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三代之戰之夏商之戰1
33.1.1題記
本篇述三代以上的改朝換代之戰。凡四戰:
名稱伯益之戰,時間約BC21世紀,地點箕山,對陣九州軍伯益對大夏軍姒啟。
名稱少康之戰,時間約BC21世紀,地點斟鄩,對陣大夏軍少康對大夏僭君寒促。
名稱夏商之戰,時間約BC16世紀,地點斟鄩,對陣商軍成湯對大夏軍姒桀。
名稱婦好之戰,時間約BC12世紀,地點四方,對陣武丁富豪商軍對四方蠻夷方國。
33.1.2三代之夏
這一回說到,九州大鼎盡歸啟,一旅之師可復夏。
俗話說得好,“三代之下無聖人”,三代以上是令人浮想聯翩、聖人輩出的時代,為了證明那個時代的和諧,所以歷史總是用描寫大同世界的筆觸,歌頌那個時代的政治。比如禪讓。
自古以來,沒有一個皇帝不是緊緊把持大權不放的,雖至親父子、兄弟,亦然。自古無情帝王家,焦蘭殿三弒,歷歷在目。所謂禪讓,曹丕說得好,“舜禹之事,朕知之矣。”哪有什麼代讓江山,不得以而已。後世宋朝又流行過一陣禪讓,那位說了,宋室是內禪啊,是自家人啊,不算禪讓。可是,創立禪讓制度的三代之上,什麼少昊禪顓頊,顓頊禪帝嚳,帝嚳禪唐堯,唐堯禪虞舜,虞舜禪大禹,大禹禪伯益。。。但且慢,顓頊是少昊的侄子、黃帝之孫,帝嚳是顓頊的侄子,唐堯是帝嚳的兒子,虞舜是顓頊的後代,大禹是顓頊另一支的後代,伯益也是黃帝的後代。。。這難道是禪讓嗎?(愈發覺得如今還有人推崇所謂的自古“舉賢任能”制度之可笑、之噁心。)
而所謂的“三代聖人”,也在民間傳說中變成“三大聖人”。什麼“聖人以下,皆是螻蟻”,“重開風火,另立宇宙”,拜現在洪荒流修真意淫小說泛濫所致,巫妖橫行,魔神大戰,上古時代的故事倒也傳播得頗有廣泛度。只可惜多是信口演繹,只是借用幾個名稱罷了。
當然,世道可以變,人心不會變。三代之上的故事,既不像歷史流傳得那麼溫馨,也不像現在的洪荒流那麼失真。三代以上,與後世也沒有多大的區別,戰爭頻發,陰謀橫行。
就說大禹禪伯益,照我看來,就是“大禹傳大位,名份傳於伯益;小心扶小兒,實力扶植姒啟。”開始是禪讓,結果是王朝,妥妥的陰謀論。大禹死後,夏啟就起兵與伯益對干,這要是事前沒有準備是不可能的。
《史記》記載大禹死後伯益繼位稱王,但是各方的諸侯部落更願意擁戴大禹的兒子夏啟,拒不服從伯益,伯益迫於壓力只能讓位於夏啟而後隱居到箕山南麓。(這個是政治手段之爭。)但是《竹書紀年》卻記載不一樣,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夏啟繼承王位,伯益因為和夏啟發生了爭執,所以在夏啟登位6年後被夏啟所殺。(這個是軍事手段之爭。軍事是政治的延續,道理是一樣的,故事沒有差別。)夏啟繼承了大禹一部分政治資源,並以此向伯益叫板,最終搞掂了伯益。所謂大義、名分,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大義、名分是由勝利者來詮釋的,現在照樣有伯益為夏啟賢臣的說法。如果沒有實力,還是老老實實地“許由洗耳”罷。
夏家父子都是奇葩。當時還是神話時代,各種奇聞異事百出,比如《山海經》。(西漢劉歆就說伯益著《山海經》。實際上眼見着是劉向、劉歆父子整出來的)大禹他爹鯀,就是被之前的君主大舜殺死的,殺其父而用其子,違背人性,所以可能的史實是,鯀禹父子掌握了一定的朝堂實力,大舜怕尾大不掉,斬殺了鯀,參見曹操與馬騰馬超父子的博弈、劉玄與劉寅劉秀兄弟的博弈。大禹於是走外放實力路線,長期在外,三過家門而不過。最終獲得突破,令大舜不得以禪讓大位(舜下場有說遭流放雲夢大澤,見湘妃竹的來歷)。就算這樣,大禹還裝模作樣,《史記》說“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於是禹與舜之子商均爭位。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大禹自己有親身經驗,又怎不會在自己傳位大事上不作好萬全之策?古人只不過因為時代原因在總結歷史教訓方面比今人欠缺,其心智水平怎會比今人差?
於是姒啟登位,把大夏轟轟烈烈地開張了起來。(關於夏朝,經常有人以沒有考古發現為貶低,其實這只是個史料裁剪的問題。我向來認同輝格史觀,一切史都是現代史。我中華向來是文化立國,《禹貢》有,就當它有。否則,黃帝怎麼辦?作為一個文本主義者,連神話都是可以解讀出歷史細節的,更何況我們這就是踏踏實實的歷史文獻。。。)
咱們接著說,大禹治完水,在會稽山會天下諸侯,斬防風氏,鑄九鼎,分九州(九州者,按《尚書·禹貢》的說法: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確立唯我獨尊的權威;后啟雖是二代但要擔負起打壓群雄重任,確立父子相傳的合法性,是真正的王朝開啟者;真正的二代是第三代太康。太康像所有的二代一樣,吃喝玩樂、不像樣子,“盤於游田,不恤民事”,當時天下武功最盛的諸侯是后羿,(關於后羿,有很多傳說,也有說上古大神叫羿的,什麼“射日”什麼“奔月”,也有說就是這個后羿射的日。反正有說兩個人的,也有說一個人的。在這裏本着《奧卡姆剃刀定律》,“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一個“羿”故事也說得通,就沒有必要搞兩個“羿”了。后羿大概率是先古的擅射部落首領的指代稱呼,如神農是農耕部落首領的指代稱呼。)
這個故事的開始一點新意也沒有,《尚書序》“大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太康時無道,天下散亂,作為有窮國的國君、大夏朝戰功卓著的勇將,后羿漸漸膨脹起來,進入朝內把持朝政,當起權臣來。到最後驅逐太康,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為國君。玩起廢立的把戲來了。在仲康死後,又立他兒子夏相為君,後來索性取而代之。屈原在《天問》中所說“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古今一體,這麼玩的不知有多少。不過,作為我們印象中的射日英雄,也這麼玩,是出人意料的,只能說中華的帝王術實在是太發達了。)
不管哪個后羿,身邊都有女神,一位叫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的那個嫦娥),是帝俊的公主;一位叫宓妃(“宓妃留枕魏王才”的那個宓妃,李商隱泥垢了),是伏羲的公主。不管哪個后羿,身後都有小人,一個后羿死在逢蒙手裏;另一個后羿也是被他最寵幸的家臣寒促所殺。所以有理由懷疑兩個后羿是從一個版本敷衍而來的。《竹書紀年》:“八年。寒浞殺羿。使其子澆居過。”(澆者,寒澆,寒浞之子與主要幫凶。)
史書上說寒浞即位后,曾殘酷屠殺有窮氏族人。他吩咐手下人將后羿的屍體剁成肉泥,加入劇毒的藥物烹製成肉餅,然後送給后羿的族人吃,吃下的便被毒死,不吃的便讓士兵用亂刀砍死。其狀慘不忍睹。一部分有窮族人恐遭殺害,紛紛逃往邊遠地區,留下來的也都隱姓埋名,投靠在其它諸侯門下。從此,中原地區再也找不到有窮一族。
寒促不但殺了后羿,搶了后羿的權力與老婆(弈的另一個老婆純狐),還追殺夏朝的第五個國君夏相。當時,相的妻子已經懷孕,她從牆洞僥倖逃生,生下了兒子少康。少康長大成人後在有虞氏部落居住下來。有虞氏首領十分器重少康,把兩個女兒二姚嫁給了他,還給了他一小片土地和500名部屬。史稱一方之地、一旅之師。《左傳》有“昔有過澆(寒澆,封地在過)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相(大夏后相王)。后緡(后相老婆)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
少康一直把殺父之仇記在心上。但是僅憑一小片土地和500之眾要想復仇絕非易事,少康思來想去,想到了用諜。少康有一位忠心耿耿的女將名字叫女艾。少康把自己的想法對女艾說了,女艾欣然赴行。女艾到了澆所統治的地方過,騙得了他的信任,源源不斷地把澆的情況報告給少康,又暗殺了澆,終於一舉佔領了過。隨後,少康乘勝出兵,派自己的兒子杼(發明了甲)又剿滅了豷(寒促的另一個兒子)。緊接着便進軍攻打寒浞的老巢鄩都城。此時寒浞已經年近八十歲,無力征戰廝殺,只好躲在深宮裏苟延殘喘。他的部下見大勢已去,他們在夏軍圍城的時候突然反叛,殺入宮中,打開城門將他獻給了少康。少康下令將他處以極刑,同時命令將寒浞一族斬盡殺絕。大夏終於“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中興了起來。
這真是一部狗血戲,各種狗血劇情中,充滿了戲劇張力,個中不乏女性的身影。比如與寒促私通,謀殺后羿的后羿老婆純狐,幫助寒促穩定朝政、清除后羿勢力;在寒促滅夏之後,帶孕逃走的后相老婆后緡,教導少康成才、矢志復興;更有在少康中興的過程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為的女艾。三代以上的故事中,女性色彩頗為濃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