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陽光心態
二、陽光心態近幾年來,“陽光心態”一詞流行於各類“雞湯式”的小文章中,流行於公務員們的培訓專題中。那麼,到底什麼是心態,陽光心態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呢?
1.陽光心態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如果說“心智模式”一詞是一種正規的,較為學術上的表達,那麼,“心態”就是心智模式的“小名”。我們中國人更為習慣用“心態”一詞來表達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看法,它是我們行為的終極源頭。什麼叫做陽光心態?陽光心態就是積極、知足、感恩、達觀的一種心智模式。
我們對陽光心態的學理上的研究不多,稍有代表性的是吳維庫的《陽光心態》,其中從三個層次對陽光心態進行了定義,第一層次是直覺的定義;第二層次是學術型的;第三層次是應用型的。
第一層次定義:直覺的定義。“陽光心態”四個字會引發人的直覺想像。請根據陽光心態四個字引發自己產生聯想的畫面:它們是什麼?它們是什麼就是自己此時需要的積極狀態,它表示此時自己潛意識的最大需求。例如可能有如下畫面出現:陽光沙灘比基尼、開滿野花的山坡、勃勃生機的草原、孩子的歡樂、老人的健康。
第二層次定義:學術型的定義。陽光心態是與環境相適應的積極心態。可以把人所處的環境分成三類:順境、逆境和平常。太順的時候,要學會低調,有福不要享滿。逆境時不被摧毀,到了谷底就要反彈了,學會承受,調高自己的心力。樂極生悲,否極泰來。平常時要穩,平平淡淡是真。這樣把自己的心力調整成一個適度張力的弓形,有形才有勢。達到《詩經》中的境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也就達到了情緒管理的中庸,不過也無不及。
第三層次定義:應用型定義。陽光心態的狀態是:平和、溫暖、有力、向上。平和就是不偏激,不走極端,不大喜過望也不大悲過度。人喜歡靠近溫暖的人,一個人過冷和過熱都會傷人,過冷讓人恐懼,過熱讓人受壓。一顆心有力既可以支撐自己也可以支撐別人。生命的本質是成長的,是向上的,陽光給予萬物生命,為萬物提供能量,萬物生長靠太陽。
具備陽光心態可以使人深刻而不浮躁,謙和而不張揚,自信而又親和,幫助我們塑造自我內心和諧、家庭和諧以及團隊和諧。
2.陽光心態的特徵
一個具備了陽光心態的人具有以下一些典型的特徵:
(1)情緒健康。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誌。情緒健康的另一個重要標誌是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
(2)行為協調。心理健康的行為協調標準,是指心理與行為協調一致。表現在意識與行為一致,言行一致,即思想與行動是統一的、協調的。
(3)人際關係適應。個人能正確對待與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人際關係適應,對人的心身健康適應起很大作用。人際關係協調,達到了心理適應,使人產生安全感,舒適感,滿意感,情緒安定,有益於心身健康。
(4)行為反應適度。行為反應適度,指對刺激有相應的反應,不過敏,不遲鈍。
(5)心理活動特點符合年齡標準。心理的年齡特徵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同年齡的人,其心理活動特點與其年齡的心理特徵基本是相符合的,這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6)“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基本相符。俗語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即是說,人要有正確的自我意識。所謂自我意識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身心狀況的認識、控制、評價和自我培養、自我激勵、自我管理等。
與“陽光心態”相對應的是“消極心態”,所謂消極心態,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又進而對人的社會生活產生消極影響的消極心理狀態。消極心態一般呈現出以下狀態:沒有目標、缺乏恆心、自卑軟弱、自大虛榮。消極心態包括暫時性和穩定性的兩種:
第一,暫時性的消極心態: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有可能在某個時期的某個特定情景下出現一些暫時性的消極心態,比如有的中年人因更年期來臨而出現嫉妒、壓抑和情緒不穩定等消極心理;有些孩子因受家庭的影響表現出狹隘、自私等消極心理。
第二,穩定性的消極心態:如果暫時性的消極心理狀態不斷受到強化和積累,嚴重到一定的程度,變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心態,此時其心理和行為就會與周圍其他人有明顯的相對穩定的差異,就會對事物產生一些反常的、特殊的或者過於亢奮、過於消沉的行為反應,因而就會對生活和工作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這時的消極心態就不再是短暫的心理反應,而是屬於一種異常心理。
3.塑造陽光心態的四大基本原則
原則一:不能改變環境就適應環境。有一個印度人練習搬山術,苦練了若干年,發功準備搬山,發了半天功,發現山沒動。他向師父抱怨,搬不動山。師父對他說,山搬不過來你到山那邊去不就行了嗎?一位名校畢業生進入華為不到一年後,就公司的經營戰略問題,給老總寫了封洋洋洒洒的“公司需要改進”的萬言書。任正非批複:“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任正非認為作為一名新員工,對企業沒有任何的理解,怎麼可能提出合乎實際的建議,員工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本職工作,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構思“宏偉藍圖”、做“天下大事”上面。
原則二:不能改變別人就改變自己。一個人同一個組織的關係有三種:改變組織適應自己,改變自己適應組織,離開這個組織。當我們在抱怨組織的時候,可以自問自答以下兩個問題:“改變這個組織適應你是否可能?”答:不可能,自己位置太低。“離開這個組織,你是否願意?”答:很滿意這個公司薪資水平和企業文化。那麼只有一條路:只有改變自己適應這個組織。
人的問題是總以為自己才是對的,總想把自己的價值觀、思維方法和喜好強加給別人,改造世界和改造別人一度是我們的使命。這點在我們的婚姻關係中體現得尤為顯著,夫妻雙方就是一場“改造”與“被改造”的運動,從看法、習慣、甚至飲食口味。老到沒了力氣去改造對方的時候,才發現,本質的東西基本還是沒被“改造掉”。
原則三:不能改變事情就改變對事情的態度。事情沒好壞、事情沒對錯、事情沒大小,改變了態度事情就變了。在美國航空數據網站FlightStats獲得的2016年6月數據顯示,全球35個國際機場的準點率排名中,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準點率分別為18.30%、28.72%,包攬倒數兩名。雖然我們的專家稱,這一數據不能完全準確反映實際準點率,但即使上面兩個數據各自都提高翻個倍,也是排在很後面的。經常乘班機的人一定有被“誤點”弄得煩躁、焦慮的體驗。如果一件事情經常發生就叫正常,偶然發生就叫僥倖或叫不正常,如果面對這樣的“準點率”,我們把飛機晚點當做正常,把正點當做僥倖。我們就可以把晚點煩惱,正點沒感覺,改為看到正點心情特高興,一看晚點則正常。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有“當我們看別人順眼的時候,別人看我們也順眼”的體驗和判斷。“當我們看別人不順眼的時候”,別人看我們應該是“更不順眼”。如果你看別人不順眼在先,對方沒有看你“更不順眼”,我們就應該感恩的,因為對方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原則四:不能被別人的語言傷害。我們去銀行辦理業務,有時候排隊的人很多,要等一個多小時才排到,我們可能就會把火發在櫃員身上,抱怨、埋怨櫃員。櫃員也委屈,已經忙得一塌糊塗了,恨不得脫掉工裝,揍我們一頓后辭職。這個憤怒的顧客不是對櫃員發怒,他是對這個位置發怒,無論誰在這個位置他都要發怒,學會不要接火,微笑地為對方消火。對於櫃員來說,顧客是通過這個位置同這家銀行發火,櫃員只是這家銀行連接客戶的一個觸點,是一個傳感器而已。設想顧客是通過你與大行長發火,這樣你就可以不把所有的煩惱都自己扛了。
當我們追名逐利后很累,想“放下歇一歇”的時候,我們想到了老子、莊子的智慧。入世就是爭,老莊就是不爭,解決這個矛盾就可以達到陽光心態。人追名逐利,得不到心情就不好,得到了心情雖然好但也只能持續不長的時間。老子的智慧是“不爭”,莊子的智慧是“不要”。完全學習老子、莊子的處世哲學在現實社會中是很難生存下去的。但是,老莊哲學智慧卻能夠讓我們獲得平和的心態。以平和的心態去追名逐利,則會實現目標快樂,目標沒有實現也不痛苦。
道家講求避世而獲得好心情,儒家講求入世不計較心情。從這個視角可以把陽光心態學說定位在儒道之間。陽光心態倡導以避世的心態入世,以道家的心態做儒家、墨家、法家的事情,以不爭的姿態去爭,帶着好心情去爭。
諸子百家的核心智慧是追求和諧:道家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儒家和墨家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法家要實現個人同組織的和諧,兵家要實現組織與組織的和諧。而後的佛家要實現內心和諧。當人只是為名利而存在時,則人成為功利型的物質層面的人。如果人只是為心的寧靜而存在,就是純粹精神層面的人。過於向兩端傾斜則都屬於極端而背離人的本性。陽光心態主張人求三字:情、名、利。求的順序是先求好心情,再求名和利,因為名利的目的還是為了好心情。如果名利很重而精神空虛,那麼由一撇一捺構成的人就會出問題。在求名利的過程中不能破壞重要利益相關人的心情,這是一項基本的倫理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