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新帝登基
洪亮的鐘鼓鳴聲打破了大順皇城的安寧,代表着一代帝王的覆滅,也代表着另一個繁榮時代的開啟。
攝政王身金黃色的袞服,龍袍上綉着九條五爪金龍,想比於其兄長來說,他整個人更有君臨天下的風範。
不,此時不應該叫其為攝政王了,而是這天下權力最高的皇帝,亦是後世名留青史的武帝。
《大順史》記載:“武帝元年,攜皇后入殿,”司設監陳御座於奉天門,欽天監設定時鼓,尚寶司設寶案,教坊司設中和韶樂,史稱武孝之治。
這武帝自然指的是葉流雲,而孝帝則是皇后之子,葉景楓,父子二人一武一文,開創了大順百年間又一個繁榮的時代。
鐘鼓聲三響過後,在文武百官的期盼下,終於是迎來了盛大的登基典禮。禮部的官員們在尚書和侍郎的引領下已經結束了在天壇、先農壇與太廟的祭祀,這是最繁雜的典禮,不過也是不可避免的禮節,即便是新帝也對此無可奈何。
葉流雲的步伐均勻,他的每一步都堅定沉着,而身邊站着的亦是其最心愛的女人,蘇情婉,也是後世人人稱頌的聖仁皇后。
其實按道理來說,在這尊卑貴賤和女子低微低下的古代,蘇情婉是沒有資格同皇帝站在一起的,要稍微後於帝王。
但是在新帝的一在堅持下,禮部官員和諫官們險些都吹鬍子瞪眼了,還是沒有扭過皇帝的意思。
不過還是皇后的兄長冷冷的說了一句:“皇後娘娘仁德,在軍中的時候治好了無數將士,對待百姓傾囊相助,還於皇上有救命之恩,又如何擔待不起?”眾人還想在爭執一番,不過仔細想想這歷代的皇后,除了開國的那位順德皇后曾在戰場上隨着帝王殺敵外,歷代的後宮女子,竟是無一例外的都是些世家小姐。
即便是武將世家的姑娘做了宮中的娘娘甚至是皇后,但在長時間的利益驅使和權力的爭鬥中早就忘記了自己的一身本領,哪裏又會像是蘇情婉一般,隨着丈夫衝殺在前線。
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做戲,戰場敵人可不管你是不是女性,甚至作為攝政王的妻子,會更加讓敵人眼紅。
而蘇情婉卻不辭辛苦,寧肯放棄後方優越的生活,也要幫助廣大將士。因為有了她,軍中傷亡竟是少了很多。
曾經有士兵傳聞,這皇後娘娘身懷異術,能從口袋中憑空掏出許多東西,像是道教中傳說的仙子一般,雖然少有人相信,但傳來傳去,眾人心中對蘇情婉的尊重竟是又多了一層。
早就等在鐘樓門前的大順官員都身着朝服,在洪臚寺官員的引導下,他們經過護城河進入了宮中。
蘇情婉忍不住想要扶自己頭上戴的鳳冠,只是想到現在的身份,只能無可奈何的作罷。她現在還懷有身孕,不過好在還沒有到達臨產期,今天累些也是無所謂的。只是葉流雲卻看不得自己妻子辛苦,在草率的入座后,就讓妻子坐在了龍椅上,而他自個兒卻還是站着完成了整個典禮儀式。
這把底下的官員看的目瞪口呆,雖然當年攝政王寵妻的名聲傳遍了天下,但是今日一見才覺得有些離譜。
一個諫官搖着頭說道:“這怎麼能符合規定呢?讓女子坐在這皇位上,豈不是有干預朝政的意思,實在是不妥啊,不妥啊。”
一旁的禮部侍郎有些鄙夷的看了一眼這個鬍子花白的老頑固:“大人,您這消息實在是閉塞啊,皇後娘娘都有六七個月的身孕了,不坐着難道還能站着嗎?若是皇子出了問題,大人承擔的起?”
聞言,那諫官的嘴嘟噥了兩聲,最後也只是嘆了口氣,嘴中只得念起那四書五經中的之乎者也和女子規矩,但也是不敢在對皇后加以評論了。
大臣們依着官階高低魚貫進入,對新皇帝上表道賀。不過讓眾人欣慰的是,葉流雲對於昔日的仇家除了極個別蹦躂的厲害的,基本都是保持寬容的心態,並沒有太多為難這些人,因而朝堂中基本保持了原班人馬,算的上是穩住了朝政。
對於叫囂的最厲害的李家,新帝也沒有理會,這群愚忠的臣子等到新鮮血液的更換后,會讓這個家族好上許多。畢竟李開之死,實在是讓葉流雲的觸動很大,便沒有懲處這個百年來一直忠心耿耿的家族。
最後還是李家的一個年輕的將軍站了出來,公然承認了新帝的地位,自此以後,整個家族便慢慢傾向了新帝。
畢竟作為武將之家,心中雖然忠於舊帝,可是葉流雲的魅力和本事實在是太大,對於家族中的年輕人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司禮太監尖細着嗓子,正式宣讀了詔書,確認新皇帝的身份:“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而下面的官員也十分順從的齊齊磕頭:“恭賀吾皇榮登大寶,新皇萬歲萬萬歲。”
葉流雲淡漠的看着座下的臣子,最後才朗聲說道:“眾愛卿平身。”對於這個位置,他並沒有那麼渴望,但是事到如今,既然接受了天下之主的位置,那便要對所有百姓和官員們負責。
好在,自己一直都有妻子相伴。
接下來的儀式讓蘇情婉有些昏昏欲睡,她突然心中有些好笑,自己算不算穿越人士中的魁首?雖然比不得那個千年前過來廣開疆土建立國家的“神女”,但是自己也總算沒枉費穿越人士的身份。
她在十六歲穿越的時候,想做的只是一條鹹魚,能混在江湖中給人看病醫治就很滿足了,在嫁個對自己好的丈夫。
但是實在是沒有想到,不過三年的時間,她竟然坐上了皇后的位置,如今想起來,竟是覺得在夢中一般,一時間回不過神來。
太陽慢慢地透過雲霞,露出了早已脹得通紅的臉龐,一縷縷金光傾灑在大地之上,也照明了這個王朝。
自此以後,便正式開啟了武孝之治,百年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