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江南,煙雨收 第七章:筆落驚風雨(求收藏,推薦)

第一卷:江南,煙雨收 第七章:筆落驚風雨(求收藏,推薦)

推翻武周朝的統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武周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有唐起始,科舉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國立朝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

唐朝立國近百年來,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后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

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讀書人中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暴雨傾瀉,時有轟隆隆的雷聲響起,閃電劃破長空。午時,或許是天不亮就起床至貢院,一番經歷過後,放下了緊張之後,吃飽喝足,人的精神鬆懈下來,整個人就疲憊不堪,躺下就睡著了。

此時已是入夜時分,有一群官吏帶着兵丁在貢院考場中來回巡視,待至丁字號考巷,來到張繼考房前時,見一人在考房裏呼呼大睡。

一旁隨着此次禮部尚書馬周在貢院巡視的官吏都是心道,外面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此人竟呼呼大睡不覺,難道這人是個傻子不成。

在一旁豎立聽見上官話語的兵丁就要上前去想要將張繼叫醒,馬周卻擺了擺手,笑着對屬僚道:“寵辱不驚,不動如山,此人倒是個做官的好材料,呵呵,遇到大事,真有靜氣啊。”

“不要叫醒他了,讓他睡吧!此人不錯,呵,哈,哈哈。”

“也是。”眾人都是跟着上官笑着稱是,做官最要緊的是要有眼色,當下會試主考官馬周也沒叫醒張繼,而是直接去其他考房巡視了。

守在張繼考房前的官兵見了這一幕,不由唏噓不已,這人倒是個幸運兒,會試還沒有結束,就已經入了禮部尚書馬周的眼了。

張繼醒過來之後外邊已經是黑漆漆的晚上了,睜開睡眼迷離的眼睛,藉著劃破夜空的閃電,依稀可見外面的場景,此時暴雨間歇,細雨迷離,燭火點點,隱約傳來舉子輕語的聲音,頗有一些風聲雨聲讀書聲的意境。

莞兒一笑,翻個身以後,他又沉沉的睡去,夢裏的襄陽城楊柳河畔,王曉薇巧笑顧盼喊着繼哥哥你快來追我啊,呵呵。

……

待一夜過去,天微微亮時候,外面風雨已停,張繼總算一覺睡醒,可能是昨天太累,又是一晚沒睡,竟是一覺到天亮。昨日夜裏張繼一晚睡得太沉,對於昨夜後半夜又下了的傾盆大雨,甚至是一無所知。

此刻左右考生都是驚魂未定,眾人都是瞪着一雙熊貓眼,一夜沒睡疲倦不堪的樣子,看着張繼起床,然後在考房裏一邊打着呵欠,一面收拾被褥。

監督張繼的官兵,經歷了昨晚馬周見張繼那一幕過後,就對張繼上了心了,小心翼翼地問道:“這位老爺昨夜睡得可好。”

“昨晚還睡得蠻沉的,就是下半夜外面風雨聲有點吵!唉,算了,睡了一晚上感覺還是睡不夠啊!”張繼抱怨着道。

有也是第一次參加會試的考生們見了張繼這不滿足表情和語氣,心底都是那個氣啊!

睡了一晚上還是睡不夠?你讓我們這些一夜沒睡的人情何以堪?

冷靜,冷靜,我們不可以與這樣的人一般見識。

被狂風暴雨驚擾了一夜的考生,都是如此想到,昨夜電閃雷鳴的,令他們本來要寫的第二篇,第三篇文章都沒寫好,科舉重頭場,頭場中頭三篇。

這頭三篇文章,至關緊要,自己才是重要的,那個人咱們懶得理會。

故而眾考生們想起昨夜沒寫好的,顧不得一夜疲憊,動手寫了起來。

不過這時他們卻聽得外面一陣鍋碗瓢盆的聲音,再一見他們筆都握不住了。

但見張繼起床后第一件事,居然不是趕緊奮筆疾書,補完昨夜還未完成的卷子,而是拿起他的炭盆點燃炭火,拿出一個小銅鍋,開始煮起早飯來。

炭火一下下的舔着小銅鍋的鍋底,銅鍋上咕嘟咕嘟上冒着起泡,張繼揭開蓋子,嘗了一下味道,還不錯呢。

但見米粥的香味四散出去,附近的考生和官兵都不由都是一陣腹鳴。

眾人聞着香氣集體無語,滿懷怨氣地拿起冷冰冰的饃饃啃着,不然叫他們如何忍得住。

粥煮好,張繼直接拿出家鄉帶來母親腌制的鹹菜放進米粥中,然後拿起湯勺小口小口扒入口中,熱燙燙的米粥吃進肚子了,彷彿母親親手煮的一樣,頓覺餓感頓消。

張繼吃飽后,清洗鍋碗,收拾過後,當下將卷袋裏取出考捲來。

昨晚入睡前,他已草草的看過試卷內容,在心底已經為試卷上的文章打起腹稿了,睡了一晚上,早上藉著煮米粥的時間,張繼將昨夜打好的腹稿,重新在腦子裏捋了捋,鋪開卷子,藉著磨墨的時間,將昨晚苦思冥想的腹稿,再在腦子裏重新再過了一遍。

從科舉制度有史開始,各朝科舉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從各個朝代科舉設置的科目變化可以看出用人取向,也反映了年代的人才需求。武周朝選才僅有策問,到武周末年科舉開考十科。

唐國立朝之後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

墨義。

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註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這類題目往往多達30至50道。口試則是口頭回答與墨義同類的問題。

帖經。

帖經,有如現代試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繫的上下文。

策問。

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髮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範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比起帖經、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詩賦。

詩賦,唐元二年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只談舊策還是表現不出真才實學,建議加試雜文兩篇(一詩一賦),於是至唐元二年開始了詩賦考試。

經義。

經義,是圍繞書義理展開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髮揮的餘地,經義便已經無所謂個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自宋朝開始,經義取代帖經、墨義。

腹稿一成,張繼目光一凝,筆尖飛快一蘸墨汁。下筆點點,在稿紙上書寫起來。但見張繼筆下如龍,沒有半分停頓之處,就如同當初寫漕弊時下論時,整篇文章一氣呵成。

一個個方正的字跡。從張繼筆下逸出。

從入學堂的第一日起,張繼就學書法之道,每日習帖不倦,沒有一日停頓。

讀書也是如此。自從兒時開蒙習“三字經”以來,到後來手不釋卷。三書四經,諸子百家,一書不漏。

縱然是有讀書的天賦,弱年之時,就被襄陽人稱神童,但張繼堅信,業精於勤荒於嬉,讀書也是,功在不舍。努力勤奮永遠比天賦更重要!

筆下字字落成,張繼仍是筆下不停,文思如泉湧,文章之道取法與博學苦記硬背日常,胸中早已藏書十萬卷,他引經據典,處處信手拈來!

嘩!

提筆驚風雨,下筆如有神,才思泉涌,手到擒來,一張卷子寫滿放在一旁,張繼取過鎮紙,壓着下一張卷上接着寫。

旭日高懸天際,風和日麗,照着張繼與考場上芸芸舉子,這一刻整個考場裏,都是筆尖摩紙,乍聽來如春蠶食桑,沙沙有聲。

考生們蹙眉運筆,殫精竭慮,一生所學,十年寒窗所得,盡訴於紙上。

頭懸樑,錐刺骨,寒窗苦讀,十年如一日,不就是為了此時此刻,但求有朝一日檢驗真我時,鯉魚躍魚龍,瓊林宴上把酒言歡,狀元及第,高頭大馬,衣錦還鄉,十年無人知,一鳴天下知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天下風雲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天下風雲志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卷:江南,煙雨收 第七章:筆落驚風雨(求收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