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破盡萬物(3)千破萬破
顧與濃一題“大學之道,天命之謂性,學而時習之,孟子見梁惠王?”讓門內門外人人焦急。
卻看阿繼停下步子,嘴角微微一笑,回頭說道:“道本乎天,修而廷獻也。”
短短九個字,大學之道即為“道”,“天命之謂性”則破為“本乎天”,“修”者就是“學而時習之”嗎?見梁惠王,廷獻二字高度概括。
這四句將古漢語的簡潔概括髮揮到了極致,將四句話完完全全破得乾淨,如此破題已是精妙之極。
在場眾人見山西文人眉開眼笑,已經知道阿繼破得好,便一起歡呼起來。
裏面顧與濃面子上有點掛不住了,又絞盡腦汁想出一道小題,“梁惠王章句上。”這不是孟子書中經文,只是一章的標題,從未有人做過此破題。
左光先和方孔炤神情頓時再度凝重,所謂八股出題,是只要四書五經之中的字就可以出,嚴格也不能說姓顧的耍賴。這怕是要難倒阿繼了。
方維則眉毛擰了起來,咬着嘴唇,“這廝好壞,這是題目,哪裏是經文?”
老百姓們聽她這麼一說,又看看山西文人,只見他微微點頭,顯然又是一道難題,大夥不由得皺着眉頭,但突然反應過來,怎麼是一個女聲,循着聲音看過來,只見一個粉雕玉琢的少女混跡人群中,眾人不禁朝這邊多看了兩眼。
阿繼聽到那聲音,轉頭一望,咦,怎麼是那日方府之中的少女。左光先此時也看到了,對方孔炤道:“十三郎,你那妹子什麼時候跑來啦。”
方孔炤翻了翻白眼,“你管,快幫阿繼想辦法啊。”
說著快步出來,對妹妹道:“你怎麼來了,這大庭廣眾拋頭露面的,趕緊回去!姐姐在哪?”
方維則撅着嘴,“就許你逛街,不許我逛么?回去要向娘親告你一狀!”
方孔炤氣得跺腳,“我這是陪同學買書,如何逛街了!你告我何來。”
方維則小手指放在嘴唇上噓了一聲,指指門內,“看阿繼破題。”方孔炤也沒轍,湊到妹妹身前,盡量擋着她,維則努力地從旁擠出個腦袋。兩人不再拌嘴,回頭看着阿繼。
阿繼正苦思冥想,眼睛不經意瞥到書架之上,只見最上一層,碼着基本書,一眼掃過去不多不少正好七本,阿繼腦海中靈光一閃,有了,他微笑着破來:“以一國僭竊之主,冠七篇仁義之書!”
破題前一句指梁惠王以諸侯的身份卻稱王,所以是僭越之主;后一句破孟子第一章的標題,因為孟子分為七章,第一章孟子開口就談仁義,所以就是“冠七篇仁義之書”。這兩句話完全切中題意,怎能不叫人嘆服。
只聽左光先和方孔炤高聲叫好,而阮大鋮神情黯淡,於詩詞一道輸個乾淨,而在八股破題,自己也知不是阿繼對手。望着阿繼的眼神充滿了嫉妒,既生瑜何生亮?這一時瑜亮,難道自己就是周瑜嗎?
而顧與濃此時此刻已經是憋紅了臉,本來想憑着江左文士的威名殺到江右,落一落風頭正勁的新晉桐城才子徐阿繼的面子,誰知道他於時文一道也是如此精通。剛才絞盡腦汁想出的三道刁鑽的小題都無法難倒他,更別提其他題目,現在讓他如何下台?
門外看客早已歡聲雷動,“我鄉才子,豈是容你外鄉狂生能考得住的!”
“就是,就是,快快滾出去,莫要再丟人現眼。”
那外鄉文士搖頭輕嘆,額上竟然滲出汗珠。
小維則已是滿面春風,正要說話,就感到肩膀上搭了一隻手,“維則,休要胡鬧,趕緊跟我來。”少女回頭一看,卻是姐姐,二姐方維儀此時滿面怒容。
方孔炤連忙道:“姐姐,趕緊將她領走。”
方維則吐了吐舌頭,悻悻跟着姐姐出了人群,還不時回頭張望,“姐姐!再看一會,再看一會。”
“休言,快走,閨閣少女如何能拋頭露面。”方維儀拉着妹妹上了車。
這時人群中有人喊道:“才子,你破的都是四書,我們老百姓哪裏能懂,你還能不能破其他的題目?”
有湊熱鬧的喊道:“才子,我單出一個樓字,你可破得?”眾人又是一陣轟然大笑。
阿繼撇下面紅面綠的顧與濃,微笑道:“這有何難,聽好了,因地之不足,取天之有餘。”
這會百姓們都聽懂了,一座高樓可不正是阿繼所說的形狀嗎?頓時又是一片叫好之聲。
又有人喊道:“果然是才子,那我說句話讓你破破,寧可死,莫與秀才擔擔子;肚裏飢,打火又無米。”
這句是桐城當地俗語,說的是秀才沒力氣,跟他一起抬擔子肯定吃虧,后一句說的是餓肚子的時候,好不容易打着火,卻發現家裏無米。都是極倒霉的處境。
這廝說來,多少含有點譏諷秀才軟弱無力的意思,人們聽到自己熟悉的諺語,更是來精神,紛紛喊着:“初見才子,快快破來。”
山西文士聽不懂,連忙問身邊的人,等解釋清楚,連忙搖頭,“怎能這樣,俗語破題,從未有過。”
阿繼呵呵一笑,破題而出:“小人無知,不肯歇力以事君子。君子有義,不能求食以養小人。”
一句話說得滿堂大笑,“出題那個不就是小人嗎?”不知道誰嚷嚷一句,那想藉機譏諷秀才的人面紅耳赤被人群擠了出去。
一個閑漢,看到書店對面是個豆腐店,張嘴喊道:“張豆腐,李豆腐,一夜思量千百計,明朝依舊賣豆腐。初見才子,我也出句話你破破。”又是一句眾人熟悉的諺語。
豆腐店裏的老闆娘是有了名的豆腐西施,現在竟然扯上她,百姓們的惡趣頓時爆發出來,鬧哄哄地嚷嚷:“阿繼,快快破破豆腐西施的店。”
阿繼依然那副雲淡風輕的摸樣,說道:“姓雖異而業則同,心無窮而力有限。”
“這是啥意思?”人們又紛紛問向山西文人,他無奈之下又給百姓們解釋一番,堂下閑漢轟然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