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情緒的種類

四、情緒的種類

四、情緒的種類人類的情緒表現多種多樣、千姿百態,我們很難回答出人類究竟有多少種不同的情緒,在字典上可以找到500多個與情緒有關的詞語。不過,大多數專家認為,基本情緒的數目並不多,常常被提到的是艾克曼的列表,在他的列表上有七種基本情緒:即憤怒、厭惡、恐懼、高興、悲傷、輕蔑和驚訝。這些情緒基於人們能辨認出的面部表情。羅伯特·普魯特奇特(RoberPlutchik)根據對大量情緒詞語評分的數學分析后認為有八種基本情緒,即樂觀、愛、屈從、敬畏、失望、懊悔、輕蔑和攻擊。那麼,現實中那些沒有在基本列表上的情緒又怎樣呢?如嫉妒、驕傲、後悔等又屬於什麼樣的情緒呢。在艾克曼、普魯特奇特和其他認為基本情緒只有幾種的心理學家看來,人類的許多情緒是基本情緒複雜混合的結果。

我國的心理學家把情緒分為十八類:安靜、喜悅、憤怒、哀憐、悲痛、憂愁、忿急、煩悶、恐懼、驚駭、恭敬、撫愛、憎惡、貪慾、嫉妒、傲慢、慚愧、恥辱。

當代心理家認為,人類的情緒分為基本情緒和次級情緒。基本情緒有五種:快樂、悲傷、憤怒、恐懼和厭惡,它們分別對應於特定的軀體狀態。次級情緒是上述五種基本情緒的細微變體,比如,欣喜和驚喜是快樂的變體;憂鬱和惆悵是悲傷的變體;驚慌、害羞與焦慮是恐懼的變體;憎恨是憤怒的變體;鄙視和輕蔑是厭惡的變體。這五種情緒可以形成一個連續統一的概念,在這個統一體中,兩個情緒越靠得近,就越易被混淆。例如,人們經常會把悲哀和憤怒聯繫在一起。當聽到一句針對我們的刺激性、攻擊性或侮辱性話語時,我們的交感神經系統便會興奮起來,體內會分泌出腎上腺素,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肌肉緊張,而且往往同時伴有悲哀和憤怒。情緒本身是非常複雜的,因此要對情緒進行準確的分類就顯得尤為困難。許多研究者對此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其中有三種分類方法頗具代表性。

1.依據情緒的性質分類

(1)快樂。快樂是盼望的目的達到后,繼之而來的緊張解除時的情緒體驗。快樂的程度取決於願望滿足的意外程度。快樂的程度從滿意、愉快到大喜、狂喜。快樂是一種追求並達到目的時所產生的滿足體驗。它是具有正向性享樂色調的情緒,使人產生超越感、自由感和接納感。

(2)憤怒。憤怒是由於受到干擾而使人不能達到目標時所產生的體驗。目的和願望不能達到,一再受到阻礙,從而積累了緊張,最終產生憤怒。特別是所遇到的挫折是不合理的或是被人的惡意所造成的時候,憤怒最容易發生。當人們意識到某些不合理的或充滿惡意的因素存在時,憤怒也會驟然發生。憤怒的程度依次是:不滿,生氣,慍怒,憤,激憤,大怒,暴怒。

(3)恐懼。恐懼是企圖擺脫、逃避某種危險情景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恐懼往往是由於缺乏處理、擺脫可怕情景的力量和能力而造成的。引起恐懼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處理可怕情景的能力與手段。

(4)悲哀。悲哀與失去所盼望、所追求的東西和目的有關,是在失去心愛的對象或願望破滅、理想不能實現時所產生的體驗。悲哀情緒體驗的程度取決於對象、願望、理想的重要性與價值。悲哀的程度依次是:遺憾,失望,難過,悲傷,哀痛。悲哀所帶來緊張的釋放會產生哭泣。

在以上四種基本情緒之上,可以派生出眾多的複雜情緒,如厭惡、羞恥、悔恨、嫉妒、喜歡、同情等。

2.依據情緒狀態分類

(1)心境。心境是一種使人的一切其他體驗和活動都染上情緒色彩的情緒狀態。它是持續的、微弱的、平靜的,心境的特點是瀰漫性。人逢喜事精神爽,生活中的事件,例如事業的成敗,工作的順利與否,與周圍人的關係好壞,機體狀態如健康程度、疲勞、睡眠情況等都影響心境。有些影響心境的原因人們不一定能認識到。心境是一種具有感染性的、比較平穩而持久的情緒狀態。當人處於某種心境時,會以同樣的情緒體驗看待周圍事物。例如,人傷感時,會見花落淚,對月傷懷。心境體現了“憂者見之則憂,喜者見之則喜”的彌散性特點。平穩的心境可持續幾個小時、幾周或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雖然基本情緒具有情境性,但心境中的喜悅、悲傷、生氣、害怕卻要維持一段較長的時間,有時甚至成為人一生的主導心境。如有的人一生歷盡坎坷,卻總是豁達、開朗,以樂觀的心境去面對生活;有的人總覺得命運對自己不公平,或覺得別人都對自己不友好,結果總是保持着抑鬱愁悶的心境。

導致心境產生的原因很多,生活中的順境和逆境,工作、學習上的成功和失敗,人際關係的親與疏,個人健康的好與壞,自然氣候的變化,都可能引起某種心境。但心境並不完全取決於外部因素,還同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聯繫。

(2)激情。激情是一種爆發快、強烈而短暫的情緒體驗。例如,在突如其來的外在刺激作用下,人會產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緒反應。在這樣的激情狀態下,人的外部行為表現比較明顯,生理的喚醒程度也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顧一切的魯莽行為。因此,在激情狀態下,要注意調控自己的情緒,以避免衝動行為。處在激情狀態下,人的認識活動範圍往往會縮小,僅僅指向與體驗有關的事物;理智分析能力減弱,往往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行為的意義和後果。激情通常由一個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對立意向(要求)的衝突、過度抑制和興奮等因素引起。激情對人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一方面,激情可以激發內在的心理能量,成為行為的巨大動力,提高工作效率並有所創造。如戰士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一往無前;畫家在創作中,盡情揮灑,渾然忘我;運動員在報效祖國的激情感染下,敢於拼搏,勇奪金牌。但另一方面,激情也有很大的破壞性和危害性。激情中的人有時任性而為,不計後果,對人對己都造成損失。一些青少年犯罪,就是在激情的控制下,一時衝動,釀成大錯。激情有時還會引起強烈的生理變化,使人言語混亂,動作失調,甚至休克。所以,在生活中應該適當地控制激情,多發揮其積極作用。

(3)應激。應激是出乎意料的緊張狀態所引起的情緒狀態。在突如其來的或十分危險的條件下,必須迅速地、幾乎沒有選擇餘地地作出決定的時刻,容易出現應激狀態。當人面臨危險或突發事件時,人的身心會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如肌肉緊張、心率加快、呼吸變快、血壓升高、血糖增高等。例如,當遭遇歹徒搶劫時,人就可能會產生上述的生理反應,從而積聚力量以進行反抗。當駕車出現危險情景的時刻,在遇到巨大自然災害的時刻,這時就需要人們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集中意志力,迅速地判明情況,果斷地作出決定。在應激狀態下,人可能有兩種表現:一種是目瞪口呆,手足無措,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另一種是頭腦清醒,急中生智,動作準確,行動有力,及時擺脫困境。對付應激狀態是可以訓練的,但應激的狀態不能維持過久,因為這樣很消耗人的體力和心理能量。若長時間處於應激狀態,可能導致適應性疾病的發生。

應激的生理反應大致相同,但外部表現可能有很大差異。積極的應激反應表現為沉着冷靜、急中生智,全力以赴地去排除危險,克服困難;消極的應激反應表現為驚慌無措、一籌莫展,或者發動錯誤的行為,加劇了事態的嚴重性。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表現,既同個人的能力和素質有關,也同平時的訓練和經驗積累有關,比如,如果我們接受過防火演習和救生訓練,遇到類似的突發事故,就能正確及時地逃生和救人。

3.依據情緒對健康與行為的影響分類

一般意義上,把依據情緒的性質分類的那些基本情緒及其派生出來的情緒,從它們對人的心理與生理健康和對行為的影響角度,可以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把有建設性的稱為正面,具有破壞性的稱為負面。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情緒,都具有正當性,取決於我們內心對情緒的接納度。正面情緒包括愛、感恩、希望、信心、同情、樂觀、忠誠,負面情緒包括恐懼、仇恨、憤怒、貪婪、嫉妒、報復等。大量心理學的觀察表明,負面情緒對我們的健康十分有害。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經常發怒和充滿敵意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臟病。哈佛大學曾經調查了1600名心臟病患者,發現他們中經常焦慮、抑鬱和脾氣暴躁者比普通人高3倍。某研究機構追蹤122名心臟病患者8年,結果發現最悲觀的25人中,有21人死亡;最樂觀的25人中,有6人死亡。

感恩是人類最高尚的正面情緒,感恩和滿足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個不會感恩的民族和個體是非常可悲和可怕的。在我的課堂里,當我問到“正面情緒有哪些?”這一問題時,120次左右的回答絕大多數是“高興”“快樂”“積極”等。只有4人次(不是一對一,是在全體中)主動提到“感恩”。我追問:你為什麼說是感恩?3人的原因是由於自身的宗教傾向(佛教徒和修佛愛好者等)。一位35歲左右人的回答是“人不會感恩,那跟動物有什麼不同?!”這是一個在復旦大學培訓外地處級幹部的公務員班,成員基本是45~55歲的樣子,只有這位顯得特別年輕。我問:“你感恩誰呢?”他答:“組織”。我走到他的面前,大聲說:請看着我的眼睛,再說一遍:你感恩誰?他大聲回答:“組織!”。那眼神告訴我,他是真誠的!下課的時候,這位年輕的幹部出去了,一位老幹部走過來對我說:“老師,你別相信他,他是團幹部,否則他這個年齡怎麼能和我們一起來複旦培訓呢?!”但我相信那位團幹部的眼睛。

20世紀30~40年代出生的人感恩的是毛澤東主席。我還清楚地記得1976年9月9日下午,社會主義大院裏的大廣播喇叭響起的哀樂,播報毛主席逝世的消息。當時,我母親正好休息在家洗衣服,邊哭邊說:“毛主席去世了,你們要受苦了。”當時我的年齡不大,真的無法理解她為什麼哭得比不久前看到從南方老家拍來的電報告知我外婆去世時還要傷心。一看,鄰居的叔叔、阿姨們也多在哭,也許是哀樂的氣氛,更是他們這代人對毛主席的感恩之情!李克強總理提到過,他最感恩的是鄧小平恢復高考的制度,李總理是在插隊務農時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在課堂里,我會與80後年輕的管理者們有這樣的一問一答:

我:你們感恩誰呢?

答:父母。

我:那你們啃老嗎?

答:啃的。

我:這是感恩的方式嗎?

答:我們不啃的話,他們不舒服!

改革開放近40年來,各類階層都得到了物質上的實惠和精神、文化層面的享受,然而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是,沒有多少人是滿足和感恩的。2011年的調查表明,46%的公務員和56%的大學教師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那麼,農民和工人又會怎麼樣呢?這個問題反映出的背後的東西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思考與反省。

仇恨是一種最可怕的負面情緒,它對內會造成我們身體健康水平的下降,對外對社會則會帶來一定的潛在的危害。前幾年,連着發生了幾起打電話到機場謊稱飛機上有爆炸物的惡作劇,其中的一位犯罪嫌疑人被抓后,面對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問題,他的回答是:“我仇恨社會。”問其原因:他說在自己被勞教時受到了不公正對待,當時就發誓,出去后要報復社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情商與生產率:給管理者的心理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情商與生產率:給管理者的心理課
上一章下一章

四、情緒的種類

%