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世界名戰
第六章世界名戰
武王伐紂
商朝最後一個國王叫紂,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興建寵麗的瓊樓瑤台,整日“以酒為池,以肉為林”,和愛妃妲己以及貴族們宴飲酒池,為了滿足自己的享受,紂王就加重賦稅,使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百姓起來反抗,他就用重刑鎮壓。他設置了“炮烙”酷刑,把反對他的人綁在燒得通紅的銅柱上活活烙死。叔父比干規勸他,他竟兇狠地挖出了比乾的心。紂王的殘暴統治激起了人們的反抗,動蕩不安的社會像燒開了的水那樣的沸騰。
這個時候,活動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漸強大起來,首領周武王姬發正在積極策劃滅商。他繼承父親文王遺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國力增強。當商的軍隊主力遠在東方作戰,國內軍事力量空虛之時,周武王聯合各個部落,率領兵車300輛,虎賁(衛軍)3000人,士卒4.5萬人,進軍到距離商紂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舉行了誓師大會,列數紂王罪狀,鼓勵軍隊同紂王決戰。
周文王在完成滅商大業前夕逝世,其子姬發繼位,稱為周武王。他即位后,繼承乃父遺志,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並加緊予以落實: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間諜,準備伺機興師。
當時,商紂王已感覺到周人對自己構成的嚴重威脅,決定對周用兵。然而這一擬定中的軍事行動,卻因東夷族的反叛而化為泡影。為平息東夷的反叛,紂王調動部隊傾全力進攻東夷,結果造成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與此同時,商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呈現白熱化,商紂飾過拒諫,肆意胡為,殘殺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姜尚(姜子牙)等人遂把握這一有利戰機,決定乘虛蹈隙,大舉伐紂,經過牧野之戰,一戰而勝,結束了商王朝的統治。
特洛伊戰爭
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國王普里阿摩斯和他俊美的二兒子王子帕里斯在希臘斯巴達王麥尼勞斯的宮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但是,帕里斯卻和麥尼勞斯美貌的妻子海倫一見鍾情,並將她帶出宮去,惱怒的麥尼勞斯和他的兄弟邁西尼國王阿伽門農興兵討伐特洛伊。希臘聯軍的統帥阿喀琉斯和特洛伊年輕的國王赫克托耳逐漸在戰爭中成為雙方各自的英雄。由於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難攻,希臘軍隊和特洛伊勇士們對峙長達10年之久,最後英雄奧德修斯獻上妙計,讓希臘士兵全部登上戰船,製造撤兵的假象,並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馬。特洛伊人高興地把木馬當做戰利品抬進城去。當晚,正當特洛伊人沉湎於美酒和歌舞的時候,藏在木馬腹內的20名希臘士兵殺出,打開城門,裏應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殺掠和大火將整個城市毀滅。老國王被殺死,海倫又被帶回希臘,持續10年之久的戰爭終於結束。
官渡之戰
建安元年,曹操奉迎漢獻帝遷都許縣(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相繼擊敗呂布、袁術等,佔據兗、豫、徐州,逐步向黃河以北擴展勢力。而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擊滅幽州公孫瓚,擁有冀、青、並、幽州之地,憑恃地廣兵多,急欲南征曹操,企圖進佔許都,奪取最高統治權。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趁袁紹決策遲疑之機,率師東征,一舉擊敗聯袁叛曹的劉備,俘其大將關羽。並派振威將軍程昱率兵鎮守鄄城,加強東線鉗制力量,從而擺脫兩面受敵的被動態勢。隨即率軍速回官渡,以集中兵力對付袁紹的大舉進攻。
二月,袁紹統10萬步兵、1萬騎兵,佔據黎阻,進攻延津,並派大將顏良等圍攻白馬,以掩護其主力渡河南進。四月,曹操採用苟攸聲東擊西之計,率軍赴延津渡口,佯示北渡,誘使袁紹分兵西向,趁機抄襲白馬,擊斬顏良,解白馬之圍,然後遷移當地民眾,沿河西退。袁紹令主力渡河,親率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和劉備率五六千騎兵追擊曹軍。曹操令部隊拋棄物資,誘使袁軍爭相拾取,趁其混亂,以600餘騎兵出擊,斬文丑。同時,令于禁等率步騎5000人,自延津奔襲汲與獲嘉(今河南新鄉西),焚毀袁軍30餘屯,俘將20多人,殲敵數千。于禁趁勢擊破原武(今河南原陽)袁軍營地。曹操鑒於敵眾之勢,主動回軍官渡,欲再擇戰機。
八月,袁紹拒絕謀士沮授持久作戰的建議,統大軍自陽武(今原陽東南)推進至官渡,依託沙堆,東西屯營數十里。曹軍接戰失利,被迫收兵,深溝高壘,繼續堅守拒敵。袁軍壘土山、架高櫓,猛射曹營,曹軍將士皆蒙盾而行。曹操令趕製霹靂車,發石摧毀其櫓樓。袁軍又掘地道,曹軍深挖長溝以拒之。兩軍對峙期間,曹操令部將曹仁率兵南下汝南,擊敗騷擾曹軍後方的劉備,繼而大破欲斷曹軍補給線的韓苟部於雞洛山(今河南密縣東北),又得司隸校尉鍾繇自關中送來的戰馬2000多匹,曹軍士氣和戰鬥力得以鞏固和增強。袁紹固執己見,一再拒絕分兵襲許都的建議,必欲從正面殲滅曹軍。
此時,曹軍糧將盡,士卒疲憊,曹操亦欲退守許都。謀臣荀域認為,曹軍以弱敵強已至關鍵時刻,若退必為袁軍所乘,袁軍情勢必將有變,切不可失去出奇制勝的良機。曹操採納其建議,繼續堅守待機,並派部將徐晃率部擊故市(今鄭州西北),截燒袁軍數千車糧草,加緊準備決戰。
十月,袁紹又遣淳于瓊率兵萬餘護送軍糧,至距袁軍大營40里的鳥巢(今河南封丘西)。沮授建議增派將軍蔣奇守護烏巢側翼,以防曹軍襲擊,袁紹不許。謀士許攸、將軍張台15又建議襲許,仍遭拒絕。此時,許攸聞其家屬犯法下獄,憤然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曹操留曹洪、苟攸等守官渡,親率步騎5000人,打着袁軍旗幟,攜帶柴草,連夜潛行,迅速趕到烏巢,立即圍屯,縱火圍攻,袁軍一片驚亂。拂曉,淳于瓊見曹兵不多,率部反撲。曹操揮軍猛攻,迫其退縮營屯。此時,袁紹救援的騎兵已經逼近,曹操拒不分兵阻援,堅持集中兵力,一鼓作氣,大破烏巢守軍,繼敗援軍,焚盡袁軍糧秣,乘勝還師官渡。
袁紹獲悉烏巢被襲,不納張邰派重兵往援的建議,卻強令張邰、高覽等以主力攻官渡曹軍大營,不克。至烏巢大敗,袁紹軍心震恐,激起內訌。張邰、高覽見大勢已去,焚毀戰具,率部投降曹操。曹操乘勢發起進攻,大獲全勝,殲滅袁軍7萬餘人,袁紹僅帶800騎兵渡河北逃,從此一蹶不振。
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曹操大軍與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今湖北嘉魚縣東北)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役,從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后,企圖一舉掃滅南方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揮師南征荊州割據者劉表。這時,劉表剛剛病死,繼立的次子劉琮聞風喪膽,遣使請降。原來投靠劉表的劉備匆促南奔江陵,而被曹軍輕騎大敗於當陽長坂,備妻子人眾輜重等多失散,后與劉表長子劉琦及所領萬餘人會合,退守夏口(今湖北漢口)。曹軍進抵江陵,收降荊州七八萬軍隊,總兵力達20餘萬,而號稱80萬大軍。曹操送信給孫權,脅迫其投降,又順流東下,直馳夏口,威脅劉備。此時,孫、劉形勢至為危急,孫權派魯肅進見劉備,劉備則派諸葛亮去遊說孫權,共商聯合抗曹大計。於是,孫權決定與劉備結盟,派遣大將周瑜、程普、魯肅統領水軍3萬與劉備共御曹軍。初次交鋒,曹軍失利,遂引船艦撤至北岸,屯於烏林(今湖北嘉魚縣西北)。周瑜等泊於南岸,兩軍隔江對峙。曹軍長途跋涉,“遠來疲敝”(《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加之水土不服,軍中已經流行疫病;荊州降卒“尚懷狐疑”(《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注引《江表傳》),缺乏鬥志,所以曹軍人數雖眾,士氣卻不高。又北人長於陸戰,而不習水戰,懼怕風浪顛簸,曹軍竟用鐵索將船艦捆在一起,如此固然使士兵免受暈船之苦,但船艦的行動也就非常不便。周瑜部將黃蓋見曹軍船艦相連,就建議用火攻。黃蓋派人送信給曹操,詐稱投降,隨後用艨沖鬥艦數十艘裝載乾草枯柴,灌上油膏,上面覆蓋帷幕,乘着猛烈的東南風揚帆馳往北岸,一邊讓士卒高喊:“投降!投降!”曹軍士兵都出來觀看。待離曹軍2里余,黃蓋令一齊放起火來,火烈風猛,船飛如箭,撞向曹軍船艦,曹軍船艦頓時烈焰衝天,又迅速延燒到岸上營寨。周瑜等見北岸火起,立刻擂鼓過江,攻擊曹軍。曹軍大潰,人馬燒死、溺死者無數,其餘退保南郡。劉備和周瑜又指揮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趕到江陵。赤壁一仗,使曹軍遭到很大挫折,足見曹操尚未具備統一全國的力量,而驕傲輕敵,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劉備在赤壁之戰中獲利最大,佔領荊州四郡,有了發展的基礎;而孫權在解除來自北方的威脅后,政權更加鞏固了。
淝水之戰
建元十九年(383)前秦與東晉在淝水(淮水支流,在今安徽中部)一帶進行的一次戰役。從建元六年(370)至建元十二年(376),前秦先後攻滅了前燕、前涼和拓跋鮮卑所建的代國,實現北方的統一,並且還攻佔了東晉的梁、益二州。這是前秦的極盛時期。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后,前秦王苻堅沾沾自喜,躊躇滿志,企圖進一步消滅東晉,統一全國。建元十四年(378),前秦首先在襄陽(今湖北襄陽)和彭城(今江蘇徐州)向東晉發動進攻,揭開戰爭的序幕。建元十八年(382),苻堅提出親率大軍南征的主張,但多數大臣認為時機尚未成熟,極力加以勸阻。唯有那些別有用心的鮮卑、羌族貴族曲意迎合,慫恿苻堅出兵。苻堅聽不進反對意見,他傲慢地說:“(東晉)雖有長江,其能固乎?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次年七月,苻堅下令大舉南征,“遣征南苻融率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堅髮長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前後千里,旗鼓相望。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成陽,蜀漢之軍順流而下,幽冀之眾至於彭城,東西萬里,水陸齊進。”八月,在強敵進犯之際,東晉謝安從容部署抵抗事宜,派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領兵8萬應戰。雙方投入的兵力極其懸殊,東晉顯然處於不利地位。但是,這時東晉“君臣和睦,上下同心”(以上皆引自《晉書苻堅載記下》),內部矛盾趨於緩和,政局大體穩定。而且,由謝玄率領的北府兵是一支勁旅,主要由北方流民組成,他們有破國亡家之恨,鬥志旺盛。相反,前秦統治階級內部潛伏着嚴重的危機,鮮卑、羌族貴族心懷叵測,離心離德。由於連年用兵,前秦兵疲將倦,而臨時被迫當兵的各族人民更不願為前秦賣命。這些因素使東晉有可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十月,前秦攻克壽陽,晉軍退守硤石,秦軍扼守洛澗,企圖切斷晉軍的救援。
苻堅趕到前線督戰,他自恃兵多,派東晉降將朱序勸降,朱序卻建議晉軍宜乘秦軍尚未集結,速戰速決。於是謝玄派劉牢之統領北府精兵5000擊潰洛澗的秦軍,殲敵15000餘人。苻堅登上壽陽城頭觀察形勢,見晉軍隊伍嚴整,遙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晉軍,不禁大驚失色。晉軍水陸並進,與秦軍隔淝水對峙而陣。謝玄派人到秦軍中,要求秦軍稍向後移,以便晉軍渡河決戰。苻堅企圖乘晉軍半渡時加以攻擊,遂同意退兵。秦軍本是烏合之眾,一退即不可止。朱序在陣后大聲呼叫:“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將士潰散奔逃,自相踐踏。晉軍在謝玄等的指揮下渡河猛攻,勢如破竹。秦軍前鋒統帥苻融死於亂軍之中,苻堅也身中流矢,單騎逃回淮北。逃亡中的秦軍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追兵來了,晝夜不敢停息,死者十有七八。苻堅在洛陽收拾殘兵,只有十幾萬人。淝水戰後,鮮卑、羌族貴族都背叛了苻堅,前秦政權頃刻瓦解了。
君士坦丁堡戰役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拜占庭帝國的攻城戰。
15世紀初,衰落的拜占庭帝國領土,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若干城市,以及被土耳其軍隊切斷了聯繫的伯羅奔尼撒地區,君士坦丁堡實際上已是一座孤城。1453年年初,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率步兵7萬多,騎兵2萬多,戰艦320艘,從海陸兩面包圍並企圖佔領君士坦丁堡,徹底滅亡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的一個海岬上,整個城市呈三角形,北面是金角灣,南面是馬爾馬拉海,沿海地區築有防禦工事,金角灣有兩層城牆。城外是一條深100英尺的壕溝。城內駐軍僅9000人左右,海上有一支由20多艘大帆船組成的艦隊。
1453年4月6日,土耳其軍隊從西面發動對君士坦丁堡的強攻,他們用火炮、攻城錘和投石器猛烈破擊城牆,並填平壕溝,架設雲梯,還在城牆下挖掘坑道。君士坦丁堡軍民在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萊奧古斯率領下頑強抵抗,粉碎了土軍從西面的進攻。拜占庭帝國的海上援軍也衝破了土耳其軍在海峽上的封鎖。穆罕默德二世改變進攻策略,他買通熱那亞商人,假道熱那亞人所控制的加拉太地區,潛入金角灣內,以便水陸夾擊。他調動軍隊5萬,並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金角灣之間鋪設一條長1.5公里的圓木滑行道,然後在一夜之間將80艘輕便帆船拖上海峽岸邊,用人、畜和滑車拉過山頭,再從斜坡上滑進金角灣。又在金角灣最窄處架設浮橋,在橋上配置了火炮。5月29日,土軍從海陸兩面對君士坦丁堡發起總攻,一面在金角灣用火炮破壞防禦工事和轟擊防守船隻;在西面,穆罕默德二世指揮數萬軍隊從多處突入城堡。君士坦丁堡軍民浴血奮戰,誓死保衛城堡,但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城堡最後失陷,延續了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國至此滅亡。此戰是當時比較典型的一次要塞攻防戰。
北美獨立戰爭
1775―1783年,北美13個英屬殖民地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謀求解放的革命戰爭。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即在這次戰爭中誕生。
這次戰爭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775~1778)軍事行動主要在北部殖民地(1776年7月4日起為北部各州)境內展開。英軍指揮部計劃鎮壓當時革命運動中心東北部各州的抵抗,不使其向北部發展。英軍約有3萬人。美軍指揮部計劃加強對已控制領土的防禦,並派兵去加拿大發動當地的反英起義。至1776年夏,華盛頓的軍隊、民軍和志願起義者的隊伍獲得數次重大勝利。在班克高地附近的一次激烈交戰(1775年6月17日)中,他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解放了通往加拿大道路上的蒂康德羅加要塞和克朗波因特要塞,迫使英軍於1776年3月17日放棄波士頓。但是,同年8月,英國w.郝將軍指揮的軍隊在布魯克林附近重創華盛頓的軍隊,並於9月15日佔領紐約。12月,英軍又在特倫頓近郊打敗美軍。雖然隨後不久華盛頓解放了特倫頓,並在普林斯頓附近擊潰英軍一支部隊(1777年1月3日),美軍的處境仍然十分困難。因為美軍當時的組織尚未健全,缺乏訓練,而且武器、彈藥和糧食均感不足。戰略主動權操在英軍手中。1777年9月,英軍佔領了美國首都費城,但W.郝將軍未能發展既得的戰果。10月,從加拿大前去與主力會合的英軍重兵集團(6000人),在薩拉托加附近被華盛頓軍隊(1萬人)合圍,並於17日宣告投降。美國軍隊在薩拉托加附近的勝利改善了年輕共和國的國際地位。這次勝利極大地影響了歐洲各大國對交戰雙方的態度。1778年,美國同英國的競爭者法國(它在這之前已在物質上和軍事上援助美國)訂立了軍事同盟,並取得了西班牙和荷蘭的支持。1778年5月,由11艘作戰艦艇和載有4000名官兵的運輸船編成的分艦隊在艾斯堅海軍上將率領下從法國駛抵美國。
俄國的政策對美國國際地位的加強起了重大的作用。還在1775年秋,葉卡捷琳娜二世就已拒絕了英王喬治三世關於希望俄國派兵鎮壓北美殖民地獨立鬥爭的請求。1780年,俄國宣佈“武裝中立”。這在客觀上是對英國不利的。
1778年6月,接替w.郝將軍英軍司令職務的克林頓將軍放棄了費城,把基本兵力集中到紐約附近,以防該城落~入法國分艦隊手中。至戰爭第一個時期結束時,美國的政治軍事形勢已大為好轉。在陸上採取軍事行動的同時,雙方在海上也展開了戰鬥。美國方面基本上是使用私掠船(私人武裝船隻)作戰,力圖阻止對方給英軍輸送援兵,並破壞英軍的補給。1776―1777年期間,私掠船共截獲809艘英國船隻。這種私掠船不僅在北美沿海一帶,而且在英國海岸附近活動,其中最大的一支私掠船隊曲瓊斯率領。此人後來成了聞名的美國船長。戰爭期間,私掠船數量達到兩千艘之多。美國的正規艦隊由於船艦數量較少,人員配備不全,在戰爭中反而未起多大作用。
在戰爭的第二個時期(1779―1783),戰鬥基本上在南部各州展開。克林頓制訂了將華盛頓軍隊各個殲滅的計劃。他仗恃南部貴族種植場主的支持,打算第一步先擊潰南部各州的美軍,然後粉碎北部各州的美軍。1780年5月,英軍(1.4萬人)在查爾斯頓附近重創美軍(約8000人),從而打開了進入南卡羅來納和佐治亞的通路。1780年8月,康華利將軍指揮的南方英軍集團在卡姆登附近取勝。由於政府採取了得到居民擁護的有力措施,由於任命了鐵匠出身的天才將領格林為華盛頓軍南方集團的司令官,才得以扭轉戰局。1781年1月和3月,英軍先後在考盤司附近和吉爾福德附近受挫。格林將軍十分巧妙地使正規軍同起義隊伍配合作戰。至1781年夏季前,除幾個港口以外,南部各州均獲解放。康華利的英軍集團和克林頓將軍的部隊只得分別龜縮在約克和紐約兩個城市。華盛頓決定消滅康華利的軍隊,於是除留下部分兵力在紐約附近外,主要兵力和1780年開抵美國的羅森波將軍的法軍(聯軍總數為1.5萬人)均由他率領開往約克城,並於9月26日包圍該城。10月19日,康華利的軍隊(7000人)投降。法國海軍在贏得這次勝利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康華利將軍的軍隊投降后,戰鬥實際上已經停止。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於1783年9月3日在凡爾賽簽訂和約。根據這項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獨立戰爭的結果是,推翻了殖民壓迫,建立了獨立的美國。
滑鐵盧戰役
1815年6月18日,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拿破崙一世的軍隊與英、荷、普聯軍在滑鐵盧(比利時布魯塞爾以南20公里處的居民點)進行的一次交戰。
為了對抗反法同盟(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荷蘭等國),拿破崙率12萬法軍進入比利時,企圖在比境內將英軍元帥惠靈頓率領的英荷聯軍及布呂歇爾元帥指揮的普魯士下萊茵集團軍各個擊破。6月16日,拿破崙在利尼附近與普軍交戰,取得小勝,迫使普軍向瓦夫勒撤退。格魯希元帥指揮的步兵軍(3.3萬人)受命追殲普軍,但行動不果斷,使布呂歇爾的集團軍趁機得以保存實力並與惠靈頓的集團軍會合。格魯希的軍隊未參加決戰。這成了後來拿破崙失敗的重要因素:原準備與一路敵軍――英荷聯軍作戰的拿破崙,將被迫與兩路敵軍同時作戰。
6月17日日終前,拿破崙率法軍主力(7.2萬人,243門火炮)前出至貝爾阿利揚斯、羅索姆、普朗瑟努瓦地域。拿破崙確信格魯希定能阻滯住布呂歇爾,沒有急於向在滑鐵盧以南有利地形設防的惠靈頓軍隊(6.8萬人,159門火炮)發起攻擊。6月18日11時,當普軍前衛接近交戰地點時,交戰開始了。拿破崙決定對惠靈頓軍隊的左翼實施主要突擊,以阻止普軍與聯軍會合。法國雷耶軍首先應對惠靈頓軍隊的右翼實施佯攻。但聯軍從戰鬥一開始就頑強抵抗,完全打亂了拿破崙的計劃。雷耶開始用少量兵力發起攻擊,爾後陸續將全軍兵力投入戰鬥,直至日終未能獲勝。對惠靈頓左翼的攻擊於14時左右開始,進攻兵力是德爾隆軍的4個師,各師均按營展開成大縱深的縱隊。由於採用這種隊形不能同時投入較多的力量發起攻擊,而進攻部隊在敵槍炮火力下傷亡慘重,所以攻擊也未奏效。法軍炮兵的射擊效果很差,因為它配置的位置不當,距進攻縱隊太遠。下午,普軍布呂歇爾的前衛抵達菲舍蒙地域,拿破崙被迫派洛博軍1萬人迎戰普軍,后又派部分近衛軍前往支援。與此同時,拿破崙改變了主要突擊方向,集中主要兵力攻擊惠靈頓軍隊的中部。法軍多次發起攻擊,同樣沒有成功。拿破崙的重騎兵曾兩度突入英軍陣地,由於步兵未及時支援,被打退了。拿破崙遂把自己的預備隊10個老近衛軍營投入該陣地,最後一次試圖突破敵軍中央,結果又以失敗告終。此時,普魯士3個軍(比洛軍、皮爾希軍、齊滕軍)到來,兵力的對比已對盟軍有利。盟軍兵力計達13萬人。晚8時,英荷聯軍主力從正面轉入進攻,普軍則突擊法軍右翼。法軍支持不住,開始退卻。退卻很快變成了狼狽逃竄。
在滑鐵盧交戰中,法軍損失了3.2萬人和全部火炮,盟軍傷亡2.3萬人。拿破崙丟棄殘軍逃回巴黎,6月22日再度退位,后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
美西戰爭
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為重新瓜分殖民領地而發動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
美帝國主義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是攫取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古巴和波多黎各)和太平洋海域(菲律賓)的有許多重要原料產地的殖民地,並使之成為向拉丁美洲和亞洲進一步擴張資本的前進基地。戰爭是在古巴(1895)和菲律賓(1896)舉行反西班牙大模起義條件下爆發的,這些起義動搖了西班牙在這和些國家的殖民統治。美國政府為了拉攏古巴和菲律賓的起義軍反對西班牙,曾偽善地許諾援助他們爭取獨立的鬥爭。西班牙拒絕美國要求它放棄古巴的最後通牒之後,美國不宣而戰,於1898年4月22日向古巴和菲律賓海岸派遣分艦隊,對西班牙開戰。5月1日,美國分艦隊(巡洋艦4艘,炮艇2艘)駛入馬尼拉灣(呂宋島),突然攻擊西班牙分艦隊(舊艦10艘),並將其殲滅。爾後,美國遠征軍(1.5萬人)在海灣登陸,與菲律賓起義軍(2.5萬人)一起挫敗了西班牙軍(4.2萬人)的抵抗。8月13日攻克馬尼拉。與此同時,加勒比海海域的戰鬥正在進行。該海域是美西戰爭的主要戰場。美國的2支分艦隊(裝甲艦4艘、裝甲巡洋艦3艘、巡洋艦12艘、淺水重炮艦5艘)封鎖了古巴。西班牙在古巴駐有20萬軍隊和一支分艦隊(裝甲艦4艘、淺水重炮艦3艘)。此前,古巴西部已被古巴解放軍佔領。6月,封鎖要塞城市聖地亞哥的美國遠征軍(1.8萬人),在該城以東30公里處登陸。7月3日,西班牙分艦隊試圖突圍未成,被殲滅。7月16日,美國遠征軍協同艦隊,在起義軍配合下佔領了聖地亞哥要塞。8月初,西班牙在古巴的佔領軍被全殲。7~8月,美軍佔領波多黎各島西部地區。由於繼續作戰前途無望,西班牙於8月12日簽訂停戰協定。
南昌起義
1927年4月―7月,國民黨內的蔣介石和汪精衛集團,相繼背叛孫中山制定的革命政策,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共產黨為了反抗國民黨主要當權者的屠殺政策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7月,中共中央委員會進行了改組,停止了陳獨秀的領導職務,組成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決定實行“民眾武裝暴動的新政策”。中共中央準備集聚自己能掌握的武裝,聯合同共產黨尚有合作關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重回廣東,以實現土地革命,恢復廣東革命根據地,再行新的北伐。
中共中央派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聶榮臻等到九江,與第十一軍副軍長兼第二十四師師長的共產黨員葉挺一起實施這一決策。李立三等到九江后,開會研究,認為張發奎不可能同共產黨合作,並發現張已開始在第二方面軍“清黨”。李立三隨即向中共中央建議,集中共產黨掌握和影響了的部隊,在南昌獨立舉行起義,再向廣東進軍,恢復廣東根據地,再行北伐的決策。中共中央批准這一建議,同時派周恩來、惲代英到南昌,與李立三、彭湃組成中國共產黨前敵委員會(以下簡稱前委),周恩來任書記,領導這次起義。
7月27日,周恩來等到達南昌,前委正式成立。同時,譚平山、劉伯承等也趕到南昌。前委決定由周恩來、惲代英、葉挺負責組織駐南昌部隊的起義工作;聶榮臻到馬回嶺組織領導第二十五師的起義工作;譚平山等負責籌備起義后革命委員會的組織工作。起義時間定於7月30日晚,預定參加起義的部隊有第二十軍,第十一軍的第二十四師、第十師,第四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第七十五團,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和南昌公安局的保安隊各一部,共2萬餘人。從7月26日起,起義部隊相繼集中南昌。
此時,南昌市區的守軍只有第五方面軍各部的留守人員及第六軍先頭部隊1個團共3000餘人。兵力對比,起義軍占絕對優勢,舉義成功有充分把握。就在起義工作緊張進行時,共產國際來電要中共中央慎重行事,如無成功把握,則不可起義。中共中央討論了共產國際的指示,認為南昌起義有成功把握,即派張國燾前往南昌向前委傳達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的指示。30日晨,張國燾趕到南昌,前委召開會議,除前委委員出席會議外,還有譚平山、葉挺、周逸群等參加了會議。會上,張國燾提出必須爭取張發奎參加才可起義。他的主張受到周恩來和其他領導人的堅決反對。7月31日,前委決定8月1日凌晨起義。
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起義開始。第二十軍在賀龍、劉伯承的指揮下,先以一部兵力搶佔舊藩台衙門附近的制高點鼓樓,掩護其主力從側后突入守軍指揮部,迫使守軍繳械投降。第二十四師在葉挺指揮下,分別向松柏巷天主教堂、貢院、新老營房等處的守軍發起突然進攻,全殲各處守軍。同時,起義軍還分別殲滅了百花洲、呂祖祠、高升巷、牛行車站等處的守軍。戰鬥至拂曉勝利結束。起義軍令殲守軍3000餘人,繳獲各種槍5000餘支、火炮數門、子彈70餘萬發。下午,駐馬回嶺的第二十五師大部,在聶榮臻和第七十三團團長周士第率領下,也按預定計劃起義。並於次日開到南昌集中。8月1日上午,譚平山按前委指示,以國民黨左派中央執行委員會名義,召集在南昌的國民黨中央委員、各省區特別市、海外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推舉宋慶齡、鄧演達、譚平山、張發奎、賀龍、郭沫若、惲代英7人組成主席團,以宋慶齡等人的名義發表《中央委員宣言》,宣言號召一切革命者團結一致,繼承孫總理的革命遺志。“共同努力為革命獲一新根據地”,以“集中革命勢力繼續革命”。革命委員會任命了所屬機關各委員會主席、委員、總政治部主任和保衛處長。並決定組成參謀團,劉伯承為參謀長。起義部隊仍稱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賀龍兼代總指揮,葉挺兼代前敵總指揮;所屬第十一軍葉挺任代理軍長,第二十軍賀龍任軍長,第九軍朱德任副軍長;前委任命聶榮臻、廖乾吾、朱克靖分別任第十一、第二十、第九軍中共黨代表。全軍共2.3萬人。
平型關戰鬥
9月21日,日軍第五師團先以兩個步兵營從渾源翻越高山南下,襲擊守軍第十七軍側背,23日佔領團城口;再以第二十一旅由靈丘南進,從正面進攻平型關,遭守軍第三十三軍第七十三師抗擊,24日又增兵猛攻。傅作義率預備軍2個師增援,日軍攻擊受挫。八路軍第一百一十五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率領下,奉命以一部襲擊靈丘、淶源敵後,以主力3個團於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有利地形伏擊日軍。9月25日,板垣師第二十一旅團一部和大批輜重車輛由靈丘向平型關前進,在預伏地區被殲千餘人,汽車被毀百餘輛。察哈爾派遣兵團以混成第十五、第二旅團東進策應,27日進擊茹越口,守軍第三十四軍第二百零三旅堅決抵抗,旅長梁鑒堂陣亡,次日茹越口陷落。察哈爾派遣兵團進佔繁峙,威脅平型關側背。30日夜,平型關守軍奉命撤向五台山。日軍遂陷平型關,西進至代縣。
斯大林格勒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集團而實施的防禦戰役(1942年7月17日―11月18日)和進攻戰役(1942年11月19日―1943年2月2日)。
蘇軍先後參加這次會戰的有: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東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左翼、伏爾加河區艦隊和斯大林格勒軍級防空地域。
斯大林格勒州的勞動者給了軍隊大力支援。在斯大林格勒各接近地構築了4道防禦匭郭,即外層圍郭、中層圍郭、內層圍郭和市區圍郭。這些圍郭在會戰開始前雖未構築完畢,但對城市防禦起了不小作用。斯大林格勒城防委員會和州黨委採取了各種措施,以鞏固民兵,加強城市消防,並使全州勞動者作好堅持敵後鬥爭的準備。
防禦戰役是在斯大林格勒的遠接近地開始的。從7月17日起,第六十二、第六十四集團軍各前進支隊在奇爾河、齊姆拉河一線對敵軍進行激烈抵抗達6晝夜。這就迫使德軍第六集團軍展開一部分主力,從而贏得了改善基本地區防禦的時間。7月23日,開始爭奪第六十二、第六十四集團軍主要防禦地帶。德軍企圖對頓河大彎曲部的蘇軍兩翼實施包圍突擊將其合圍,並進至卡拉奇地域,從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但第六十二、第六十四集團軍的頑強防禦和坦克第一、第四集團軍各兵團的反突擊,打破了德軍的企圖。至8月10日前,蘇軍退到頓河左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層圍郭佔領防禦,阻止了德軍前進。
8月19日,德軍再度發起進攻,力圖從西面和西南面同時實施突擊以攻佔斯大林格勒。8月23日,第六集團軍坦克第十四軍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爾加河。德軍企圖從北面沿伏爾加河實施突擊奪取該市。斯大林格勒軍級防空地域各部隊在抗擊這一突擊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日,德軍航空兵出動飛機約2000架次,對斯大林格勒進行了狂轟濫炸。在該市上空的空中戰鬥中,蘇軍飛行員和高射炮手共擊落敵機120架。蘇軍統帥部採取了消滅突至伏棚口河的德軍集團的措施。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從其預備隊中調來第二十四、第六十六集團軍,會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各集團軍從北面對德軍實施了翼側反突擊。這就把德軍第六集團軍一部分兵力引開,使斯大林格勒保衛者的處境得以改善。德軍被阻止於西北市郊。但是德軍統帥部繼續增加兵力,於8月初將意大利第八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投入交戰,9月底又將羅馬尼亞第三集團軍投入交戰。而德軍第六集團軍的基本兵力則集中用於直接奪取城市。至9月底前,在進攻斯大林格勒的“B,集團軍群編成內作戰的德軍兵力已達80多個師。德軍的主要力量都轉移到了斯大林格勒方向。德軍統帥部力圖在最短期限內攻佔斯大林格勒。
9月12日,德軍從西面和西南面也逼近了該市,此後城市防禦即由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六十二集團軍和舒米洛夫少將指揮的第六十四集團軍共同負責。市內展開了激烈巷戰。這一期間,近衛第一集團軍和第二十四、第六十六集團軍於9月在該市以北幾乎連續實施的反突擊,給了斯大林格勒保衛者有力支援。在斯大林格勒以南發動局部進攻戰役的第五十七、第五十一集團軍牽制了德軍的重兵。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稱頓河方面軍(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東南方面軍改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10月15日,德軍在一個狹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地域伏爾加河。11月11日,他們最後一次企圖攻佔該市,並在“街壘”工廠以南衝到了伏爾加河。但這已是德軍最後一次得逞。
1942年11月18日,斯大林格勒會戰的防禦階段終於結束。這一階段,法西斯德軍死傷約70萬人,損失火炮和追擊炮2000餘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000餘輛、作戰飛機和運輸機1400餘架。希特拉統帥部企圖迅速攻佔斯大林格勒的計劃和整個1942年夏秋戰局計劃均告破產。
蘇軍統帥部在防禦戰役過程中就制訂了斯大林格勒反攻計劃。大本營代表朱可夫大將和華西列夫斯基上將對制訂反攻計劃起了重要作用。反攻的企圖是:從謝拉菲莫維奇、克列茨卡亞兩地域的頓河登陸場和從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薩爾帕群湖地域分別實施突擊,粉碎敵各突擊集團兩翼的掩護軍隊,並沿卡拉奇、蘇維埃茨基向心方向發展進攻,圍殲直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戰的敵軍主力。至11月中旬前,反攻準備完畢。
11月19日,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第六十五集團軍實施突擊,揭開了反攻的序幕。在步兵和坦克衝擊之前進行了炮火準備。西南方面軍坦克第五集團軍和第二十一集團軍各兵團在炮火支援下,近11時向縱深前進4~5公里。為完成突破,坦克第一、第二十六、第四軍,近衛第三軍和騎兵第八軍先後在這一地區進入交戰。至日終前,西南方面軍已前進25~35公里。第六十五集團軍因遭德軍猛烈抵抗,僅前進3~5公里。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於11月20日開始進攻,第一日即突破德軍防禦,保障坦克第十三軍、機械化第四軍、騎兵第四軍進入了突破口。兩方面軍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在戰役縱深內行動,向卡拉奇、蘇維埃茨基方向迅猛對進。同時,在拉斯波平斯卡亞地域對羅馬尼亞重兵集團的合圍亦告完成,而近衛第一集團軍、坦克第五集團軍、第五十一集團軍的騎兵軍和步兵兵團向西南面和南面發展進攻,對整個德軍斯大林格勒集團構成了合圍的對外正面。隨着天氣好轉,空軍第十七、第十六、第八集團軍的航空兵以及空軍第二集團軍一部兵力開始對蘇軍進行支援。
11月23日,西南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快速兵團在卡拉奇、蘇維埃茨基、馬里諾夫卡地域會師,合圍了德軍第六集團軍全部和坦克第四集團軍一部共22個師另160多個獨立部隊,總計33萬人。同日,德軍拉斯波平斯卡亞集團投降。步兵兵團到達后構成了綿亘的合圍對內正面。至11月30日前,蘇軍壓縮合圍圈,將敵占區縮小一半以上,但因兵力不足,未能從行進間分割和殲滅德軍集團在1月22―25日的頑強戰鬥中,各兵團粉碎了德軍在該線的抵抗。月26日晚,第二十一集團軍在馬馬耶夫崗西北坡,與從斯大林格勒迎面進攻的第六十二集團軍會師。德軍集團被分割成兩部分。1月31日,第六集團軍南集群在保盧斯元帥率領下停止抵抗,2月2日,北集群投降。從1月10日一2月2日,頓河方面軍共俘敵官兵9.1萬人,德軍在蘇軍進攻過程中被擊斃約14萬人。
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具有重大軍事政治意義。這次會戰,對爭得蘇德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作出了決定性貢獻,是戰勝德軍的一個最重要階段。
韓戰
1950年6月25日,朝鮮爆發全面內戰。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亞洲的霸權地位,推行侵略政策,立即出兵干涉。次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遠東美海空軍支援韓國軍隊作戰,27日正式宣佈武裝介入,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侵佔中國領土台灣。同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沒有蘇聯和中國兩個常任理事國參加的情況下,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南韓以“必要的援助”。7月1日,美地面部隊進入朝鮮。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包括美國等16個國家在內的“聯合國軍”,由美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任總司令(後由李奇微和克拉克相繼接任)。朝鮮內戰從此轉化為國際戰爭。
戰前,韓國有8個步兵師、1個步兵團以及支援部隊和警察等約14萬人。美軍駐紮在日本的3個步兵師、1個裝甲坦克師和空軍第五航空隊(飛機835架)以及美國第七艦隊(艦隻約300艘)隨時準備支援偽軍作戰。朝鮮人民軍編有10個步兵師、1個坦克旅和1個摩托車團,火炮迫擊炮1600門,坦克258輛,作戰飛機172架,兵力約15萬人。至同年9月,朝鮮人民軍在洛東江前線兵力達13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另2個裝甲旅,約lO萬人;“聯合國軍”有美國4個步兵師、1個陸戰旅,英國1個步兵旅,韓國7個步兵師,總計約17.6萬人。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後,雙方兵力對比發生顯著變化。1953年戰爭結束時,雙方戰場總兵力達300萬人以上:朝中軍隊約180餘萬人,“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約120餘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