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南通印象

第64章 南通印象

對南通久存嚮往,主要是因為我的文師金振林是南通市劉橋鎮人,經常從他嘴裏聽到有關南通的許多美麗的人和事。這次,也因了他這層關係,我受邀參加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的南通春江筆會。

我於3月19日早晨,與著名作家峻青先生同乘飛艇,經過兩個小時的海上飛行抵達南通。三天來,在筆會主持者的精心安排下,參觀了南通的名勝古迹和工廠、學校、鄉村,對南通這座美麗的海港城市有了更多更深更細更直接地了解。

南通市呈扇形,位於黃海之濱、長江三角洲地帶。平原千里,水網密佈,土地肥沃,氣溫不冷不熱,全國重點棉花產區,盛產蠶豆、大豆、麻、薄荷、桑蠶、天下第一鮮蚊蛤。海蜇是主要出口產品。淡水養殖發展較快,是傳統的養魚基地。家禽飼養業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年出產的豬、雞、鴨、兔,銷往全國各地。現在本地自由市場的雞蛋只有0.95元一斤。近年來養菌業得以迅速發展。南通三大名菜,刀魚是其中之一。全國每年進口600多萬立方米木材,南通港口就進口60多萬立方米,佔十分之一。過去是種好糧食,吃飽肚子,如今改變傳統模式,大力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改變城市面貌。如今的南通市,是一座樹的城,鳥的城,改革的城。向我們介紹情況的王副市長總結得十分到位:這一切皆因為政策好,人勤勞,天幫忙。

1983年3月1日,南通地改市,實行市管縣,現轄六縣、兩區,8544平方公里,743萬人口,市內人口24萬,市區面積20平方公里。

這次來南通的前幾天裏,去得最多的當數工廠,在全國各地多數工廠搖搖欲墜的嚴酷形勢下,這裏的工廠卻充滿了勃勃生機,令我大開眼界,工業、尤其是紡織工業發展較早較快,且後勁十足。建國以後,該市的機械、化工、電子、建材、食品工業也迅猛發展起來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引起了我許多的思索。我不添加任何文學成分,如實地把這些記錄下來,分享給廣大讀者,也希望給那些管理工廠的部門和管理者有些許的參考價值。

一工人永遠是工廠的主人

力王公司於1982年開始建廠,班長都不超過25歲。全廠平均年齡27歲。年輕、朝氣,永遠是力王公司發展的動力。

進入新時期,市領導看準國家建設勢必出現前所未有的新騰飛前景,大力發展建築業,全市擁有20萬建築工人。建設西藏,江蘇省有八項支援任務,相關部門交了五項給南通。人們熟知的拉薩賓館就是南通市修建的,受到各方好評,挖下去80米,山下就是水,全是指頭大的細石子,這是令指揮者和工人們沒想到的。職工們的苦幹精神,受到了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的表揚,他說:你們的建築隊伍不僅震動了全國,而且也震動了世界。全國各地,包括世界各地,都有南通市的建築隊伍。

因地制宜,建立專業村,比如繡花村,從農民中培養繡花工人,家庭作業,家家戶戶組成一個大廠房,節約成本,提高效益。村裡組織專業營銷團隊,到全國各地售賣繡花枕頭,短時間內便成為知名品牌。海門和南通交接處,有一個人稱小湘江的地方,專門交易繡花針、繡花枕頭,汽車在這個市場內行駛需要半小時,可見規模之大。其開始並不是政府建設的,而是從左的年代開始人們在這裏悄悄地干,到改革開放年代大張旗鼓地干,逐漸形成的。當初各級政府不準自由買賣,工商幹部駕車突襲清查,這些新一代的繡花工組織起來,派人放哨,與工商管理幹部打起了游擊戰,發現汽車進村,一個暗號,售購雙方的人們就跑得無影無蹤了。經過這些年的反覆,市場規律戰勝了左的干擾,繡花村日漸繁榮發展,建成為一座無與倫比的繡花廠,10萬農民即10萬工人,不離土不離鄉不離家,農忙時務農,農閑時務工,亦農亦工的新型產業大軍。他們創造了新的產業,創造了新的工廠,他們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永遠是工廠的主人。

還有被當地人昵稱為“黑鼻子村”的彈簧村,家家戶戶都是製作彈簧的車間,人人都是製作彈簧的工人,製作彈簧憑雙手,不沾油漬是不可能的,不觸摸鼻子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彈簧工的鼻子都是油黑油黑的。無形中有了“黑鼻子”村的昵稱。有彈簧村,就有沙發村,家家戶戶製作沙發,美觀大方、經久耐用、價格適中、售後周到,因而遠銷全國各地。全村統一規劃、設計、佈局,家家戶戶建起了樓房,生活遠勝出城裏人。據王副市長介紹,南通人對上海很崇拜,每家每戶建新房,都要在房楣嵌上“上海”二字。如今南通人建房,不知從何時開始,房楣上的“上海”二字前增加了一個“超”字,成為了三個字:“超上海”。從中可窺南通人的胸襟和氣魄。

南通工人階級隊伍的概念,已徹底突破傳統,完全刷新出時代的內涵。像葡萄大王的出現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南通縣的一個農民為首,集資辦起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的葡萄廠。1976年人均收入166元,到1984年人均收入達到了399元。

南通扎染廠落成於1981年,扎染產品是1976年搞起來的。中日關係和緩,日本從韓國轉到中國來,1976年試製,1978年正式投產。那時全廠職工283個,至今仍保持這個數量不變,而產值1983年與1978年相比翻了300倍,利潤翻了140倍,達到了3500萬元。

他們在基本條件不變的前提下,為什麼會創造出如此驚人的業績,得益於他們改變思路,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將扎染生產的前道工序:裁剪、斷料、設樣,轉移到5個縣,130多個點,兩萬多農民手中。像以40公分寬的波蘭緞子為原料,經過八道扎染加工出的兒童腰帶、以絲織品為原料加工出的和服,在日本大受歡迎,很有名氣,價值不菲。按傳統的方法,一件和服扎一個多月,最長扎一年。一個姑娘扎一天,只能收入一兩元。廣東的扎染廠已經沒人幹了,只得倒閉。南通扎染廠將扎和刺繡結合起來,扎和抽、拉、雕結合起來,品種比較多,單一的市場,只出口給日本。面臨著這一趨勢,和服大件少生產,複製品、小件多生產。扎染領帶、皮包、連衣裙。例如一個小扎染包投放市場,價值10多元。而且是利用報廢的和服製作的。如果專門製作這樣的小包就化不來了。扎工就要七八個,上海金山縣也有一個扎染廠,辦不下去了,那裏經濟活躍,就沒人幹了。

扎染模特兒的服裝:一是包頭,橘黃色,黑蝴蝶扣,套黑絲綢長裙。二是披頭,西裝,蘭短裙。三是陽帽,白底襯大紅條的連衣裙。四是波浪頭,花邊領,水藍色連衣裙。

放開小企業,40萬元以內的就是小企業。按工農業總產值相比,在全國十四個首批開放城市中排第六位。僅次於上海、天津、北京、廣州、深圳。是全國30個商品生產基地的第一位。

抓住了改革機遇,從農村抓起。經濟發展的步伐加快,1983年比1976年遞增百分之三點六,1984年遞增百分之十六。1976年農業值百分之四十,1984年農業值百分之二十九。農業發展快,比重在下降,證明工業生產發展快。海門縣,是受中央重視的農業縣,因為綜合科學利用,豬糞用來作許多用,農村沒有廢物了。中央和省里領導講要系統總結海門縣的經驗,推廣。

海門縣每平方公里一千多人口,勞動力剩餘,流向哪裏,所以,要拔掉蘿蔔地皮寬。現有三分之一的農民離土離鄉,出外從事其他工作,專業戶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一家有一半人出外。工業是當班工,農業是早中晚,副業是擠時間。過去,如果在田裏看不到人,就要開電話會。如今,在地頭很少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幹部上門,群眾笑臉相迎。為什麼?因為只要幹部上哪家的門,哪戶人家就有人被安排進工廠當工人,賺大錢。給群眾帶來福音的幹部,怎麼會不受群眾的歡迎呢?

政策不放寬,傳統的農業生產不改變,農村是無法富裕的,工業是無法發展的。回觀歷史,工人都是由農民走來。有了高素質的農民,就有了高素質的工人。可以展望,農民工必將成為工人階級的主體。由農民轉換而來的工人永遠是工廠的主人。

二工人永遠是創新的主力軍

3月23日下午,我們參觀了南通電容器廠,該廠建於1970年,前身是鞭炮、木業等幾個手工業社,後生產收音機配件。從1980年開始,狠抓技術改造,設備改進。現有職工509人,其中技術員102人,建廠初期沒有大學生,現在四個正副廠長當中有三個工程師、一個助工。被列入全國50個重點項目之一。主要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艱苦奮鬥,窮干苦幹,搞技術革新發展起來的。創業的那些日子裏,工人頂着星星來,披着月光歸。到了星期天,等着廠里通知,有空就休息,忙就上班。自己創新的同時,引進了日本的新產品,兩相結合,推出更高端的產品。創新產品受到全國各地電視生產廠家的歡迎。北京牡丹牌、上海金星牌電視機,都是安裝的該廠生產的電容器。全國彩電評比,該廠獲得一等獎。去年是全市改革的十個單位之一。1984年,全廠利潤300萬,增長百分之五十七。今年力爭再翻一番,達到600萬元,如果通過二次技術改造,明年可達1200萬元。

在南通搞化學工業,有三大困難,無鋼材、煤炭、原料。從1958年以來,南通人走自己的化工道路,造就了一支兩萬人的化工隊伍,其中技術人才一千多人。南沈公司就代表了這支隊伍的整體形象。該公司所屬23個單位,本部僅設三個部:聯絡部、經營部、開發部,30個編製,現在實際只有20個人。十多年來與外地科研院所建立聯繫機制,像瀋陽化工學院有科研成果、科研課題100多項,但不能及時投入生產。南沈公司與其結合,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雙方獲益。如果單靠自己的力量,不藉助瀋陽化工學院的科研勢力,是辦不成大事,創不出效益的。

1985年3月23日上午,我們走進南通無線電儀器廠,入眼而來的是假山、金魚池。步入會議室,只見長條會議桌上,放着一缸水仙花,二莖、三葉、一花、呈喇叭形。會議室四角,放着針松,狀如雄鷹展翅,棕青、山茶,杏白的花,開得正樂。

接待我們的是廠長兼黨支部書記姜素芬女士,高個子,長方臉、體微胖、齊耳披髮,身着北京式尼料黑色上衣,言談舉止顯示出十足的迫力。她介紹:該廠生產雙卡收錄機,年產20萬台。按全廠的能力,只能生產4萬台,但和縣、鎮廠子協作,便大幅提高了生產能力。

姜素芬作了簡要的介紹后,打開電視機,請我們觀看南通電視台為該廠拍制的錄像片。該廠的主要特點就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守株待兔,敢於創新,勇於開拓。

三工人永遠是國有資產的受惠者

1985年3月22日上午,我們沐浴着溫暖的陽光,參觀通棉一廠,該廠是1895年籌建,到今年是建廠90周年,正準備廠慶。國家批准恢復南通紡織大學。原名大生紗廠,是晚清實業家張謇籌建的。當時只有兩萬紗錠。建國以後忙於改造,因設備比較陳舊。大門(就是鐘樓),門洞太窄,刮颱風禁止通行。廠里要撤掉,市委不同意,要作為文物保護。張謇的辦公室還是保存着,上面有一副對聯,是他的老師翁同和寫的。張謇銅像被文革毀掉了,今年準備恢復起來,兩座碉堡是日本人侵華的歷史見證,保存。

現在共有11萬紗錠,1200檯布機。每年生產紗兩萬噸,布是3200萬米,年產值一億五千六百萬元。7000在職職工,退休職工4000人。在職的五分之三是青年工人,平均工資52元,全廠退休工一年的工資是300萬元,每年上繳利潤近4000萬元。解放以來,該廠上交國家的利潤,可以建三個我們這樣的工廠。1978年被評為全省先進企業。

該廠百分之三十產品出口。向高檔產品發展。1979年引進德國的設備,后調給了另一家色印廠,與其他先進設備配套。

目前他們的奮鬥目標是爭取讓每個職工的月工資平均收入100元,這就要在利潤上保證完成。去年實現利潤一千五百三十萬元,上繳利潤達到一千二百萬元。減少人員,組織剩餘人員擴大第三產業,自辦的第三產業可安排兩百個職工。1984年,職工實際每月收入平均達到80元。今年有望達到100元。

接下來參觀南通三元實業有限公司:“三元”精神:奮發創新。“三元”宗旨:用戶放心。“三元”目標:國際水平。該廠現有職工1009人,1969年起步,1979年10月正式建廠,固定資產截止到1983年9月突破1500萬元。從1969年到1979年止,才生產了兩萬台電視機。1979年分出一個車間,專門生產電視機,如今民用電視機年產20萬台,將於下個星期開始大批量生產彩電。今年實現一億產值,一千萬元利潤。工人受到最大益處。

1985年3月22日下午王副市長介紹完南通情況后,發出了振聾發聵的感慨:

工廠一定要倒閉嗎?倒閉才是唯一出路嗎?工人一定要下崗嗎?下崗才是唯一出路嗎?工廠一定要拍賣嗎?拍賣才是唯一選擇嗎?南通作出了最好的回答。我聽了激動得用力鼓掌。是的!南通人能做到的,其他地方應該能做到,全國各地應該能做到。只要你不是貪官,只要你不是庸人,只要你不是賣國賊子,就能像南通人那樣把自己的工廠辦好。甚至比南通人辦得更好。

1985年3月23日於南通南公園飯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男山女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男山女湖
上一章下一章

第64章 南通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