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好事難道錯了嗎
我做好事難道錯了嗎
■孩子來信
叔叔您好,我今年十二歲,正在讀小學六年級。
最近我總是覺得心煩,因為我的想法和媽媽的想法產生了很大的分歧。所以我想知道,是該聽媽媽的話,還是該堅持自己的想法。
寒假時,我和媽媽去看望姥姥。回來的時候火車上很擠,我看見一位老奶奶在過道里站着,很累的樣子。想到老師常常教育我們要尊敬老人,在車上應該給沒有座位的老人讓座。於是我就站起來,讓老奶奶坐在我的位置上。老奶奶連聲道謝,周圍的人也發出讚許的聲音。我心裏非常高興,原來做一件好事也能使人快樂。
可是媽媽似乎不這麼想,她的臉色頓時變得很差:“你要幹什麼去?”我莫名其妙地看着她,怎麼忽然問出這麼一句話,我也沒有要走的意思呀!於是我搖搖頭道:“不幹什麼去呀!”
“那你站起來做什麼?離下車還有好幾個小時呢,你一直站着嗎?”見媽媽的臉色不好,我也不敢和她解釋什麼,剛才愉悅的心情頓時拋到了九霄雲外。我明明在做好事,可是媽媽不但沒表揚我,還對我擺臉色,真是讓人無法理解。
那位老奶奶趕緊站起來:“孩子,我不累,還是你來坐吧!”我和老奶奶說,多坐一會兒沒關係,我年齡小,站着就行。可是她還是站起來說:“我知道你是乖孩子,奶奶想去那邊走走。”說完,她蹣跚地走向了另一節車廂。我坐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心裏很不是滋味,一路上,也再沒和媽媽說話。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青海玉樹發生地震以後,學校組織我們全體師生捐款。我想到電視上那些無家可歸的人,覺得他們特別可憐,就想多捐些錢,於是我便把零花錢都捐了,一共32塊錢,是班裏捐錢最多的。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我,說我是個有愛心的孩子。
回家后,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媽媽。當時我心情特別好,做了好事,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媽媽肯定也會獎勵我的。誰知她聽完以後,不但沒表揚我,還說我傻,竟然把自己的零花錢也給捐出去了,一定是腦子壞了。當時被她那麼一說,我還真弄不清自己做得是對還是錯……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孩子的愛心千金難買
自古以來,仁愛之心一直被看做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西方先哲費爾巴哈斷言:“愛是存在的標準——真理和現實的標準,客觀上如此,主觀上也是如此。沒有愛,也就沒有真理。”古今中外,人們都在推崇愛心。作為人性的基礎,它體現着一個人的素質,同時也是人際關係的紐帶和潤滑劑,沒有愛心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可很多獨生子女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佔有欲極強,蠻橫霸道,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生來就該被寵着、慣着,別人事事都要為他們服務,稍不順心就大發脾氣,甚至指責辱罵。他們在外面不關心別人,在家裏也不知道心疼父母,特別是在父母生病的時候,可能會因為沒有得到像平時一樣無微不至的照顧而亂髮脾氣,這讓許多父母非常傷心。他們覺得,雞大腿該永遠留給自己,魚頭魚尾是父母該“打掃”的。對於父母的喜好他們一無所知,更不用說要他們記住父母的生日或其他事情了。
他們把自己和別人分得很清,從不關心別人的事,沒有責任感,思想偏激,心胸狹窄,想問題往往愛鑽牛角尖,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同情心的缺乏使他們漠視別人的不幸和災難,甚至會快意於別人所受到的苦痛。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一群孩子?當然是家長的不當教育方式。信中的這位母親就是這樣一位家長,但難能可貴的是,她的孩子並沒有像剛才提到的那些孩子那樣,這該是多麼可喜的事情!但是如果這位家長不能夠及時醒悟,這個可愛的孩子也許將會步其後塵,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
這雖然和應試教育無關,但是卻和社會的大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金錢至上的今天,道德被一些人拋到了腦後。其實,無論科技多麼發達,物質多麼富有,道德都是做人的根基。
孩子何以如此自私自利沒有愛心?歸根結底就是家庭教育沒有跟上,父母言傳身教得不夠!
現在的家長最關注的是孩子的智力發展,從孩子一出生,就希望孩子是一個智商高、天賦高的天才。為了達成這個願望,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可是卻忽略了對孩子進行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培養。
道德感包括責任感、正義感、榮譽感等。其中,責任感是最崇高的情感。責任感包括家庭責任感、集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因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從一點一滴做起,要教育孩子講究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如孝敬老人、尊老愛幼、保護環境、愛護公物等。
由此,我們該大大地表揚這個有愛心的好孩子,大力弘揚這種愛心精神。當然,東子叔叔也要告訴這個可愛的孩子,做好事也要講究一個度。比如讓座,如果是市內的公交車或地鐵,是短時乘坐的,那隨時可以讓給需要幫助的人。但是如果是長途旅行,可以換着坐或擠一擠讓他人搭個邊兒坐,這樣既幫助了他人,又照顧到了自己的身體。無論如何,你的善舉都是值得讚賞的。
自私使家長失去了愛心
女兒依依在很小的時候曾經碰到過這麼一件事。
當時我家樓下是社區的健身區,各種健身器材每天都吸引着許多的人。依依是“健身”積極分子,每天都要到她能夠夠得着的健身器材旁玩耍,而她最鍾情的就是鞦韆。為了安全起見,女兒坐在鞦韆上玩耍時,我就當她的保鏢。忽起忽落的鞦韆、圍着鞦韆唧唧喳喳快樂無比的孩童,總能勾起我對於童年的美好回憶。
但這美好的時刻常會被一種不和諧的情景所干擾。
一個小女孩長時間地坐在鞦韆上蕩來蕩去,鞦韆旁排起了長長的隊伍。許多孩子早已等得不耐煩了,嚷嚷着:“讓我玩會兒吧!讓我玩會兒吧!”但鞦韆上的小女孩跟沒聽見一樣,站在鞦韆邊的小女孩的母親也毫無謙讓之意,仍然執着地幫小女孩推拉着鞦韆,為的是讓鞦韆盪得再高一些,讓她的孩子玩得更快樂一些。
類似的事情幾乎每天都會發生,版本不同,主題卻是一樣的。
每當女兒享受鞦韆帶給她的快樂時,我總示意她休息一下,把鞦韆讓給等在旁邊的小朋友。為此,依依很不高興。我對她說:這是公共設施,要大家玩。女兒反問我:那為什麼總有那麼多的小朋友坐在上邊不肯讓給別人玩呢?他們不讓,為什麼偏偏要求我讓呢?
我啞口無言,苦心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的為人標準,就這樣被一些“不爭氣”的現實給毀掉了……
雖然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但每每想起,總感覺有些苦澀。
謙讓守禮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當您無視別的孩子眼巴巴地等在鞦韆旁邊、自顧自地讓自己的孩子長時間地坐在鞦韆上時,您已然把這種美德丟到了爪哇國。本是出於愛孩子的慈母之心,可得到的結果卻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因為自私的母親必然教育出自私的孩子,今天孩子可以為了多玩一會兒而不把鞦韆讓給別人,明天孩子就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不顧別人、甚至是父母的利益。
是自私使家長失去了博愛之心,而在孩子心中埋下自私的種子,將來就會自食惡果,培養出自私、冷漠的孩子,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同時也害了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
心中有愛的孩子走得遠
在有些家長看來,“從小不吃虧”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愛心似乎是一個早就過時了的字眼兒。在生存競爭中,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中,利益原則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則。
“因為慈悲,所以懂得”。其實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擁有一顆平和而善良的心,並以此善待社會、善待他人並不是一件多麼複雜和困難的事。給迷途者指條路,向落難者伸出手,用會心的笑祝賀友人的成功,用真誠的話鼓勵失落的朋友……這些看似輕而易舉的行為,其實並不僅僅只是一種樸素的善良,這是用善良浸潤后的靈魂折射出來的人格的光輝,是一種經過善良的滋養成長起來的大愛之心。
我繼承了父母的善良和慈愛,這些美好的品德也從我身上傳到了女兒依依的身上。孩子自小就善良,遇到流浪貓、流浪狗就要收養。出於衛生及安全等方面的考慮,我們家從來不養寵物,所以她的收養要求也就沒有被採納。後來我建議給這些流浪“兒”在小區的樓下建個家,如此一來,依依就可以經常去給它們送水、送飯了。有時,她還把特別髒的貓狗抱上樓,為它們洗個澡、理理“發”,梳洗打扮一番后,再放回去。
有一天傍晚,下樓買鹹菜的依依在樓下摁響了門鈴,我問她怎麼不上來,她吞吞吐吐地說,她撿到一隻流浪小貓想帶回家。她知道我不允許家裏養貓狗之類的寵物,所以她要徵求我的意見。我讓她先上來,回到家再說這件事。可她說她懷裏正抱着那隻小貓。於是,我告訴她:流浪貓狗有很多,我們收養不過來,你可以把它放樓下,上來拿些食物送給小貓。可依依說,這麼晚了怕她在外面過夜會被凍死,或被別的大貓欺負死。孩子說到這兒,竟哭了起來:“爸爸,讓它在我們家住一宿吧!”我也只好先妥協:“那你先帶小貓上來吧!”
一會兒,依依一手拿着鹹菜一手抱着那隻髒兮兮的流浪貓推開了家門,依依媽媽見狀趕緊把依依和小貓帶到了衛生間,開始為小貓洗澡。洗完澡的小貓雖然乾淨了,但是卻凍得瑟瑟發抖,於是全家齊動員為小貓取暖:她媽媽用吹頭髮的熱風機吹,我用手捂,依依心急得竟然點燃蠟燭讓小貓“烤火”,險些把小貓給燒了。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小貓精神了許多,我們又從冰箱裏給它找了些吃的喝的。水足飯飽之後,我和依依商量還是把小貓放回樓下,依依同意了。於是,我們一起帶着紙板、廢棄的小毯子以及放米飯、菜湯的盤子,在家門口的那棵大樹下給這個流浪貓安了個家。這樣,孩子才放心地跟我上樓睡覺。
我對孩子的愛心教育,讓女兒懂得對生命的尊重是為大愛。在此後的生活中,依依時常熱心助人,每每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她一定要盡其所能地給予對方幫助,有時即便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她也要施以援手,這時我就告訴她,幫助人也要量力而行。
依依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愛心的善良孩子,我堅信:心中有愛的孩子一定會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