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川劇訪日演出日記讀後感言
附川劇訪日演出日記讀後感言
我是北方人,從未看過川劇,也不了解川劇。讀了李致先生的川劇訪日日記之後,產生了一個強烈的願望,就是想看一次川劇。我甚至認為,沒有看過川劇,會是人生的一個遺憾。
與此同時,我似乎對川劇有了不少了解,因為我已經跟隨着日記,經歷了幾十場的演出,與觀眾一起,為白娘子的命運嘆息,為“將軍合唱團”的幫腔鼓掌,為武生精彩的表演喝彩。
原以為讀日記,一定是機械地翻動枯燥無味的頁碼,而事實上,這一過程如同欣賞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在畫卷的上面,鑲嵌着一個個珍珠般閃亮的故事:與佐佐木修的談判,析原一雄趣問天會不會下雨,山脅先生贈送望遠鏡,河相先生讚揚魯迅;豐田女士為巴金落淚,日本朋友席間教說“擔擔麵”,山內幸子帶演員購物,山脅先生為劇團送行……這些故事都很簡短,但非常鮮明清晰,宛如發生在眼前。
每次看到演員在演出中受傷,都特別感到心疼難過。一方面,這說明演員的艱辛和敬業;另一方面,或許正是由於風險的存在,川劇才具有獨特的魅力。不過,還是要提及一下,川劇是否能借鑒現代體育的方法和手段,做一些技術革新,盡量避免演員受傷?
隨着日記一頁一頁地翻過,有個念頭在頭腦中變得越來越清晰:我正在看到的不是傳聞、電影、小說,而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一位年近六旬的共產黨員,在每一天,是怎樣地工作:與日方組織者談話,與劇團演員談心,處理緊急的事件,伴隨着每一場演出,保證訪日演出的成功。日記的字裏行間樸實無華,而滲透出來的,是一滴滴辛勤耕耘的汗水,傳播着溫暖,閃爍着光芒。
根據1987年6月2日的日記,那一天演出中武生演員意外受傷,作為團長的李致先生立刻從看台二樓跑向舞台,將傷員送到醫院,用替補演員繼續演出,在馬門口做思想工作,鼓勵大家通力合作,最終成功地完成了演出。繁忙了一晚上,當李致先生回到飯店,已是深夜一時多。他在這一天的日記里寫道:“我感到我們的演員很可愛。我們的民族、人民,大有希望!”
作為本文的結尾,我想說的是,如果每一個中國人都像李致先生那樣工作,“我們的民族、人民,大有希望!”
一位讀者
2019年3月8日
附記
我喜愛川劇,長期從事振興川劇的工作,離休以後仍在為川劇當“吼班兒”。我把這方面的經歷和感受累積起來,便有了《我與川劇》這本書。兩篇訪日日記是這本書新增加的內容。
很感謝一位友人看完我寫的這兩篇川劇在日本演出的日記,並把他的讀後感形成文字告訴我。
通過在歐洲和日本的演出,親眼看到川劇藝術受歡迎的情景,增強了我的自信。
至於“川劇是否能借鑒現代體育的方法和手段,做一些技術革新,盡量避免演員受傷”,這當然是可以的。其實,演員受傷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戲曲不景氣,演員平常不練功。
帶六十人的大團出國,任務很重。既要保證演出質量,又要做好外事工作;劇團內部矛盾也多,演員思想波動大;當年還得防止外逃。在管理上,不能只靠紀律,得和演員交朋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上述文字,也是我給友人的回復。
2019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