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異類【九】
可能這就是每個人的不一樣之處了,事實上,你可能很難知道你身邊的人究竟是怎麼樣的,是另有天地柳暗花明又一村還是故作深沉浮塵一擦出現黃鐵礦一塊,葉子,是不會飛翔的翅膀,翅膀,是落在天上的葉子。一行人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可能因為這裏很少有人來,也可能是因為她經常打掃的緣故,就算是淺色的沙發和桌子也依然很乾凈唯一的缺憾是可能使用的太久了,有些地方有些破舊了不過這並不影響孫思珍她們繼續的話題,孔克玲倒是去廚房幫許沐一起做飯了,戴蘅覺得坐在她們身邊和她們說一些空泛的話題還不如幫許沐做飯比較的實際,至少這樣能早點吃上熱的晚飯。“你先給她們倒茶嗎?”就聽到孔克玲的話,戴蘅微微的頓住了,“現在喝茶嗎?”她問道,從時間上來說,這太晚了,從身體上來說,這會影響睡眠吧,如果不是習慣於經常喝茶葉茶的人,偶而喝了的話,會由於茶葉中含有的某些成分使人的大腦保持一定的興奮狀態,從而影響睡眠,而孔克玲正在水壺裏把水倒入茶壺裏。“紅茶會相對的好一些,而且這其實也算是一種禮儀吧,另外呢,雖然有菜,但有些菜還要現做,所以還是要有舒緩時間的工具。”許沐正在案板上切着冬筍,“哎……”說到茶,就要說到茶的禮儀,即使是剛剛接觸茶道的人之中,有的認為茶道的做法簡易,也有的認為茶道的禮儀做法十分困難。其實這樣的想法是有一些錯誤的,除此之外,在品嘗茶的時候,在手中茶碗要往哪個方向轉動呢?這也是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在喝茶的時候轉動茶碗,是為了要避免從正面飲用的意思,將茶碗轉動一圈半,並離開茶碗的正面后,便可以開始飲用,而飲用完后再加以清潔嘴角所碰觸之處,然而將茶碗轉回正面,如此重複。然而,諸如此類的茶道禮儀作法,事實上是有相當的意義的。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
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RB茶道。之前就聽過紅茶、綠茶、黑茶、黃茶、清茶和白茶,之前的她們也經常這樣,而至於茶道,可能也是從過往的精神和習慣中擇取。古人品茶講究六境:擇茶、選水、侯火、配具、環境和品飲者的修養,其一招一式有極嚴格的要求和相應的規範。相傳明代品茶要求更為嚴格細緻,有“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即: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吟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賞鑒,十三文僮。“七禁忌”即:一不如法,烹點不得法;二惡具,茶具不清潔;三主客不韻,主人,客人舉止粗俗;四冠裳苛禮,過於拘束禮儀;五葷餚雜陳,茶貴清,一案葷腥,不能辨味;六忙,沒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間案頭多惡趣,環境佈置俗不可耐。因此,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的說法.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儘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以來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
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RB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RB,從此RB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RB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ZJ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RB,成為中國茶道在RB的最早傳播者。RB《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
RB《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直到RB豐臣秀吉時代千利休成為RB茶道高僧后,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孔克玲已經把茶端出去了,“幫忙做菜嗎?”許沐打斷了戴蘅的回想,是啊,終究是要回到當下呢。看樣子應該是在做筍絲炒蛋,而哪怕是簡單的筍絲炒蛋這樣的菜也要注意呢,之前的自己就經常把雞蛋炒糊或者炒焦,甚至筍絲都焦了,不過有的時候也可能不是焦了,而是可能沒熟,而作這道菜的時候要挑選上好的竹筍,剝殼切掉筍頭,保持竹筍乾凈,不用洗,不沾水的竹筍會更加鮮嫩、甜美,把竹筍切成筍絲。春筍和冬筍不會苦,如果是其他的會苦的竹筍可以用開水燙一下或者煮一下去掉苦味,不知道許沐會怎麼做這道菜,她曾經見過的做法是加花椒只能說她不是很喜歡的花椒的味道,也不太確定這個地區的筍絲炒蛋是不是需要這樣只是就這樣的記下來了,只能說挺特別的,從味道來說這裏就不說《隨園食單》裏的做法了,畢竟有些做法是確實的無法複製,這不是今天去江里捉一條鰻魚明天去鎮上的鋪子裏買幾兩豬肉的日子了現在的我們只能在鍋中倒入足量的花生油,接着待油熱之後,直接敲入雞蛋,大火翻炒,讓雞蛋起泡泡變金黃。放入切好段的大蒜,這樣會讓雞蛋更入味,稍微翻炒一下就可以放入切好的筍絲,翻炒大概十分鐘后,筍絲變成金黃色;在香脆金黃之後筍絲會把之前吸入的油都反哺出來。接着可以放入適量的鹽、味精等調料。嗯,其實對於味精戴蘅還是比較的折中,所以在出鍋的前一刻撒上少許花椒粉,這樣會讓一盤菜更加錦上添花。
可以按照個人口味選擇加不加,翻炒片刻讓花椒粉擴散均勻。這時候就可以準備盤子出鍋裝盤了,一盆香噴噴,金燦燦的筍絲炒蛋就此出世了!
不能說完美但至少說能吃,而在另外的一個灶台上,許沐正在煎魚,嗯,之前在早上的時候就在腌制的,本來就準備晚上吃的,所以說提前準備還是很重要的只是本來一個人吃飯的話,二三個菜是肯定足夠了,甚至還可能太多了,對於節儉的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