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壓力下的癥狀和後果
二、壓力下的癥狀和後果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
上海海歸女白領亂穿馬路且“襲警”
青年報20060423
亂穿馬路被交警攔住,碩士女白領劉某不但不交罰款,還粗口辱罵交警,併當場抓傷交警手臂。昨日,這名女白領成為本市第一個因為亂穿馬路后妨礙交警執法的行人,被盧灣治安分局治安行政拘留10天。
劉某是瀋陽人,碩士學歷。4月20日下午1點左右,她與另一女伴在淮海路黃陂路口亂穿馬路時,當場被正在執法交警攔下。警官再三耐心地告訴劉某,她違反了交通法規,需接受處罰。可劉某堅決不肯接受處罰,對面前的交警大罵髒話,並態度強硬地表示,不可能交錢。眼看圍觀的行人越來越多,劉某狠狠地將擋在自己面前的交警一把推開,企圖走人。推搡中,劉的指甲一把將警官的手背抓破。最後在3位女交通協管員的幫助下,劉某被請進警車,帶離現場。這個案例中的人物,如果是個男性,也不太會如此的吸引眼球,大家可能會認為,男性嘛,火氣大點;如果是位中老年婦女,也可能習以為常地說:年紀大了,素質差點。標題中的幾個關鍵詞:上海、海歸碩士、女白領。
記者採訪劉某,問她為什麼會如此的脾氣火爆。26歲的劉某說:我壓力太大了,那個時點上,就爆發了。一番溝通后,劉某的壓力來自四方面:第一,在英國讀書時候,得到的多是被表揚,讚美,在上海工作后,總是被批評,甚至是被侮辱;第二,老闆總讓加班,根本就是違法勞動合同法的,感到自身的權益受損,卻無處聲訴;第三,家在很遠的外地,很孤單;第四,自己已過26歲,還沒有男朋友,很焦慮。這所有的壓力集中到了一起。
選擇這個案例,想說明的是:無論擁有多高的學歷、修養、年齡段、性別,面對超出自身抑制力的壓力,我們的情緒就有可能“失控”,情緒的失控會帶來行為的失控。
1.生理應激反應
幾乎任何一種應激源都會讓身體以以下相同的順序做出反應:從中我們看出應激反應其實就是一種情緒反應。
第一步:喚起。當引發壓力的情境突然來臨時,應激反應很可能是以突然而劇烈的生理喚起開始的: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血壓升高等。這些生理反應就是急性應激,即一種被應激源激活的短暫喚起模式。
有一次,拿破崙騎着馬正穿越一片樹林,忽然聽到一陣呼救聲。他揚鞭策馬,來到湖邊,看見一個士兵在湖裏拚命掙扎,並向深水中漂去。岸邊的幾個士兵亂成了一團,因為水性都不好,不知該怎麼辦。
拿破崙問旁邊的那幾個士兵:“他會游泳嗎?”一個士兵回答:“只能撲騰幾下!”拿破崙立刻從侍衛手中拿過一支槍,朝落水的士兵大喊:“趕緊給我游回來,不然我斃了你。”說完,朝那人的前方開了兩槍。
落水人聽出是拿破崙的聲音,又聽說拿破崙要槍斃他,一下子使出渾身的力氣,猛地轉身,撲騰撲騰地遊了回來。
不會游泳的士兵突然發生戲劇性轉變,是因為拿破崙“不游回來就斃了你”的強刺激,使他產生“應激反應”,才使出渾身力量,自救成功。
無論是動物或人類,在遇到突如其來的危險情境時,身體會自動發出一種類似“總動員”的反應現象。這種本能性的生理反應,可使個體立即進入應激狀態,以維護其生命的安全,被稱為應激反應。有些時候,喚起水平會逐漸增強,並持續很長的時間,即一種持續的應激喚起狀態,我們稱之為慢性應激,這種狀態會消耗我們的體力和心理。
第二步:保護性的行為反應,戰鬥、逃跑或僵住的反應模式。
隨着人腦的進化,可以使我們擁有了對多種同時發生的反應進行協調的能力,喚起啟動了我們生理機制,其中許多是自動的、反射性的。這種內部的基本模式就構成了個體行為表現於外時可能有兩種形式:一是向對象攻擊,二是逃離現場,所以也稱這種反應為攻擊或逃離反應,這就是我們常簡稱的或戰或逃(Fight-or-Flee),介於這兩者之間的行為是僵住(Freeze)。這就是身體和心理的共同變化會導致面對危機的人出現的三種行為,對這三種行為研究的理論稱為“3F理論”。
在遙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在狩獵的時候發現了一隻猛獸,他們會怎麼辦?按照當時的流行做法:或者戰鬥或者逃跑。為什麼要戰鬥或逃跑呢?
我們的祖先,一直受到饑寒、掠食者爭奪以及敵對部落的威脅,為了生存,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鬥爭。然而,史前人們的機體,應付這場鬥爭是遊刃有餘的。面對外來的侵略和攻擊,他們的生理機能使他們時刻處於迎戰或是逃避的狀態之中。面對外來攻擊,迎戰還是逃跑是人類生存需要的原始反應。在既沒有勝算又逃跑無望的情況下,裝死是最後一條路。
壓力就像是一隻猛獸,在它面前,逃跑或者搏鬥是一種習慣性反應。
每年到春節長假,許多大齡單身者面對回家會被父母和親友的逼婚,選擇“不回家”,甚至有過一位在澳大利亞的中國留學生為了躲避父母的“逼婚”玩起了“失蹤”,逼得父母寫尋人啟事,並保證以後絕不會再“逼婚”。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逃避”。也有積極應戰的,比如臨時找一個“女友、男友”什麼的,或者主動面對家人的“逼婚”——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的好心態。
一般而言,當我們碰到意外的情境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就是逃跑,但當我們從自己的經歷中學到,遲早都要正視這一問題,逃跑不僅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把問題搞得更糟。
第三步: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會做出響應。
雖然或戰或逃反應會受到後天學習的影響,但是,它基本上是一種天生的反應。20世紀早期,心理學家沃爾特·坎農首先認識到這種反應,他研究發現,威脅能激發神經和腺體的一系列活動。後來的研究表明,杏仁核和下丘腦通過啟動植物神經性系統、內分泌系統的一系列反應來控制或戰或逃反應。植物性神經系統在運作時不需要意識參與,該系統會給內部器官發出信號。
圖4-4應激反應時的交感神經通路圖
第四步:免疫系統的有效性降低。
如果應激源長期存在的話,前三個階段能夠幫助我們適應環境的警覺反應就會耗盡我們的精力和體內的防禦資源,會導致高血壓、免疫系統的崩潰以及其他各種癥狀。長期或重複的壓力還有可能會讓腦結構發生導致抑鬱的長期變化,應激激素還會損傷腦子,干擾其再次產生神經元的能力。
(1)所有的壓力誘發因素都會導致身體分泌諸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臟皮質醇等激素,並且進入血液循環。這些激素會導致一些短期的生理變化。
(2)所造成的生理反應主要有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血糖增多、血粘度增加。
(3)若伴有這些短期生理變化的壓力持續存在,就會出現心臟病突發、中風、過度緊張、偏頭痛、皮疹、腫瘤、過敏和腸炎。
(4)免疫系統的瓦解。
2.心理應激反應
壓力的後果並不局限於生理方面的,在應對壓力時,我們還會感到深度的焦慮和抑鬱,如果壓力的程度較高或者持續的時間較長,壓力造成的心理後果的破壞性作用可能會超過上面談論的生理後果。同樣的,適度的壓力水平對人們的心理上的積極性建設是有幫助的,但超過一定的閾限值,對心理健康就會造成破壞作用,而壓力帶來的心理癥狀是通過我們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對於壓力下的生理應激,更多是人們的本能行為,我們對於應激源所做出的心理反應,無論健康與否,都取決於感知、人格和習得的反應模式。
在一般情況下,壓力可以激活機體的潛在能量,使人能以更積極、有效的狀態投入所面臨的壓力情境,以贏得工作、生活的自控權。主要的積極後果是警覺性和認知能力的提高。但如果外界壓力大大超過了機體所能承受的極限,或者機體的應激反應系統得不到階段性的休整,就會使人的心理和行為活動發生紊亂、衰退甚至是衰竭,肌體的健康力就會急劇下降,人就很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
(1)壓力對人的認知活動的影響。這種影響包括:注意力下降,難以聚精會神,經常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常常出現強迫性分心;思維阻塞,突然遺忘正在談論的話題線索或資料,或者面對試卷腦子裏出現空白;短期或長期的記憶力衰退,信息提取速度減慢,信息再認或再現的錯誤率加大;思維紊亂,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決策能力全面下降,言語表述缺乏邏輯性;等等。
(2)壓力對人的情緒情感活動的影響。這種影響包括:經常出現精神緊張、焦慮或煩惱;出現疑病或幻想,喜歡誇大病痛的感覺;性格發生明顯變化,神經過敏,防衛心理增加,原有的良好個性突然一反常態,令人不可思議,而原有的不良性格則變得日趨嚴重;情緒情感的自控力下降,極端性情緒的發生率增加,經常出現敵意、攻擊、憤怒、暴躁不安甚至是歇斯底里;鬱鬱寡歡,悲觀失望,傷神哭泣,死氣沉沉,自我評價降低,無助與無能感上升,精神萎靡不振;等等。
(3)壓力對人的行為活動的影響。這種影響包括:工作、學習與生活的興趣和熱情大幅度下降,做什麼事都覺得索然無味;行為活動的計劃性、目標感降低,經常出現顧此失彼、疲於奔命的被動局面;對於新鮮事物失去敏感性,行為懶散,辦事拖拉,被動應付,不願承擔責任;逃避困難,失去上進的信心和勇氣;沉默寡言,不願與人交流,喜歡獨自發獃;行為古怪,不合群,人際矛盾增加;持續失眠、精力不足,經常出現在上課或上班時打瞌睡的現象;借酒澆愁,吸煙量增加,面部扭曲,無意識的多餘動作增多;等等。
下面我們羅列出一些典型壓力過度下的心理癥狀和後果:
●易怒、焦躁以及其他明顯的緊張表現;
●飲食習慣的劇烈改變;
●頻繁吸煙、咖啡、酒精的攝入的增多;
●一些處方葯使用增多,鎮靜劑、減肥藥等;
●精神無法集中,判斷經常失誤;
●出現類似瘋狂的舉動;
●普遍行為癥狀是放大缺點;
●長期的壓力造成對工作的吹毛求疵;
●精疲力竭;
●無法集中注意力;
●食慾不佳;
●忽視責任感;
●記憶衰退;
●易怒;
●悲觀絕望;
●莫名恐懼;
●自卑;
●性冷淡。
高強度的長期壓力會讓人心智紊亂,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的一個普遍行為癥狀是放大其自身的缺點。
精疲力竭是壓力造成的一種極端行為後果,精疲力竭是一種複雜的現象,精疲力竭的人會產生冷淡、冷漠的行為特徵。在職場上一個精疲力竭的人會心不在焉、付出最少精力地混時間。如果我們理解了“精疲力竭”一詞后,我們對日常環境裏的我們自己、周邊的人的冷漠,在工作中大量的“混時間”的背後的原因,也許就不會只用一個簡單的“道德水平低”和“不敬業”來評判。
3.壓力與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Immunesystem)是體內一套用來抵禦疾病的精密防禦系統,這一系統具有三大功能。
(1)免疫防禦(Immunologicdefence):免疫防禦是針對外來抗原的一種免疫保護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可保護機體不受病原體的感染。過高可引起超敏反應,過低可引起免疫缺陷,容易導致機會感染。
(2)免疫穩定(Immunologichomeostasis):清除體內出現的變性、衰老和死亡細胞,維持體內環境相對穩定。如果這種功能發生紊亂,易得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監視(Immunologicsurveillance):機體免疫系統具有識別、清除突變細胞和持續性感染細胞的功能。如免疫監視功能低下,可出現癌變或持續性感染。
免疫系統無論對於生理健康還是心理健康都是很重要的,而壓力與生理和心理狀態之間都有極大的關係,那麼壓力與免疫系統之間有什麼聯繫呢?心理神經免疫學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被提出來的。LaPerriere等人(1994)認為,心理神經免疫是研究心理、神經內分泌和免疫參數相互關係的學科。MaierWatkins和Fleshner(1994)認為心理免疫學是研究行為、腦和免疫學的學科。Zeller等人(1996)認為,心理神經免疫學是涉及研究內分泌和免疫系統雙向交流機制的一門學科。Ader(2000)提出,心理神經免疫學是行為、神經、內分泌和免疫學科之間相互結合而形成的一門學科。Mausch(2000)提出,心理神經免疫學研究應激、心理失調和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
幾乎所有典型的心身疾病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免疫功能變化,不少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典型的心身疾病。神經免疫中介機制是,心理收到緊張刺激后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這一途徑影響到免疫系統功能的增強或減弱,從而影響到靶器官的生理功能。免疫系統的中介機制更為複雜,在癌症的發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長期心理應激可導致免疫功能的抑制,引起免疫功能有關的疾病。
在動物實驗中,單獨緊張刺激或單獨接種病毒均不引起疾病,但兩種因素同時存在即可使病毒感染成功。在強烈的精神刺激下,造成人的應對能力降低而出現抑鬱、沮喪時,血中促腎上腺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加,抑制了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人類的免疫系統能夠識別並抵抗細菌和病毒等侵入人體內的異物,所以人體對於各種疾病的感受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免疫系統的功能是否健全。以往認為,免疫系統是一種自我調節的孤立系統。最新研究證明,人腦能夠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這就意味着,人體對各種病症的抵抗力,會受到心理情緒的影響。
免疫系統不是單獨地發揮作用,它和神經系統之間主要通過由大腦調節的激素和免疫細胞相關的神經纖維這兩種方式相互作用,稱之為心理神經網絡。對一些消極的心理狀態如焦慮、抑鬱、失望和悲傷等與免疫系統的關係研究表明,這些狀態下,淋巴細胞增值減少,自然殺傷細胞活性降低,血循環中白細胞核抗體的數量改變。另外,一個人對異物產生抗體的能力與焦慮的程度相關。過度焦慮使機體對有害物質所產生的抗體減少。壓力的持續時間、性質與免疫改變程度存在着一定關係。壓力持續的時間越長,悲觀程度越重,特殊類型的淋巴細胞減少越多。心理壓力同樣與其他系統的活性有關,包括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交感神經系統。這兩個系統的活化可引起血液中激素水平增高,尤其是皮質醇、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些激素與人體的免疫功能有關。
人類的免疫系統是為了應對短期的應激源而進化出來的,許多急性的生理性的應激源,不會持續多久,會引發天然免疫反應,這些反應會幫助我們減少受傷的風險。與此不同的是,在面對慢性的持續時間較長應激源(失敗的婚姻、不公的上司等)的時候,這一系統可能會因為過度使用而崩潰。在這種狀態下,可能我們無法或戰或逃,我們的免疫反應也不解決問題。沒有有形的敵人讓我們去戰鬥,也沒有安全的庇護所可以尋找,更沒有有效的方法迅速地解決問題。這樣,免疫障礙就會出現,使免疫反應的有效性大大減低,這會嚴重威脅到我們的健康。我們傳統上有句老話“久病床前無孝子”,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會不會是,原本的孝子們,長期照顧久病的父母,自己的心理、生理也已被擊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