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商人君子或小人

第七章 商人君子或小人

關中農業獲得巨大發展,國家和百姓都獲得大量糧食,但這還不夠,不足以撐起一個富強的國家。都說無農不穩,無商不富,現在農業已經得到巨大發展,那麼就要發展商業來為國家積累財富。商業發展之後,百姓和國家都將獲得大量財富,只有藏富於民,國家才會真的富有強大。

現階段,商人地位低下,士農工商,商人處於最低下的地位;各地對商人徵收重稅,商人被層層剝削,商業發展被壓制。要想發展商業,就必須改變這種對商人不公平的局面。商人對於財富的流通有很多貢獻,只有流動的財富才是真正的財富,那些被囤積起來得不到運用的財富只是一堆死物,只能堆在那裏腐爛,失去價值。商人就是給財富流通動力的人,他們通過在不同的地方買賣商品,獲得利益,也給財富活力,使所有人獲利。

商人的積極一面總是被他惡劣的一面所掩蓋,不法商人通過控制市場,壓低貨物的成本,讓生產貨物的百姓得不到應得的利益,又通過抬高物價,讓百姓不得不花高價從商人手中購買生活必需品。商人通過這種不道德甚至是違法的方法獲取暴利,這就使得商人的形象成為傷人,被百姓所痛恨。商人不僅損害百姓的利益,還通過財富勾結官員,豪強,損害政府的利益,當然會被政府所壓制。

要發展商業,就必須有一套標準,讓商人只能通過正當手段獲得利益,並且在商業活動中讓百姓同樣獲利,形成共贏局面,這樣的商業才是合理的商業。事實上,許多商人能夠通過合理手段發家致富,那些不法商人之是一少部分,但這部分商人卻佔有大量財富,畢竟非法的商業行為獲利也是極大的。

王莽有鼓勵商業發展的意向,但這個意向卻不能由他自己直接提出來,畢竟無數年來形成的觀念不是可以隨意改變的。王莽在土地方面的行為畢竟還有周朝的影子,他的土地改革也是披着復古的外衣,畢竟周朝是儒家理想的時代。通過披上這層外衣,土地改革的阻力也沒有想像中的巨大。商業就不行了,雖說有陶朱公這類的商人模範,道德修養讓人敬佩,但齊國田氏一族,秦國丞相呂不韋可是讓人不能不忌憚。商人被打壓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百分百的利潤可以讓商人冒生命危險去做任何事,而且有許多商人這樣做了。

有天王莽看到《論語述而篇》:“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則從吾所好。”他就想起了曾經看過的對這句話的論述,孔子在這裏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係問題。只要合乎於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於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那麼,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財,但必須符合於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王莽仔細的想了想,覺得可以用這句話去給規範商業發展提供契機,只要他能讓人們認可上面的理解,那麼商業行為就是得到聖人認可的,對推動商業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始建國二年,王莽來到新朝已經有一年時間了,他逐漸適應了現在的身份,開始更多的用以前所學到的東西影響這個時代。

一月中旬的一天,王莽正在悠閑的看着論語,書簡拿在手裏真的很沉重,看起來也不方便,於是王莽就讓桃子給他讀論語。半部論語治天下,果然不假,論語中的大道理真的太多啦,多懂一點就讓他對如何治理國家多一點想法。

在春天裏曬着太陽,聽着論語,真的很愜意,王莽閉着眼睛思考着如何說服太傅認可他的觀點。

太傅平晏進宮,是被王莽召進來給王莽解釋論語的。王莽是個儒學巨子,在儒家學術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點總是被後人所忽略。但此王莽非彼王莽,王莽也就是在這一年裏看了點論語,儒家經典他知道的太少了,他不敢隨意表露自己的觀點,因為這很容易讓人看出來他是個菜鳥,很容易讓人懷疑王莽以前儒家巨子身份的可靠性。

太傅坐定后,王莽坐直直接問他:“‘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則從吾所好。’這句是出自《論語述而篇》,不知太傅對這句有何見解?”

太傅不愧是博學之士,馬上就給出了標準的解釋。

王莽聽了之後不置可否,不是不想評論,是根本聽不懂太傅那高深的語言。但太傅以為王莽有新的見解,他馬上就來了精神,他知道王莽在儒學的才華,他想聽聽有什麼新的意思。

“不知陛下對此句有何新的見解?”太傅眼中透出希冀的光芒。

王莽立馬把曾經看到的那些話告訴了他,雖然是轉述不屬於他的東西,但他還是說的聲情並茂,充分扮演了一個儒學大家的角色。看着博學的太傅深思的樣子,王莽就很有成就感,忽悠真的很過癮,特別是忽悠那些聰明人。

過了好久,太傅才說:“陛下的言論雖然新奇,但不失為對論語的深刻理解,從論語中我可以看出陛下的言論與聖人的本意很接近,陛下對論語的再次精讀果然大有收穫。”

不久,太傅就出宮去了,王莽接着曬他的太陽,關於追求利益的問題,已經被拋出去了,就看這個問題引發的討論能否達到要求,時機一到,就可以借東風發展商業。

王莽醒來的時候,看着桃子還在用崇拜的目光看着他,就感到一陣得意,被人崇拜的感覺真的好爽,看着桃子,王莽越看越喜歡。她陪在王莽身邊這麼久,一直把王莽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而且還溫柔善良,善解人意。

王莽不喜歡太監打理他的生活,沒有理由,就是感覺不爽,就由桃子來打理了。

感覺跟桃子在一起,很輕鬆,不需要小心翼翼的,她不了解王莽的過去,王莽現在的行為不會引起她的懷疑,畢竟傳言就是傳言。她到王莽身邊獲得了尊重,就像面對一個平等的對象,雖然這是王莽在後世養成的習慣,但她還是特別感動。她每天過的都很快樂,和她在一起王莽也獲得一份快樂。

沒過多久,王莽關於追求財富的那些言論就被大多數文人所知。他們通過查看儒家所有的典籍,沒有發現如何反駁我的言論,而且王莽的解釋也合乎聖人的行為,畢竟聖人也曾周遊列國,追求過富貴。他們不能反駁這個觀點,只能認可,至於接受就需要時間了。

很快,關於商人獲利的商業行為是否合乎禮法的討論也越來越激烈,商人大多都識字,當王莽的觀點被世人所知后,越來越多的商人跳出來支持這一觀點。商人的低下地位能否得到改變就看這個觀點是否得到認可。

聽說但商人們知道這個觀點是由皇帝陛下提出的時,所有聽到的商人立刻焚香面向皇宮跪拜,表現他們的心意。

最終,通過合理手段獲得利益,不再是一種低賤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是聖人所認可的,聖人也通過許多手段獲取利益,既然聖人這樣做了,那麼我們這些凡人這樣做就是向聖人學習,是高尚的,道德的。

見到人們認可了這個觀點,王莽決定再次拋出一個。

《論語·里仁》: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如何追求利益,追求什麼樣的利益是君子的行為;如何追求利益,追求什麼樣的利益是小人的行為。

王莽是這樣解釋的,君子追求利益,但不違背大義,所有君子的行為使他們成為君子,小人追求利益,但不擇手段,違背大義,所有小人的行為使他們成為小人。

當王莽的觀點再次通過太傅的口被人所知的時候,引起許多人深思。當他們認為追求利益是正確的時候,他們沒有想過用什麼手段,如果所有手段都是正確的,那麼不法商人的行為還是會損害許多人的利益,必須有一個標準來確定手段是否正確。

這個標準就是區分商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的分界線。

以前商人只是小人,無論他們的行為如何,他們的目的是獲得利益,他們都被世人所厭惡。現在商人也有獲得君子身份的可能,這就為商人約束自己的行為提供動力。沒有人願意被人看不起,就像封建社會的商人,雖然擁有財富,但在各個方面被壓制,甚至穿衣也要低人一等。

現在,商人將被區分,一部分將成為君子,將要獲得地位,一部分還是小人,將要被取締。

商業行為是否合理的討論已經獲得結果,那麼發展商業就可以借一借這股東風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新帝王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新帝王莽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章 商人君子或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