才掙三瓜倆棗,心裏不平衡,然後就開始罵秦睿為富不仁的,也很多。這個社會就是這麼現實,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
沒有誰做的讓所有人滿意!
“所以啊,別被我們家風風光光的表面所蒙蔽,人前顯貴,人後受罪的道理,你作為當家主母的,一定要明白。”秦睿抱着顧青雲,淡淡的說道。
“老公,照你這麼說,皇帝為什麼會看上我們秦家的錢?國庫的錢不是比秦家多得多了?”顧青雲有些懵。
“你知道這次出征,朝中大臣為什麼齊齊反對嗎?”秦睿的手在顧青雲的脊背上,慢慢摸索。
“打仗是要死人的!幾十萬大軍出征,有多少家會妻離子散?”顧青雲想了想。
“青雲,你還是太天真了,在帝王和大臣的眼裏,人命從來不值錢!別看他們整天嘴上說著民為貴、君為輕,這種話也就是騙騙那些無知百姓而已。所謂孔孟之道治國,那是騙人的,孔孟之道唯一的用處就是修身,用來治國那就是個玩笑。”秦睿苦笑了一下,說道,“這次大臣反對北征,原因就是朝廷財政已接近崩潰,而皇帝這次北征的目的,更像是在泄私憤。對於皇帝來說,他已經征了幾次蒙元殘餘勢力,結果都打了個寂寞。這兩次不算成功的北征,被皇帝視為奇恥大辱,所以不管怎麼樣,他都會一意孤行。”
“皇帝為什麼非得北征呢?現在大明不是國泰民安嗎?幹嘛非得打仗呢?”顧青雲還是不明白。
“泄私憤而已。我懷疑,當年皇帝還沒登基之前,跟着太祖北征時,傷了子孫根,對於男人來講,這豈止是奇恥大辱,簡直就是奇恥大辱。”秦睿壓低了聲音說道。
“傷了子孫根?”顧青雲有些懵。
“就是小弟弟!”秦睿的下身向前頂了頂。
顧青雲瞬間明白了,擰了一把秦睿的謠言,“這種皇室秘聞,你怎麼知道?”
“你看看皇帝的子嗣不就知道了?長寧公主之後,到現在三十多年了,陛下一無所處,而陛下的後宮嬪妃,除了已故皇后、張貴妃外,現在只有王貴妃是漢人,其他所有嬪妃都是朝鮮人!你品,你細品!”秦睿低聲說道。
“你這麼一說,還真是……”顧青雲想了想,有些恍然。
“我甚至懷疑我獻的葯救了王貴妃,皇帝私下裏很不開心!”秦睿說道。
“為什麼?你救了貴妃,陛下為什麼不開心?”顧青雲有些不明白。
“萬一皇帝不能人道呢?這等醜事,皇帝在死之前,肯定要把所有知情人,全部殺掉殉葬。”秦睿說出了一種可能性。
在歷史上,朱棣死後,所有后妃全部被殉葬了。
“所以,這次北征,皇帝就是泄私憤?”顧青雲戰戰兢兢的問道。
“應該是這樣!皇帝的身子一日不如日,對這件事的怨念肯定日益深重,所以才不顧大臣的阻攔,執意北征。天子之怒,血流漂櫓。”秦睿說道。
“皇帝真可怕。”顧青雲撇了撇嘴。
“豈止是可怕?”秦睿苦笑起來。
秦睿這次之所以迫不及待的領兵出戰,就是怕自己被當豬宰了,因為秦睿清楚地記得,在真實的歷史上,朱棣五次北征的最後三次,是在他臨死前的三年,而且是每年一征。
為了保證這三次北征時的糧草和後勤,朱棣用了一種極其噁心的辦法,那就是濫發大明寶鈔,用了三年的時間,將大明寶鈔從一比三十,搞成了一比一百,堪比校長當年的金圓券。
原來的朱棣是因為沒有可以殺的豬,所以才迫不得已印刷大明寶鈔,現在他有了可以殺得豬,誰知道他會不會學朱元璋那樣,把秦睿幹掉,拿了他的錢來打仗?
秦睿也是怕,他才親自下場,用特戰隊這種斬首模式,用最小的代價拿下韃靼部,讓朱棣得償所願,又自己拿錢養了二十萬役夫,就是在變相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
他只求在自己準備好之前,朱棣不動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