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各抒己見
還不待李縉開口,孔伯謙便接著說道:“陛下,臣以為楊弘新之言,簡直荒謬。所謂法者,治之端也,朝廷立發,乃是為了以律法為衡量諸事之標尺,約束上下,以保眾人安分守己,各司其職。由此,國家方可得長治久安。
此回左驍衛府兵騷亂之事,主要罪責自然是要由吳文宣背負。然楊弘新及其麾下府兵,卻也是無法脫罪。陛下斷不可不對其加以罪罰,否則,法理盡失,標尺不正,政令不通,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
對於孔伯謙這麼大的反應,李縉還是有些意外的。雖說自己和武孤菱已經預料到了,這位中書令在得知兩人的想法之後,必然會有所反應。畢竟上一回議事之時,孔伯謙便向自己展示了,他那別具一格的思維。
但,李縉並不會同上次一般,立刻就將孔伯謙的想法給駁斥下去,畢竟,這殿中這麼多朝臣,還有那麼多人沒開口呢,自己又怎麼能夠草草了事,所以,李縉便開口問道:“孔卿之言,諸位可都聽見了?”
只是李縉問話之後,殿中眾臣,卻依舊沒人開口奏言。
方才孔伯謙起身出言反對的同時,便有內侍將楊弘新的請罪奏摺抄本,遞到了殿中諸臣的手上。眾臣看過之後這份奏摺之後,便有不少人在心中暗嘆,這楊弘新使的一番好手段啊。誰能想到楊弘新在擅殺了吳文宣之後,竟能給自己想出這麼一條脫罪之法。
楊弘新在奏摺上,先是毫無抵賴的承認了自己擅殺吳文宣之事,表明自己甘願受罰,這般順從的態度,必然會讓得知此事之後,而勃然大怒的陛下火去ci三分。
隨後,楊弘新又恰到好處的在奏摺中提出了這麼一個諫言,言辭中絲毫不提這些府兵身負罪責,只是着重的提醒到了,這些府兵的思鄉情緒和用晉州本地軍卒,入駐晉州剿匪的好處。
彼時,不論陛下是否同意楊弘新的諫言,都不得不認真考慮這兩千府兵的後續。可只要陛下稍動惻隱之心,必不會重罰這些府兵。這底下人都不加重罰了,更何況是楊弘新本人呢?
良久之後,卻只見位坐與眾臣左後處的戶部尚書崔獻,起身奏言道:“陛下,孔大人方才所言,臣也有所認同,治理國家,自應當依法施行。但臣以為,昨日之事皆因吳文宣而起,其罪之大,自是罪無可赦。但說道楊弘新和牽涉在其中的兩千府兵,卻是不能同處置吳文宣這般。”
說道這裏,崔獻卻是止住了話頭,再一次對着李縉拱手行禮之後,才繼續說道:“恕臣冒昧無禮。臣請陛下,娘娘和眾位臣公們。設想一下朝廷正以何事為難?又為了何事不惜耗費巨額銀錢和十數萬人力?”
崔獻的這番發言,雖不似孔伯謙那邊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反對意見,卻也清晰明了的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朝廷眼下眼下因和而為難的呢?自然是因為河東的災情和民變而為難,由此朝廷不惜耗費如此巨量的財力和人力。也就是寄希望於短時間內解決河東道治下州縣所浮生出的民怨么。
甚至於可以再換一種說法,來闡明崔獻的看法,那就是如果朝廷不能迅速鎮壓民變,恢復河東地區的局勢,則河東道將一直作為國家的心腹大患而存在。所以,崔獻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即治理國家有不變的法則,但最根本的是讓人民獲利。故而,在眼下這種情況下,任何有利於迅速平復河東道災情和民怨的對策,那都是值得認真討論的,而不應立刻加以肯定或否定。
崔獻說完之後,李縉便也開口說道:“崔卿之言,卻也不失道理。”
崔獻的看法,卻不能為孔伯謙所接受。按崔獻所言,只要這兩千府兵能如楊弘新奏摺中諫言的那般,回歸正途,跟隨大軍返歸晉州用心剿匪,光復地方,將功折罪之下,便可既往不咎?!
不過,孔伯謙此刻也是心有苦澀,方才崔獻發言的時候,自己也閱讀了一下楊弘新的請罪奏摺,知曉了楊弘新的深意。陛下呢,今日於紫宸殿中召集眾臣商議楊弘新的諫言,便證明陛下對於楊弘新的諫言還是有所意動的,不然也就不會只召見了宜春侯黃敬,而撇開刑部、御史台、大理寺這三司衙門了。
如此情形之下,自己執意勸諫,卻是特立獨行,甚至於是在對抗陛下的意志。但,維護法理亦是利民之本,他還是要爭取一番。
想到這裏,孔伯謙便再一次站起來,開口反駁道:“陛下,府兵們輪值上番,期滿歸鄉,此乃朝廷定製。百年至今,從未改變!豈可因一地之變,就行放寬,往後再遇到諸類事由,朝廷又該如何決議?
律法政令皆以秩序為重,此因國家意志需以秩序條文,傳達下行。縱使事出有因,朝廷仍需加以懲戒,以儆效尤,維護法理!”
孔伯謙的反應,還是讓殿中諸臣感到意外的,孔伯謙第一次出言反對,眾臣倒是能理解,以來孔伯謙也是出於維護律法公正的緣由,二來嘛,孔伯謙心急之下,還沒有看過楊弘新的請罪奏摺。
可眼下,在聽完崔獻發言和楊弘新的奏摺之後,孔伯謙竟然還敢頂着陛下的話頭,仍舊不為所動的堅持,懲戒楊弘新和那兩千府兵,這可就十分需要勇氣了。而且,孔伯謙這第二次發言,也讓底下的眾臣不好表態了,是啊,府兵輪番上值,期滿歸鄉,已經施行了百年未變。眼下朝廷真就要為了區區一州之變動,就改變百年以來的定製么,眾臣之間的氣氛,再一次陷入了尷尬之中。
而李縉這邊,聽完孔伯謙的奏言之後,更是立刻便要開口回擊。
但這時,從眾臣進殿議事以來只說了一句話后,便一直保持沉默的武孤菱,卻突然開口說道:“國家上下,俱為一體,賞罰褒貶,不應該有所不同。不論是為非作歹,作姦犯科還是瀝膽披肝,為國為民之人,都應該同心而論。方才能彰顯陛下平明之理。
所以,陛下在決斷之時,可莫要存有袒護偏私之心啊。”
————————
ps:出門辦事,入夜方歸,身心疲憊。所以今日便只有一章了,萬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