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後記

還是上小學過年的時候,曾看過一部電視連續劇,是古代打仗的。電視中的人物已經記得不多,但守城的兵士餓的挖蚯蚓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寫張巡想起了這部電視劇,問過度娘之後,才知道電視劇的名字叫《血戰睢陽》,可又百度了百遍,再也看不到這部電視劇了。但也由此可見,張巡仍被人們推崇着。

張巡的抗叛之路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堅守雍丘。在叛軍橫掃河北,攻下重鎮汴梁,自己的上司楊萬石也舉郡投降的情況,張巡毅然決然地舉起抗叛的大旗,與其他義軍一起堅守雍丘達一年之久,無疑打擊了叛軍的氣焰,提振了唐軍與叛軍作戰的信心。在這個階段張巡用計較多,而且各種計謀幾乎將令狐潮玩弄於股掌之間,讓其找不到了北。

第二個階段就是血戰睢陽。這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戰,有人說睢陽保衛戰是有史以來最慘烈的城市保衛。睢陽將士以不足七千人的兵力抗擊着十二萬叛軍的圍攻,最終在九個月後糧食吃光兵士再無守城之力的情況才被叛軍攻破。包括張巡在內的守城將領悉數被叛軍殺死,而無一人投降。而它的意義卻不僅僅是慘烈。

首先,安鸞山的攻下東西兩都,接着又向南用兵后,朝廷僅剩下長江、淮河流域的賦稅支撐着。而陽位於大運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鎮,如果失守,運河阻塞,後果不堪設想。不僅如此,睢陽還是江淮地區的屏障。丟失睢陽(那時譙郡已在叛軍手中),叛軍騎兵的鐵蹄可橫踏江淮,甚至還有整個江南。如果那樣的話,歷史將會被完全改寫。

其次,張巡守孤城睢陽牽制了叛軍的主力,並給予叛軍大量殺傷,消磨了叛軍一舉攻下江淮的意志。長達十個月的激戰,讓叛軍尹子奇損兵折將,讓其銳氣大減,而江淮的唐軍卻藉此不斷壯大。所以尹子奇十月圍城才破城,卻只收了寥寥幾天便撤出睢陽並不是一個傳說。

還有就是,睢陽堅守10月之久,在此其間朝廷不斷地得到江淮財賦的接濟,已完成了恢復、準備到反攻的過程,前一個月已收復西京長安,在睢陽陷落後10天又收復了東京洛陽,叛軍再也無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陽堅守10月之久。

以下是人們對張巡真實的評價:

韓愈在《張中丞傳后敘》中感嘆: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書》中說道:張巡亦進士也,凡三入判等,以兵九千守雎陽城凡周歲,拒賊十三萬兵,使賊不能東進尺寸,以全江淮。

東山三軍大學編著的《中國歷代戰爭史》中評價張巡道:及其(安祿山)舉兵之後,一舉而取得東都洛陽,不意有顏真卿、顏杲卿、張興、張巡、李萼、許遠等不知兵文人及無名小卒,突然發難於造反大軍之側背,旬日之間,後方交通為之遮斷,側背感受最大威脅。其後不有李光弼守住太原,則肅宗亦無所作為;不有張巡、許遠致死睢陽城,則江、淮之地將盡陷於賊手,唐已無其復國之望,歷史上繼唐者,將為大燕帝國。是李光弼與張巡,實唐代中流砥柱,挽狂瀾於既倒之人。張巡乃真源縣令,毅然肩起掩護江、淮大任,守雍丘十餘月,戰六十餘日;守寧陵兩月,大破賊將楊朝宗;受睢陽十餘月,推誠待人,臨危應變,攻守互用,出奇無窮。號令明,賞罰信,與眾共甘苦寒暑,故其下爭致死力。以孤城障蔽江、淮,城雖陷而大奪賊志。

因此,雖然張巡死在了叛軍的屠刀之下,但我以為他贏得了戰爭,至少達到了他守睢陽的初衷,也至少達到了他守睢陽的戰略目標。

自古英雄多悲壯。岳飛岳大將軍以宏偉壯志統領大軍誓收復河山,可他勢如破竹地打到朱仙鎮的時候收到了宋高宗的十二道退兵的金牌,“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雄心壯志卻最終只能停留在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悲壯,讓人們扼腕嘆息地心痛到今天。文天祥在《正氣歌》中以張巡、顏杲卿相比: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可五坡嶺兵敗被元軍俘虜后,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南宋再無延續下去的希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千古絕唱。

相形之下,張巡雖然最後的結果仍是殉國,但他至少完成了自己的奮鬥目標。他直面叛軍奮鬥到了最後一刻。而張巡仍是悲壯的,並且悲壯的有些離譜。

以他在守城時表現出來的聰明才幹,進士出身、全國政績考核最高等、已過知天命年紀的他不可能只是一個縣令。而不願攀附權貴的他起兵抗叛之時,的確仍只是一介縣令。這似乎還算不上悲壯。但悲壯卻從此拉開了序幕。

獨守兩座孤城,張巡只能依靠自己和手下的兵士。即便是到了睢陽保衛戰最後階段,離睢陽城並不遠的許叔冀、賀蘭敬明因嫉妒張巡的才幹,為保全自己的實力仍見死不救。這令人難以相信也難以忍受。待賀蘭敬明被革職,宰相張鎬火急火燎地帶大軍來到睢陽城下時,尹子奇剛剛進入睢陽三天。也就是說,如果唐軍能再早來幾天,叛軍仍不能踏入睢陽城半步,而張巡、許遠等睢陽將領不會倒在叛軍的屠刀之下。這讓人感嘆和惋惜。而這已算得上悲慘。

而最悲壯的是,張巡死後卻受人誣陷飽受爭議,乃至到今天。我不想為張巡翻案,我只是想做一道叫人噁心的數學題。史料上說張巡縱兵吃了四萬無辜百姓。好,那就算算。南霽雲衝出重圍去搬救兵的時候,是騎着戰馬去的。“馬無夜草不肥”,足以說明睢陽城中還有糧草。而南霽雲跑到臨淮對賀蘭敬明說城中斷糧一個月,不過是想求賀蘭敬明出兵罷了。就是從七月份斷糧,四萬人啊,就是每人身上能割下十斤肉,可供睢陽將士維持多長時間?記着,睢陽城中最初不過六千八百兵,到了七月也就是與叛軍鏖戰了半年之後,能剩下四千兵士已算多了。四千兵士每人一百斤肉,維持三個月不成問題吧,何來最後糧盡城破?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歷史已經無法再重回到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也無從考究了。而歷史沒有忘記張巡,時至今日東南沿海的雙忠祠和祭祀張巡廟會便是見證。而且據說,東山地區有400萬人崇敬着張巡,東山有100多座張巡祠廟。

歷史是公正的,黎明百姓是公正的。所以,無論如何我都相信歷史會永遠記住張巡是一個英雄而不是一個吃人狂魔。

這本書我寫了一年。由於時間原因再加上個人的問題,書中還有很多很多的瑕疵,有許多連我都不滿意的地方。

在此感謝讀者能忍受着我的匆忙,向你們致敬!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泣血英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泣血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