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語言變遷

122、語言變遷

治平:已投。

小云:每天一票。

小峰:@小鵬,你是不是也要把投票連結每天發一下,網上找麻煩。

小俊:同意+1。

小峰:@小鵬,最後根據同學們投票數決定請客標準,暫定100元/票。

小鵬:標準太高。

小湘:班長啊,你就別難為小鵬同學了!

小峰:@小湘,你太善良了!

小鵬:[連結]繼續啊!

小華:一早一投,比學習還準時!

小洋:哈哈哈!

小峰:同學們很給力啊!

小才:[連結]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

小僮:[圖片]河東省首批普通高中省級學科基地評審結果公示

根據《河東省教育廳關於做好首批普通高中省級學科基地申報遴選工作的通知》要求,經各市推薦、專家評審,擬認定煙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等30所學校為首批普通高中省級學科基地,現予以公示。公示期為5個工作日自2021年12月13日至12月17日。

公示期內如有異議,可以書面形式向我廳基礎教育處提出。單位提出的導議,須在是議材料上加蓋本單位公意,並寫明聯繫人工作單位、通訊地址和電話。個人提出的異議,須在異議材料上籤署真實姓名,並寫明本人工作單位、通訊地址和電話。逾期或不按要求提出異議,不予受理。

地址(略)電話(略)郵箱(略)

附件:擬認定首批普通高中省級學科基地學校名單.docx

小云:@小僮,給個連結唄,或許附件轉發一下,看看齊州的學校。

小僮:[連結]

小云:謝謝分享!

小僮:不客氣!

……………………

小傑:[連結]語文生活|再說“杌子”。(見本章附錄)

小傑:幾天前浙師大語言學科一個公眾號推送的,說說咱們河東的“杌子”。

小傑:各位老同學多指教!

小寶:贊贊贊!

小傑:哈哈,喜歡寫寫老家的方言。座杌哈!

小才:“杌子”之考古篇!贊!

小麗:太厲害了!

小傑:哈哈,老家說“座杌”比較多。

小傑:現在靠寫點方言,維繫自己對老家的想念。三年沒回河東過年了。看情勢,今年可能還是不行。

小傑:謝謝親們!想家了!

小才:[圖片]各地疫情防控措施。

小傑:嗯嗯,謝謝胖胖!

小才:明年大學畢業20周年。若政策允許,大家齊聚河東。

小傑:時間過得好快!入學20周年同學會還在眼前似的,轉眼畢業快20周年啦!

……………………

治平:贊!看了小傑文章,考證精審,洋洋大觀,頗長見識。一個感受油然而生:當學者可真不容易,這得讀多少書啊!

小傑:哈哈,慚愧啊!

小芳:@小傑,多寫寫,研究完膠州的,再研究一下濰州的。

小芳:研究完濰州之後,再研究一下齊州的方言,太生動了。

小傑:哈哈,記得吳芳敏老師教師口語課上講的齊州話“安全”的讀音,多好玩!齊州話里的“扛賽”。

小芳:有很多方言都已經忘記了,現在在家裏,杌子都叫板凳、座位了,有時猛然想起一個方言中的詞,品味半天。

小傑:哈哈,咱們的孩子基本沒方言了。其實很可惜。

小芳:濰州話中的噁心叫yilai,高興叫gangzi(剛恣)。

小傑:浙江這邊會講方言的小孩子也不多了。

小芳:我家大寶在青州長大到3歲,現在zcs有時還吐舌,除非特別注意。

小傑:哈哈,咋還有點隨我,大舌頭。

小芳:哈哈哈!

……………………

治平:大一軍訓時發的馬扎,我們無州叫“交叉子”。

小傑:是的,我們那兒也是,交叉子。其實就是從西域引進的“胡床”。

小芳:他爺爺奶奶很多時候用詞也是普通話中的詞兒,偶爾說出老家話的詞兒,我就要想到底是哪個字兒。青州話中有很多古代詞。

小傑:[圖片]嗯嗯,考方言本字呢,好玩。

小芳:小孩撒尿叫“尿(niao)尿(sui)”。

小傑:哈哈,好玩,我們不這樣說。

小芳:和我們濰州其他地也不一樣。

小傑:對的呢,說明你那裏可能有“方言島”的問題。

小傑:就是說往上追溯,很有可能你家那裏是從別處移民過來的。

小芳:嗯,我家可能從外地遷徙過去的,跟他們那邊可能不是一個地的。

治平:以前見過“胡床”,我還以為是凳子之類呢!

小傑:哈哈!好玩哈!

……………………

小芳:剛跟婆婆確認,他們那兒杌子僅指面是方的凳子。

小傑:哦,圓的叫凳子嗎?

治平:我很好奇,小傑怎麼找到那麼多古書里的例句的?讀書時有目的地去找?

小傑:有電子語料庫呢!中國基本古籍庫。現在都是大數據時代。

治平:打上關鍵詞就能搜到嗎?

小傑:對的,有不少語料庫可以利用。BCC、CCL,百度里搜下都有。然後在這些語料庫里用關鍵詞。

治平:這啥意思?BCC、CCL是啥?

小傑:CCL是京城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的英文首字母縮寫,CentreforChineseLinguisticsPKU。

小傑:BCC是北語語料庫英文首字母縮寫。

治平:奧奧,長知識了!

……………………

小芳:第8頁上濰州方言中指方形凳子。圓的不是。

小傑:哦,親好認真啊!

小芳:破布,濰州叫puchen,有時想這是“撲塵”?還是鋪陳?(難道以前鋪陳布料不行?)

小傑:文獻里寫作“鋪襯”。

小芳:你跳離了河東的環境,對你的研究有很多好處,因為不經常用了,再聽到感覺特別親切,咂咂味兒,一篇論文就有主題了。

小傑:哈哈,被你說中了。南北一對比,好玩。

……………………

治平:研究語言的變遷,確實很有意思!我突發奇想,你是語言學博導,要是咱同學對這門學問感興趣,去考了你的研究生,那麼同學關係豈不就變成師生關係啦!

小傑:呵呵,不敢當。

小傑:期待明年畢業20周年河東見。

治平:同學變師生,這是平級變上下級;要是師生*戀,就是上下級又變平級了。

小傑:哈哈,老同學就是老同學。

治平:假如你沒結婚,假如有個同學上大學時和你關係一般,假如他考了你的研究生,假如你們戀愛了,那算不算師生*戀?

小傑:哈哈哈!

小芳:鋪襯,好解釋。查了查還真是。

小傑:還真查了?芳芳精神可嘉!好佩服!

小傑:永遠保持學習的心態,永遠年輕着!

……………………

小才:[連結]教育行業九大發展趨勢。

小麗:高手,愣是把小傑的生活寫出了無限旖旎的可能……

治平:哈哈哈!謬讚!

小麗:繼續給小鵬閨女投票!

小云:[ok]

小芳:第18了,看來有的孩子發力了。

小鵬:拜託親們了!

……………………

——附錄:

再說“杌子”(節選)

(作者是我的大學同學殷曉傑)

“杌子”一詞在現今不少地方都有使用,還有“座(坐)杌”“杌座”“杌凳”等說法。

雖是一個小小的名物詞,但已有不少學者作過探究和討論。可見,這是一個饒有趣味、值得不斷深入的話題。本文即在前賢成果的基礎上,就“杌子”的詞義、來源和地域流變等問題,再作些補充和說明,以推進此項研究。

……………………

一、“杌子”詞義考辨

1、從訓詁學角度

“杌子”一詞中古時期已見,較早可單用,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桑柘》:

“春采者,必須長梯高杌,數人一樹,還條復枝,務令凈盡。”

或寫作“兀子”,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

“往時士大夫家,婦女坐椅子兀子,則人皆譏笑其無法度。”

《漢語大詞典》《辭源》《辭海》《宋語言詞典》等辭書都對該詞作了收錄,且多釋義為“小矮凳”,如《宋語言詞典》:

“兀子,小矮凳。《西湖老人繁勝錄》:‘駕過太一宮拈香畢方回,沿路前後奏樂,駕頭用朱紅圓兀子一隻,以綉袱蓋,合門捧於馬上,二邊各有從人扶策。’《夢梁錄》卷十三《諸色雜貨》:‘家生動事如桌、凳、涼床、交椅、兀子、長*。’”

一些相關術論文持類似的觀點,如馬振亞先生(1999)提出,至唐代,凳已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廣泛使用之坐具,從敦煌壁畫及唐人繪畫中可見,當時已有方、圓、長條、橢圓等形制之凳。當時矮小之凳,又稱“杌”“杌子”“杌凳”,並舉《宋史丁謂傳》和宋曾《類說遮遺安祿山》兩例加以說明。

……………………

當然,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如郭芹納先生(2004)曾列舉大量典型例句,對“小矮凳”說多有辨析。

郭文指出杌子常與桌子相配而用,可以用來接逾牆之人,可以當臉盆架子,杌子可代替小桌,與腳踏(又稱踏床,高度同小板凳)相配;婦女自縊時,往往會用杌子填足,從這些功能,可以推知“杌子”其實不矮。

另外《聊齋俚曲集》中少婦江城看耍猴時要背着杌子去看,這也說明杌子既高又重。文獻中的用例自可見杌子的高度與大小,絕非小板凳所能承當。

另外,郭文還對杌子的配件和其他附帶功能進行了深入發掘,郭文發現杌子有“杌套”,且鋪有“杌墊”,如若作為帝王御用之座,則更為講究。

另外《宋史丁謂傳》:

“(帝)遂賜坐,左右欲設墩,謂顧曰:‘有旨復平章事乃更杌以進。’”

該例反映出“左右欲設墩”至“乃更杌以進”的變化。

《歧路燈》第90回:

“及回到書房,只見桌面上四本新書,二位老先生與兒子簣初說話。紹聞坐在杌上,簣初下移在凳。”

此例又出現“紹聞坐在杌上”而兒子“簣初下移在凳”的情形。這兩例均表明坐“杌”比坐“墩”“凳”更顯人物的身份與地位。

綜之,從形制到功能再到配件,最後到社會職能,郭文從傳統訓話學角度層層深入,對“杌子”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查考,提出“杌子”是一種大小、高矮與椅子大體相同但無靠背的坐具,通常為正方形,也有六角形的。

……………………

2、從文獻學角度及其他

其實早在郭文之前,於芷先生(1987)曾專門就《紅樓夢》中多見的“杌子”進行過簡要的解釋。

與郭文從訓話學和語言學角度展開討論有所不同,於文主要是從民俗學和文獻學的角度搜尋證據,以說明《辭海》和人民文學社出版以庚辰本為底本的《紅樓夢》將“杌子”註釋為“小凳子”“小矮凳”,這種解釋是不準確的。

於文指出,江南舊俗成套傢具中要有一對杌子,其長寬高的規格都在一尺四左右除平時坐用外,新婚夫婦吃花燭夜飯時要坐杌子,有時還當作掃墓用的享桌。又引述《紅樓夢》中隋赫德奏報之《細查曹俯房地產及家人情形褶》:

“及奴才到后,細查其房屋並家人住房十三處,共計四百八十三間。地八處,共十九頃零六十七畝。家人大小男女共一百十四口。余則桌椅、床杌、舊衣零星等件及當票百餘張外。並無別項,與總督所查冊內彷彿。”

進而指出,江南曹家有杌子,不排斥京城曹家或北地也有杌子。於文又從書中內證看,曹雪芹心目中的杌子不會是矮小的,即《紅樓夢》第16回:

“平兒等早於炕沿下設下一杌,又有一小腳踏,趙嬤嬤在腳踏上坐了。賈璉向桌上揀兩盤看饌與他放在杌上自吃。”

另華夫先生主編《中國古代名物大典》下冊“杌”條亦引用宋曾《類說遮遺安祿山》、宋王銍《默記》和《宋史丁謂傳》中的“杌(子)”見例,以及明文震亨《長物志几榻》中“杌有二式:方者西面平等長者亦可容二人並坐”的說法,將“杌”釋義為:

“一種沒有靠背的坐具。有圓杌、方杌及長方面的牌杌。”

並加按語云:

“宋以前杌矮小,似今之矮凳:宋以後杌,即今之凳子。至今我國某些北方地區,仍稱方凳為杌子。”

也就是說,在論證“杌”為“矮凳”義時,《名物大典》和馬振亞先生(1999)均舉《類說遮遺安祿山》“唐明皇召祿山。用矮金裹腳杌子賜坐”為證。我們認為,極有可能是受了句中“矮”之影響,將“杌子”也一併理解為矮凳,顯然這一解釋不夠穩妥。

試想如果“杌子”為矮凳的話,將其代入該句,“用矮金裹腳矮凳賜坐”,語義就重複了。“矮凳”和“宋以前杌矮小”的說法,都是值得商榷的。無論郭文還是於文,都在很大程度上使人們對“杌子”形成了更加全面、準確的認識和了解。

最後,再補充一點的是,從字源上來看《說文兒部》:

“兀,高而上平也。從一在人上。”

段註:

“凡從兀聲之字,多取孤高之意。”

如此,從木、兀聲的“杌”顯然也應取其高、平義,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杌”不可能是低矮的小板凳。

……………………

二、“杌子”與“馬杌”的歷史關係

1、有關討論

與“杌子”密切相關的還有“馬杌”,前述郭芹納先生(2004)已經有所提及,認為當為大杌,理由即“馬”有“大”義,並舉兩例——

《夢梁錄》卷二“諸庫迎煮”條:

“其官私妓*女……各雇賃銀鞍鬧妝馬匹,借倩宅院及諸司人家虞候押番,及喚集閑仆浪子,引馬隨逐,各青絹白扇馬兀供直。”

又《蜃樓志》第3回:

“這折桂軒三間,正中放着一張紫檀雕幾,一張六角小桌,六把六角靠椅,六把六角馬杌。”

另外陳增弼先生(1980)也專文討論過“馬杌”,陳文指出,元明墓葬里常見扛着傢具的陶俑,對這種肩頭的傢具,發掘報告多稱之為“桌子”,陳文依據元明出土文物和宋元明史籍儀仗記載等指出,這種傢具不是“桌子”而是“杌子”,而且不是一般家庭日常使用的杌子,是專供上下馬踩踏用的。這種傢具,稱為“下馬杌”,簡稱“馬杌”。(元明墓出土肩杌俑形象圖略)

顯然陳文與郭文意見不同,仔細分析,造成這種不同,大概有三種可能性:

一是“馬杌”本謂兩物,名稱偶合而已,兩文所論正是兩種“馬杌”,或是上下馬踩踏用具,記作“馬杌”,或為坐具之馬杌“馬”為“大”義,馬杌者,大杌也,記作“馬杌”,二者同名異實,陳文與郭文意見不同,也在情理之中;

二是實為一物功能有二,兩種功能并行產生與發展;

三是與二情形相近唯有一點不同,就是兩種功能出現有先後。那麼,語言事實究竟如何呢?

……………………

2、對“杌子”和“馬杌”的歷史考察

從目前所見文獻記載來看,“杌(子)”一詞最早出現在《齊民要術》中,在“春采者,必須長梯高杌,數人一樹,還條復枝,務令凈盡”這一語境中,比一般杌子高一些的“高杌”是與長梯一樣用來升高、墊高便於採桑柘的用具,與上下馬時墊高以便於踩踏的原理是一樣。

另外,宋以來的文獻用例也透露了一些信息……

(治平註:原文以下四千餘字從略。第三節旁徵博引,共引書數百條,論證詳細精審。引書之多,令我咋舌不止!)

……………………

四、結語

正如蔣紹愚先生所指出的,近代漢語作品方言成分的考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但也是一項相當困難的工作。在推斷的過程中,如果方法不當,就會出現問題。

首先,某個語言現象在今某方言中有,未必就在今其他方言中沒有。

其次,即使考定了某個語言現象只在今天的某方言中存在,那也只是考定了它的“今籍”,而“今籍”未必就等於“祖籍”。

從理論上講,一個詞語原來是“通語”,後來只在某一方言中使用,以及一個詞語原屬於甲方言,後來進入了乙方言,最後甲方言中這個詞語消失,而在乙方言中卻保存下來,這兩種情況都是可能的。

因此,在考察近代漢語作品的方言成分時,絕不能簡單地把“今籍”和“祖籍”等同起來。“杌子”一詞的流變,再一次印證了蔣先生的觀點。

(治平註:參考文獻共14本書,此處從略。)

……………………

——作者後記:

作為河東人,“杌子”“座杌(坐杌)”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名物詞,大致同普通話的“凳子”,即高矮、大小同椅子而沒有靠背的坐具。

最初萌生寫寫“杌子”的想法,是源於拜讀了陝西師範大學郭芹納先生的《釋“杌子”》(《中國語文》2004年第2期)一文,查閱了相關資料,一直未能動筆,后陸續補充了一些新材料,特別是對“馬杌”的詞義變化有了一些新的認識之後,逐步撰成初稿。

小文曾提交浙江省語言學會方言研究會首屆年會(2019年11月23日,浙江金華),承蒙汪化雲等先生指教,后經修訂收入《春華秋實——吳慶峰教授八十華誕紀念文集》。

2021年3月有幸收到郭芹納先生的寶貴意見,郭先生指出:

“關於杌子的方言分佈,宜補充陝西,大荔以及韓城等地解放后均有實物為證,且實物油漆考究,做工頗精;杌子分大小兩種,大者稱大杌、馬杌,兩個可拼成一單人床。”

具體可參考郭芹納先生《訓詁學》(2017年12月第二版)第247—249頁。感謝諸位先生賜教!文中錯誤概由作者本人負責。

(治平註:我的這位女同學,當年在大學裏並不顯山露水,貌似只是個書獃子而已。而今年紀輕輕,不到四十歲就成了博士生導師,還在浙師大當了不小的官兒呢!她的文章旁徵博引,汪洋恣肆,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呵呵,錄此半篇,供書友管中窺豹,哇個小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出泥不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出泥不染
上一章下一章

122、語言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