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亂世英雄(1)

第10章:亂世英雄(1)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大門洞開,帝國主義蜂擁而至,瘋狂地哄搶掠奪地上地下財富,還逼迫大清政府卑躬屈膝地簽署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直接從大清政府的手裏拿走數不清的真金白銀,山東人民不畏強暴,為反抗封建地主階級和帝國主義的殘酷壓迫,以求生存,自發地組成了各種武裝,直接跟國內外的一切敵人做殊死戰鬥,比喻說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還有以半武裝性質的團體為主,如紅槍會和大刀會等。這些團體武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很少有他們自己的政治主張,即便是有,所提的政治主張很明顯地帶有歷史的局限性,他們最大最致命命的弱點:都是採取宗教形式,具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不尊重科學;缺乏明確的鬥爭綱領和規範的章程,多為家長式的領導。這種組織狀況,正是早期農民自發鬥爭的反映,也是他們缺乏生命力的根本。

民國時期,特別是自1912年至1937年間,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的統治,舊的模式沒有根除,新的社會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即便建立起來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特別是土地問題,所以那些所謂的資產階級的社會制度聽起來動聽,說起來很美,執行起來又大走樣,老百姓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甚至倒退大不如以前。中國已處於歷史大轉變時期。在這個時期山東的農民團體具有新舊混雜的過渡性。舊式的農民結社,如大刀會、紅槍會層出不窮;北京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號令組成的農會合法存在,根據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民主義意旨,集合受壓迫農民而建立起來的群眾組織,這樣的群眾組織“其目的在謀農民之自衛,並實行改良農村組織,增進農民生活。”

這是孫中山親自審定的《農民協會章程》的話,有道理,有遠見,革命黨和進步人士誰都找不到反對的理由,同時還規定,有田地百畝以上者和以重利剝削農民者,不準入會。農民協會是真正代表農民群眾利益的團體。農民協會的興起,代表着農民運動的發張達到了高潮。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不可調和性,農民組織的大發展,是社會危機加深、農民和地主階級矛盾尤為突出。辛亥革命以後,土地問題並沒有解決,地主豪紳軍閥官僚佔有大量土地,對農民群眾進行高額地租剝削,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生活極其困苦。軍閥混戰,聚斂無度,苛捐雜稅,層出不窮,農民負擔異常沉重;自然災害頻繁,土匪橫行,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廣大農民群眾想過上好日子,那根本就是什麼天方夜譚,廣大人民群眾被逼上了絕路,廣大人民群眾要想活下去,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團結起來進行武裝鬥爭,山東各地的農民協會雖然被血腥地鎮壓下去了,但農民自發地反軍閥和反封建地主統治的鬥爭一刻都沒有停止,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那就是各地應運而生各色各類旗會。

在山東的莒縣前海子后村有一對貧苦的農民田五、田瑞父子,他們貧窮潦倒,飢餓中一直在為自己的貧窮找轍,父子聽說在藤縣有人成立了什麼旗會過上了好生活。1927年初,父子倆一咬牙就去了藤縣,從滕縣請來師傅,建立了青旗會。田五、田瑞父子自稱是青旗會的老師,把辦青旗會當成了職業。附近村莊都請田瑞去立會。青旗會成立后,各村守望相助,土匪再也不敢騷擾。離前海子后村二三十里路的大李家莊梅景玉來請田五、田瑞幫助立會,並和田瑞結拜為把兄弟。梅景玉又陪田瑞到周圍村立會。在梅、田二人的活動下,各村都辦起了青旗會。

沂水縣的青旗會以張恆遠為首,張恆遠,一八九二年生,行四,中農。曾集股開過油坊。讀過私塾,能識字。他身長五尺半多,學過武術,擅長三節棍。為人正直,性情豪爽,講義氣,有威信,會友們稱其為“四老師”或“四會長”。

一九二八年張恆遠在其本村東營庄(今屬沂南縣)建立青旗會大約是在目的是防禦土匪。那時土匪很多,大股的有劉黑七、劉天增、楊廣勝等,多是從費縣一帶過來的。土匪以來,鄉親們就躲進本村的圍子裏,人心惶惶,不得安寧。張恆遠的油坊就曾被土匪放火燒掉。張恆遠聽說莒縣組織了旗會打土匪很管用,還聽說入了會,學了法,會畫符,念着咒語和土匪打仗就有了,還刀槍不入。

於是,東營庄村舊派人到莒縣把青旗會(即黑旗會)老師田瑞請來,和張恆遠拜了把兄弟,田瑞就把立會的一套傳給了張恆遠,這樣,青旗會就在東營庄村建立起來了。當時東營庄(包括薛家莊)和張恆遠一起學辦會的是八個人,張恆遠是總頭,又是老師。張恆遠在本村立會後,接着向周圍村輻射發展,會友越來越多。張恆遠的父親為支持張恆遠辦青旗會,賣了二三十畝地,幫助會員打造大刀和長矛。因張恆遠排行老四,會友稱他“四老師”或“四會長”,他很快成為沂水青旗會的總會長和總老師。在張恆遠的組織下,沂水縣青旗會發展迅速,1930年發展到14個團,成員上萬人。

莒縣、沂水兩縣關係密切,邊界群眾互相往來休戚與共。青旗會的組織打破了縣區界限。1931年夏,在沂河以西葛庄、界湖、依汶庄一帶,南北80華里,東西70華里的地區,大小約500餘村莊,都成立了青旗會,會眾達1.5萬多人。莒、沂兩縣青旗會共有22個團,總數約有3萬人。每團設團長一人,由老師在會眾中指派。團長只負責承上啟下調集會眾,並無團部,亦無其他佐理人員。每團備有五市尺長、三市尺寬的青布大旗一面,自右至左鑲有“第××團”黃色大字,集合或行動以吹牛角為號。

各類旗會,特別是青旗會並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尋根清源藤縣的田五田瑞父子倆的老師就是大刀會的人,青旗會只不過是大刀會變了一個臉而已,骨子裏還是大刀會。

大刀會從19世紀末興起,到20世紀40年代消失,前後存在了半個多世紀,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大刀會是社會矛盾發展的產物,民族矛盾或階級矛盾尖銳激烈之際,即大刀會等秘密團體興起和發展之時。山東的大刀會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清末自衛身家與反洋教鬥爭階段;二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抗稅、抗捐、保家御匪階段;三是抗日戰爭時期分化瓦解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大刀會的作用不同,即使在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的大刀會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大刀會,原名金鐘罩,是白蓮教的支流,大刀會是它的俗稱。在清雍正年間,大刀會的名稱即在文獻中出現。

金鐘罩本是一種單純的武術,早在民間流傳。清乾隆、嘉慶年間與八卦教結合后,從而帶有了濃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八卦教分文場和武場,又稱離門和坎門,大刀會屬坎卦的武場。其主要特點是掐訣念咒、畫符飲吞、排槍排刀。到民國時期,大刀會的支派越來越多,有青旗會、黃旗會、紅槍會等名目。其組織多採用近代軍事編製。一般一村一會或幾村一會。會有會長,下邊分團、連、排、班等。如有事,以吹牛角或擊鼓為號,聽到鼓聲和號角聲,大刀會會員則從四面八方集合,統一行動,青旗會幾乎全部延續了這所有的辦法。

大刀會最初的口號是“反清復明”,但在長期演變過程中逐漸變成了民間自衛性質的秘密組織,其基本口號是“自衛身家”。到民國時期,大刀會則成為抗捐御匪的民間自衛組織。會員的成份也隨着時代的不同各有差異。清末多數是“富庶之家”,也有一部分是自耕農,而貧苦農民參加者甚少。到民國時期,其主要成份是農民,但領導權還大多操在當地地主、富農手裏。大刀會內部派別很多,矛盾重重,遇到重大社會變動或外敵入侵時,大刀會就很快分化,其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派別中差異較大。

主要有青旗會、五旗會、黃旗會等門派,其中以青旗會最盛。青旗會在維護地方治安、防禦土匪侵擾和抗擊貪官污吏敲詐勒索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1930年農曆四月二十七日,土匪楊廣勝、李明鈞搶劫了沂水北鄉楊庄,抓了不少“肉票”(即人質)。張恆遠得知后,立即率附近的青旗會到淵子河截擊,莒縣大刀會首領田瑞、梅景玉也帶領100多名會員前來助戰。會員們奮勇衝殺,消滅土匪100多名,不僅奪回被土匪搶劫的財物和“肉票”,還繳獲了大批的槍支、馬匹。這一仗震動了莒、沂兩縣,大長了青旗會的威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烽火紅軍旗(上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烽火紅軍旗(上部)
上一章下一章

第10章:亂世英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