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面子與原則,哪個更重要?

07 面子與原則,哪個更重要?

07

面子與原則,哪個更重要?

◎講義氣要分是非

提起義氣,人們通常都會想到“兩肋插刀”這個詞。什麼是兩肋插刀呢?難道真的是為了義氣甘願為朋友犧牲,在自己的兩邊肋骨上各插一把刀嗎?這個說法來源於隋唐時期發生在秦瓊身上的一段故事。

隋朝末年,山東好漢秦瓊在縣衙當差。縣太爺接上峰指令緝拿境內“響馬”要犯,就派秦叔寶帶領眾捕快實施抓捕。朝廷認為的“響馬”,實則是一群聚嘯山林、劫富濟貧的義士,很多老百姓將他們視為草莽英雄。

秦叔寶結交的江湖朋友中,就有一些“響馬”英雄。秦叔寶接上司抓捕令后,為搭救朋友,先派人暗中通知被緝捕的朋友躲避。在抓捕途中,故意帶領眾捕快走岔道,以保護這些朋友。最後,抓捕行動失敗,秦叔寶遭牽連,險些喪命。後來,聚義瓦崗寨的“響馬”朋友在登州城奮力搶救秦叔寶,聚義瓦崗,共舉義旗。

隋亡后,秦叔寶成為唐朝開國功臣,名揚天下。後來,說書藝人為歌頌秦叔寶當年幫朋友脫險而故意走岔道的千秋義舉,就將岔道口附近的村莊稱作“兩肋庄”,由此產生了“秦叔寶為朋友兩肋庄走岔道”的神奇故事。因“兩肋岔道”的“岔道”與“插刀”諧音,所以隨着人們口耳相傳,就漸漸演化成“兩肋插刀”了。

朋友之間相處需要講義氣,一個人肯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是非常可貴的。講義氣沒錯,不過要分清是非,如果毫無原則地講義氣,不顧後果地迎合朋友不正當的需要,這種義氣就是一種無知和盲從。

小輝和小勇是從小一起玩兒到大的朋友。幾天前,小輝與一家飯店的老闆起了衝突,事後,他越想越不服氣,於是去找小勇,希望他能幫自己出這口氣。

小勇問:“你想怎麼辦?”

小輝說:“那人把我打了一頓,我現在身上還疼呢,必須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你的意思是,讓我幫你去打架?”

“不是,就去教訓他一下,砸店。咱們哥們兒一場,你不會看着我受人欺負吧?講不講義氣啊?”

小勇原本擔心惹事,可小輝說起哥們兒義氣,他不好拒絕,只能答應下來。第二天,兩個人各持一把鐵鎚,衝進那家飯店內,將飯店砸了個稀巴爛,然後迅速鑽進停放在不遠處的車裏,逃之夭夭。

飯店老闆報了案,不久,小輝和小勇雙雙被警方拘捕。

義氣是沒私心的友誼,最純潔、最美好的東西,朋友之間應當講義氣,但凡事都要有度,盲目義氣的結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自從1913年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后,袁世凱一直不滿足,1915年9月,他又覬覦起皇帝的寶座。為了當上皇帝,他讓手下的人製造輿論,說只有封建君主制才能挽救中國,中國需要一個皇帝。

這番言論令舉國震驚。此前,梁啟超已經看穿了袁世凱的心思,而且當著他的面痛斥:“復辟就等同於叛國!”後來,梁啟超還專門寫了一篇正義凜然的文章,為的就是揭穿袁世凱的陰謀。

袁世凱收到消息后大驚失色,當時正趕上樑啟超的父親大壽,袁世凱命人送去二十萬大洋,表面上說是給梁父慶壽,實則是想收買梁啟超,希望他收回那篇文章,不要登報。出乎他意料的是,梁啟超聲色俱厲地拒絕了那筆錢。

見這一計沒成功,袁世凱又生一計,直接派人去跟梁啟超說:“你在國外流亡了十多年,如今總算熬出頭,過上了太平日子,難道還想再過回以前的生活嗎?”這幾乎是赤裸裸的威脅了。然而,梁啟超毫不畏懼,坦蕩地說:“再次流亡也沒什麼,反正我這方面已經有的是經驗了。”

袁世凱這麼做,除了威脅之外,還有另一層意思。當初,梁啟超和康有為等人推動光緒帝變法,實施新政,但只維持了103天,就以失敗告終。此後,梁啟超被迫流亡日本,直到袁世凱上台後才把他請回國。

在這件事情上,袁世凱一直自認為有恩於梁啟超,所以才會故意重提舊事。但他失策了,梁啟超雖然感念他的舊情,但還是把文章發表了。

袁世凱賊心不死,還是於1916年1月1日復辟,登上了帝位。梁啟超馬上聯合蔡鍔將軍,於雲南發起了討伐袁世凱的正義之戰,隨後得到了其他各省的積極響應,袁世凱的皇帝只做了83天,就被趕下了台。

站在袁世凱的角度,梁啟超所做的事對他來說的確不夠講義氣,當初人家為了讓他不再受流亡之苦,特地把他從日本請回國,回國后還提拔重用他,他不知恩圖報也就罷了,反而推翻了袁世凱的統治。但站在民族正義的立場上,梁啟超的做法卻是令人欽佩的,他一生效忠真理,堪稱後世楷模。

◎人情債怎麼還?

有句古話,叫“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別人有恩於你,比如搭救過你,或是在你危難時拉過你,甚至救過你的命等,你一定要報恩,而且還得加倍報,否則就會被指為“知恩不報”“忘恩負義”。

欠人情的一方往往都會儘力報答,可很多時候,無論怎麼報答,還是覺得虧欠人家的。相反,另一方不管得到了多少回饋,都心安理得,於是就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欠人情的,認為自己一輩子也還不清了,於是就只能以身相報,以命相報。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有一個故事:吳起為魏將而攻中山。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傷者之母泣。人問曰:“將軍於若子如是,尚何為而泣?”對曰:“吳起吮其父之創而父死,今是子又將死也,吾是以泣。”

這段話的意思是,吳起將軍去打仗,有個士兵得了毒瘡,吳起親自跪下來給士兵吸膿。士兵的母親知道以後,哭得很傷心。別人問她:“吳將軍為你兒子親自吸膿,你應該高興才對,怎麼反倒哭了,還哭得那麼傷心?”

士兵的母親說:“吳起將軍以前也是這樣為他爹吸毒膿的,最後他爹戰死了。現在吳起為我兒子吸毒膿,我想,他用不了多久也會戰死的。”果然,那個士兵為了報答吳起對自己的恩情,在打仗時拼盡全力,奮勇殺敵,最終戰死沙場。

一位統率數十萬雄兵、威風八面的將軍,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士兵吸膿血,這個士兵怎麼可能不感動呢?常言道,“士為知己者死”,士兵出於對吳起的敬重,甘願為他戰死沙場。

人情最難還,因為人情無法估算和衡量,而且只能通過人情來還。欠別人一筆錢,好歹有個具體數目,日後按約定還清就是了,可人情的分量有多重,誰也說不清楚。

兩年前,王女士曾因兒子轉學一事,找了在教委工作的同學幫忙,當時,王女士送了些人情錢,可對方沒要。由於王女士在醫院工作,於是,在接下來的兩年裏,那個同學三番五次去醫院找王女士幫忙:要麼是帶親戚來做胎兒性別鑒定,要麼是朋友住院,想把高價病房算成低價的,再不就是帶同事來,拍半價的CT片……

兩人本來就是同學,人家又幫過自己的忙。現在人家來找自己幫忙,王女士實在沒辦法不幫,畢竟自己欠了人情。可這些事情每次都讓王女士特別為難,後來,王女士覺得人情還得差不多了,便有意躲避那個同學。後來,兩個人索性再也不來往了。

傳統道德主張人們“施恩莫望報”,可有的施恩者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幫了別人的忙以後,就以恩人自居,他有事需要幫忙時,就擺出一副討債的架勢。這很令人反感,如果再毫無限度地索要回報,那就更讓人避之不及了。與斤斤計較的人來往時,一定要注意,盡量不要找他幫忙,否則日後很容易被頻頻追討。

人際交往中,不能一點兒人情味都沒有,但人情太重了也不好,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盡量做到有人情味。熟人上門送人情、托關係、求幫忙,有的人不好意思拒絕,怕傷了交情,結果人情越收越多,事情沒辦成,反倒欠了很多人情債。如果對方求你的事會違反原則,或是你無法辦到,一定要果斷拒絕。別人給你送人情,比如特別貴重的禮品,你覺得自己還不起,就不要接受。拒絕人情要真誠,實事求是地告訴對方,自己實在無能為力。另外,就事論事,雖然事情沒辦成,但不要影響彼此的交情。

既然知道人情債難還,我們就應當盡量避免欠下人情債。自己能解決的,就自己解決,能用金錢和物質解決的,就用金錢和物質解決。有時候,可能你覺得只是讓別人幫你做一點兒小事,不會造成太大麻煩,可別人未必這麼想。你欠了人情,人家日後托你辦事,你肯定要幫忙。也就是說,雖然表面上看你讓別人幫忙是給自己省了事,可在實際上,過一陣子,你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心思來補償對方。

◎“難得是諍友,當面敢批評”

陳毅有句名言:“難得是諍友,當面敢批評。”真正的朋友,不會一味說好話,而是敢於、善於發現朋友的缺點並直言不諱地提出來,哪怕朋友一時之間接受不了,失了面子。

按照中國人的處世原則,一般人都盡量不去得罪他人,寧可說好聽的話讓人高興,也不說一些讓人討厭的真話。說好聽話的人不一定都是壞人,但如果從交友的角度來看,只挑好聽話說的人,並沒有盡到作為朋友的義務。明知朋友有缺點,卻不指出來,督促他改正,變得更完美,這算什麼朋友?

小剛和小建同在一家公司上班,共事兩年多以來,他們的關係一直不錯,幾乎是無話不談。後來,小建因工作表現出色升了職,成了小剛的上司。

小剛承認,小建的工作認真,業務能力也比自己強,可兩個人從平起平坐的同事兼朋友變成了上下級的關係,小剛一時之間很難適應。以前在工作上,他們兩個人是各司其職,可是現在,小建成了自己的上司,他的工作就要向小建負責了。以前小建在業務上幫助小剛,小剛覺得,是時朋友之間的情誼;可現在,同樣的提醒和幫助,在他看來更像是指手畫腳。

對於小剛的抵觸情緒,小建有所察覺。他心想,小剛只是一時心裏不適應,過一陣子就好了。在工作中,小建總是盡量遷就小剛,可時間久了,小剛變得越來越懶散。一天,公司老總到小建所在的部門開會,小剛正蹺着二郎腿打電話,這一幕正好被老總撞見了。

第二天,小剛受了處罰,作為上司,小建沒有管理好下屬,也一同受了罰。因為這件事,兩個人的關係更疏遠了。

天底下最難管的員工就是那種沾親帶故的人。管了,親戚朋友會不滿,不管,其他員工會不滿。既然如此,不如就把工作和私人感情分開,遇到事情時,不能把兩種關係攪在一起處理。工作是工作,私人感情是私人感情,不管是上司還是下屬,在工作中都要拋開私人感情。作為下屬,應當拿出對待領導應有的態度,不要覺得上司是自己的朋友,就要對自己額外關照。同樣,作為上司,應該秉公辦事,不能偏袒和縱容身為下屬的朋友。

對待朋友要真誠,朋友如果有什麼過失,就應該誠懇勸阻,不要因為是朋友,就不好意思指出。

蘇東坡在長江北岸瓜洲擔任太守時,與鎮江金山寺住持佛印禪師的交情很深。蘇學士自認為修行已經到了很深的程度,便寫下一首佛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寫好之後,他自鳴得意,立刻差了一名童子將這首佛偈送往金山寺,請佛印品鑒。

佛印禪師是有名的得道高僧,他看完之後,笑而不語,只在佛偈背後寫了兩個字。童子返回后,蘇學士迫不及待,連連問童子禪師有沒有讚譽之語。童子說,禪師什麼話也沒說,只在信箋背後寫了幾個字,就叫我回來了。

蘇學士趕忙打開信箋,只見後面寫着:“放屁。”

蘇學士心想:我好心把佛偈送給你品鑒,你不稱讚也就罷了,怎麼還出言嘲諷我?這不是存心讓我下不了台嗎?

於是,滿心不服氣的蘇學士帶着童子過江去找佛印理論。

佛印禪師早就預料到蘇學士會來,正站在江邊等着。

一見面,蘇學士就問道:“我把詩送你品鑒,你覺得不好也就罷了,怎麼還出言羞辱?”

佛印笑道:“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個‘屁’字,就把你打過江來了?”

蘇學士聽完之後滿面羞愧,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的修行還差得遠呢!

如果朋友犯了錯,應當及時指出,這有利於朋友完善自己。如果毫無原則地包容,甚至包庇,那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對自己,都沒什麼好處。

◎照顧情面不能忘了原則

人情有時是本糊塗賬。馮侖講過一個段子:開車違章,剛好碰見了一個熟人,人家賣給自己一個面子,省了50元錢的罰款。為了還這個人情,他回頭安排熟人的親戚進公司上班,那人根本不適合這個崗位,自己卻不得不付了兩萬多元的薪水。

中國人看重情面,熟人之間辦起事來往往要比陌生人順利得多。熟人之間可以適當照顧情面,不過,凡事一定要以不違背原則為前提,如果一味照顧情面,忘記了原則,後果很可能比傷和氣要嚴重得多。

小麗已經結婚六年了,但因為習慣性流產,她一直沒當上媽媽。今年,懷孕后的小麗擔心流產,便到表姐所在的醫院詳細檢查,希望能保住這一胎。經過醫生的指導,小麗精心養胎,胎兒八個多月時,小麗提前破了羊水,丈夫和婆婆連忙把她送到醫院,生怕她有閃失。在表姐的疏通下,醫院免去了很多煩瑣的手續,小麗直接被送進了手術室,接受剖腹產手術。

手術結束后,小麗的婆婆終於抱上了孫子,樂得合不攏嘴。可細查之下,發現孩子的胳膊有些異常,經過醫生診斷,嬰兒的右臂肱骨骨折,需要用夾板固定。

聽到這個消息,小麗的婆婆當時就翻了臉,小麗的表姐一再解釋,說她當時是為了讓小麗儘快做上手術,才求同事免去審批手續和交代注意事項的步驟,包括嬰兒目前遇到的情況。如果按照程序的話,主治醫生一定會在手術前提醒家屬,也就是說,這種情況醫院不需要負任何責任。

可是,小麗的婆婆根本聽不進去,堅持要狀告醫院。表姐無奈,只好找院長出面,院長既考慮到小麗和家屬的情緒,又考慮到醫院的聲譽,決定免去小麗住院期間的所有費用,還有孩子的一切治療費用,這些費用由違反醫院規定的主治醫生和相關醫務人員共同承擔。事後,小麗的表姐無法獨自承擔手術費用,又覺得沒臉見同事,索性從醫院辭職了。幾位同事只能啞巴吃黃連。

幾位醫生原本是出於好意,結果卻受了批評,還要為此損失幾個月的工資。如果當初能堅持原則的話,何至於此呢?

《因話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裴光德是唐僖宗時期的宰相。一次,有個官職不小的老朋友從遠方來拜訪他。裴公熱情地招待了他,朋友在他的家裏一點兒也不覺得拘束,於是乘機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裴公能在京城裏為他謀一個更高的官職。

裴光德對他說:“我們是老朋友了,我也知道你是個不錯的讀書人,可是,我萬萬不敢因為個人的私情而敗壞朝廷的法度。可能以後有人能幫你這個忙,但那個人絕對不會是我。”

對事不對人,這句俗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對事相對簡單,對人相對複雜。對事的方式、方法可以直截了當,但是針對人,考慮問題就要複雜得多,所以對事不對人才是明智的做法。

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於1840年出版了他的長篇小說《前夜》,其中的英沙羅夫這個形象是具有自覺意識的革命者。不過,以俄國當時的形勢來看,是無法孕育出這樣一個英雄的。

當時,屠格涅夫在《現代人》雜誌任職,他不僅是國內的文壇領袖,而且在雜誌社裏的地位也很高。那時候,年僅24歲的杜勃羅留波夫只是該雜誌社一名小小的編輯,但他還是站在民主革命主義者的立場上,寫下一篇文章,文中指出,《前夜》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但其中英沙羅夫這個人物並沒有起到推動俄國革命的作用,通過這一點可以看出,《前夜》這部作品仍顯保守,並未對當時俄國的社會現實及革命形勢做出準確判斷。

對於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編輯的批評,屠格涅夫心中不滿,要求他把那段“詆毀”自己的評論刪除。可是,杜勃羅留波夫認為:“我寫的文章向來接受所有人的批評,您的文章為什麼不能接受批評呢?”他沒有答應屠格涅夫的要求,還說:“我無論如何都不會刪除那段評論。”

後來,雜誌社全文發表了杜勃羅留波夫的評論文章,致使屠格涅夫與雜誌社反目。

在面對權威的時候,人們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很多人“不好意思”反駁領導或權威人士,其根本原因是擔心自己的意見會得罪人,或遭到恥笑。對杜勃羅留波夫來說,屠格涅夫既是文壇權威,又是一家雜誌社的同事,可他仍然堅持了一個批評家的原則,這種品格值得敬佩。

情與理就好像魚與熊掌,難以兼得,既然如此,我們就應當有所取捨。取情時,要能接受失理;取理時,要能接受失情。如果在兩者之間徘徊猶疑,最終很可能既失了情,又失了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學會拒絕,學會堅持自我(套裝共2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學會拒絕,學會堅持自我(套裝共2冊)
上一章下一章

07 面子與原則,哪個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