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73王昺
官道旁的農家院落中,一個漢子道:“女人越離越眼大,男人越離越害怕,我再晚回來幾個月,雜種羔子都過下了”。一個老者哼哼着將屁股靠在磨盤上,躬腰拄拐,回道:“娶來的媳婦買來的馬,任人騎來任人打,只一宗,你心裏待要休時,要過過自家的良心。素梅有啥對你不住,大小衣裳都會做,你出外這一年,給你拉巴閨女。做官的爹不如討飯的娘,你休了女人,連閨女都不要了?與東庄有奸,東庄的哪個,你實指出來”。
“大舅,這事關起門來說,莫在院中傳嚷,先說分家的事。俺爹扒撓了一輩子,扒撓下這三間破房,如今我與老二鴨子過河各過各,我說一人一間半,老二不幹,非要獨佔兩間”。另一個漢子倚在院中的石榴樹上,接口道:“分甚家,俺兄弟倆鬧着玩哩,大哥,你咋沒張倒置地,一回來又是分家,又是休妻”。
老頭道:“你也不是好東西,眼見你侄女大了,要說人了,待出了門,好圖你哥的產業,老驢過的。你是怕你哥將大嫂休了,再迎進門來一個,給你添個侄兒,你不好圖產了”。坐在板凳上的老大道:“老二那低心我通曉得,是個背了良心的,一向不成模樣,這家不分也早已分了,我在外這些年,你可管過你大嫂,如今不是分家,只是分房。分了好,李庄的閨女,我已託人將言語與她大說了,挨晚子媒人來回話”。老頭聞言,舉起拐棍打去,罵道:“差把火的,這二年做了些不明不白的營生,攢了些贓錢,回來就要做陳世美,就是素梅身上有些不明白,你知她這二年是咋熬日月的?”。這戶人家姓庄,站在石榴樹下的老二是庄士的十四世祖,庄老二有三個兒子,在明末戰亂中,庄老二的第二個兒子,即庄士的十三世祖倖存了下來,並開枝散葉。官道上的庄士,永遠也不會知道他已經與祖先擦肩而過。
院外傳來拔浪鼓的聲響,“撥浪鼓,搖一搖,大姐二姐出來瞧,買根大針納鞋底,換根小針刺花兒。恁爹正在家裏忙,陪着裁縫做衣裳,恁哥正在家裏轉,陪着木匠打嫁妝。奴家心裏暗思量,莫如一輩不嫁人,省得全家忙得慌。不嫁人,他把俺來想,這句話兒不能對你講”。貨郎挑着擔子出了莊子,來到河邊,卻見澮河邊停着一隊兵,足有數百人。
七孔橋邊,侯方域向張國紀,朱恭枵,劉洪起拱手施禮,張國紀道:“替我多拜上侯大人”,侯方域道,有勞伯爺致問,又看向劉洪起,道:“待新麥將登之時,學生定當到西平拜會劉先生,學生心中有些愚頓處,欲向先生好生討個分曉”。劉洪起道:“不必,如今不比泛常,路上不太平,待海清河宴自有相見之日”。侯方域聞言悵然,只得道,日後先生路過商丘還望踐臨寒舍,學生定當待之以師禮。劉洪起道那是自然,師禮卻不敢當。侯方域再次向眾人施禮,張國紀道:“路上保重些。我雖白髮漸生,然丹心未老,願有一日與二三小友共濟互勉,共襄國事,以蘇民困”。卻是勉勵的話頭,說罷,張國紀打馬去了。侯方域立在道旁目送,他希望劉洪起能停一停,與他單獨說幾句,可是劉洪起連頭也沒回。官軍簇擁着張國紀與朱恭枵,順着澮河往東南去了,悵然良久,侯方域方才上馬,帶着僕人,過了七孔橋,往西南而去。
由於七孔橋的存在,劉洪起失去了考查澮河航道的興趣,不拆除此橋,航道是不通的。澮河是淮河北岸數條支流之一。第二天午時,路邊出現了一塊碑,上書鳳陽縣。前方隱隱一線是堤壩,劉洪起心中嘆了一聲,淮河到了。這時,鄉道上一騎馳來,到了近前勒馬,向官兵低語幾句,官兵往後一指,馬上之人馳到朱恭枵與張國紀跟前,翻身下馬,伏在路邊,稟道:“拜見周王世子,國丈爺。駙馬爺正在郭台村相待,命小的來請伯爺,有事體相商”。張國紀道,前邊帶路。那人遲疑了一下,道:“皇上有旨與國丈爺,請國丈爺一人前往,噢,還有位劉先生一同前往,請世子爺前面過河,徑赴鳳陽,朱大人正在沫河口恭候世子爺”。朱恭枵道,哪位朱大人?那人回道:“新任漕督朱大典大人”。朱恭枵聞言驚道:“楊大人呢?”。對方回道:“前日已奪了印,提解進京了”。眾人聞言無不驚訝,楊一鵬已被逮拿進京了,漕運總督兼鳳廬巡撫換作了山東巡撫朱大典,此事的發生比歷史上提早了幾個月。
一隊騎兵護着張國紀與劉洪起離開官道,岔向西南方向,一路行了七八里竟未遇見一個行人,張國紀不由長嘆,看來三個月前的流賊之亂,鳳陽之民十去其九是真的。田野一片翠綠,這種翠綠卻叫荒草,早在流賊來鳳陽之前,這裏的多數田畝就已拋荒了。一行人奔馳在鄉間的土路上,終於,在出了一座莊子,拐過幾座麥穰堆之後,眼前出現一座寨子,寨門大開,門口聚了一堆人,這些人看到張國紀一行,嘈雜之聲頓起,紛紛道來了,來了。張國紀在馬上略看了看,道一聲,駙馬爺。說罷,縱馬上前。
待劉洪起行到寨門時,只見兩個老者雙手拉在一起,一個是張國紀,另一個身着飛魚服,年紀比張國紀還大些,此人正是延慶公主的駙馬王昺,萬曆的妹夫,崇禎的姑爹,史載此人無勛貴之氣,精於書畫。張國紀道:“老駙王敢也有六十了”。“六十五了,你還不知我的歲數,我記得你是個好不灑落的性子,咋學得也象那些官兒,又會拍又會溜”,說罷,二人大笑。笑罷,張國紀嘆道:“天啟年間一別,一晃十年了”。王昺聞言,也嘆道:“那時我還是壯丁,唉,成天過鬆快日子,光陰便快了”。“看氣色,您如今這身子也不差”。王昺回道:“老了,唉,一年不勝一年。年輕時就知要強,老母雞攆兔子,充鷹,老了,消停了”。王昺說的老母雞攆兔子充鷹,指他年輕時看不慣朝政,上疏言事被萬曆奪了爵位,直至崇禎的爸爸即位后才得以復爵。
“末將楊御蕃參見國丈爺”,旁邊的一個將領跪倒在地,張國紀連忙上前扶起,道:“楊大人快請起,學生由徐州至此,四百里全丈楊大人的兵馬護持”。劉洪起在一旁觀瞧,只見此人三十許的年紀,身材不高但壯實,並未着甲,而是穿着武官補服,胸前綉着一隻獅子,這是武二品的象徵,楊御蕃三個月前引兵來救鳳陽,如今是新任鳳陽總兵。原先並無鳳陽之兵一職,因為鳳陽由衛所兵守衛,鳳陽連同周邊幾個縣設了八個衛,是為中都八衛,由中都留守統率,鳳陽是衛所最集中的地方,一個衛五千兵,連同家屬就是兩三萬人,八個衛就是二十萬人,鳳陽百姓多是軍戶,帝鄉鳳陽最窮最苦,而大明的歷代昏君是不要臉的,帝鄉的面子工程也是不要的,他們只看重鳳陽的一個大土丘,以他們的能力與責任心而言,大明的皇帝只能維護住那座大土丘,不想到了崇禎朝,連那座大土丘也沒維護住。
劉洪起看向這座寨子,寨牆是新築的夯土牆,僅兩人高,牆上隔幾步便站着一個背着弓的士卒。寨內空無一物,只有一個土檯子,被挖得還剩一人高,並且上面的數十個兵卒還在開挖,這座土檯子原先有小山這麼高,是春秋鍾離國君之墓,三百年後被誤判為漢墓,直至二零零幾年,因為上面出現盜洞,不得不發掘,這才發現是春秋鍾離國君墓。
王昺引着張國紀沿着土堆轉了一圈,張國紀回頭問劉洪起,可是此間?劉洪起問道,此處原先多高?楊御蕃回道,總有七八丈高,末將依着聖旨所指,半日工夫便尋到此處,周遭再無高聳之物。劉洪起道,那便是此間了。說話時,王昺細細打量着劉洪起,又與張國紀對視一眼,張國紀輕輕頷首。“還不快參見駙馬爺”,張國紀道。劉洪起連忙下跪,隨即被王昺扶了起來,“此處不是說話之所”,王昺道。
一圈夯土牆的修築不過是為了遮掩視線,這裏並不是寨子。大墓附近有一座莊子,早已人去庄空,這裏在淮河北岸數里處,三個月前淪為闖王高迎的渡河之所,附近村民被殺得十不存一。下午時分,庄內的一處院落,院門外立着十幾個官兵,堂屋,王昺道:“聽聞周王世子來了?”,張國紀回道:“是,時才世子去鳳陽了,此事他一些也不曾聞得。京中情形如何?”。王昺回道:“我出京時,給事中王家彥以祖陵震驚,劾張鳳翼坐視不救,給事中顧國寶劾張鳳翼舉用非人,前日楊一鵬已被逮治,由東撫朱大典接任,哼,逮治堂堂漕運總督,只為首輔聊以塞責,唉,這大明的事”。張國紀道:“唉,黨爭。你我都老了,沒幾年好活了,眼不見為凈”。王昺道:“老皇親,此事是非分明,豈可以黨爭二字混淆?在朝諸君非敢嘵嘵爭一虛名也,字字血誠,祖陵被兵前,給事中許譽卿,南都兵部尚書呂維祺皆曾上疏,請楊一鵬移兵鳳陽防備祖陵,溫體仁不聽,方才有了這般差失,東林焉能放過,溫體仁已被言官們叮得滿頭包”。張國紀詫異道:“祖陵被兵之先,竟是紛紛入告”。王昺道:“呂維祺便在此間,你一問便知”。“怎地,他不是在南京么?”。王昺回道:“已然落職了,皇上說他救援不力”。“唉!”。
此時,劉洪起站在村莊北邊的淮河堤壩上,他向東看去,二十裡外對岸有一座山頭。他問當地人道,那是荊山還是塗山。老農回道,塗山。劉洪起一嘆,大有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之感。在後世他就分不清那是荊山還是塗山,也搞不清兩山中間夾的是渦河還是淮河,那山是渦河入淮處,大禹大會諸侯處,也是所謂和氏璧的出處,山上的一處洞穴,被後人附會成卞和洞,就如宿州的虞姬假墓,禹州的晁錯假墓一樣。卞和因獻和氏壁被楚武王與楚厲王砍去了雙腳,又說卞和在洞裏面壁若干年,面壁是佛教的習慣,那時佛教還未傳中國。
在劉洪起身後的庄內,王昺問道:“一路行來,此人如何?”。張國紀道:“由祥符至此,時日無多,還需再看。象有些識見的,時才老駙馬說祖陵被兵前,這麼些大人都請楊一鵬移兵以備鳳陽,學生想,此人不成只是識見高,卻詐稱夢見後世?學生素日不信怪力亂神”。王昺道:“皇上也這般想,方將他傳來,再經經我的老眼,我又有甚眼力,且看此次挖得啥物什”。張國紀道:“還需幾日?”。王昺回道:“也不知埋了多深,總需半月工夫”。張國紀問道:可有盜洞?王昺道:“我來之前,楊總兵在根上挖了一圈,也有七八個洞,皆未挖至當心”。張國紀忽地問道:祖陵祥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