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趙友城,精心走活一盤棋
趙友城,閩東南地質大隊黨委書記。1984年10月4日上午,他在泉州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如今,地質隊員在野外生活,住處越來越困難。因為50年代,有廟宇可住,60-70年代,有大隊、生產隊隊屋可住,80年代,廟宇早拆了,大隊、小隊的隊屋因責任制分掉了,住群眾家裏,群眾也不像以前那麼熱情歡迎了,所以,野外作業,找個住處較困難。地質部領導講,要號召越來越多的作家到地質戰線來體驗生活,寫出更多的作品進行社會宣傳,使更多的人了解地質工作的意義。這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時。如果再不加大宣傳力度,地質工作就會從人們的視線中遠去。我們在野外勘查,找個落腳的地方就會越來越困難。僅從這一角度,我都十分歡迎你們三位作家來我們這裏體驗生活,進行創作。
我們閩東南地質大隊於1981年建隊,在福建的東南地區開展找礦工作。這一地帶絕大部分屬火層岩,為政和、大浦斷裂帶。構造複雜,成礦條件較好,我們工作的6萬平方公里地帶,已知礦47種,其中金屬礦22種,非金屬礦25種,探明有儲量的21種。其中屬於大型礦床的有4個地方,葉蠟石,澤絡富礦,東山玻璃砂,就在1957年國民黨反攻大陸時登陸的那個地方。還有長樂的行砂。有中型礦11種:潘路鐵礦,莆田鉛鋅礦,富頂、閩東南鉛鋅礦,東山烏龍玻璃砂,永順縣的高嶺土,閩侯縣明礬石,莆田、廈門的錫土礦,天峰山煤礦等。這當中數潘路鐵礦質量最好。福清的石料,閩清的建築砂,葉蠟石,明礬石,建築石料,高嶺土,這是我區的優質礦產。
閩東南地質大隊現有職工940多人,中專畢業以上學歷的477人,行政幹部佔10%,工人佔44%,技術幹部佔42%,真正從事技術工作的342人,其中高級工程師2人,工程師、機械師65人,會計師、設計師各1人。助工93人,技術員89人。近幾年分配來的大中專畢業生尚未評定。大隊長和主任工程師是高級工程師。大隊長是195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的高才生,僑屬,名叫劉征瑞,南安縣人,以前是地質局地質處的工程師。按工種分,地質技術幹部210人,其中工程師53人,化驗技術幹部17人,物探52人,水文技術17人,測繪38人。全隊幹部職工平均年齡34歲,其中35歲以下485人,佔53.6%。其餘是36歲至45歲。主要技術幹部的年齡,也就是工程師以上的平均年齡49歲。其中50歲以上的佔了25人。助工平均年齡43歲。這是因為“文化大革命”中有一個脫節的過程。
大隊部分為三個系統。一是技術管理系統,分設主任工程師辦公室,技術資料室,基礎地質室,試驗室。主工辦與其他科室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主工室下面的金屬組,非金屬組組長是科級。二是行政管理系統,分設辦公室,人勞科(教育、宣傳、人事),計財科、物資供應管理科(車隊)。三是政治工作室,設政治處,紀檢會,工會,團委,保衛科。這幾個單位與上是對應的。
下設9個礦產分隊,4個專業分隊,分別是東山玻璃砂分隊,長泰區調一分隊,同安礦產一分隊,雷州灣區調隊,福清物探分隊,閩清礦產三分隊,閩侯礦產分隊,寧德矽石分隊。從南到北都有我們的分隊。其中同安礦產一分隊和閩清礦產三分隊,都是高嶺土,是國家地質部的重點項目。
大隊中心基地面積120畝。單是圈圍牆就花了20萬元。建築面積27442平方米。雙職工宿舍162套,戶平46.8平方米,按全國住房標準,無論是哪一家都超過了。按福建省標準,高級工程師享受廳局級待遇,90多平方米,工程師享受縣團級待遇,75平方米。單工平均也有6平方米。由於部、局兩級都很重視,房屋固定資產346.8萬元。野外地質隊能蓋成這樣的房子是很不容易的。全部是石頭房子,只要不發生8級以上地震,可用幾十年。經受了十二級颱風,也只是窗子搖一搖。石頭造房比磚房便宜。一平方米造價70多元。最大的優點是堅固,抗地震、抗颱風。
大隊現有設備齊全,發電機8台,各種汽車41輛,摩托車7輛,機修設備6台,各種測繪儀器13台,物探儀器94台,試驗室儀器68台,各種鏡子(反光鏡)50台,測繪經緯儀等33台,印刷設備,去年籌建,現已成套,承擔印刷本隊的地質報告外,還可對外承接印刷業務,還有複印機。通訊設備12台,鑽控設備5台。以上總計價值186萬元。上面每年撥款230多萬元。建築費用是單獨撥款。僅1981年下半年就撥款125萬元,節餘11.4萬元。1982年撥款208萬元,節餘2.3萬元。1983年撥款241萬元。1984年上半年撥款109萬元,全年撥款230萬元。國家投資這麼大,我們大隊主要用同安高嶺土,東山、平潭縣的標準玻璃砂,長樂的矽砂、泉州的砂石土作回報。尤其是砂石土價值極高,主要用於航天和核電工業部門,對國家建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了促進地質工作跨越式發展,我們閩東南大隊自上而下地進行了全面整頓。
第一,整頓領導班子,加強基層骨幹隊伍建設。原大隊級領導配備了8人,平均年齡54歲,現減少為5人,平均年齡49歲。按上級要求,大隊級領導不能超過50歲。我大隊50歲以上的多了一個,少了一個30歲左右的。工會副主席張及55歲,退居二線當巡視員。原來的科室、分隊級骨幹41人,平均年齡47.7歲。整頓后,年齡大的,體質弱的,退休了6位,7位退居了二線,新提拔了9位。現有科級領導38人,平均年齡45.9歲。對於我們大隊的改革,看法不一。有說好的,有說不好的。說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我們不像有的大隊搞經理負責制、承包制。我們在上面指定的獎金範圍內,沒做多大文章,主要是擴大生產領域,合理安排富餘人員,增加干職工收入。
第二,建立了比較符合基層地質工作特點的管理體制。一個分隊配一個分隊長兼技術負責,再配一個指導員。指導員不單純是技術人員。因為把過多的工程師安排搞行政工作,會影響地質技術工作的開展。上面要求非生產性人員不能超過30%。我們是22%。我們的技術人員87%在第一線。上面要求是80%。55個人定為隊裏的富餘人員。現已對他們作了妥善安排,送去培訓學習的佔33%。對於那些有病的,特別是精神疾病,屬歷次政治運動中七整八整引起的,也有遺傳的,根據貢獻大小,工齡長短,給予安排,享受全額工資回老家休息,安度晚年。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一是崗位責任制。全大隊設180多個崗,用制度進行管理。集中體現在“定、包、獎”三個方面。工作定任務,開支定費用,考核定指標。二是經濟責任制。根據不同崗位,實行大包乾和半包乾的辦法,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如試驗室,就是半包干。堅持以經濟基礎作槓桿,多勞多得,付出的心血、智慧多,所獲報酬自然就多。對提前完成任務的職工,給其放假回家。我們這樣做,上面不大同意。主要領導的意見是加強管理,提高隊伍素質。這種道理講起來是行得通的,但在實際工作中,光講道理不行,必須有實實在在的獎懲。
第四,努力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實踐充分證明,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的力度,決定了工作的高度。政治關心是首位,發展高級工程師和一大批工程師入黨。發揮職工代表大會的作用,召開了兩屆職工代表會議,投票選舉產生大隊長。為此,工會做了大量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起了保障作用,不流於形式,講究實際。生活關心很重要。到今天為止解決了122名夫妻團聚問題。我們隊儘管調出去的多,調進來的少,但我們沒有考慮自身利益,而是為兩地分居夫妻大開方便之門。工齡20年的工程師,調進41個,調出去的52個,主要改行在地方做行政工作,一部分半改行,在水電、地震辦工作。在省地礦局,平均三天就要辦走一個調離手續。我們為25名知識分子家屬辦理了農轉非戶口。按照上面有關規定給221個技術人員提升了兩級工資。山區作業的野外班組長,每天津貼0.20元。沿海勘探的職工,每天補助0.90元。打水文鑽的職工,1982年人平獎金拿到1000多元。我大隊就一台水文鑽機。如果水文鑽機多,拿的獎金會更多。
第五,發揮工會作用。野外地質隊特別歡迎工會。工會會員費僅交工資的0.5%。而享受的工會福利費佔總工資的11%。人均一個月1000多元。工會從福利費中撥出1萬多元專款,辦職工之家,或俱樂部,還辦了流動書箱。全大隊彩電17台,每個分隊1台,每個分隊還配備1台收錄機,1台電冰箱或烤麵包機。大隊建了幼兒園、託兒所,還成立了家屬委員會。春節期間對離隊人員,住院人員,進行慰問,對省內幹部職工開展家訪。重點補助了172人次。
幾年來,我們大隊取得了幾項重大成果。主要是開展了48項地質工作任務,其中區劃7項,區調3項,普查31項、勘探3項,科研3項,物探1項,提交了37種報告。這些成果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
地質工作有着嚴格的程序。只能按程序推進。開始是區劃,那裏是成礦地帶,圈出來,根據地層構造,岩漿活動,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圈出成礦地段。接着是計劃。經上面同意了,就搞設計。區調,是基礎地質,發現礦的線索。踏勘選點:初勘、詳勘、選勘。把大致的礦選定出來。一旦選定了地點,就要進行普查。分為初查、詳查。山再高,得爬,路再陡,得走,鑽茅草,越澗水,別無選擇。接下來,填圖,施工,槽探,槽探深度不超過3米,打小圓井,小圓井不超過5米,深了就立支架,打豎井。超過30米,就打鑽。每一種礦,有一本規範。規範就是地質法律。再交報告,設計部門進行設計,再交給生產部門去生產。有的是只初勘,不生產,有的是邊勘探,邊生產。我們提交的37種報告的質量是好的,絕大部分是良好。探明了鉛11萬噸,鋅26萬噸,矽線石104萬噸,明礬石132萬噸,高嶺土867萬噸,石料1890萬立方米,型砂21420萬噸,玻璃砂4292萬噸,造紙高嶺土2120萬噸,新增鐵礦儲量610萬噸,年開採量45萬噸。
我們在搞好地質工作的同時,也嘗試第二產業,主要是為了安置家屬和子弟。原打算辦啤酒廠,但缺乏這方面的人才,購進的機器只好退掉了,賠了幾千元;機磚廠賣掉了,虧了一萬多元,但接受方為我們安排了11個待業青年;皮革廠,沒有辦成。我們總結經驗教訓,主要是沒有發揮自身的特點。後來,我們發揮自家優勢,成立了水文鑽探隊,一台水文鑽機,年創收20多萬元,創純利5萬多元。
我們大隊優秀的知識分子很多,有蔣仲英、邱禮儀、董知全、鄧厚基、吳建明、黃景春、黃家廳、林加勤、張及、賀祝仁、王仁發、黃起順等。因時間關係,我僅舉一例:工程師賀祝仁,現年58歲。他是卞總工程師的徒弟,1957年搞潘路鐵礦立下汗馬功勞,後來被調往四川攀枝花幹了十多年,為建設攀枝花礦作出重大貢獻。之後回到福建,又發現了高嶺土。今年11月份,他向上面提交了一份完整的高嶺土資源分佈報告。可以說他的人生是大功告成。黨委考慮到他年紀大了,加之他愛人患有精神疾病,生活很不方便,決定調他回到大隊部來搞研究。可他不願意,堅持要把退休前的有限時間全部用於一線工作中。現在,地質工作的地位、榮譽,遠遠比不上50-60年代了。如果宣傳好這些地質戰線的精英,可以肯定地說,將對提高地質工作的地位、榮譽產生深遠的影響。
你們三位作家到我們閩東南地質大隊來體驗生活,實地採訪,對我們的工作是一個極大的促進。經大隊黨委研究,為你們作出了日程安排和行動計劃,供你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