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粥

施粥

【世上還是好人多】

這些人手上、耳朵上佈滿凍瘡,比梨樹台的村民們還要嚴重,叫人看着心裏怪不好受的。

他們穿得雖破舊,卻又不像乞討者,林嬸子和和氣氣地問道:“你們打哪兒來?這是家鄉遭了災么?”

老人家們紛紛唉聲嘆氣。

“打南邊來……”

“莊稼要雨的時候老天爺一滴不給,快要收了瓢潑似的下……”

“唉,這是不給咱們留活路啊!”

“可別這麼說!”林嬸子一邊幫忙盛葯湯一邊溫聲安慰,“別管走到哪兒,都有口飯吃。”

“可不是么,咱們這一路走來,至少沒餓死。”

林嬸子給蘇木說了兩句,便回家去了。沒過多會兒,便叫幾個女婿抬出來兩大鍋濃稠的二米粥。

蘇鐵和雲實連忙去接,蘇木笑着說道:“嬸子這飯做得可快!”

“大妞二妞一早就熬上了,單等着你們忙完了回去喝。”至於為什麼又抬出來了,原因自然不言而喻。

災民們實在沒想到,不過是一時好奇往這邊看了一眼,不僅有葯湯吃,還有粥喝。

一時間,老人們連連擺着手推辭,他們到底不是乞丐,沒道理白吃人家的東西。

孩子們聞着熱騰騰的粥香,雖然饞得直吞口水,卻沒有一個人做出失禮的舉動。

反而叫人高看一眼。

林嬸子一邊給蘇木他們盛粥,一邊笑着說道:“今個兒家裏有親戚,本來也是要做,添瓢水的事兒,可別嫌棄。”

蘇木看得真切,這哪裏是添瓢水的事?玉米碎加上小米粒熬的粥,連個湯水都看不見,把筷子往上一插,連倒都不帶倒的,說是乾飯也不誇張。

她心裏對林嬸子越發敬重。

其他村民瞧見,也學着林嬸子的樣子,到家裏熬了粥、做了小菜,全都端出來吃。

今年因着蘇木的關係,他們算是熬過了一個災年,不能不知感恩,順手的事能幫便幫一把,誰都不會吝嗇。

災民們被村裡人攔着,到底沒走成,只得局促地坐下來,一個個紅了眼圈。

蘇木幾人也不講究,直接就着臨時搭起來的桌子,抱着粥碗喝了起來。

吃粥的工夫,林嬸子又問:“家裏的青壯們呢?”

“到城裏找活去了,多少能掙口飯吃!”

蘇木心頭一動,下意識地看向老村長。

老村長喝了一口熱騰騰的粥,笑眯眯地說:“小木莫不是又想起啥好主意不成?”

蘇木不好意思地笑笑,有些遲疑地開口道:“方才還聽您說,今年冬天冷得早,村裏的果樹怕是收拾不完……”

林嬸子接口道:“可不是么,眼瞅着大雪就要下來,到時候這地上一凍,再硬的鐵鍬都鏟不動了。”

蘇木看着村長,指了指埋頭喝粥的那些老人小孩們,試探性地說道:“他們雖然不會剪枝剪杈,刨樹根、找蟲蛹還是可以的,咱們村裡能不能給他們找些活兒做?”

老村長眼一亮,臉上笑出一道道褶子,“甚好,甚好。”

蘇木開了話頭,人們便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

“之前聽了蘇娘子的話,我在果樹之間的空地上種了些雪裏紅,正愁沒工夫收呢,這下可好!”

“我也想起來一件事,前日聽我那親家抱怨,今年皮蛋多得沒法弄,也想着請人呢!”

“不如賒給他們一些罐頭讓他們到集上去賣,反正咱們自個兒也沒工夫……”

大夥你一言我一語地,找出來許多門路。

災民們臉上的熱淚混着風塵一顆顆掉到碗裏,就着粥喝了。

***

南邊來的災民不止這一批,能提供活做的村子也不止梨樹台一個。

單是蘇木家裏,便能指出來好幾樣。再加上雲實的工作間、胖嬸家的豬圈、桂花大娘家的酒廬。

實際也不是真讓他們做什麼,只是找個借口,用勞動換粥喝,彼此都體面。

於是,蘇木同蘇大娘他們商量了,乾脆在村口搭起了粥棚,不僅每天煮了粥給附近的災民喝,順道着還給他們介紹活干。

用了他們幹活的人家,可以單獨招待,也可以送些米面豆子之類的到粥棚里,蘇木他們幫着做。

不知從哪家開始,就連那些沒有請幫工的人家也會時不時送些吃食過來,一袋豆子、半車白菜,都是善心。

值得一提的是,就連劉蘭也叫小三子背着半袋子黃豆送了過來,當時蘇木他們都在,一棚子的人都看直了眼。

雖然只有半袋,但對於大雁飛過都恨不得拔根毛的劉蘭來說,已經算是十分罕見了。

大夥的視線不由自主地集中到雲冬青身上。

憨實的漢子抓抓臉,耿直地說道:“這可一點都不奇怪,如今我哥過得好了,她定然想方設法地巴結。”

蘇木聞言,實在沒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大夥一邊搖頭一邊笑。

雲冬青把那半袋黃豆交給自家媳婦兒——正好她管着豆類這一塊——夫妻兩個也跟着笑。

有個那樣的親娘能怎麼樣呢?

只得自己保持善良,同時,還要心大。

*

不過幾天的工夫,聚集到杏花村的災民越來越多。

有真心找活乾的,也有渾水摸魚吃白食的,一回兩回只當沒看見,次數一多,蘇鐵、雲實這些漢子們少不了跟這些人“談談心”。

當然,老人小孩除外。

李鎮守不知從哪裏聽說了這件事,親自到杏花村轉了一圈,隨後便叫人抬來一百袋紅薯面,五十袋細白面,各種豆子各十袋,還時不時派兵士往這邊轉轉,生怕有人鬧事。

蘇木起初也有些擔心,就算沒人鬧事,人太多了恐怕也供不起。

沒成想,這些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杏花村設粥棚的事一傳開,博陵鎮和祁州城的富戶們也沒閑着,各自行動起來。

其中以李家為表率,不僅設下粥棚,還免費給流民診病,自然又賺得了一番美名。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那些個大戶人家,很多都是普通的村民和商戶,也聯合起來,一個村子一起,或者幾家幾戶一起,同樣設起了施粥點。

從前的時候,人們心裏都有一個固定的觀念,別管是真心善,還是為了博美名,只有那些個富人才會大張旗鼓地做這樣的事,然而,杏花村的做法卻顛覆了這種觀念。

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

於是,大大小小的粥棚在祁州境內遍地開花。

朝中有位御史台,老家挨着祁州,恰好也受了災,原本正憂心忡忡,沒成想便聽到了這樣的好事。

於是,御史台大人一本奏摺,將李鎮守、祁州州牧全都誇了進去。

今上查明實情,龍心大悅,不僅給兩位大人加了品階、賜了錢物,還親自設宴召見,以示隆恩。

一時間,祁州府、博陵鎮的美名更是像長了翅膀似的傳了出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葯園娘子有點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葯園娘子有點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