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初見 第一章
民國二十七年元月,白雪皚皚的冬日,江南大地上到處覆蓋著厚厚的一層白色,零下十幾度的天氣顯得異常寒冷。
長江以南,鄱湖東岸大約兩里處,有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秀美的吳家莊,村莊前有水溪,後有連綿‘靠山’。水溪是由村莊的東北面繞到村莊前面,繞着村莊的東南兩面往西南方向流去,水溪里的溪水靜靜地流淌着,四季不息。兩岸邊高低參次的楊柳樹,沿着水溪排成兩排,水溪邊有一條通往村莊外面的大路,大路由水溪上的橋連到村莊裏。村口大路的右邊,小橋邊上有一棵參天而高的樟樹,茂盛的枝丫在空中散開,把陽光和雨水擋住,樹底下成了人們納涼、話家常的好地方。
村莊的後面,是連綿成群的山丘,山丘上大部分是一年四季長青的松柏樹;蜿延彎曲的山丘腳下,是一望無邊的水田,和少數的旱地。鄱湖與水田,漁米之鄉就是由此處而來。
村子的東南邊,水溪流經的拐彎處,有一座傍水而建、坐北朝南、門高庭深的朱灰色院落。這座吳家庭院就是我的太祖姑母——吳絹,出生的地方。吳家庭院足有五六進之大,硃紅色的大門雄渾氣魄,彰顯着這座院落和主人的深厚氣韻。
南邊的大門口是一個梯形的門廊,門廊外側兩根硃紅色的圓木柱子支撐着門廊頂上廊檐的兩個角,檐頂跟所有的屋頂一樣都是成向上彎的優美的‘八’字弧形,弧形的兩端都雄然屹立着兩隻精小的‘神獸’,廊檐和房屋頂上蓋着深灰色的厚厚的瓦。
門廊的瓦檐下面鑲着一排木雕花板,有栩栩如生的花鳥、飛獸,看上去很是精緻且氣派,只是經過年久日深歲月風霜的消蝕,外面一層漆的顏色淡去了許多,沒有了最初的鮮亮。
大門兩側是用灰色的大理石做成的門梁,石柱上刻有一幅似深而淺的對聯:‘山高水遠景韻悠深,樓台庭院福蔽萬安’,橫批則是‘吳家大院’四個字。
江南庭院,少不了的是別有韻味的院子。整個院落里就有五個大小不等的院子,前院為最大。從大門往裏就是前院;再穿過前廳旁邊的迴廊,就是中間的小院子;再穿過餐廳右邊的迴廊,是比中間的院子大一些的後院。院子的外圍牆約有兩丈高,站在院牆外面,除了院內高高的樹和房屋,其他的東西都看不到。
大門往裏,是一面淺灰色的大理石屏風,迎面映入眼帘的是屏風中間的圓形竹雕圖案。穿過屏風的兩側走進前院,就可以看到院子裏碧青的花圃和高大的樹木。
院子兩側的院牆邊,分別種有一棵高出院牆許多的桂花樹,桂花樹的枝杈從高高的牆頭上伸展出去。可以看出,這些樹應該有好些年頭了。靠前排的院牆邊有幾棵高高的粗壯的楊樹,與院牆平行地站成一排,筆直而偉岸。
院子中間,一條青石鋪成的石板路,從屏風兩側通到前廳,延伸到旁邊的迴廊。石板路的兩邊用矮矮的竹籬芭整齊地圍出了兩塊花圃,花圃里種有各種五顏六色的花:紅的粉的月季、白的粉的百合和牡丹花,只是眼下隆冬時節,只見白色不見花色了;花圃的中間還點綴性地、均勻地種了幾棵矮矮的桔子樹,桔子樹的枝杈散成半圓形,像一朵朵綠色的蘑菇點綴在花圃中間,甚是美觀。
院子右邊的牆角,有一個兩丈見寬的水池,水池用來養些金魚、烏龜,有時候家裏當天吃不完的鮮魚,也會放在裏面養起來,到了要吃的時候,再用網兜把它撈上來。一條窄窄的、彎彎曲曲的青石小路,從前廳邊的迴廊處鋪到水池邊。水池上面結了一層薄薄的冰,冰面下的水,在陽光下泛起波光粼粼的層層水紋,給整個庭院增添了不少的生氣和韻味,更是別具一格的風景。
中間的院子大約只有前院一半大小,東邊和西邊各有一個圓形拱門,分別通住東院和西院。東院、西院裏又有兩個種滿了花草的院子,東院比大很多,所以東院又分南院和北院。中間的院子中間也不例外鋪了一條青石小路,青石小路兩邊對稱地砌了兩個約兩尺高的花壇,花壇上面放着一口大青花瓷缸。青花瓷缸足有兩個成年人的臂彎那麼大,裏面是用來種荷花的。春季的時候,在裏面放上一段蓮藕,夏天的時候青花缸里就會長出綠色的荷葉,開出粉色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濁青蓮而不妖’,眼下的青花缸里只有淤泥,卻不見青蓮了。
後院裏相對就簡單很多,整個後院的地面上都鋪了青石,右邊有一口給院裏供水的水井。水井往裏幾尺處的牆邊,種有一棵棗樹,棗樹的枝丫又密又長,許是也有些年頭了;左邊是糧倉,糧倉邊上有兩棵比成年人高些的梔子花樹。梔子花開在五六月的端午節前後,雪白的梔子花開滿枝丫的時候,就像潔白的‘星星’點綴在綠色的樹葉間,整個院落里都飄滿濃濃的香氣。
整個院落前後相通,可謂大氣恢弘、曲徑幽韻,各排房屋前面都有古建築特色的迴廊,是一座標緻而又華麗的江南大院。從院子的佈置可以看出,太祖姑母的吳家大院不僅僅是富甲一方的財主,而且還都是有情調而又熱愛生活的人。
吳家大院在整個昌東縣城及至洵城,都是首屈一指的大戶。祖上是清朝時洵城的知州官員,是個實實在在的書香之家,從清朝乾隆年間出了第一個秀才開始,吳家就一直請教書先生教子孫們讀書,不管男孩女孩,都在書塾里、學堂里讀過書。
清朝末年,社會態勢越來越動蕩,吳家的先祖果斷棄官從商。從商之後的吳家迅速壯大,在洵城、昌東縣、鎮上都開有鋪子,後山連綿山丘腳下的水田,大部分都是吳家大院的,壯大后的吳家大院也被不斷修繕擴大。吳家雖是一方官員,后又是一方大財主,但未聽說有過虐待長工、苛刻佃農的事情發生,到了現在的這代掌家人是八十歲高齡的劉祖奶奶。
掌管着吳家寵大生意的,是英明睿智的二老爺吳琮如。花甲之年的二老爺身材高大,是個德才兼備、出將入相的長者,有一股堅硬的原則性和韌性,而且給人的感覺總是那麼神清氣爽、氣宇不凡。二老爺一貫的家風和家教是:先立規矩,再學做人,才能做成大事。
所以吳家的少爺和小姐們,在二老爺的言傳身教之中,在外從不欺凌弱小,在家尊長愛幼。但每個孩子都有闖禍的天性,少爺小姐們小的時候,也會今天把東家的狗丟進了水溪里,明天把西家的桔子樹給弄折了。吳家的兒孫又多,劉祖奶奶難免經常要拿錢賠給四村八鄰。
一晃兒女們都大了,除了最小的女兒子云,該嫁的嫁出去了、該娶妻的也娶妻了。大少爺書貴、二少爺書華都跟着二老爺在外面打理生意。大少爺打理縣城的米、油鋪和綢緞鋪;書華跟着二老爺在洵城呆的時間較多,因為洵城裏有二老爺開的藥鋪和米鋪,還有一家洵城裏最好的酒店,需要打理。鎮上有一間雜貨鋪,現在是大老爺的兒子(上門女婿)在打理。
二老爺本想把生意再往外做大,但七七事變后,日本人想繼佔了上海、都城南京,而且聽無線方匣子裏說,日本人正在往西南邊的武漢打過來,所以二老爺的生意計劃也隨之擱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