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孔子為父母合葬

第六十七章 孔子為父母合葬

第六十七章孔子為父母合葬

母親顏徵在去世之後,未滿十七歲的孔子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失去慈母的悲傷中。

孔子的母親從未向孔子提起過他們並未獲得任何遺產並被孔家趕出家門的事情,加上孔子的母親因為出生平民,而被拒絕參加出生於貴族家庭的孔子父親的葬禮。為了不讓孔子傷心,孔子的母親生前也沒有向他提起過關於父親的任何情況。因此,直到孔子的母親去世后,孔子都還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是誰,也不知道他的父親被葬在了哪裏?

後來,鄰居挽父的母親可憐孔子傷心難過,終於向孔子講述了他的身世秘密,以及他的母親顏徵在含辛茹苦把他養大成人的艱辛經歷。

鄰居告訴孔子:魯襄公時,他的父親孔梁紇/叔梁紇在魯國權臣孟獻子處做過武士,因軍功被封為陬邑大夫。(用現在的職務換算,叔梁紇是陬邑市委書記、市長兼軍分區司令,是大權獨攬的封疆大吏。)

他的母親出生平民、士族,當時的士族世家,多以禮、樂來教導子女,顏徵在深諳引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在給孔丘買的玩具上都下足了功夫。

顏徵在最喜歡給孔子買的玩具就是禮器,在慈母的潛移默化之下,孔子每天玩着樂器玩具,慢慢地當然就變成了禮樂方面的“專家”了。

鄰居還說:她的母親很重視孔子的學習,她母親經常讓孔子儘早開始自己人生的規劃。因此,在十五歲的時候,聰明好學的孔子就有了自己的人生計劃:“吾十五而志於學。”

鄰居也讓孔子了解到:為什麼17歲的他仍然不知道自己的父親葬於何處?

原來孔子所處的那個時代,人死了是不興墓祭的,只是在家中祭神祭祖;況且古人的墳墓既不封土又不種樹,也就更增加了孔子尋找父親墓地的難度。叔梁紇去世時,孔子只有三歲,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印象。而孔子的母親曾因出生平民,而被拒絕參加孔子父親的葬禮,因此她也不知道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葬在何處。

孔子在母親死後,才從鄰居那裏得知情況:原來他還有同父異母的九個姐姐和一個哥哥,而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姐姐,因為礙於身份、地位的舊思想,也沒有人願意告訴他關於他父親的任何事情。當時魯國那些有頭有臉的上層大夫們,因為孔子母親出生平民,又不屑於告訴他。他們之間,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用緘默來阻止孔子意願的實現。

孔子歷經艱辛,到處打聽父親墓地的位置,歷經挫折,年輕的孔子毫不氣餒,孔子認為:每個人無論身份貴賤,都應該享有平等的權益。他那深愛着父親的母親應該擁有與父親合葬的權利!孔子心想:母親一生只有孔子的父親一個男人,在他的父親去世后,母親一定是因為深愛着父親而一直未改嫁,他知道這位愛着丈夫又愛著兒子的女人,是最有資格與父親合葬的。因此,孔子想:即使困難再大,他也要繼續尋找下去!直到找到父親的墓地,並讓父母合葬。一個孝子、孤兒,為了母親而尋找父親墓址的舉動,感動了大家,也逐漸在魯國傳揚開來。終於有一天,陬邑車夫挽父的母親找到了孔子,說她知道叔梁紇所葬的位置。這位熱心女士告訴孔子:她的兒子當年曾經參加了叔梁紇的葬禮。孔子當即激動得淚流滿面,一下子跪倒在車夫的母親面前,一再叩謝。這位好心的車夫的母親,叫來了自己的兒子,帶着孔子,趕到“防”(曲阜東十三公里的防山),將叔梁紇所葬的位置,清清楚楚地指給了孔子看。就這樣,未滿十七歲的孔子,終於將自己那忠誠於愛情的、辛苦勞作了一生、從未享過福、年紀輕輕就離世的偉大的慈母,與十幾年前去世的父親合葬於防(現防山樑公林),實現了自己的心愿。孔子並在此地為父母築造了高四尺的墳墓,開創了“墓而墳,夫婦合葬”的先河。

在孔子心中,儘管孔子的母親出生平民士族,身份無法和出生於貴族的父親相比,但是畢竟她出身於士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出自書香門第。孔子的母親聰慧又有見地,給了孔子無盡的慈愛與關懷,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母親也獨具一格、頗有深意,孔子的母親顏徵在對孔子來說,是一位不凡的女子。加上孔子認為:母親對父親那忠誠的愛是高尚的道德模範,母親對自己那慈祥的關懷是無價之寶,母親的愛像溫暖的陽光一樣,照亮了整個世界,孔子希望:他的父母合葬后,能繼續相愛相守,孔子只希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他也希望:總有一天,人類能徹底廢除用物質、金錢衡量一個人的拜金標準,並建立以良好的道德修養為人生追求目標的崇高社會道德發展體系!最終能夠通過高尚的道德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互敬、互愛、互助,最終全人類都能擁有高尚的道德,平等、尊敬一切眾生,不再有身份、地位高低貴賤之分,不再爭權奪利,停止欺騙和爾虞我詐!停止戰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隔世情緣 《那些帶着重任輪迴轉世的英雄兒女們的前世今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隔世情緣 《那些帶着重任輪迴轉世的英雄兒女們的前世今生》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 孔子為父母合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