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百家之學

第四節 百家之學

第四節百家之學

百家二字有兩義:一《漢書·藝文志》小說家有《百家》百二十九卷,此為小說一家之學。一大史公言: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五帝本紀贊》。《漢書》稱孝武帝罷黜百家;《本紀贊》。此該儒家以外諸家言之也。近今論者,多謂自漢武帝以後,百家之學日就式微,謂學術之盛昌,由於時君之獎厲;時君之獎厲,由於國勢之阽危;故自嬴秦統一,競爭絕而學術遂衰,此言似是而實非。《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無秦、漢人著述;《兵書略》中《兵陰陽家》及《數術略》《方技略》各四家,有無秦、漢人著述不明;餘率皆有,或頗多。抑先秦之學,所以異於後世者為專門。專門之學,弟子率皆誦述其師之言,無甚出入。試觀賈誼陳政事,多襲《大戴》之言,晁錯言兵事,或同《管子》之說《參患》。可知。然則即謂諸家中皆無秦、漢人之書,而能傳先秦之書,即是能傳先秦之學矣。況其傳授及好尚,見於《史》《漢》《三國志》者,尚章章不可誣邪?

漢初以道家之學著者為蓋公,史稱其善治黃、老言;《史記·曹相國世家》。次則陳丞相,史稱其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此皆出於漢初,其必為先秦傳授無疑。此外:《田叔傳》稱其學黃、老術於樂鉅公所,《大史公自序》言其父談習道論於黃子,皆明著授受源流。《晁錯傳》:鄧公子章、以修黃、老言顯諸公間。《張釋之傳》:王生善為黃、老言。《直不疑傳》:不疑學老子言。《汲鄭列傳》:黯學黃、老之言,庄好黃、老之言。《外戚世家》言竇大后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大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漢書》作老子書,無黃帝字,蓋傳寫奪漏。尊其術。《魏其武安列傳》言竇大后好黃、老言。《儒林傳》言竇大后好黃、老之術。又雲竇大后好老子書。《漢書·楚元王傳》:元王曾孫德,少修黃、老術。《楊王孫傳》云:學黃、老之術。《王貢兩龔鮑傳》言嚴君平卜筮於成都市,裁月閱數人,得百錢足自給,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依老子、嚴周之指,著書十餘萬言。《敘傳》言班嗣雖修儒學然貴老、嚴之術。《後漢書·耿弇傳》:父況,與王莽從弟伋,共學《老子》於安丘先生。又云:弇少好學,習父業,則弇亦當通《老子》。《任光傳》:子隗,少好黃、老。《鄭均傳》:少好黃、老書。《楊厚傳》:修黃、老教授,門生上名錄者三千餘人。《樊宏傳》:族曾孫准,父瑞,好黃、老言。《范升傳》:九歲通《論語》《孝經》。及長,習《梁丘易》《老子》,教授後生。《翟酺傳》:酺好《老子》。《馬融傳》: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蔡邕傅》:六世祖勛,好黃、老。《酷吏傳》:樊曄子融好黃、老。《方術傳》:折像好黃、老言。《逸民傳》:向長通《老》《易》。高恢少好《老子》。見《梁鴻傳》。矯慎少學黃、老。《三國志·虞翻傳》:為《老子》《論語》《國語》訓注,皆傳於世。又《魏志·劉表傳注》引《零陵先賢傳》:言劉先尤好黃、老言。此皆正始以前,好道家言者具見於史者也。雖不皆言其傳授,然如楊厚者,門生著錄至三千人,則其多有傳授可知矣。又有史不明言其學術,然觀其言行,即可知其宗尚者。如朱穆,史不言其學《老子》,然所作《崇厚論》,申貴道德賤仁義之旨,又明引老氏之經;周舉子勰,史亦不言其學《老子》,而言其隱處竄身,慕老聃清凈,杜絕人事是也。此等若細加句考,恐尚不止此一兩人也。

陰陽家之傳,見於列傳者:《漢書·嚴安傳》載其上書引鄒子之言。又《公孫賀傳》:祖父昆邪,著書十餘篇。師古曰:“《藝文志》陰陽家有《公孫渾邪》十五篇是也。”《五行志》曰:“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宣、元之後,劉向治《穀梁春秋》,數其禍福,傅以《洪範》,與仲舒錯。至向子歆,治《左氏傳》,其《春秋》意亦已乖矣,言《五行傳》又頗不同。”又曰:“孝武時,夏侯始昌通《五經》,善推《五行傳》。以傳族子夏侯勝。下及許昌,皆以教所賢弟子。其傳與劉向同,惟劉歆傳獨異。”《眭弘等傳贊》曰:“漢興,推陰陽言災異者:孝武時有董仲舒、夏侯始昌,昭、宣則眭孟、夏侯勝,元、成則京房、翼奉、劉向、谷永,哀、平則李尋、田終術。”案陰陽五行之說,原出明堂,儒家與陰陽家同祖焉。故賈誼欲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魏相表采《易》陰陽及《明堂月令》奏之;其說皆與陰陽家言相出入。然漢世通學之風既開,儒者多務左右採獲,安必不及於異家?然則諸儒之言陰陽者,或兼有取於陰陽家言,未可知也。《成帝紀》:陽朔二年(前23),春,寒,詔曰:“昔在唐堯,立羲和之官,命以四時之事,令不失其序,故《書》云:黎民於蕃時雍,明以陰陽為本也。今公卿大夫,或不信陰陽,薄而小之,所奏請多違時政,傳以不知,周行天下,而慾望陰陽和調,豈不繆哉?其務順四時月令。”蓋漢自中葉以後,陰陽家之說,浸以盛行矣。惜多務於虛文,能言大改革者卒少耳。魏相好奉行故事,而亦好言陰陽,其明證也。

《史記·張叔傳》云:孝文時以治刑名侍大子。《儒林傳》言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晁錯傳》: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先,《漢書》作生,蓋傳鈔者所改。與洛陽宋孟及劉禮同師。劉禮,《漢書》作劉帶。《自序》曰:晁錯明申、商。蓋文帝本好刑名之言,景帝則夙受此學,故文帝於晁錯,雖未大用,頗聽其言,景帝遂大用其策也。《漢書·東方朔傳》云:朔上書陳農戰強國之計,因自訟獨未得大官,欲求試用。其言,專商鞅、韓非之語也。指意放蕩,頗復詼諧。辭數萬言。終不見用。朔之書,《藝文志》在雜家,雜家之學,兼儒、墨,合名、法,朔安足以語此?正所謂漫羨而無所歸心者耳。《漢志》蓋特因其書無所隸屬,而入諸雜家,非謂其能通雜家之學也。不通雜家之學,而能為商鞅、韓非之語,正當於法家之書,略嘗誦習耳。《後漢書·酷吏傳》:周紆好韓非之術,陽球好申、韓之學,皆當有所受之也。

《史記·酷吏傳》云:邊通學長短,《漢書·張湯傳》作短長。應劭曰:“短長術興於六國時,長短其語,隱謬,用相激怒也。”張晏曰:“蘇秦、張儀之謀。趣彼為短,歸此為長,《戰國策》名短長術也。”案古以辭之多少,或其所言之大小,分簡策之短長。遊說者固須抵掌陳辭,亦須談言微中;固當熟於民生國計,亦或兼及閭里聞;短長之書,實所兼習,遂以名其學耳。《主父偃傳》:學長短縱橫之術,則兼術與其所習之書以為名也。縱橫之學,漢初最為風行。隨何、酈食其、陸賈、劉敬、蒯通、安其生、田生、曹丘生,固當有所受之。說張耳、陳余之廝養卒,說項羽之外黃舍人兒,似乎天資特高,無所承受。然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經,本不如治章句者之必須下帷呫嘩,亦安知其無所受之邪?一統以後,此學稍衰,然王先生、公孫玃等,亦其類。見《漢書·鄒陽傳》。武帝賜嚴助書曰“具以《春秋》對,毋以蘇秦縱橫”,則助亦能通縱橫之學也。

雜家之學,見於列傳者,有武安侯。《史記》云:學《槃盂》諸書,《漢書》同。孟康曰:“《孔甲盤盂》二十六篇,雜家書。”晉灼曰:“案《藝文志》,孟說是也。”

兵法傳授,見於列傳者頗多。《史記·留侯世家》言其受一編書於下邳圯上老父,旦日,視其書,乃《大公兵法》也,其言誠涉荒怪。下文又言良數以《大公兵法》說沛公,似亦誕謾不足信。然《藝文志》言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則良必通兵法可知。謂其受諸下邳老父,誕,其學必有所受之,則可知也。《漢書·馮奉世傳》云:讀《兵法》,明習。《宣元六王傳》:朱博遺淮陽憲王書曰:“聞齊有駟先生,善為《司馬兵法》,大將之才也。”《後漢書·耿弇傳》:弇弟子秉,能說《司馬兵法》。《竇融傳》:融弟子固,喜兵法。《馮緄傳》:少學《春秋》、《司馬兵法》。《左雄傳注》引謝承書,言徐淑善誦《大公六韜》。《孔融傳》:曹操與融書,言融盛嘆郗慮明《司馬法》。《三國志·賈逵傳》:自為兒童戲弄,常設部伍,祖父習異之,口授《兵法》數萬言。《魏志·武帝紀注》引孫盛《異同雜語》:言大祖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吳志·孫權傳注》引《吳錄》:言沈友兼好武事,注《孫子兵法》。建安九年(204)。《朱治傳注》引《吳書》,言治子才學兵法。此皆當有授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言孫權謂蒙及蔣欽:宜急讀《孫子》、《六韜》,《蜀志·先主傳》引《諸葛亮集》,載其遺詔敕後主:間暇略觀《六韜》,此自與經生呫嘩有異,然專門之學,非有授受不能通,恐亦不容不迎師請益也。魏武帝自作兵書十餘萬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紀》建安二十五年(220)注引《魏書》。王昶著兵書十餘篇,言奇正之用。諸葛亮損益連弩木牛流馬,推演兵法,作《八陣圖》。皆見本傳。蓋亦因舊法而引伸之也。連弩、木牛流馬,疑原出兵技巧家。

秦、漢之世,百家之學,見於《史》、《漢》、《三國志》紀、傳者如此,合《漢志》所載之書觀之,諸學之未嘗廢絕;彌可見矣。安得謂一經漢武之表章罷黜,而百家之學,遂微不足道邪?

博士一官,為學術之所系,初亦不專於儒。秦世有名家黃公為博士,又有占夢博士,已見第二章第三節。孔甲為陳涉博士,漢王拜叔孫通為博士,固屬儒家。然《史記·屈賈列傳》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而文帝召以為博士。今觀生所作《鳥賦》引禍福倚伏,《陳政事疏》引黃帝曰:日中必,操刀必割,又引屠牛坦解牛事,乃道家言;引《管子》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則法家言;欲改正朔,易服色,則陰陽家言;則信乎其於諸子百家之書,多所通曉也。《晁錯傳》云:大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書稱說,詔以為大子舍人門大夫,遷博士。錯曾受《尚書》與否,事殊可疑。即謂其說可信,而就錯之言行觀之,殊未見其服膺儒術,必於張先所得深,於伏生所得淺矣。至公孫臣亦被召為博士,《史記·本紀》《封禪書》《張丞相列傳》,《漢書·郊祀志》《張蒼列傳》皆同。則更與儒學無涉。《漢書·景十三王傳》云:河間獻王立《毛詩》《左氏春秋》博士。《儒林傳》:毛公、貫公為河間獻王博士。《百官公卿表》言漢初王國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則列國皆有博士,河間而外,鮮或崇儒,此亦博士不專於儒之一證。劉歆移大常博士云:“孝文皇帝時,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記,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翟酺言“孝文皇帝始置一經博士”。趙岐《孟子題辭》言:“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官,《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后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則經學之漸重,蓋自文帝以來。《史記·循吏傳》云:公儀休為魯博士,似是儒家。然《漢書·賈山傳》言:山祖父祛,故魏王時博士弟子,山受學祛,所言涉獵書記,不能為純儒,則祛之非純史儒可知。近人錢穆云:《五經異義》云: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蓋即稷下先生。見所著《先秦諸子系年考辨·稷下通考》。案《史記·田齊世家》言: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新序》言騶忌既為齊相,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屬七十二人皆輕騶忌,相與往見;而諸書多言博士七十餘人,蓋其制實昉自齊。錢氏言稷下諸生姓名顯者,有淳于髡、慎到、田駢、環淵、接子、宋鈃、尹文、鄒爽、荀卿,其人固多非儒家。則凡有學問者皆可為博士,乃戰國以來相承之法,至漢武帝立《五經》博士而始一變也。《史記·叔孫通列傳》:陳勝起山東,使者以聞,二世召博士諸儒生問。博士諸生三十餘人前曰:人臣無將,將即反,罪死無赦。一似無不治《春秋》之學者,蓋古人於此等處,往往以意敷衍,非必紀實之辭,不足信也。然則自孝景以前,諸子之學,未嘗不平流而進,而何以其興盛卒不逮儒家邪?則知學術之盛衰,宗派之隆替,實與社會風尚之關係深,而與國家政令之關係淺矣。說見第五章第二節。

秦、漢人之著述,多已無傳於后。就其存者而觀之,凡可分為三品:通博而好深沈之思,其上焉者也,如賈誼、董仲舒、揚雄、劉向、歆、桓譚之徒是也。賈生學最博通,讀《新書》可見。董生專於儒家,規模之恢廓,不逮賈生,然亦極通貫。揚子云及劉子政、子駿父子,皆極博洽,而能為深沈之思,則子云、子駿似更勝。桓君山,宋弘稱其殫見洽聞,幾及揚雄、劉向父子,亦東京第一流人物也。持論能核實者次之,如王充是也。充最為近人所稱道,幾以為千古一人,此過於其實。充之論,蓋上承名法家之餘緒,凡名法家之持論,固多能核實,試三複《韓非》可知。其專重物質,則形法家之見也。見《先秦史》第十五章第五節。《後漢書·儒林傳》言:趙曄著《詩細》,蔡邕讀而嘆息,以為勝於《論衡》。亦通人,所賞鑒必不妄。《論衡·訂妖篇》列時人之說凡八,第八說實與充同,而前七說亦多饒理致,未必短於充。知當時見解與充相類者,尚不乏人,特其說無傳於后耳。雖不能自成一家,而知解所及,亦能不為凡俗所囿,其下焉者也,如孔融是也。《後漢書·融傳》:路粹奏融曰:“與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三國志》融事附《崔琰傳》。《注》引《魏氏春秋》載大祖令曰:“此州人說平原禰衡,受傳融論,以為父母與人無親,譬若缶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饑饉,而父不肖,寧贍活餘人。”此等見解,在當日似不易得,然特激於流俗之拘墟,敢於立異而已。父母之恩,不在生而在養,人人能言之,平心思之,原未必有何難解也。大抵當時之士,騖心玄遠者,多好言哲學,欲窺見宇宙萬物之本原。此觀《大玄》之受人推重可知。劉歆、桓譚之說,已見《漢書·雄傳》,即班氏亦備致推崇。《後漢書·張衡傳》:衡好《玄經》,謂崔瑗曰:“吾觀《大玄》,方知子云妙極道數、乃與《五經》相擬,非徒傳記之屬。”衡欲說《彖》《象》殘缺者不能就,而著《靈憲》等篇,其學問途轍,實與雄同也。《三國志·王肅傳》:年十八,從宋忠讀《大玄》,更為之解。《吳志·陸續傳》:作《渾天圖》,注《易》,釋《玄》,皆傳於世。《評》稱其於揚《玄》,是仲尼之丘明,老聃之嚴周。又陸凱好《大玄》,論演其意以筮。又《魏志·王粲傳》:下邳桓威,年十八而著《深輿經》,皆好據天地自然之象,以言哲學者也。

而其切於實際者則仍以儒、法二家為盛。儒家為時顯學,眾所共知。法家似較式微,實則明察之上,才智之臣,無不陰用之者。漢宣帝謂漢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雜之,王指儒,霸指法,已見第六章第一節。胡廣言漢承周、秦,兼覽殷、夏,祖德師經,參雜霸軌,亦即宣帝之說。足見一朝治法,為閑於掌故者所共知。而崔寔言“今既不能純法八世,故宜參用霸政”,亦此意也。《史記·六國表》曰:“傳曰法后王,何也?為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張釋之補謁者,朝畢,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無甚高論,令今可行也。”於是釋之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漢所以興者,文帝稱善。此即法后王之說。張敞謂漢家承敝通變,造起律令,即以勸善禁奸,詳見第-節。亦此意也。桑弘羊實非聚斂之臣,深通名法之學,已見第十八章第五節。桓寬不袒法學,而亦稱弘羊博學通達,足見其學自不可誣。見《公孫劉車王楊蔡陳鄭傳贊》。考功課吏之法,蓋出於焦延壽,而京房傳之,至劉劭等猶承其緒,亦已見第六章第一節、第十八章第四節。王符、仲長統、崔寔,著述具存,今日讀之,猶虎虎有生氣。魏武帝與孔融書曰:“孤為人臣,進不能風化海內,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撫養戰士,殺身為國,破浮華交會之徒,計有餘矣。”此非徒相脅迫之言。《三國志·魏志》載公建安八年五月己酉令,以“古之將者,軍破於外而家受罪於內。自命將征行,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其令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注》引《魏書》載庚申令曰:“議者或以軍吏雖有功,德行不足堪任郡國之選,所謂可與適道,未可與權。管仲曰:使賢者食於能,則上尊,鬥士食於功,則卒輕於死,二者設於國,則天下治,未聞無能之人,不鬥之士,並受祿賞,而可立功興國者也。”此實法家之精義。陳壽稱其攬申、商之法術,信不誣矣。諸葛亮尤以任法稱。張裔稱其“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而陳壽稱其效曰“吏不容奸,人懷自厲”,其能以一州之地,蹈涉中原,抗衡上國,固有其由。不特此也,《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載先主遺詔,敕後主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志。則凡嘗歷艱難之主,無不知名法之足以救時者矣,亦時勢使然也。專制之世,官吏之與人民,利害實正相反。君主則調停於其間,使其不畸重輕,以至決裂。其要在於嚴以察吏,寬以馭民。法家之學,兼苞法、術二端。法以驅策其民,術以督責其吏。秦始皇帝既並天下,法家之學,宜退舍矣,而執持不變,卒以召亡。自漢初至於文、景清凈不擾之治,及夫元帝以後務存寬恤之政,皆所謂寬以馭民;而如漢宣帝、後漢世祖、顯宗、魏武帝、諸葛武侯之所為,則所謂嚴以察吏者也。諸學稍微,而儒法見任,固事勢使然,不容以淺見訾議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咪咕公版·秦漢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咪咕公版·秦漢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節 百家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