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幼苗
沈笑心裏心疼,從小有好吃的,哥姐都是緊着她,她吃肉他們吃裏面的配菜。
她上前拿勺子盛出一塊肉,“二哥,幫我嘗嘗熟了沒有。”
沈志……
拗不過妹妹的他,接過碗,嘗了一小口,聲音有點啞:“好吃。”
這廂,陳二嬸子已經哄好了小嬰兒,她道:“才小舟來看過娘倆兒,說是要去村長家看看他娘。
小舟媳婦剛睡下,估計這一兩天身邊離不了人,你們多費心吧。”
“嬸子哪裏話,您一隔邊兒鄰居都這麼盡心,我們本族的哪能不儘力。
更何況,早年大舟和小善玩兒的又好,又一起……”管氏輕拍了一下自己的嘴。
她道:“我讓大郎送您家去吧。”
陳二嬸搖頭:“別客氣,他們都忙一宿了,剛進西院去收拾。
兩步路的事兒,再說,你瞧天都大亮了。”
說著就往大門走去。
“陳二奶奶等等。”沈笑拎着個小罈子要遞給她,“只有湯,給家裏小妹妹們捎去。”
聞到了飄出的雞湯香味了,陳二嬸子不接,哪可能光是一罐湯。
管氏拿來直接塞給她,“二嬸子快別客氣。”
最終陳二嬸接過拿走了。
“伯娘。”沈笑有點小心翼翼的喊道。
管氏一嘆,“那雞養着下蛋,是給你補身體的。
不論是益善堂還是回春堂的大夫,都說你身子弱,得補養,雞殺了,還會有蛋嗎?”
“伯娘,只殺了一隻,再說我身體現在可好了,你看。”沈笑舉舉胳膊,露出小手臂,“可有勁兒了,才還給沈大路摔地上了。”
“要叫大路哥。”
沈笑不置可否,“好吧。伯娘,咱快去西院給大伯他們下麵條吧。”
雞都殺了也燉了,還是給丈夫兒子吃的,管氏能怎麼著,只能去給他們下面去。
臨了又吩咐沈二郎給隔壁七奶奶和成嫂子送份去,至於村長家,還是算了,人多眼雜還得路過沈大路家,麻煩。
一家人吃過香噴噴的雞湯麵,管氏又給小舟媳婦朱氏餵了雞湯,都趕緊回房補眠了。
特別是沈大伯,一宿下來,人都快趴下了,他十年前亂兵中救護家人時,落下了暗傷。
每年夏秋雨水多發之季都要去回春堂看診,醫資不菲。
他和管氏又將五個孩子平安養大,還供着上了學,可想而知得多能幹。
忙完十幾畝地里的活兒,一有空沈大伯就上三十裡外的張家灣碼頭去找工作,管氏請哥哥幫接些縫補的活兒。
有時遇到好工錢的活兒,沈大伯就住在張家灣的破廟裏,連着上工。
而家裏的孩子,地里的活兒,又都交於管氏一人操持。
得惠於沈家村的祖宗出過舉人,特別重視教育,專門劃出五十畝族田,族裏不論男女,每月只收一餐的口糧,管兩頓飯,給幼童啟蒙。
幾個孩子都上過學,識得字會算數。
可書和筆墨紙硯也是筆不小的開支,好多族人學習不久就不去上課了。
大郎沈遠在沈家的蒙童班上了兩三年學,十歲時四叔四嬸不在了,爹傷重未愈,妹妹沈悅六歲,二郎沈志,三郎沈曜一個四歲一個兩歲,再加上小七兩。
他覺得自己不是讀書進學的料,就不去上學在家幫娘照看弟妹們,十三歲就非得跟着爹跑碼頭做工。
女兒沈悅也只學了一年,後頭都是二郎上學后回來教她的。
至於沈笑,幼時經常玩兒着坐着就昏睡過去了,夫妻倆總怕她一睡不起,根本不敢讓她單獨出門,習字都是哥哥姐姐教的。
二郎三郎七歲蒙學兩年後,倒是都去縣裏書院了,可二郎沈志他是個坐不住的,更喜歡武槍弄棍。
前年的陽春三月,沈笑八歲,他剛十二,沈笑身體好轉鬧着進城看看,他和十歲的沈曜上學時偷偷領着妹妹去逛縣城。
一同將帶去的小黃瓜賣給縣城永福酒樓。
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果斷退了學,總是和沈笑一起折騰研究暖房,大冬天在西院廚房柴房種出了韭黃,都能賣到通州城去了。
去歲和今年又提早在春天種出一茬黃瓜和芽菜,給家裏添了不少進項。
連大嫂周氏都是因為兩家給通州的各大會館供菜蔬結識的。
後來大嫂的爹相中了大哥,找媒人一說合,兩人就在前年臘月底成了親。
西院
沈笑只睡了半個時辰就醒了,她到底修習了一些心法,自五歲能進空間開始,又會藉機夾帶裏面的水果榨汁給全家補養。
去年開始,更是親手在空間種起了稻子和麥子,收割后,摻到自家的糧倉,供平常食用。
還有圈養的雞鴨,雖然不說都是靈物,卻比外面的更香更有營養。
幾年來沈笑又天天堅持打拳,身體機能調節的很好。
她起床跑到廚房,檢查大托盤裏的辣椒幼苗。
大周之前的大齊朝,出了一位支持海運廣開商路的女帝,辣椒就是大齊末年由海外傳入的。
不過當時只作為觀賞的植物,後來是川貴那邊的人發現了辣椒的妙用,很快就作為貢品供給皇宮。
及至本朝開國,辣椒都只是貴族們的專享。
到了今上宣德帝,京城各大有名的酒樓才偶有辣菜供應。
這辣椒苗,是沈笑一個多月以前,在通州的福建會館磨來兩根干辣椒剝籽種出來的。
瞅着一掌多高的幼苗,沈笑暢想辣椒廣泛種植后的前景。
二郎沈志進來時,就看到妹妹對着托盤一臉的傻笑。
他輕咳一聲,道:“七兩,這幼苗何時能夠長大。”
“快了快了。”沈笑答的隨意。
可沈二郎不滿意,“聽說京里已經有好多酒樓飯館做辣椒的菜了。
這是不是說明,已經有人先我們一步開始大量種植了。”
沈笑回過頭道:“那樣才好呢!”面對二哥的不解,她繼續說:“有人種,就不會顯得我們的出奇,就會有人頂在最前頭。
而且,辣椒是有多種吃法的,等尋常人家都能吃的起了,成了和黃瓜豆角一樣的家常菜,我們才能種的更多,賣的更多。”
沈二郎仔細想想,好似確實有些道理。“但價格一定會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