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孤軍

第5章 孤軍

李淵這次沒有吝嗇。許央、柴紹、劉弘基、殷開山、段志玄等太原起家時的大將,各帶本部人馬,盡數歸李世民指揮,渡黃河進關中。

許央卻知道,自此,隨着李淵大軍的逐漸擴大,已經不存在再合兵一起的可能了,李世民、李建成將各自成軍。

也由此開始,將領都有了大朗二郎麾下的烙印。或許紛爭也將由此開始了。

許央雖然是直接的參與者,還跟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可有時候他感覺自己就是來親歷這個偉大的時代,又像一個旁觀者。

“二哥,從此應該會單獨成軍了。小弟有些除傳承軍紀以外的一些見解,你看能不能施行。”

許央把後世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做了一些修改,修正成符合當下時代實際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作為一項讓軍隊深得人心的軍紀要領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許央自認為任何一個時代都適用,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這時代的軍紀,基本都是針對戰鬥的。比如,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旗舉不起,旗按不伏,謂悖軍,犯者斬之······這就是一切行動聽指揮在戰場上的運用。而一切行動聽指揮的重點在一切上,就是無論何時何地,軍伍的行動都必須聽從指揮,一級一級執行。

比如軍紀第九,所到之處,凌虐其民,如有逼**女,謂奸軍,犯者斬之······還沒有具體到像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程度等等。

許央將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借來用,似乎就是把原本的軍紀細化了,具體化了,卻能讓軍法官有據可查。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雖然只有十一條,卻將軍紀從戰場拓展到了日常,囊括、細化、延伸了軍紀的十七禁律五十四斬。

李世民認真的看了,又把許央遞過來的紙條讓諸位將領挨個傳看了:“許央的對軍紀的補充,對於將我部軍紀嚴明的意義重大,我以為,這十一條從即日起,由各部宣佈,開始執行。”

這十一條,看上去並沒有脫離十七禁律五十四斬的大框框,甚至沒有具體的懲處措施,每一項卻又都能從十七禁律五十四斬找到根源。

宣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時,並沒有引起軍卒的逆反,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將對規範整支軍隊的日常行為,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先鋒出征,許央就很自然的率本部人馬做了先鋒中的先鋒。沒人可爭,別說許央的武力值絕對,就是許田許江這兩個隨從,也跟其他領軍的將領相當。

從河東郡南下,一路嚴格執行新軍紀,等許央率軍將要渡黃河時,他們這支隊伍已經成了百姓眼中的王師。

多少年了,從楊廣即位不久,就成了匪過如梳兵過如篦,百姓受到的折騰太多了,難得見這樣紀律嚴明的隊伍,自然就奉為王師了。

甚至到了夾道歡迎的程度。

更是因為河東之地的義軍歸攏,大軍從太原一路南下,算得上是所向披靡,從河東一直到蒲津渡,沿途蒲州所轄官府,無論是白馬城、蒲扳、猗縣都直接脫離河東郡,歸順統轄。

許央的先頭部隊卻沒有一刻停留,嚴格執行既定的行軍計劃,所有的郡縣接管都留給中軍處置。

因為許央作為先頭部隊的任務很重,他們需要在渡過黃河后,迅速在黃河對岸掃清障礙,要提前打下沿河的一些小的城池,湊足相應的軍糧,以備大軍用度。

渡過黃河,那就是關中了,是大隋朝廷根基所在。渡過黃河,許央將直面馮翊、華陰,乃至潼關方面的隋軍。

甚至說即將面對拱衛長安東北方向的所有隋軍。而這邊沒有任何關於對岸的情報。

許田也曾提出過讓門徒傳信息過來,許央拒絕了。一個是暫時還不想拉太多的門徒進入李淵起兵的隊伍里,避免出現喧賓奪主的態勢。第二個,他也想嘗試一下自己在這種情況下,能不能處置得當。

許央這也是第一次獨立領軍,李世民劃撥給他的都是從太原當初那座軍營里出來的將士,基本都是尊崇許央的將士。

這樣許央的指揮差不多能做到如臂使指,相當的流暢,也不存在什麼反對者,甚至連牢騷話都五人說。

更讓許央慶幸的是,由於軍紀嚴明,百姓信任,在到達蒲津渡時,隊伍在雇傭民船渡河時,得到了積極的響應。

“將軍,放心吧!我們已經有船過河了,三五里以內,絕對不會有其他隊伍存在。”

應該是被推舉出來跟隊伍聯絡,德高望重的宿老。老頭一句一個保證。

“老丈,不是我不信你們,是大軍行軍有規定的步驟,規定的程序,相當于軍紀。我作為領軍的將領,更是不能違抗。還望老丈理解。”

不管老頭說什麼,許央還是要先派小股隊伍過去,確定安全后,才會全軍渡河。別說許央熟讀這時候的兵書,就是以後世人的見識,也知道什麼半渡而擊。

“軍紀!軍紀是個好東西!成,老漢就順少年郎說的。”

第一次領軍,許央需要絕對的萬無一失。

許江帶着二百人的小隊,先行乘民船渡河。

許央在望遠鏡中看到許江撒開隊伍的情形,接收到安全的信號后,才開始安排大部隊過河。

五千大軍渡河,還是雇傭民間的擺渡船,這是一件相當耗時費心的活。許央幾乎是看着每一艘擺渡船,擔心着任何一個意外的發生。

這時候,後世對於安全的那根弦,不自覺的在許央心中繃緊了。甚至段志玄幾次讓許央渡河,許央都粗暴的推辭了。

直到看到所有的將士都安全渡河,許央才放了心,乘坐那老丈的擺渡船過了河。

李世民給許央配備的輔官很是得心應手,副將是段志玄,書記官是房玄齡,這都是跟許央相熟的。

李世民也清楚先頭部隊的重要性。

“房玄齡與民船交涉,其他各將領,迅速紮營!”

許央渡河后,沒有着急向前推進,而是在離河岸十里左右的地方安營紮寨。讓將士們養精蓄銳。

此刻,他們五千將士,相當於是孤軍,是深入敵後的孤軍,許央必須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應對孤軍可能遇到的意外。

斥候散出去十里,由許田率領,並且將望遠鏡也配給了許田,為將士們養精蓄銳提供保障。

等一切就緒,許央又一次巡營,再一次接受斥候的奏報,才安心的返回營帳。

“許央,你的治軍,是房喬所見之最,從未聽說有這般年輕,卻嚴密而穩妥的領軍將領。按說你也就是十六七吧,做事的老成堪比成年將領。”

“房兄可不要這樣說。是現狀給了我這樣嚴苛要求的時間。若渡河即遭遇敵軍,也就沒時間做出這些安排。”

“每一步都嚴格執行行軍要義,確保不因自己的疏漏而導致大軍意外,是為將者的根本。”

“只有這樣,讓將士們形成一種慣性的行為方式,慢慢的養成時刻警戒的習慣,也就不會出現太大的意外,甚至即便出現意外,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也不至於因為慌亂而導致潰敗。”

“許央自認為,軍隊的根本就是秩序。服從的秩序,行軍的秩序,紮營的秩序,應敵的秩序,對戰的秩序,甚至撤退的秩序,甚至保養和使用武器的秩序,飼養戰馬的秩序等等,只要是能保證所有細節是有秩序的進行,任何一個階段都不存在大敗局。”

許央的話讓房玄齡陷入了沉思。這個時代,將士勇猛還是最讓人看重的軍伍品質。但是,許央提出來的秩序,讓房玄齡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這些話,許央也曾跟李世民交流過,這也是他在提出增加軍紀時,李世民毫不猶豫接受並執行的原因。

所謂秩序,完全是可以融在軍紀中,逐漸灌輸給每一位將士的。

一夜無話,一直到第二日行軍三十里時,許田來報:有大量分不清是那方的隊伍向己方推進。

到底還是遇到意外了。這時候望遠鏡的優勢就體現了,己方可以在對方斥候沒有發現之前,先發現對方。

許央先後撤,選擇了一處山谷,在兩翼做了埋伏,自己親自帶着一千精騎,以一人兩騎的配備繼續向前推進,直到離埋伏地近二十里處,許央已經可以肉眼看到前方的大軍了。

一千騎兵佇立山谷,等着那上萬的大軍臨近。

這是一支步騎混合的隊伍,步卒要佔到八成,騎兵也只有兩千左右。這讓許央有了直面對抗的信心。

騎兵在衝鋒時,或者說在騎兵的戰場,步卒根本就沒有摻和能力。

己方的一千騎,對上對方的兩千騎,許央不覺得會敗。

似乎對方也覺得兩千對一千不會落敗吧,居然先是那兩千騎兵上來了,近萬的步卒,也與許央一樣,選擇了一處山谷埋伏。

都是準備着落敗后,引誘對方進入埋伏圈。

聽到許田這樣的奏報,許央也謹慎了,看來對方也是有相當軍略造詣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墨輔大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墨輔大唐
上一章下一章

第5章 孤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