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滇黔古驛道上的馬幫

第六十五章 滇黔古驛道上的馬幫

雲南不比江南,沒有馬可不行,要想發展商業,組建馬幫成了當務之急。

馬幫,就是按民間約定俗成的方式組織起來的一群趕馬人及其騾馬隊的稱呼。馬幫是大西南地區特有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它也是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載手段。

馬幫的行業性質,決定了他們必須少惰性,多勤勉。他們風餐露宿,常常逾年不歸,隨時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糟糕的天氣作抗爭,這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要艱苦得多。馬幫也是一個商業運作的群體,他們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同時也要與別的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為了生存,也為了生意上的需要,他們都有着很好的寬容、親和與合作的精神。說得形象一點兒,馬幫更像一支訓練有素、組織嚴密的軍隊。每次運輸上路,馬鍋頭、趕馬人和騾馬們各司其職,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行動。馬幫不僅有嚴格的規矩(如趕馬人要絕對服從馬鍋頭的指揮等等),而且十分講信譽、守信用。

馬幫每天行走在險峻的雄關古道上,有的路僅幾尺寬,一邊是陡峭絕壁,一邊是萬丈深淵。有時遇上冬天凝凍,人腳下套草鞋,馬蹄上包稻草,小心翼翼行走,如履薄冰。熱天人馬汗流如柱,但也要堅持行走。在漲水季節,如果遇山洪暴發,泥石流衝下來,整個馬隊後果不堪設想。俗話說“行船走馬三分命”,此話乍一聽有些毛骨悚然,但也表明馬幫生涯的艱辛險惡。

所以,干馬幫就等於冒險,就等於拎着腦袋找飯碗。只要走上了馬幫路,就等於立了軍令狀,是死是活,是賺錢發財還是血本無歸,全靠馬幫自己的運氣和能耐了。在過去,無論在西南哪個地方,能幹馬幫的都是些勇敢的人,是些意志堅定、能力高超的人。

其實,早在元朝就有的通往雲南的古道,叫滇黔古驛道。前面已經提到早在600多年前,著名女政治家奢香又修了兩條全程400多公里的古驛道,與滇黔古驛道相連,形成縱貫省內最早的交通網絡。

這條古驛道不僅是一條官道、郵道,同時又是一條商道。沈萬三就是在滇黔古道上開拓商業貿易的先行者,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貴州商業的鼻祖人物。

貴州產馬的歷史為沈萬三在滇黔古道上大力發展馬幫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據記載,貴州中部的20多個縣是農業區,盛產中型馬,周邊山地產小型馬,特別從貴陽向東行,是產矮馬地區。貴州馬是山地馬,外型頭小、頸長、身腰短、肢長,很適合山地實用,被公認為是一種“吃苦耐勞”的馬。所以,沈萬三很快便組建起了自己的馬幫。

馬幫是以馬為中心的,馬幫吃飯有這樣的規矩,馬幫歇梢后,先是為馬添料加草,讓馬先食,然後人才做自己吃的,以示對馬的關愛崇敬,體現先“人”后已的精神。

沈萬三也很愛馬,簡直愛到了骨子裏。他知道交通與經濟的關係,剛到貴州時,當他看到人們在山道上依然用原始人力肩挑背扛時,掉下了悲傷的掉淚。當時他就發誓一定要改變這種交通方式。而在崎嶇山道上做貿易,只有馬才能擔任這個重任,所以他深知馬的價值,對馬也倍加愛惜。

由於山路崎嶇不平、溝壑縱橫交錯,貴州的水運航道極少,以往的長途販運主要靠人挑。所以馱馬運輸是當時最先進的方式。馬幫的出現給當地帶來了積極的變化和意義。沈萬三不僅帶來了農商並重的先進意識,而且誠信、守約等商業理念也在當地傳播開來。

當時沈家的馬幫最有實力,多時可達幾百匹,走得最遠,陣容最龐大,這也是貴州最早的有規模的商貿運輸隊。不論道路多艱險,沈家的馬幫都不斷地與外界進行商品交換。馬幫雖然千辛萬苦,但也有極其豐厚的商業利潤,時時創下輝煌業績。正是滇黔古商道成就了沈萬三的“第二次創業”,從這個意義上講,貴州是沈萬三的福地,也是他創業的天堂。

當地百姓看到沈萬三賺錢了,便源源不斷地加入馬幫隊伍,在促進商業發展的同時,也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好處。因為有了沈萬三,沉寂的滇黔古商道又復活了,是他為這條古道注入了商魂。

這就是沈萬三,他就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的一粒銅豌豆。無論把他放在哪裏,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他都能夠經商賺錢。是金子,放到哪裏都會閃光,沈萬三無疑就是閃閃發光的金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做天下人的生意:中國第一富豪沈萬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做天下人的生意:中國第一富豪沈萬三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五章 滇黔古驛道上的馬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