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於友情與愛情

三、關於友情與愛情

三、關於友情與愛情英國哲學家安東尼·格雷林在《友誼》一書中寫道:最高級、最美好的人際關係應該說是友情。雖然文學和電影共同把這個位置交給了浪漫的愛情,另一個傳統把這個位置交給了父母和兒女的關係,但愛情和親情只有最後變成了友情才算最高層次的成功。

1.友情

培根說“最可怕的孤獨就是沒有忠誠的友誼”。跟家庭關係比起來,從友誼中找到快樂要容易許多。我們可以根據共同的興趣或人生目標選擇朋友,朋友絕少會試圖改變我們的自我,只會幫助我們加強自我。與家庭關係的維繫相比,友誼的“維繫成本”要低得多,其一旦破裂,給我們帶來的負面情緒與損失也是相對低得多的。與在家庭中的角色職責要求的更多的是穩定與維繫,朋友之間更多是為了得到一起尋求冒險與超越的快樂。

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有機會真正地在不違背法律與倫理底線的基礎上表達自我。作為組織中的一員,我們必須嚴格遵守各項崗位職責;在家庭里,必須扮演好我們作為他人的合格的妻子(丈夫),父親(母親)對於各自角色的要求。大多數人只有在跟朋友在一起時,才能更為放鬆地做真正的自我。因為我們選擇的朋友都是擁有共同目標和興趣的人,並且我們並不需要承擔過多的角色的責任。當然,真正的高質量的朋友,不但要有共同的目標、相互的回饋,更需要從共處中發掘出新的共同成長的意義。青少年總有一大堆興趣跟別人分享,可以花在朋友身上的時間和精力也很多,交朋友看起來完全發乎自然,但到了中年以後,友誼就很少處於偶然,它就跟工作和家庭一樣,必須努力培養。

心靈間的友情是一種最親密層次的友情,兩個人都會讓對方深入到自己的心靈深處。我們不只是在共同的目標和興趣中得到快樂,也不只是迎合對方,我們會對對方行為提出不同的建設性的意見。當我們分開時,也會把對方放在心上,得到滋養和維護。我們再度重逢時,就如同彼此從未分開過。

卡里爾·紀伯倫在詩集《先知》中寫道:

讓友誼除了精神的神化之外,別無目的,

因為不表達自身神秘的並不是愛情,

而只是凈輸出:所得到的只是無益之物。

把你最佳的一面奉獻給朋友。

如果他必須知道你的低沉,那也要讓他知道滔天巨流。

心靈上的朋友,不光是尋求以某種方式待在一起,他們還專註於心靈上的交流,彼此傾聽、關照,共同成長。

大衛·艾爾金斯結合自身的心理學家和臨床醫生的工作和自己的人際交往體驗,提出了以下對友情的看法:

(1)雙方必須共同努力才是心靈友情。如果一種友誼或其關係中的一方,並無意於讓靈魂進入更深的層次,那麼這種關係就只是停留在表面。

(2)培育友情的最好方式就是探路這種關係自身。朋友間談論的共同話題從家庭、愛好、夢想等可以增進雙方的友情,但對於那些要發展心理層面的友情來說,雙方必須有勇氣來談談他們關係自身,真誠地交流如何看待對方,自己經歷的這段友誼的真實體驗。這是加深關係的最有效的方式。

(3)心靈間友情的本質實際上是發現並肯定對方的真實存在和成長優勢的能力。在我們整個人生中都需要別人來反饋自己的內心感受和發展的自我意識,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真正能夠看待我們的真正存在、接受我們本真狀態的人。而我們的家庭往往不能為我們做到這一點:他們要麼用老眼光看待我們的成長,要麼把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我們頭上。但心靈的友情給無條件地接納和移情的關照提供了一個舞台——這種接納的內容指的是我們究竟需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並且成為我們實際上就是的那種人。

(4)大部分親密的友情當中都存在性愛的力量。性力量是生命力的一種體現,是創造性、激情和活力的源泉,它會使友誼更加生機勃勃,成為滋養靈魂的源泉。朋友間有時候會因為關係中出現了性愛的因素而使人惴惴不安,把它看成是邪惡。的確有一些在靈魂層面的朋友最終發展成為了婚姻中的伴侶。當然,要說明的是如何看待親密友情中的性愛,不同的社會文化有不同的判斷標準。

(5)友情也許是我們社會中唯一不用儀式來建立深厚關係的。也許正是缺乏如同婚姻那樣正式的儀式,人們才覺得它的存在不是出於社會壓力或公共義務,而只是它本身,這才使友誼與眾不同。

(6)朋友的特點就是耐心守候。耐心守候指的是等待和持久,朋友靜靜地站在我們身邊,他可能會提出他的想法和建議,但他不會幫我們判斷。他關愛着我們,給我們足夠的自由去自我表現。

(7)友情有時也會結束。無論友情曾經多麼親密,一些變故也會使其難以維繫。可能是其中一方變得不再適合做朋友,也許是我們因成長的方向不同而分道揚鑣。心靈間的友情根植於我們的存在當中,它結束時,就如同把我們的靈魂從根基上撕裂開,我們存在的根基被撼動了。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往往要過很長時間才能向生活再度敞開心扉。

男性的友誼到最高境界,號稱“刎頸之交”。女性之間的友誼沒那麼戲劇化、儀式化,它更傾向於一種樸素的承諾:“我會照顧你。”亞隆和布朗所定義的女性友誼的四個基本特徵:①充滿感情和眷戀。②展露內心,分享秘密。③充滿柔情和溫暖的身體接觸。④相互依存,關愛,友好,利他,互相幫助。從最實用的角度而言,閨蜜情誼是女性應對生活壓力的最佳武器,尤其是當她們從自己苦心經營的婚姻和家庭無法獲得相應的回報時。

2.愛情三邊形

家庭是構建社會關係最為重要的場所,沒有比有共同的血緣、親緣關係更加牢固的人際關係了。家庭關係可以是我們最大的喜悅之源,有時也可以是我們最為刻骨銘心的失望之地。家庭關係涉及父母、子女和婚姻。我們只介紹一下涉及愛情的親密關係。

愛情比喜歡更加複雜,因而也就更難進行測量、觀察與研究。心理學對愛情研究的歷史是較短的,最初心理學家們選擇了最容易研究的方面——陌生人之間短暫的接觸時做出的反應。雖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但是,長期的愛情並不僅僅是初時好感的延續與增強,於是,社會心理學家開始研究持續、長期的親密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Sternberg,1988)提出的愛情理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慾成分,是情緒上的着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係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承諾指維持關係的決定期許或擔保。這三種成分構成了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浪漫式愛情、伴侶式愛情、愚蠢式愛情、完美式愛情等七種類型。親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來自關係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來自關係中的動機性捲入;承諾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來自關係中的認識性(認知性)的決定與忠守。

圖6-11斯騰伯格的愛情三邊形

(1)親密(Intimacy)。親密是兩人之間感覺親近,溫馨的一種體驗。簡單說來,就是能夠給人帶來一種溫暖的感覺體驗。親密包含10個基本要素:

①渴望促進被愛者的幸福。施愛方主動照顧被愛方並努力促進他/她的幸福。一方面可能以自己的幸福為代價去促進另一方的幸福——但是也期望對方在必要時同樣會這樣做。

②跟被愛者在一起時感到幸福。施愛方喜歡跟自己的情侶在一起。

③當他們在一起做事情時,雙方都感到十分愉快,並留下美好記憶,對這些美好時光的記憶能成為艱難時刻的慰藉和力量。而且,共同分享的美好時光會涌流到互愛關係中並使之更加美好。

④尊重對方。情侶必須非常看重和尊重對方。儘管情侶可能意識到對方的弱點,卻不能因此而減少自己對對方的整體尊重。在艱難時刻能夠依靠對方。在患難時刻愛方仍感到對方跟自己站在一起。在危急時刻,愛方能夠呼喚對方並能指望對方跟自己同舟共濟。

⑤跟被愛方互相理解。情侶應互相理解。他們知道各自的優缺點並對對方的感情和情緒心領神會,懂得以相應的方式互相作出反應。

⑥與被愛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佔有物。愛方應樂意奉獻自己、自己的時間以及自己的東西給被愛方。雖然不必所有的東西都成為共有財產,但雙方在需要時應分享他們的財務,最重要的是分享他們的自我。

⑦從被愛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愛方能從被愛方得到鼓舞和支持,感到精神煥發,特別是在身處逆境時尤其應該這樣。當你感到似乎一切都在跟你作對,但你意識到只有一件事不會出問題——你的愛人始終跟你站在一起。這時你就知道你們的關係具有這一因素。

⑧給被愛方以感情上的支持。在逆境下,愛方應與被愛方在精神上息息相通,並給予感情上的支持。

⑨跟被愛方親切溝通。愛方能夠跟被愛方進行深層次和坦誠的溝通,分享內心深處的感情。當你為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感到困窘為難時,你仍能推心置腹地跟被愛方交談,這時你所經歷的就是這種溝通。

⑩珍重被愛方。愛方要充分感到對方在共同生活中的重要性。當你認識到你的配偶比你所有的物質財富都更為重要時,就知道你對被愛方具有這種珍重和珍愛。

(2)激情(Passionate)。激情是一種“強烈地渴望跟對方結合的一種狀態”。通俗地說,就是見了對方,會有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和對方相處,有一種興奮的體驗。我們不但愛戀着某人,而且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時,那種感受就是激情之愛。性的需要,是引起激情的主導形式,其他如自尊、照顧、歸屬、支配、服從也是喚醒激情體驗的源泉。

激情的發展大致經歷3個階段:①由於意識控制減弱,身體的變化和表情動作越來越失去控制,細微的動作由於高度緊張而發生紊亂。人的行為服從於所體驗着的情感。②人失去意志的監督,發生不可控制的動作和失去理智的行為,這些動作在事後回想起來會感到羞恥和後悔。③出現在激情爆發之後,此時會出現平靜和某種疲勞的現象,嚴重時會出現精力衰竭,對一切事物都抱着不關心的態度,有時還會精神萎靡,即所謂激情休克。

激情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積極的激情能激勵人們克服艱險,攻克難關;消極的激情常常對正常活動具有抑制的作用或引起衝動行為。具有正確的思想認識、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堅強意志的人能控制自己消極的激情。

(3)承諾(Commitment)。承諾由兩方面組成:短期的和長期的。

①短期方面就是要做出愛不愛一個人的決定。

②長期方面則是作出維護這一愛情關係的承諾,包括對愛情的忠誠,責任心。也就是結婚誓詞裏說到的“我願意!”,是一種患難與共、至死不渝的承諾。

兩者不一定同時具備。比如決定愛一個人,但是不一定願意承擔責任,或者給出承諾;又或者決定一輩子只愛他/她,但不一定會說出口。

3.夫妻伴侶之愛

涉及親密關係的愛有很多種,包括如今環境下常談的高大上的許多人可望不可即的“靈魂伴侶”之愛。我們這裏只涉及婚姻關係中的具有典型的兩性差異的夫妻之愛。

“愛”是一種生物現象還是文化現象?“愛”的生物學的觀點,傾向於認為情感為人的驅動力。愛情往往被視為人類的基本情感如憤怒、快樂。有人認為,“愛”是一種文化現象,一定程度上源於社會壓力和期望。《時代》雜誌的一篇文章中,心理學家、作家LawrenceCasler說,“我不相信‘愛’是人天性的一部分,畢竟在工作中我們會承受很多壓力。”如果愛是一種純粹的文化產物,那麼“愛”根本不會存在於一些文化中。然而,人類學的研究表明,愛是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愛”很可能受生物學驅動和文化的共同影響。雖然荷爾蒙和生物學是重要的,但我們表達並體驗這種情感是受個人的愛情觀影響的。在婚姻關係的愛更多的具有社會文化屬性,其中的“承諾”與“責任”屬性占的比重會越來越重。

傳統組織的結構是按職能劃分的,一個部門裏的人技能是單一的。財務部里的人都是只會財務,相互之間的替代性很強,造成的是認同感差。而團隊結構中,由於技能互補,為了完成組織目標,誰也離不開誰,必然帶來較高認同感。世界上活得最久、最有凝聚力的組織一定是家庭。一男一女結婚湊一起為了什麼?一般女生多回答:“為了生活”,總是男生先喊出:“為了生娃!”,這總會迎來一片笑聲。一男一女組成的家庭完全符合團隊的三個特徵。

共同的目標:繁衍後代。

技能互補:為了生娃,缺男、缺女都不行。

責任共擔:為了生娃、養娃衍生出的對於丈夫和妻子角色的責任。

那麼,當我們完成了繁衍後代的目標后,為什麼還在一起呢?人類畢竟不同於動物,當有了娃后,家庭的使命就轉為共同養育後代。每年高考錄取完后的一兩個月,中國的離婚率都會有個不小的跳升。原因在於孩子已經長大,夫或妻可以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如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是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其中原因各有不同的文化或宗教上的說法,有一點是現實調查證明的:那就是同性之間婚姻忠誠度與凝聚力遠低於異性婚姻,其中雙性戀者的忠誠度是最低的。同性戀婚姻的“共同目標”不是特別清晰,且“技能單一”,造成了雙方在“責任上”的缺乏。

如今,團隊不止研究技能上的互補,還有氣質上的互補,如同月老們總是不經意地為一個急性子配了一個慢性子,年輕人流行什麼白羊座男配射手女的就是這個道理。

儘管激情之愛可以忘我不顧一切地熱火朝天,但最終很快就會平靜下來,一段關係維繫的時間越長,它所引發的情緒波動就會越少。結婚兩年的夫妻所報告的情感體驗比他們新婚時報告的少了一半以上。在世界範圍內,結婚四年之後的離婚率都是最高的。以前我們常說婚姻的七年之癢,而一份來自中國婚姻家庭諮詢服務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中顯示,傳統意義的婚姻“七年之癢”已經發生變遷。“現在面臨婚姻危機的夫妻中,有27%的夫妻屬於婚齡在三年內的新婚群體,還有一些則是在一年內準備結婚的‘准婚人群’。”該調查顯示,婚姻告急的高發人群逐漸向年輕新婚夫妻傾斜的主要原因在於,不少新婚者不適應婚姻生活、沒有準備好開始婚姻生活或對此預估不足、甚至由此引發夫妻雙方家庭矛盾。感情告急、婚姻破裂的高發人群,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相守七年以上的“老夫老妻”。新民網記者2014年5月10日從上海市普陀區民政局“新家庭幸福學堂”上獲悉,一份歷時三年對300多對夫妻的調查顯示,“三年之癢”成為不少年輕夫妻的一道坎;而在感情告急的年輕夫婦中,面臨婆媳關係“三夾板”成為不少丈夫共同的苦惱。

此外,調查也顯示,42%的准婚、新婚夫妻中,一方對另一方的言行不能完全理解,甚至不清楚對方對自己的期待、無法準確解讀對方的心理需要。不清楚另一半對自己的期待,成為各種婚姻危機、感情破裂、婚外情的主因之一。

美國心理學教授JohnGottman的研究追蹤情侶十數年,試圖找出維持美好婚姻的要素。他發現四件事情會很快毀掉婚姻,一旦情侶頻繁發生這四件交流上的問題,通常六年之後會以離婚告終。

第一,頻繁批評對方。特別是傷人至深的批評對方的本質,比如人格或者性格。比如“你又遲到,因為你根本不關心我。”這會導致對方覺得自己在本質上不夠好而受到傷害。

第二,蔑視。當情侶間開始互相蔑視對方,分手就不遠了。蔑視包括諷刺挖苦,直呼其名,翻白眼等等。

第三,過於自我防護。一個人如果總是為自己的錯找借口,或者甚至老是將錯誤推到對方頭上,那麼,離分手也就不遠了。畢竟一個婚姻是長期夥伴的關係,希望在漫長一生中互相支持對方。生活本就不易,如果老是在家裏也被攻擊,婚姻就不可能長遠了。

第四,冷戰。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冷漠”。當我們關上心門,切斷交流,將自己置於牆后,打冷戰。這樣的結果只能是關係愈來愈壞,最後導致分手。

現代婚姻與過去的婚姻不再相同了,過去的婚姻通常是提供安全感和穩定性的關係,現代婚姻中的人們則更多的期待婚姻帶來的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一種穩定關係。如果希望婚姻能幫助我們實現自我和個人成長,我們就需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維持婚姻。如果我們知道時間和精力不夠,那麼最好調整自己的期待,降低希望的標準。

中國婚姻家庭諮詢服務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除了要求要孝順父母”外,男性一般希望妻子能包容自己的缺點、少批評少發脾氣以及不在言語上否定其家人。相對來說,男性更為看中的是另一半在家庭關係中的包容和付出,對於妻子的要求一般就是能處理好婆媳關係、多體貼、少嘮叨。

但與男性不同的是,受調女性則普遍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事業上更進一步,多和自己分享交流和溝通,以及能抽出時間多陪伴家人。女性更為認同的是另一半在事業和生活上雙重的成功,並且通常希望自己管家,丈夫顧家,然後雙方共同孝順父母。

婚姻專家指出,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婚後,特別是生了孩子后,家庭基本是以孩子為圓心,加上家庭關係中的複雜的婆媳關係、丈母娘負責制等,再加上我們基本上是“雙職工家庭”下的工作壓力大,我們的婚姻容易缺少以下五樣東西。若能多注意、多投入,婚姻生活就能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1)缺溝通。素有“愛情博士”之稱的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教授黃維仁指出,婚姻幸福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溝通和解決衝突。要加強溝通的效果,一方面要用讚美代替批評,尤其不能人身攻擊,另一方面要少用程度性的修飾詞,如“經常”“總是”“太”。此外,溝通要避開身體疲倦、飢餓、生病或工作繁重四個時段,不然會影響效果。一些人,把家當作了吃飯、睡覺、療傷的地方,平時疏於與自己的伴侶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今,物質條件極大改善後,許多夫妻更多的是一人一間屋,一人一台電腦,或是各自面對手機。

(2)缺親昵、缺情話。中國夫妻大多羞澀,覺得“親昵”是黏糊的表現。但研究顯示,擁抱、親吻等表達親昵的動作,是婚姻的必需品。日本愛妻家協會就發起過一個“擁抱妻子計劃”,要求丈夫每天給妻子幾個擁抱,包括每天出門時的“常規擁抱”,在等車、等紅綠燈時的“伺機擁抱”,從背後擁抱,摟着腰緊貼在一起的“溫情擁抱”。有研究表明,夫妻間每天至少需要說3句情話,如“我愛你”“我想你”等。美國休斯敦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還發現,對着愛人的左耳說甜言蜜語,更能打動對方。中國婚姻家庭諮詢服務研究中心的調查也顯示,婚姻生活中,夫妻雙方最想聽到另一半說的是“我愛你”“我相信你”,最討厭聽到另一半說的則是“你好煩”。

(3)缺欣賞。中國人善於欣賞和表揚孩子,卻習慣用挑剔的眼光看配偶。其中原因很多,但長此以往會傷了感情,破壞婚姻穩定。人人都希望得到表揚,且表揚越多,越能激勵其好好表現。所以,不妨將我們對伴侶的欣賞掛在嘴邊。

(4)缺浪漫。浪漫未必是鮮花美酒、必須以金錢為代價,其形式豐富多彩,主要內涵就是:為伴侶做他/她喜歡的事。比如,妻子喜歡看電影,丈夫能耐着性子陪她看完,就是浪漫;丈夫夜班回家,妻子開着卧室的燈等待,並端上一碗熱乎乎的粥,也是浪漫等等。

(5)缺平等、公平。這種平等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婚前就已形成的,比如雙方各自是有所圖的。女方圖男方的錢財或是男方圖女方的美貌,或是為了財產、家族利益的婚姻,極有可能導致婚後長期雙方地位的不平等。另一方面的不公平大多來自一方認為另一方在家務事和照顧孩子的工作上付出太少,覺得不公平的一方就會感到沮喪和苦惱。特別是在哺乳期,很多妻子都會覺得自己付出的多,而丈夫付出的少,於是這一階段,婚姻的質量會大幅降低。在蜜月期和空巢期,夫妻雙方會更容易覺得公平與滿足。如果雙方的付出都是自願的,並且他們一起做決定,那麼他們的愛情就更容易持久而美滿。

視野拓展:

格蘭特研究:一個持續了76年的關於幸福的研究

幸福從何而來?金錢、名望或是成就感?76年前,哈佛開展了史上歷時最長的成人發展研究,跟蹤268位男性,從少年到老年,探尋影響人生幸福的關鍵。

故事從1938年開始。那一年,時任哈佛大學衛生系主任的阿列·博克(ArlieBock)教授覺得,整個研究界都在關心“人為什麼會生病/失敗/潦倒”,怎麼沒有人研究下“人怎樣才能健康/成功/幸福”?

博克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計劃,打算追蹤一批人從青少年到人生終結,關注他們的高低轉折,記錄他們的狀態境遇,點滴不漏,即時記錄,最終將他們的一生轉化為一個答案——什麼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人生贏家的標準十分苛刻。主持這項研究整整32年的心理學者喬治·瓦利恩特(GeorgeVaillant)說,贏家必須“十項全能”:十項標準里有兩條跟收入有關,四條和身心健康有關,四條和親密關係和社會支持有關。譬如說,必須80歲后仍身體健康、心智清明(沒活到80歲的自然不算贏家),60~75歲間與孩子關係緊密,65~75歲間除了妻子兒女外仍有其他社會支持(親友熟人)等,60~85歲間擁有良好的婚姻關係,收入水平居於前25%。

這就是著名的“格蘭特研究”(TheGrantStudy)。研究名字緣於最初的贊助者,慈善家威廉·格蘭特(WilliamTGrant)。如今,這項研究已經持續了整整76年,花費超過2000萬美元。

從1939年到1944年間,這項研究選擇了268名當年正在哈佛就讀的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這批人已經站在美國年輕人的巔峰,他們有着光明的未來,得享成功與長壽的幾率很大。這正是格蘭特研究需要的——研究對象要活得夠長,否則就不算“笑到最後”,要足夠成功,否則怎能算“笑得最好”?入選者當年都在19歲上下,全部是家境良好的美國籍白人男性,身心健康,儀錶堂堂——事實上,每個入選者都經過嚴格的體格“選美”,研究者傾向於挑選猿臂蜂腰者,因為一開始的猜測是,“富有男性氣概者”更可能擁有幸福人生。

每隔2年,這批人會接到調查問卷,他們需要回答自己身體是否健康,精神是否正常,婚姻質量如何,事業成功失敗,退休后是否幸福。研究者根據他們交還的問卷給他們分級,E是情形最糟,A是情形最好。不過,光是自我評定可不夠。

每隔5年,會有專業的醫師去評估他們的身心健康指標。每隔5~10年,研究者還會親自前去拜訪這批人,通過面談採訪,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目前的親密關係、事業收入、人生滿意度,以及他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是否適應良好。

這批人可謂“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徹的一群小白鼠”,他們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蕭條、經濟復蘇、金融海嘯,他們結婚、離婚、升職、當選、失敗、東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順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毀健康早早夭亡。

最終,這268人里確實湧現了不少成功人士,迄今有4個美國參議員,1個州長,甚至1個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不過,甘迺迪的研究檔案早就被政府單獨拿走,預計到2040年才有可能完全解密。

其餘267份人生檔案又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呢?

以下因素不太影響“人生成功”:最早猜測的“男子氣概”沒用,智商超過110后就不再影響收入水平,家庭的經濟社會地位高低也影響不大,外向內向無所謂,也不是非得有特別高超的社交能力,家族裏有酗酒史和抑鬱史也不是問題。

真正能影響“十項全能”,幫你邁向繁盛人生的,是如下因素:

●自己不酗酒不吸煙;

●鍛煉充足;

●保持健康體重;

●童年被愛;

●共情能力高;

●青年時能建立親密關係。

如下數據可能會讓我們大吃一驚:

(1)與母親關係親密者,一年平均多掙8.7萬美元。跟兄弟姐妹相親相愛者,一年平均多掙5.1萬美元。

(2)在“親密關係”這項得分最高的58個人,平均年薪是24.3萬美元。得分最低的31人,則平均年薪沒有超過10.2萬美元。只要能在30歲前找到“真愛”——無論是真的愛情、友情還是親情,就能大大增加你“人生繁盛”的幾率。

乍一看,感覺哈佛用76年熬了一碗濃濃的雞湯——人生成功的關鍵是“愛”?這答案看上去太過普通,以至於讓人難以置信。

但瓦利恩特說,愛、溫暖和親密關係,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應對機制”。他認為,每個人都會不斷遇到意外和挫折,不同的是每個人採取的應對手段,“近乎瘋狂類”的猜疑恐懼是最差的;稍好一點的是“不夠成熟類”比如消極、易怒;然後是“神經質類”如壓抑、情感抽離;最後是“成熟健康類”如無私、幽默和升華。

一個活在愛里的人,在面對挫折時,他可能會選擇拿自己開個玩笑,和朋友一起運動流汗宣洩,接受家人的撫慰和鼓勵等,這些“應對方式”,能幫一個人迅速進入健康振奮的良性循環。反之,一個“缺愛”的人,則遇到挫折時往往得不到援手、需要獨自療傷,而酗酒吸煙等常見的“自我療傷方式”,則是早死的主要誘因。

瓦利恩特說:“溫暖親密的關係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開場。”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地擁有美好童年,但好消息是,不論你今年幾歲,都有機會“在愛里獲得重生”。哈佛那批人里,一個化名卡米爾的入選者直到35歲才第一次知道被別人全心關愛是什麼感受——當時他因肺結核住院14個月,而醫護人員給了他一直渴望的愛與溫暖。此後,卡米爾從一個自殺未遂的神經症患者,變成了一個負責的醫生、丈夫和父親,他的家人、病人、下屬和朋友都衷心愛他,最終他在82歲時攀登阿爾卑斯山的過程里因心臟病突發去世,許多人出席了他的葬禮,向他致意告別——雖然開場並非最佳,但收尾時確實是段豐盛繁茂的成功人生。

自我測試:你如何定義成功

成功意味着什麼,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請在下表中有關人生成功的意見上逐項做出評分,圈出最能反映你的觀點的重要性程度值。

續表

續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情商與生產率:給管理者的心理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情商與生產率:給管理者的心理課
上一章下一章

三、關於友情與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